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設計(精選3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半截蠟燭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品讀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着、勇敢和機敏。

2、 體驗當時緊張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學習點線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主線,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等點,點面結合,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抓主線讀書的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方法:主線引導,點線結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二課時

課前:聊天談話,蓄勢。

一、背景展開,情感積澱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事件。

這節課,我們來品味這段發生在二戰隱蔽戰線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護蠟燭

1、僞裝情報

2、方法是否萬無一失,絕對安全?

危機降臨了……

三、抓住細節,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讀3——7自然段,整體感受。

2、交流:感受緊張氛圍。

3、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危機在一步步逼近:

怎麼辦?是生,還是死?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A、屈服——被奴役,任人擺佈——不願意

B、反抗——殊死搏鬥,魚死網破——被消滅

C、周旋——虛與委蛇,不斷尋找轉機——?

伯諾德母子是怎樣做的呢?

4、、默讀課文3——7自然段,劃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想象他們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1) 默讀課文學習。

2) 交流:

A、母親化解危機;

B、危機再一次來臨;

C、情況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機。

5、小結並引申

四、懸念猶生,意味深長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蠟燭熄滅了,故事似乎結束又似乎未結束,危機真正過去了嗎?德軍會不會懷疑?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2、好的小說在結尾是“留有懸念”的。這個懸念會吸引着你不斷思考、不斷揣摩,繼續閱讀,而且是創造性的閱讀……

五、作業:

故事戛然而止的時候,故事的敘述者便由作者變成了“你、我、他”,我們可以一起來創造性地續寫這精彩的故事。

續寫《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具準備:光盤、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爲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爲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藉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讀課題:《半截蠟燭》。預習了課文,知道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2、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爲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2)“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鬥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鬥爭方式。

“外靜內急”,着急什麼?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導:“祕密就會暴露”,這是一份絕密的情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法國的戰局;“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這是一個情報的中轉站,一旦破壞,來送情報的、來取情報的,會犧牲多少法國人啊!要知道,德國鬼子比當年的日本鬼子還要兇殘百倍,他們殺人如麻。總之“萬一”之下,後果不堪設想。同學們,情況——萬分危急。]

3、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爲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誰?還有哪些同學佩服(伯諾德夫人、傑奎琳、傑克)?你們覺得這家人怎麼樣?

2、板書: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

3、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4、小結:聽了同學講的,老師也想講一講我的想法,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那種愛國的精神,那種在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鎮靜確實令人敬佩,同學都講得十分精彩。不過徐老師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諾德夫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個意識到蠟燭燃燒後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是她,在兩個孩子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換燈“吹”蠟燭的辦法;也正是她,穩定了兩個孩子的情緒,使傑克和傑奎琳能在要緊關頭想出兩個“端”的辦法。

二、續編故事: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出現兩一種情況,被中尉發現;沒有。辯論。

3、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

4、交流、補充、點撥。

5、總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着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鬥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三、作業: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比一比誰問的問題最有價值。

附:

1、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爲止規模最大(全球60%的國家參戰)、傷亡最重(5000萬死亡)、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2、介紹《馬賽曲》

“前進,前進,祖國的兒郎,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在壓迫着我們,我們祖國鮮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兇狠的敵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殺死你的妻子和兒女。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鬥!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淨!”

《半截蠟燭》教後反思

丹陽市實驗小學

徐留軍

我認爲,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一、深入解讀:憑藉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爲是語文,因爲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

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爲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鬥爭背景。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託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後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爲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