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這節課有以下兩個優點: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從複習題開始通過看圖說“幾個幾”,做遊戲拍“幾個幾”爲後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鋪墊。也是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擺一擺、同桌議一議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爲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前對學生了解不夠,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現有知識有所瞭解,也就是針對本節課要做一個前測,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環節,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爲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纔是最好的教學設計,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教學設計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機智,駕馭課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時的調控課堂,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不夠。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出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機智,就會把這些動態生成的 “小意外”,變爲教育契機,及時的調控課堂教學,推動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魅力, 而我卻少的恰恰就是這些,比如,在主題圖的出現時,由於電腦的原因圖片不清晰,就應該打開書本觀察書上的主題圖,而不是浪費時間引導觀察。

三、語言不夠簡練,引導不到位。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述一定要嚴謹、精煉、簡潔,不能讓學生長生歧義,而在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引導不到位,提的問題不是特別有效,導致做了許多的無用功,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而且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前幾天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授課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的《倍的認識》。課前我認真查閱資料,製作課件,準備的可謂充分;上課過程中我以拍手遊戲引入,以動畫、圖片爲情景,讓學生討論展示,課堂氣氛活躍,練習充分、形式多樣。我自認爲本節課效果良好。

在課後的評課環節,衆多老師對本節課的亮點都給予肯定,而吳鳳琴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慚愧不已。吳老師指出:“你在講白蘿蔔數量是紅蘿蔔數量的幾倍時,如果能利用班班通設備上畫筆功能,用手圈一下,學生就能更清楚的理解兩者的倍數關係,比你幹講學生光看要好的多。”我聽後頓覺自己慚愧不已,虧我還自詡和諧小學教師中的“電腦高手”呢!我開始回想,課前試課件的時候,我製作的課件與班班通設備上的EN應用軟件不兼容,不能用EN軟件中的諸多功能,自然也不會用畫筆功能去圈畫重難點,只能用普通ppt模式放映。可我忘了在普通ppt模式下,也可以用“小精靈”中的畫筆去圈畫重難點呀!我怎麼把這個給忘了,實在該打。

回想本節課的前前後後,整體效果不錯,改掉了自己公開課拖堂及教師講的太多的毛病。只是我這個“電腦應用高手”居然犯了一個極其低級的錯誤。看來,公開課之前請幾位教師試聽或討論指導還是很有必要的。一個人閉門造車,難免遺漏很多本可以更精彩的內容,效果也不會很好。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倍的認識是西師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包括倍的意義、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幾倍數的簡單問題。由於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科學分割,進行分層教學。

倍的認識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覆操作,讓學生知道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再用眼看一看,然後動腦想一想,最後動口說一說,讓學生反覆動手操作,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大,無論是擺小棒還是做遊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大多數孩子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整個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4

《倍的認識》本來是二年級的內容,現在把它放在三年級,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但倍,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爲此在新課的教學上我先從比較直觀的蘋果和梨出發,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除了有多、少的關係外,還有另外一種新的關係,那就是倍。接着通過圖形明確倍的表述:把2個蘋果看成1份,梨有3個2也就是3份,我們也可以說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爲了豐富學生對倍的感性認識,我採取了複述、圈一圈、說發現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懂得了舊知幾個幾與幾倍的聯繫,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最後通過辯論的方式,加深了學生對1份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對倍有更深的理解。在練習的設計上,我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面對全體學生,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特別是獲獎遊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了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以上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其實在設計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了幾個關鍵詞:一份,幾個幾,幾份,誰是誰的幾倍。對於本節課教學我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說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引導得不夠到位等,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5

“倍”在小學數學中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個很難教的概念。隨着教材的改編,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今天應該如何教“倍”?其原因是,在新教材的編排中,“倍”的教學提前了,也就是由原來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學順序,改變爲“乘法─倍─除法”,對乘法意義理解得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正確理解“倍”的含義。因此,我們在教“倍的認識”時首先要關注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下面就“倍的認識”教學談談我們的教學建議。

(一)正確掌握乘法的意義是學生正確理解“倍”的基礎。

從“倍”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學生主要是利用已有認知結構中與“倍”相關的乘法知識來理解“倍”。學生用這樣的學習方式獲取對“倍”的認識是屬於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以學生的間接經驗爲基礎的,同化過程的開端是從已有知識經驗引出的理性認識。因此,用概念同化的方式獲取概念,要求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與新概念相關的知識比較豐富,所掌握的概念能形成系統。從學生學習“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學“倍”大致經歷以下三個階段:(1)定義概念,採用“2個3也可以說成3的2倍”,揭示“倍”的本質屬性,給出了新的名稱“倍”;(2)概念同化,學生利用乘法意義中的“幾個幾”和新概念“倍”建立聯繫,使新概念“倍”和乘法意義中的“幾個幾”得到融會貫通;(3)強化對“倍”的認識。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給出“倍”的定義以前,學生對“幾個幾”的認識必須十分清楚。爲此我們在給“倍”下定義以前,要充分利用情境圖使學生感悟到圖中存在着豐富的“幾個幾”,而且還要使學生會用“幾個幾”來表述,再用“幾個幾”來比較。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是在複習乘法意義中的“幾個幾”,也是在幫助學生用“幾個幾”來描述各種數量的多少。因此,這樣教學設計不但在爲學習“倍”打好基礎,同時也爲學生學習了“倍”以後,用“倍”來描述數量之間的關係做準備。可以這樣說,在教學情境中多花點時間是值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溝通幾個幾與“倍”的聯繫是學生正確理解“倍”的途徑。

新教材支持“倍”的知識基礎是乘法意義中的“幾個幾,在分析學生獲取新概念時又強調,學生要獲取新概念必須建立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繫,使新概念和舊概念得到融會貫通。因此,掌握“倍”這一概念的關鍵是讓學生溝通“倍”與“幾個幾”的聯繫。由於新教材是第一次用圖示和文字相結合的定義方式揭示概念,學生也是第一次用同化的方式獲取概念。所以,學生缺少概念同化的經驗,這時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法溝通“幾個幾”與“倍”之間的聯繫。

首先,通過說圖意溝通“幾個幾”與“倍”之間的聯繫。具體做法是,揭示了“倍”的意義以後,可以設計如下的教學環節。

師:剛纔大家從黃帶子和紅帶子中初步瞭解了什麼是“倍”,現在老師給大家看一幅圖(課件出示2朵紅花爲一組,紅花有這樣的3組),請你用一句話把圖中的意思表達出來。

以上環節,我們的設計意圖是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關注結果的學生會說“我看到一共有8朵花”;關注擺放形式的學生會說“我看到這裏有4個2朵”;關注新知識應用的學生會說“我看到這裏的紅花是黃花的3倍,即2的3倍”。

這種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同一幅圖的意義,能進一步溝通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繫,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幾倍也可以用幾個幾表示,反過來幾個幾也可以用倍來表示,真正做到新舊概念融會貫通。

其次,還可以設計如下的操作環節溝通“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繫。

師:剛纔通過說圖意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倍”,現在老師要求小朋友用圓片來擺一擺“倍”,聽清楚要求。

師:用小圓片擺4的2倍,那麼應該怎麼擺呢?

反饋:你是怎麼擺的?

從以上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到,要正確理解和掌握一個新概念,首先是會表述這個新概念,正確表述概念是理解和應用概念的前提;其次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正確的表象。學生要正確理解概念只是會表述這個概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正確的表象。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正確的表象是學生正確建立概念的基礎。只有當學生正確表述新概念並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了正確的表象,才能使學生正確理解新概念。

(三)用“倍”揭示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係是加深對“倍”認識的關鍵

由於新教材是用“幾個幾”來揭示“倍”的意義,所以學生在獲取概念時比較關注“部分量與總量”之間的倍數關係,也就是學生對同一集合中的部分量與總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比較敏感,而對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係不太敏感。爲此,在學生溝通了幾個幾與“倍”的聯繫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用“倍”揭示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係。首先,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去發現圖中的各種倍數關係,還可以結合教材拓展學生對“倍”的認識。

師:我們認識了“倍”,現在就用圓片來擺一擺它,聽清楚要求。

師:第一行是2個一堆,擺了這樣的一堆。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那麼第二行應該怎麼擺呢?

師: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把它擺出來。(生擺,師巡視。)

師:誰先擺好,就趕快拿上來,擺在黑板上。

反饋:你是怎麼擺的?

生:老師在第一行擺2個圓片,要求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2的4倍就是4個2,所以我在第二行擺了4個2。

師:這樣擺的同學請舉手。

師:剛纔通過擺一擺,我們知道了要擺幾的幾倍,可以想幾個幾。

師:下面我們在腦子裏擺,並直接說出結果。

師:第一行擺了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6倍,第二行擺了多少個?

生:18個。

師:你說是18個,怎樣知道的?

生:因爲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6倍,也就是擺6個3,三六十八。

(四)結合概念形成過程促進概念的同化是學生正確理解“倍”的方法。

由於低段學生知識掌握不成系統,對概念同化又缺少經驗,所以學生採用概念同化的方式獲取概念時會碰到一些困難。要解決這些困難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必須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手段促進學生同化概念。爲此,當學生無法用已有的知識來理解“倍”時,教師應該通過更爲直觀的方法和手段揭示“倍”的本質,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倍”。因此,在本節課中要藉助概念形成的手段讓學生擺一擺、拍一拍、猜一猜、說一說,使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正確的表象。尤其當學生碰到困難時,教師要鼓勵他們通過操作去理解“倍”的意義。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6

第一個練習“粉花的朵數是黃花的幾倍”是將標準量(也就是一份的量)畫在下面,讓學生感受到“1份”的標準量不管在哪一行,都不會影響比較量與標準量的幾倍關係。第二個練習“判斷對錯”第一題雖然梨的數量也被分成了兩份,但卻不是2個3,;第二題顛倒了蘋果和草莓的敘述順序,讓學生意識到確定標準量的重要性。這些練習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變式練習,避免學生的'思維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

接下來三色圖片的練習已開始從實物逐漸抽象成了符號,還要拋開不相干的多餘條件,對學生是一種挑戰;第二題是數形結合思想的體現,爲第三課時打基礎、做鋪墊。我給予了適當點撥,然後讓學生親手擺一擺,增強感官體驗,順利解決問題。再讓學生同桌合作擺圖片,只要擺出兩種圖片的倍數關係即可。這個練習看似也在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其實需要學生調動邏輯思維,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能理解的數學事實。

最後,我再次延伸了拍手遊戲,由先前的“幾個幾”上升到新知“幾倍”。遊戲向來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活動,通過拍一拍讓學生對倍的理解實現了從形到聲的過渡,賦予學生對“倍”知識多方面立體的感知,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於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麼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並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對數理的表達能力沒有充分培養,學生已經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會表達,導致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教師話多顯得學生的主體性不夠明顯。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們批評指正!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7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教學時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提煉自己的教學用語。還有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比較差,還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一部分同學不跟着老師,心思不在課堂上,還是花點時間提醒同學。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8

學生在初步認識了乘除法,瞭解了乘除法的含義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初步瞭解倍的含義。倍數關係是生活中最爲常見的數量關係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因此本節課我設計了大量的環節在“倍”的概念的揭示上。首先在課前和學生進行了拍手的遊戲,從中對複習了幾個幾的知識,溝通了舊知“幾個幾”與新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聯繫作了良好的鋪墊,降低了幾倍的意義的教學難度。然後通過出示教材的情境圖比較藍花和黃花,並用圈、畫的方式,讓學生直觀認識到:藍花有1個2朵,黃花有3個2朵,那麼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倍的含義。緊接着,我通過改變藍花、黃花的朵數,讓學生意識到:倍數關係使兩個數之間的關係,不能只看某一個數量,又趁熱打鐵安排了說一說的練習,鞏固了學生對倍的認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引導學生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轉化爲“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會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本節課我在練習的設計上也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9

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很大的難點,因爲“倍”的概念雖然與學生學過的“幾個幾”相類似,但它涉及到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比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學生學習“倍”的困難在哪裏。它需要讓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在學習“倍”之前,學生頭腦中建構的是加法結構,是數量的合併於多少的比較,未曾學習兩個量之間的比率關係。比如當出示胡蘿蔔與白蘿蔔的數量之後,如果讓學生提出問題,那一定是“兩種蘿蔔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蘿蔔比白蘿蔔少多少根?”等類似的加減法解決的問題,。對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比率關係問題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而“倍”的學習正是建構乘法結構的伊始。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因此小學生學習“倍”存在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級學生學習“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內涵。接下來,我就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談一談我的設計意圖。

首先,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修訂版教材將“倍的認識”從原來實驗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移到了三年級上冊。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離不開“幾個幾”,也就是二年級上下兩冊書中乘除法的初步認識。學生對於“幾個幾”的認識和理解已經被擱置了幾個月的時間,要重新喚起學生的記憶,所以“回顧舊知”這個環節用時比較長。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複習題,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義練習;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複習舊知“幾個幾”,強調了份數和每份數;三是進行了拍手遊戲,在動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複習內容與新知“倍”形成了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爲溝通兩者的聯繫做好鋪墊。

接下來在學習新知時,我選擇使用書中的主題圖,但摒棄了紅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而是直接拿白蘿蔔與胡蘿蔔進行比較,主要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先出示2根胡蘿蔔、6根白蘿蔔,引出3倍的概念,進而白蘿蔔的數量增加到8根,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後引學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自己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連貫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白蘿蔔的數量有6個胡蘿蔔那麼多呢?有10個胡蘿蔔那麼多呢?讓學生明確“有幾個胡蘿蔔那麼多就是它的幾倍”。然後出示3個紅蘿蔔,再拿白蘿蔔與之進行比較,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再次認識3倍、2倍、1倍。接着讓學生觀察、思考:白蘿蔔的數量是胡蘿蔔的3倍、白蘿蔔的數量是紅蘿蔔的3倍,白蘿蔔一樣多嗎?胡蘿蔔和紅蘿蔔一樣多嗎?那爲什麼都可以說成白蘿蔔是它們的3倍呢?以此引導學生捨棄各種不相干的因素,在變中抓不變,更爲深入地揭示現象的本質,實現了一次對“倍”認識上的飛躍。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於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麼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並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在這節課中,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從而建立倍的概念。

1、對“倍”概念的理解紮實

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同樣重要。在組內老師的幫助下,我更注重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這節課知識點不難,難在表達上,於是我從例題開始,給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表達方式:“草莓是1個2,蘋果有3個2,所以蘋果是草莓的3倍”,讓學生在多次複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與“幾個幾”之間的關係,同時會表達“倍數關係”。再通過2個草莓和10個桔子比,追問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強化了這一點,並抽象出10裏面有5個2,10是2的5倍。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瞭,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2、練習題設計層次性強

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過關練習。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練習題設計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學生在過關練習中,興趣高漲,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真的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雖然在課前我對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成進行了預設,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以下幾點完成得不好:

1、沒有備好學生

我在課前沒有做好學生的知識前測,設定的教學起點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符,其實學生對“倍”的認識遠沒有我想得那麼陌生,我還是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不能緊緊跟着學生走,而是讓學生依存着我的教學設計去生成。

2、語言不夠嚴謹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個別環節我的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以至於學生回答問題不清晰。

經過這次的課我感受到要上好一節課,課前備好課尤爲重要,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仔細揣摩,鍛鍊自己對課堂生成處理的能力。與此同時,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我的課堂會更有趣、更高效,以期達到“教而無痕,學而有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