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課件情境創設的問題

90年代以來,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正在國外興起,建構主義認爲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多媒體課件情境創設的問題

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者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聯繫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含義。如果原有知識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改造和重組。通過同化和順應,達成了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提出的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並強調要創設情境使學習者進入情境,認爲創設情境是學習者實現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多媒體技術正是創設情境尤其是真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近年來,隨着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大量的多媒體進入了課堂,成爲了新的教學資源。由於多媒體課件具有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優勢,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靈活,又有非線性和交互性的特點,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和認知方式,也產生了一種新的以學爲中心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的目的在於促使學生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成爲信息加工的主體。

系統論的觀點告訴我們,同一種物質進入不同的結構,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學習環境能夠幫助與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並不等於它的作用能自然發揮出來。如果一種先進的教育技術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相結合,運用新的教學設計,它的真正作用也就無法實現。目前,大量的多媒體課件都遵循傳統的教育理論與學習理論,課件設計的目的在於對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對某些特殊內容的模擬和虛構,它們依然是教師教授知識的輔助工具,而沒有真正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完成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從教師傳授知識的輔助工具到學生完成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這不是一種教育方法與學習方法的更新,而是教育理論與學習的根本轉變。因此,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製作不應只是多種媒體的集合,界面的設置和交互式要素的體現,更不應是教材內容的搬家或一種教學手段的更新,而應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設計,應把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作爲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讓以計算機技術爲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成爲一種新的教育思想的直接體現。

本文即是探討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多媒體課件設計中“情境創設”的幾個問題。

一、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情境創設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指的是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要提供與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或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具有爲理解主題所需要的經驗,幫助學習在這種中去發現、探索與解決問題。情境創設與協作、會話、意義建構一起構成了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它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第一個內容,也是學生對課件首次介入時的感覺,因此,它的成功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到其他教學設計環節的展開,而且還在於引起學生對學習主題的強烈關注,進而產生由於認知上的不滿足和欠缺去進行主動的探索。

那麼,這種情境創設的出發點是什麼呢?它應該基於以下兩點,一是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二是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分析。認知心理學認爲,人的認知活動按照一定順序的階段發展成爲一種結構。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來它是彎的,而在成人看來筷子應是直的,彎曲是光的折射結果。兒童和成人這種對事物的不同認識,是由於他們有着不同的認知結構。因此,要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應該對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仔細的分析。這種分析不應是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多方面的,它包括學生的知覺、記憶、語言、思維、問題解決等過程,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經驗、情緒、情感等因素,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去尋找學習主題與學生認知結構的有效的結合,用最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完成對新意義的建構。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所指出,教學活動應是“一種旨在影響學習者心理教學過程的外部刺激”,“教學活動必須與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相吻合”。

二、情境創設要儘可能真實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境創設中,強調創設真實情境,要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仿真技術去進行生動的社會文化與自然情境的創設。這是因爲真實不僅擁有認知上的價值,更在於真實的情境最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能調動他們全部的感受力和過去生活得來的經驗去探討與發現問題,而只有在真實情境中所提出的問題也才最具有挑戰性與針對性,對問題的解決也才更能顯出它的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對情境創設的真實性的程度也決定了學生對學習主題認知和意義建構的程度。因此,我們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時,對每一種媒體的效果、情境展開的過程、細節的運用以及問題情境的出現都應力求真切與真實,即使是對一些特殊內容的,也應儘可能地接近真實。

對真實情境的創設,計算機技術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每種媒體的作用和媒體之間的結合都有着巨大的表現的潛力,在進行多媒體課件設計時要善於發揮各種媒體的長處,譬如對聲音的運用,再巧妙的人工模擬也不能代替真實聲音的效果,而視頻圖像所傳達的那種真切、完整、豐富的信息,也不是一種動畫效果所能實現的。因此,在進行情境創設時要儘可能運用那些真實的媒體,減少對這些媒體的技術處理與修飾。縱觀相當多的多媒體課件,我們會發現有許多製作者有“技術至上”的觀點,喜歡把課件設計得繁複疊套,眼花繚亂,以致使課件成爲了技術的炫耀。其實,真理從來都是樸素的,對真理的認知也應該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進行。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對音樂這樣說過、技術是最基本的東西,但是我們應該忘記它,只有音樂對我們是最重要的。那麼作爲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技術,無論它怎麼先進,也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運用的目的。

三、情境創設要有選擇性.建構主義認爲,世界的存在是客觀的,但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都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是由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構和解釋的。由於每個人的經驗是多種多樣的或有差異的,因而人們對客觀的解釋和建構也是多樣化的,從建構主義的理論出發,多媒體課件應該圍繞學習主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變與多樣化的情境創設,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學生自己去選擇情境進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義的建構。

我們知道,矛盾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爲前提的,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要讓學生理解當前所學習的新知識,作爲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的視野侷限在某種即定的理解上,而應該將學習主題置於一個更寬廣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間裏提供豐富、生動的學習資源,爲發現問題、探索知識和表達觀點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創造力和想象力。應該說,長期以來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方面,我們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過多的標準化考試和標準答案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而在西方國家的一些知名大學裏,很多教課書中的思考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建構主義的情境創設實際上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首先要有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的多種理解和認知能力,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不同與差異,以情境創設的多樣性去實現學生的選擇性,以多變的交互性去激活學生的主動性。因此,這種情境創設可以有不同的概念情境、問題情境、過程情境、規律情境,同樣也可以有多種學習的起點和多條學習的路徑,能夠讓學生隨機進入,靈活跳轉,滿足學生實現個別化學習與不同認知的需要。

四、情境創設要有吸引力

愛因斯坦認爲成功的教育在於激發學生“對於對象誠摯的興趣和追求真理與理解的願望”,興趣是學生學習與研究的直接動力,多媒體課件作爲一種新的認知工具,它不應當是呆板的、單調的,僅僅以科學性和教育性爲目的,而應該新穎、生動、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去滿足學生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好奇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對世界的感知認識總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爲它們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同樣,學生對多媒體的興趣也在於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多媒體課件的情境創設要善於創新,富有變化,既要讓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聯繫,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學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問題,對情境的內容、媒體的運用、組合的方式都應該富有新意,讓學生感到進入一種情境就獲得一種新的體驗,得到一種新的發現。多媒體課件對媒體的運用還應該富有變化,善於運用不同媒體的特點去表現不同的效果,因爲變化的信息更能引起學習對象的注意。

五、情境創設要有整體性.情境創設是和協作、會話、意義建構一起成爲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它是系統中的一部分,無論是社會情境、動機情境、認知情境,還是概念情境、問題情境、過程情境、規律情境,它們的設計不能與其它環節脫離,而應該是系統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構成其他教學環節的基礎。因此,多媒體課件的情境創設要考慮到與其它三個環節的銜接,應該有利於其它要素的展開,有助於學生順利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多媒體課件在結構上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它的非線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對課件的設計時要有整體的意識,既要考慮到文字、圖形、動畫、視頻圖像、聲音的協調,不同界面和模塊的統一,還要保證在非線性的結構中總體的協調與完整。

以上本文探討了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多媒體課件設計情境創設的幾個問題,作者認爲情境創設應該是在新的教學模式指導下的設計,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認知、感受、想像、創造的能力。那麼,作爲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者也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多方面的創造力,包括對藝術的審美力,纔有可能創造出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有關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情境創設本文中是提出了幾個重點,也許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多媒體技術與多媒體課件仍在日益創新發展,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不同特點的學生,去進行更爲多樣化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