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倍,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倍的認識》教學反思。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被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設計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理解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設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簡單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方法。

教學設計中我將重點放在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信息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就是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正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抓住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這一知識的靈魂,不斷判斷、重組從學生涌現出來的信息,教師要對有價值的信息及時歸納入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實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生成。當然這時需要教師靈活調控。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發現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與被灌輸者,而教師是意義的建構設計者、組織者、參與指導者與評估者,多媒體技術作爲實現建構主義的重要手段,作爲教師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學中正是秉承了這一理念。

我認爲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缺少練習,並且課的內容較多,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在課前稍稍的進行少量的介紹與滲透。爲自己節約時間,可以多加倍的練習。學生學習畫線段圖可以在練習課中進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語言必須是準確、恰當,過度要注意承上啓下。這是我在設計這節課後的反思,希望老師多提意見。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有如下體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時就是怎樣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認識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決問題當做學生的一次綜合實踐,給出一個關於倍的問題,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怎樣?此環節主要是建立學生解決倍問題的思路。由簡單到難,然後學生自己觀察信息提出有關倍的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此時還有一個提升,就是讓學生嘗試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同時強調指出表示數量間的關係沒有單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穫滿滿。

知識點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纔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在倍的認識中選擇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在知識點學習之後,設計了我會填,我會拍,我會擺環節,既有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鞏固練習,又提及到了下節課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此環節目的是爲下節課知識的學習做鋪墊。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這節課中,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從而建立倍的概念。

1、對“倍”概念的理解紮實

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同樣重要。在組內老師的幫助下,我更注重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這節課知識點不難,難在表達上,於是我從例題開始,給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表達方式:“草莓是1個2,蘋果有3個2,所以蘋果是草莓的3倍”,讓學生在多次複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與“幾個幾”之間的關係,同時會表達“倍數關係”。再通過2個草莓和10個桔子比,追問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強化了這一點,並抽象出10裏面有5個2,10是2的5倍。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瞭,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2、練習題設計層次性強

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過關練習。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練習題設計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學生在過關練習中,興趣高漲,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真的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雖然在課前我對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成進行了預設,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以下幾點完成得不好:

1、沒有備好學生

我在課前沒有做好學生的知識前測,設定的教學起點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符,其實學生對“倍”的認識遠沒有我想得那麼陌生,我還是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不能緊緊跟着學生走,而是讓學生依存着我的教學設計去生成。

2、語言不夠嚴謹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個別環節我的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以至於學生回答問題不清晰。

經過這次的課我感受到要上好一節課,課前備好課尤爲重要,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仔細揣摩,鍛鍊自己對課堂生成處理的能力。與此同時,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我的課堂會更有趣、更高效,以期達到“教而無痕,學而有得”的境界!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4

“倍的認識”是學生初次接觸,由於倍的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導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得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同時從以下幾個層次展開教學,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注重方法滲透。在本課中我多次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邊學邊練,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慎重處理課尾。課尾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下的時候,而此時我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倍”的擂臺賽的形式,一下子和學生拉近了距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慾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並引導學生快速列式計算,讓學生掌握了方法,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計算能力。

總之,全課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意在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學生的引導者、參與者與組織者,讓學生在自由、快樂和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知識,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解理“倍”的概念形成的全過程。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5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6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6頁例2、3的內容,由於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時,我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數的幾倍”在生活中的存在,並體驗、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麼內容。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反覆地操作,讓學生知道第一行擺幾個,是幾個幾;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我把本節課設計成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複習鋪墊。其一是看圖說出幾個幾的題目,在學生說的同時我順勢把每組的圖都圈一圈,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地感知以幾個爲一組,有多少組就是有多少個幾,爲新課做準備。其二是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動學具,初步對“多少個幾,就是幾的多少倍”有一定的表象,爲新授時更好地理解“倍”的含義。

其次是探究新知,主要是例2、例3的教學,例2的教學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用眼睛看一看,然後動腦筋想一想,最後動口說一說,從而感受到“一個數的幾倍,就是幾個幾”。例3的教學主要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擺一擺,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探索,深入理解“倍”的含義。

最後是鞏固練習,安排了學生喜歡的擺一擺、畫一畫、拍一拍的活動環節,進一步鞏固對“倍”的理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很大,都能積極參與每個教學環節,課堂氣氛較活,大部分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由於近幾年來教的都是高年級,對低年級的教學情況不太瞭解,導致有些問題的'提出、回答的方式都“高年級化”,還有些教學語言不夠準確與精煉,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必定有影響。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定規範自己的教學語言,刻苦磚研不同年級的教材,對整套小學數學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7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體現了以下“五個注重”,讓學生對“倍”的認識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識遷移,找準認知起點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學生掌握簡單的乘法知識後進行演化學習的,它是依據乘法知識中“份”的概念擴展來的。簡單地講就是“幾個幾就是幾倍”,是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發展。課前,充分利用學生“鼓掌”,然後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2個2下;老師拍3下,要求學生拍2個3下……通過簡單的拍掌遊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幾個幾和倍)聯繫起來,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爲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

二、注重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學中,充分創造機會,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眼、腦、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做中學”,這樣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了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幫助理解知識

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個反覆、持續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和擴展教材資源,通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係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係。在例1教學後,設計動畫情境,改變白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蘿蔔,先讓學生比較白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小兔又拔了1根胡蘿蔔,再讓學生比較紅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然後讓學生通過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改變3根胡蘿蔔或10根白蘿蔔的根數,使白蘿蔔是胡蘿蔔整數倍;最後,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後,引導學生比較藍色圓片和黃色圓片的數量。再如,學生完成“做一做”第2題後,進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擺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擺幾根?”這是對“倍”的逆運用,是“倍”到“份”的迴歸,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四、注重聯繫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創設的拍掌遊戲、課中探究紅蘿蔔、白蘿蔔分別與胡蘿蔔的倍數關係、課尾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倍”以及有關“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長”的威力等,都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倍”感親切。

五、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在這節課中,注重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時的拓展,改變比較量(白蘿蔔的根數)或改變標準量(胡蘿蔔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在變化的倍數關係中探尋不變的“幾個幾就是幾倍”的本質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同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課尾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用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方法研究了倍的有關知識,並把舊知(幾個幾)轉化成新知(倍),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懂得了數學學習的方法。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8

我執教的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第一課時。本單元共分三課時,分別是“倍的初步認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在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和“幾個幾”的聯繫,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爲什麼選擇講這部分知識。按照教學進度應該講到第三單元“測量”。但是千米和噸的認識離學生的認知比較遠,必須讓學生親自體驗。這樣一來,空間和教具的使用都要受到限制。第四單元“萬以內的加減法”第一課時主要講解筆算加法,難度不大。而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很大的難點,因爲“倍”的概念雖然與學生學過的“幾個幾”相類似,但它涉及到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比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學生學習“倍”的困難在哪裏。它需要讓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在學習“倍”之前,學生頭腦中建構的是加法結構,是數量的合併於多少的比較,未曾學習兩個量之間的比率關係。比如當出示胡蘿蔔與白蘿蔔的數量之後,如果讓學生提出問題,那一定是“兩種蘿蔔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蘿蔔比白蘿蔔少多少根?”等類似的加減法解決的問題,。對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比率關係問題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而“倍”的學習正是建構乘法結構的伊始。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因此小學生學習“倍”存在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級學生學習“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內涵。接下來,我就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談一談我的設計意圖。

首先,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修訂版教材將“倍的認識”從原來實驗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移到了三年級上冊。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離不開“幾個幾”,也就是二年級上下兩冊書中乘除法的初步認識。學生對於“幾個幾”的認識和理解已經被擱置了幾個月的時間,要重新喚起學生的記憶,所以“回顧舊知”這個環節用時比較長。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複習題,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義練習;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複習舊知“幾個幾”,強調了份數和每份數;三是進行了拍手遊戲,在動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複習內容與新知“倍”形成了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爲溝通兩者的聯繫做好鋪墊。

接下來在學習新知時,我選擇使用書中的主題圖,但摒棄了紅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而是直接拿白蘿蔔與胡蘿蔔進行比較,主要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先出示2根胡蘿蔔、6根白蘿蔔,引出3倍的概念,進而白蘿蔔的數量增加到8根,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後引學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自己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連貫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白蘿蔔的數量有6個胡蘿蔔那麼多呢?有10個胡蘿蔔那麼多呢?讓學生明確“有幾個胡蘿蔔那麼多就是它的幾倍”。然後出示3個紅蘿蔔,再拿白蘿蔔與之進行比較,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再次認識3倍、2倍、1倍。接着讓學生觀察、思考:白蘿蔔的數量是胡蘿蔔的3倍、白蘿蔔的數量是紅蘿蔔的3倍,白蘿蔔一樣多嗎?胡蘿蔔和紅蘿蔔一樣多嗎?那爲什麼都可以說成白蘿蔔是它們的3倍呢?以此引導學生捨棄各種不相干的因素,在變中抓不變,更爲深入地揭示現象的本質,實現了一次對“倍”認識上的飛躍。

第一個練習“粉花的朵數是黃花的幾倍”是將標準量(也就是一份的量)畫在下面,讓學生感受到“1份”的標準量不管在哪一行,都不會影響比較量與標準量的幾倍關係。第二個練習“判斷對錯”第一題雖然梨的數量也被分成了兩份,但卻不是2個3,;第二題顛倒了蘋果和草莓的敘述順序,讓學生意識到確定標準量的重要性。這些練習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變式練習,避免學生的思維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

接下來三色圖片的練習已開始從實物逐漸抽象成了符號,還要拋開不相干的多餘條件,對學生是一種挑戰;第二題是數形結合思想的體現,爲第三課時打基礎、做鋪墊。我給予了適當點撥,然後讓學生親手擺一擺,增強感官體驗,順利解決問題。再讓學生同桌合作擺圖片,只要擺出兩種圖片的倍數關係即可。這個練習看似也在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其實需要學生調動邏輯思維,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能理解的數學事實。

最後,我再次延伸了拍手遊戲,由先前的“幾個幾”上升到新知“幾倍”。遊戲向來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活動,通過拍一拍讓學生對倍的理解實現了從形到聲的過渡,賦予學生對“倍”知識多方面立體的感知,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於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麼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並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對數理的表達能力沒有充分培養,學生已經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會表達,導致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教師話多顯得學生的主體性不夠明顯。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們批評指正!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9

在本課教學時,先讓學生用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並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樣擺,有哪些不同的擺法?先讓學生小組交流、操作後,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爲例,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

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讓學生樂於接受,是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師僅僅是組織者;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和傾聽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學習態度。對於找一個數的倍數比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在學生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基礎上,再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這樣教學便於學生自己探索並總結歸納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找36的因數時,我原來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的。結果試上時很多學生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時間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卻沒有多少可行的。我靜下心來尋找原因,找一個的因數是學生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自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再加上找一個數的因數比找一個數的倍數要難得多,我這樣貿然地放手,學生當然不知所措了。後來,在處理找36的因數時,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我認爲要對學生扶放得當,要有適當地扶,學生才能探索出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回憶剛纔的幾道乘法算式,然後把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有效的遷移到找一個數的因數中。果然學生知道了該如何思考後,效果好了很多。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倍,對於學生來說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時,教學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例題呈現,理解倍的意義。

2、在此基礎上,類題呈現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3、歸納領悟,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表達讓學生對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通過小兔子喜歡吃蘿蔔引導出胡蘿蔔和紅蘿蔔兩個數量之間有比多少的關係,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拋出紅蘿蔔有幾個2根?讓學生說出圈一圈的方法,並讓學生上臺,動手實踐,通過圈一圈讓學生一眼就看出了3個2根,那麼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圈一圈,說一說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在類題呈現這一環節中,改變比較量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一直圍繞幾個幾,是幾倍,最後讓學去發現這一規律。接着到改變標準量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強調我們都是與2根胡蘿蔔比較,請仔細觀察,現在把胡蘿蔔變成了幾根?讓學生感知標準量已經開始變化,在老師質疑的時候,爲什麼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學生很快就會領悟比較的標準變了,倍數也就發生了變化,我覺得這是處理得比較好的環節,在這節課中,動手擺一擺。有部分環節處理得不是 很好,例如:學生上臺展示都是增加小棒根數的,沒有減少小棒根數的,如果在教師下去指導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上臺發言,教師結合孩子的發言,順勢的讓學生感知可以連線增加小棒根數或者連續減小棒根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知標準不變,比較量在變化,倍數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學生思維不斷爬坡的過程。

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