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主要教學倍的認識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下面給大家分享《倍的認識》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通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體現了以下“五個注重”,讓學生對“倍”的認識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識遷移,找準認知起點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學生掌握簡單的乘法知識後進行演化學習的,它是依據乘法知識中“份”的概念擴展來的。簡單地講就是“幾個幾就是幾倍”,是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發展。課前,充分利用學生“鼓掌”歡迎聽課教師,然後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2個2下;老師拍3下,要求學生拍2個3下……通過簡單的拍掌遊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幾個幾和倍)聯繫起來,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爲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

二、注重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學中,教師充分創造機會,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眼、腦、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做中學”,這樣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了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幫助理解知識

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個反覆、持續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和擴展教材資源,通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係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係。在例1教學後,設計動畫情境,改變白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蘿蔔,先讓學生比較白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小兔又拔了1根胡蘿蔔,再讓學生比較紅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然後讓學生通過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改變3根胡蘿蔔或10根白蘿蔔的根數,使白蘿蔔是胡蘿蔔整數倍;最後,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後,引導學生比較藍色圓片和黃色圓片的數量。再如,學生完成“做一做”第2題後,進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擺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擺幾根?”這是對“倍”的逆運用,是“倍”到“份”的迴歸,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四、注重聯繫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創設的拍掌遊戲、課中探究紅蘿蔔、白蘿蔔分別與胡蘿蔔的倍數關係、課尾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倍”以及有關“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長”的威力等,都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倍”感親切。

五、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在這節課中,教師注重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時的拓展,改變比較量(白蘿蔔的根數)或改變標準量(胡蘿蔔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在變化的倍數關係中探尋不變的“幾個幾就是幾倍”的本質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同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課尾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用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方法研究了倍的有關知識,並把舊知(幾個幾)轉化成新知(倍),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懂得了數學學習的方法。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倍的概念。先利用“幾個幾”引出倍的含義後,再從除法的角度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倍的本質。

成功之處:

1.從兩個數量的關係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小

兔子吃蘿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胡蘿蔔、紅蘿蔔和白蘿蔔的個數,然後讓學生說一說紅蘿蔔和白蘿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從而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能夠比較輕鬆地說出紅蘿蔔比胡蘿蔔多4個,胡蘿蔔比紅蘿蔔少4個,也就是紅蘿蔔和胡蘿蔔之間的相差關係。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關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到紅蘿蔔的個數是胡蘿蔔的3倍,此時板書課題初步認識倍。

2.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多層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中,先通過對蘿蔔的計數、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識倍與幾個幾建立聯繫,即胡蘿蔔有2根,紅蘿蔔裏面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其次通過提問學生,老師是用什麼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紅蘿蔔和胡蘿蔔的倍數關係呢?再一次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後通過不斷增加紅蘿蔔的根數,胡蘿蔔的根數不變,讓學生髮現倍數和幾個幾之間的規律,即有幾個2根就是幾倍;最後通過有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倍的概念的理解,並通過學生學習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漢語詞典上關於數學上倍表示的含義來強化倍的概念。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這節課中,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讓學生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從而建立倍的概念。

1、對“倍”概念的理解紮實

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同樣重要。在組內老師的幫助下,我更注重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這節課知識點不難,難在表達上,於是我從例題開始,給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表達方式:“草莓是1個2,蘋果有3個2,所以蘋果是草莓的3倍”,讓學生在多次複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與“幾個幾”之間的關係,同時會表達“倍數關係”。再通過2個草莓和10個桔子比,追問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強化了這一點,並抽象出10裏面有5個2,10是2的5倍。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瞭,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2、練習題設計層次性強

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過關練習。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練習題設計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體現出了練習的坡度。學生在過關練習中,興趣高漲,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

教學真的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雖然在課前我對講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成進行了預設,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有以下幾點完成得不好:

1、沒有備好學生

我在課前沒有做好學生的知識前測,設定的教學起點與學生的知識生長點不符,其實學生對“倍”的認識遠沒有我想得那麼陌生,我還是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不能緊緊跟着學生走,而是讓學生依存着我的教學設計去生成。

2、語言不夠嚴謹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個別環節我的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以至於學生回答問題不清晰。

經過這次的課我感受到要上好一節課,課前備好課尤爲重要,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仔細揣摩,鍛鍊自己對課堂生成處理的能力。與此同時,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我的課堂會更有趣、更高效,以期達到“教而無痕,學而有得”的境界!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4

倍,是小學階段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北師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級上冊學學習了乘除法之後,學習這個概念。因爲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這課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備課,參考比較權威的教師用書,書上對“倍”這單元的知識在這個階段是這樣要求的:在這裏,倍不作爲科學概念,而作爲生活概念來處理。所以教科書中對倍沒有給出概念性的定義,而是結合具體的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倍的意義,體會倍與平均分的聯繫。

倍,對於學生來說看似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嗎?在此之前的學習中有沒有知識和方法與之相關或相近?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倍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倍的認識實際上是除法意義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減法意義的拓展一樣。也就是說,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類似,表示的都是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只不過比的結果一個是比率,一個是相差的具體量。在知識模型上,倍是除法意義的延伸,建立除法與倍的聯繫,使得除法不僅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還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這樣,新學知識就有了原有的生長點,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爲了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層次。

第一節課,只認識倍,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這一個題型。起始課很重要,而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讓學生藉助學具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地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識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爲了降低難度,讓學生先來認識“份”,份學生生活中接觸的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雞的只數是3只,小鴨的只數是6只,就是把小雞的只數看作1份,小鴨的只數也每3只一圈,有這樣的2份,我們就說小鴨的只數是小雞的2倍,即6是3的2倍。進而在大量的畫一畫,圈一圈,說一說中鞏固這個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達這個倍數關係,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裏面有幾個3,也就是把6每3個分一份,有這樣的幾分。最後在大量的對比練習中,得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這個結論。

第二節課,重點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同理,這節課也是基於畫一畫的基礎上理解該用什麼方法解答,將其和乘除法的意義聯繫起來。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實質就是求3個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誰的3倍,意思是把“誰”看成一份,6相當於有這樣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誰”就佔了這樣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節課,將倍的三種題型對比練習。在對比中找聯繫和區別,從而確定到底用哪一種方法解答實際問題。例如題組可以是“哥哥今年18歲,弟弟今年6歲,哥哥的歲數是弟弟的幾倍?”,“弟弟今年6歲,哥哥的年齡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幾歲?”,“哥哥今年18歲,是弟弟年齡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歲?”在對比訓練中,學生體會到關於倍數問題,最關鍵的是找到一份數,即標準量是什麼?通過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用正確的算式表達數量關係。

通過幾個課時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倍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依然有少數學生還是霧裏雲裏,分不清到底用哪種方法解答。只有針對個別問題單獨輔導,鞏固練習,爭取學懂。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5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學生開始接觸“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具體的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引出“倍”,把新舊知識的聯繫更加緊密。因爲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能動手參與、直觀體驗,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相關知識。爲此,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一)成功之處

1、遊戲導入,連接新舊知識。

在本節課的開始,通過拍手接力,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幾個幾和倍),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爲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費時少,爲後續的新知學習和練習留出更多時間。

2、情景教學,提高參與興趣。

結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蘿蔔的情境,藉助直觀操作--胡蘿蔔貼片和利用電子白板的移動功能,指名學生移動蘿蔔,擺出白蘿蔔的數量是紅蘿蔔的5倍。這樣讓學生加深對新識的理解。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與同桌討論交流的過程既加強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最後讓學生上臺演示,學生學習熱情更高了。

3、利用好動手操作活動。

當學生在理解倍的意義有困難時,動手操作是比較好的學習活動。“做一做”第2題,通過操作學具,讓學生在腦海裏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後得出可以用乘法計算的結論。

4、在“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

本課的“變化”分爲兩類,一是標準不變,被比較的量變化;二是被比較的量不變,標準變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餘地。

(二)不足之處

爲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亂感,最後的拓展還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蘿蔔的情景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個數中有幾個幾”是“倍”的概念,還要讓學生能反過來思考“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樣也爲後一節課的教學做了鋪墊

認識“倍”概念的過程,就是一個幫助學生逐漸抽象,最後領悟本質的過程。而要抽象,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說比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較的目的。而學生的比較應該在操作活動中進行,學生正是在動手操作中不斷對比與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這節課讓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還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