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快樂的動物”的具體情境,學習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事實上倍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通過“做一做”的具體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倍”的意義。

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了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會看圖形表示幾個幾相加,瞭解除法表示的平均分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倍的概念應該是比較輕鬆的。

教學過程分析:

對學生來說,“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用“倍”表達數量之間關係的方式必須由教師明確地告訴學生,但在這之前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起“幾個幾”的清晰表象,從而把“幾倍”和“幾個幾”之間的關係凸現出來。在第一、第二次設計時,我簡單地認爲只要把“倍”的概念告訴學生就行了,因此,通過一次操作(學生也沒有操作起來)就馬上告訴學生:牡丹花有8朵,綠花有4朵,牡丹花是綠花的2倍。馬上把“倍”的概念揭示了出來。接着通過增加花的朵數讓學生練習用“倍”表達數量之間的關係,雖然在這期間也穿插了課件演示的過程,但明顯份量不足,從教學效果來看也不盡如人意,老師帶着說了幾遍,學生還是說牡丹花比綠花的2倍。

因此,在第二次2。6班的課堂設計時,抽象出8朵牡丹花和4朵綠花後,不再馬上出示“倍”的概念,而是通過讓學生在練習紙上圈一圈、用花片擺一擺、請學生評一評等,在讓學生充分感知了多個“幾個幾”後再揭示“倍”的概念,把“無意接受”變爲“有意接受”,這樣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效果明顯好於前一節課。

思考這節課有幾個成功的地方:

其一:能抓住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

首先是填補師生間情感的空白,成爲學習數學的積極因素。平時能在情感上與孩子們經常交流,讓孩子們對數學產生較喜歡的情緒,因此,適當的創設情境以後,學生就能較快的融入學習活動中,有利於師生間的互動,也順應了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其次是能在知識起點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前面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會說出“幾個幾”,充分讓學生在感受——理解——實踐的一系列活動中建立“倍”的概念,學生的直覺思維得到很好的鍛鍊。因此,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中,讓學生自由觀察、思考和交流,學生隨着信息的交流,互相碰撞,讓有着求異思維強烈的同學有了創新的知識基礎和機會;再就是能在最喜歡獲得老師表揚的適當時機給予鼓勵,讓成功者有喜悅的體驗,讓羨慕者得到效仿的榜樣而激發自己。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倍的認識是本單元數學知識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學生第一次接觸“倍”的知識,對於他們是比較模糊而又陌生的。因此,課前我仔細研讀了教材和教師用書,也參考了許多優秀教師的教案,同時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設計,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把握關鍵,明確知識點

首先我確定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讓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二是在此基礎上,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2、循序漸進,逐步引導

爲了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掌握“倍”的知識,在學生大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我覺得形象生動的圖形是最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形式,我首先從大量的形象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爲學生提供蜻蜓、蝴蝶、小狗等大量的生動圖形,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繼而引發新知,讓學生明白兩個數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接着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在學生心中建立“一份”的認識,也就是“一倍數”,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倍數”的重要,才能學以致用,得心應手。

3、圖文結合,動手操作

爲了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在設計練習時,我採取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運用擺一擺、畫一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形式的動手操作來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表象,和已學的“幾個幾”知識聯繫起來,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並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經歷體驗了倍的建立過程,進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二、改進之處

反思自己的課堂,不足是:

1、語言的歸納總結不夠到位。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倍數關係,學生多數能夠理解,但是自我感覺在語言的訓練上不夠紮實,應該在充分認識倍的情況下,建立表象的認識,然後再加上語言的歸納總結,會使認識更加深化。

2、我在練習的設計上,通過闖關的形式,一下子和學生拉近了距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慾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但是隻關注到中等及以上的孩子們,引導學生快速列式計算,掌握了方法,但是沒有過多的關注學困生的孩子們的接受程度,應對他們多加照顧。

總之,全課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活動展開,關注調動學生參與學習,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自由、快樂和民主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倍”的概念。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倍的認識》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

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看一看”讓學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頭腦裏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過“畫一畫”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鞏固頭腦裏的影像。然後通過“算一算”讓學生利用掌握的關於“倍”的知識來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最後通過“說一說”的練習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從而把數學課本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倍”這個名字,整個環節中我試圖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擺一擺”來理解“倍”的含義,然後通過“算一算、說一說”加深對倍的認識。然而由於我的教學設計中問題設計得不太合理,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後對“倍”的理解依然模糊,從而後續的教學比較吃力,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整節課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失誤的地方主要有:

1、設計問題時數據取得較大,不便於學生操作。

2、學生學習的方法單一,“合作、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沒有很好的體現。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我所教的這節課是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的第一課時。“倍”是在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也爲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比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反思我的這堂課有以下幾點:

1、創編例題效果好。

書上的例一是小兔子拔蘿蔔,有胡蘿蔔2根,紅蘿蔔6根,白蘿蔔10根。我在備課時發現“胡蘿蔔”和“紅蘿蔔”在表述時容易混淆,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必要的障礙。這裏我創編了小猴摘水果的情境,把蘿蔔變成了“香蕉、桃子和蘋果”。課上學生通過例題的學習,很快掌握了“倍”和“幾個幾”之間的關係。

2、對“倍”概念的理解紮實。

在我校教研組的幫助下,我更注重學生對“倍”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就像專家說的那樣,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同樣重要。這節課知識點不難,難在表達上,於是我從例題開始,給學生建立“香蕉是1個2,桃子有3個2,所以桃子是香蕉的3倍”這樣一個清晰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多次複述中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與“幾個幾”之間的關係,同時會表達“倍數關係”。再通過蘋果和香蕉比,以及後面跟進的三個習題,追問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多次表述中強化了這一點。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的表述非常清晰明瞭,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3、多層次練習,使學習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這節課我設計了多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練習是3個小動物帶來的問題,有先出標準量,再一組一組出比較量的;有一起出示的;有比較量在上,標準量在下的。

第二層次練習是兩道動筆練習:

一是不成組出比較量的,在學生自己解決過程中,感受圈一圈的方法。

二是三種量之間的比較,圓3,三角9,方塊18,在不同的比較中引導學生關注“是誰和誰比”。

第三個層次是在變化中體會“倍”的本質:

一是標準量不變,比較量增加,體會“倍”的變化。

二是改變標準量,感受“倍”的變化。

第四個層次是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根據標準量和倍數關係,擺出(或畫出)比較量。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應用倍的知識。同時讓學生解讀同學的作業,來加深理解和感悟。

第五層次是提升挑戰:

一是加深理解倍和“份數”的關係。

二是探索在不同事物背後隱藏的相同點。

4、課堂的不足:

一是“圓3,三角9,方塊18”這道題,當三角和圓比、方塊和圓比時,學生沒有出錯,但是方塊和三角比時,不論是試講還是這節課都有大量學生出錯。反思這部分內容是課堂的一個難點,我在處理時應該有所不同。可以把這部分設計改進一下:改成只出前兩道題,再集中出示“方塊是三角的幾倍”,然後提問:“這次是誰和誰比?”先排除圓形這個多餘條件,然後讓同桌討論一下,再找學生回答。這樣有引導,有緩衝,學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二是在第五層次的提升挑戰中,第一題是小狗有2個蘿蔔,小兔有3個2根,我當時提問“如果小兔子有這樣的6份,小兔子的蘿蔔時小狗的幾倍”時,學生沒有理解我的意思,不知道以誰爲1份。課下我反思這個問題,發現是自己表達的不準確導致的,我前面一直說的是1個幾和幾個幾,沒有說份數,所以學生不理解,我應該把問題變爲:“如果小兔有6個2,它的蘿蔔時小狗的幾倍?10個2,100個2呢?”學生就不會出錯了。這也讓我明白教師語言要嚴謹、要前後一致。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

這節課有以下兩個優點: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從複習題開始通過看圖說“幾個幾”,做遊戲拍“幾個幾”爲後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鋪墊。也是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說一說、擺一擺、同桌議一議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爲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說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前對學生了解不夠。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現有知識有所瞭解,也就是針對本節課要做一個前測,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環節,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爲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纔是最好的教學設計,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教學設計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機智,駕馭課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時的調控課堂,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不夠。

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出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機智,就會把這些動態生成的 “小意外”,變爲教育契機,及時的調控課堂教學,推動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魅力, 而我卻少的恰恰就是這些,比如,在主題圖的出現時,由於電腦的原因圖片不清晰,就應該打開書本觀察書上的主題圖,而不是浪費時間引導觀察。

三、語言不夠簡練,引導不到位。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述一定要嚴謹、精煉、簡潔,不能讓學生長生歧義,而在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引導不到位,提的問題不是特別有效,導致做了許多的無用功,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而且非常不利於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6頁例2、3的.內容,由於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時,我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數的幾倍”在生活中的存在,並體驗、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麼內容。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本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反覆地操作,讓學生知道第一行擺幾個,是幾個幾;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我把本節課設計成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複習鋪墊。其一是看圖說出幾個幾的題目,在學生說的同時我順勢把每組的圖都圈一圈,目的是讓學生初步地感知以幾個爲一組,有多少組就是有多少個幾,爲新課做準備。其二是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動學具,初步對“多少個幾,就是幾的多少倍”有一定的表象,爲新授時更好地理解“倍”的含義。

其次是探究新知,主要是例2、例3的教學,例2的教學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用眼睛看一看,然後動腦筋想一想,最後動口說一說,從而感受到“一個數的幾倍,就是幾個幾”。例3的教學主要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擺一擺,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探索,深入理解“倍”的含義。

最後是鞏固練習,安排了學生喜歡的擺一擺、畫一畫、拍一拍的活動環節,進一步鞏固對“倍”的理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很大,都能積極參與每個教學環節,課堂氣氛較活,大部分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由於近幾年來教的都是高年級,對低年級的教學情況不太瞭解,導致有些問題的提出、回答的方式都“高年級化”,還有些教學語言不夠準確與精煉,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必定有影響。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定規範自己的教學語言,刻苦磚研不同年級的教材,對整套小學數學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倍的認識》是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實際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確定了以下幾個待解決問題:哪個量是一份數?怎麼確定的?如何確定另一個數是幾份?有幾個幾份如何說?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怎麼思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比、畫、說、做,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倍的認識充分了,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穫滿滿

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纔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在習題中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

4、課後反思,體會缺失

在課後習題中,反映出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學生太依賴畫的環節,對倍的意識不強烈,需要進一步充實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