愚公移山優秀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愚公移山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愚公移山優秀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爲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禦寇,相傳爲戰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爲,被道家尊爲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①語言流暢。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爲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爲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爲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爲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爲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爲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爲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爲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爲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6、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爲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禦寇,相傳爲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爲,被道家尊爲前輩。

2、瞭解寓言

一種文學體裁,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學生聽課文錄音,注意停頓,讀準字音

(1)懲/山北之塞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4)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5)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萬仞rèn孀妻shuāng懲chéng始齔chèn

塞sè窮匱kuì箕畚jīběn厝cuò

4、以小組爲單位,根據課下注釋,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5)一厝朔東通“措”,放置

6、一詞多義

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正在

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汝心之固頑固,固執

吾義固不殺人堅決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今亡亦死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簡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整體感知疏通結構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麼樣的山?

2.愚公爲什麼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麼?

4.倒土的地點是哪裏?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兩山規模方七百里,高萬仞

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地點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行動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結果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的敘事藝術

1)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這兩個人物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2)對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應如何理解?

【明確】

1.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表達的是關心之意,講真話,提問題。

智叟,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有一定作用。前者“獻疑”,引起家人討論運土問題,促使移山行動。後者“笑而阻之”,引起愚公反駁,過渡到神話結尾,自然合理。

2.京城之子是“遺男”,去幫助愚公必然得到母親的同意,可見愚公事業受到衆人的擁護;再從“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

2、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大智,有發展的眼光

大勇,與困難作鬥爭

胸懷大志遠見卓識堅持不懈

智叟:不智、不勇

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目光短淺安於現狀自作聰明

3、但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4、開放性作業。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鬥的道理。

愚公精神:不懼怕困難有雄心壯志有實幹精神能持之以恆

5、欣賞本文的寫作手法。

對比和襯托手法

二山高峻人少力微工具簡陋(對比)

智叟愚公(對比)

遺男熱情幫助智叟頑固不化(對比)

山神驚懼天帝感動愚公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襯托)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在這個日新月異、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今天仍然需要,我們要傳承愚公精神,既要有遠大抱負,又要正確認識分析現狀,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2、創編故事片斷

參考題目:

(1)在家庭會議上

(2)愚公智叟辯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內容。

2、熟讀並背誦課文,想一想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3、掌握10個生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二、初讀課文。讓學生大體感知這篇課文。第一步,老師投影展示這篇課文,不會讀的字先跳過去,大致讀一遍,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大致寫的是什麼?看看有哪些字不會讀?不會讀的字,請學生說出來。老師順手在黑板上寫出來(10個字)。

冀塞迂箕畚荷孀齔匱厝

讓學生把生字讀熟,讀準,再讀課文,學生自由讀,不齊讀,放開聲音讀。讀完後,老師再進一步強調這10個生字。

第二步,試讀白文。無標點符號,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讀的時候看看怎麼斷句?並且把句中停頓的地方讀好。

第三步,學生看着投影,把課文抄下來,抄的要求,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單位連起來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邊抄,一邊加標點,標點不要求全部準確,全是句號也可以。同時分段落,第二段從哪裏開始,第三段從哪裏開始。抄完後請一個同學起來讀,同學們聽他斷句和分段的情況,老師掌握一下學生斷句的正確與否。

第四步,在學生讀的基本準確後,讓學生讀豎排版沒標點的,請兩個學生讀,誰願意給我們讀一下?在學生讀的時候,其他同學看他讀的是否準確,然後評價。

請同學們看着投影上的課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下來,然後把教材打開,藉助教材註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註解還不懂的地方,把書合上,看投影,把裏面重點的詞語找出來,老師指導學生,把重點詞語意思講出來。

第五步,翻譯課文,可以兩個同學合作,分別寫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寫,然後再和同學交流。

三、精讀課文

先自己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個同學在全班交流。老師也要給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

愚公:“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與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孫子繼續剷除山,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爲什麼擔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續不斷地剷除山,總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恆,克服困難,就能辦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聰明瞭,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氣力,連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況土石呢?

天神: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動,命誇娥氏二子負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譯句子,體會智叟和愚公兩人對話背後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爲什麼擔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1)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僅有)

(3)何苦而不平(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受苦)

(4)帝感其誠(誠心)

公孫衍、張儀不誠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業:背誦全文。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2、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瞭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讀準下列字音:

仞懲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

荷叩箕畚齔匱亡(亡以應)厝朔

2、讀好下邊句子中的停頓:

⑴懲山北之塞

⑵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⑷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⑸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註釋或。

二、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

三、訂正讀音

教師逐一出示寫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將下列字集中寫在一塊小黑板上),請學生個體回答,集體訂正。正音時,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字詞的意思。爲後邊瞭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萬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擔者叩石

箕畚始齔窮匱亡以應一厝朔東

四、再讀課文

學生再次放聲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注意讀準字音。

五、讀好停頓

教師逐一出示下列語句(製成卡片,或寫在小黑板上),請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後,對爲什麼這樣讀作一點解說。其間,隨時提示學生會藉助註釋來讀,慢慢培養使用註釋的習慣。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爲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六、試譯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註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瞭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後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七、集體討論

每一組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全班研究、討論。意見不一致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

待學生沒有問題再提,教師提出下列語句,指定學生說出大意,以檢查剛纔學生們自譯的效果,也是將重點突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語句,學生們已提出,此時教師不必再檢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粗詞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陽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5、叩石墾壤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八、聽讀課文

教師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不看書。

說明:這個環節,是在前面讀、譯、議的基礎上,通過聽讀,回憶強化學生對課文文意的瞭解,也是對前面施教內容的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積累文言常識。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內容(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能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

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認爲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爲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要點是:

⑴愚公是爲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⑵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故事的結尾,終於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說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回答要點: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爲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於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說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並不愚,叫智叟的做事並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呢?

面對困難,要敢於鬥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纔是聰明的。

5、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爲高大、感人。

6、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

二、詞語練習

學生做課後練習。瞭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積累文言常識。先個體做,後全班訂正。有條件的,可適當補充以下內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三、背誦課文

背誦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應。

四、擴展研討

讀練習五第1題。討論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爲什麼?

五、佈置作業

1、再背課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記牢。

2、寫一篇讀後感:

參考題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