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自頒發《新課程標準》後,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解讀”與“實踐”大潮。如果說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與帶頭人是“弄潮兒”的話,那麼,更多的一線教師已形成了“萬舸競流”的壯觀場景。筆者在學習領會語文新《標準》的基礎上,反思自己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嘗試了幾方面的改進。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

一、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

①學前讀。我教給學生“預習三步法”;初讀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再讀課文,劃生詞,說說文章的大致內容;三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

②學中讀。學習課文離不開一個“讀”字,但“讀”時也不能毫無目的、方法,一味“讓我們讀一遍”、“讓我們再讀一遍”,這樣只能變成“老和尚唸經”。如何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趣來,應注意方法的指導。

在教學中,我經常嘗試這些方面:①範讀引路。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豐碑》等課文,當錄音機中低沉渾厚的男聲一響起,學生便自然而然被帶進了莊嚴肅穆的情境中;而當我在《江南好》的配樂中爲學生範讀《桂林山水》時,學生又彷彿身臨“舟行碧波,人遊畫中”而陶醉。②情景描繪。教《賣火柴的小女孩》,“當唯一疼她的奶奶,小女孩日思夜想的奶奶再次出現在她眼前的`時候,她會怎麼喊?”在這樣的描繪誘導下,學生很自然地喊出來:“奶奶!啊!請把我帶走吧!……”③感悟比較。我在課上經常這樣引導學生:“你學得這段文字該怎麼讀?先自己練讀一下。”“誰來讀一讀?爲什麼這麼讀?能說說你的看法嗎?“有沒有補充?有沒有不同意見?誰再來讀一讀?”

個人讀、小組讀、引讀、分角色讀、讀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多樣的讀法也爲學生的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

③學後讀。課文學完,應強調對精彩片斷的熟讀成誦,從而內化爲自己的語言。歐陽修講述作文之道時曾說:“無他術,惟勤讀書而多爲之,自工。”

二、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標準》強調應建構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覺得,“探究”的核心在於一個“問”字。“疑”是思維的開端,是探究的動力。報載,某地開公開課,請了外國專家來指導。課始,老師設計得滴水不漏,學生答得完美無缺。課畢,上課與聽課的老師鬆了一口氣,外國專家卻不置可否,第一句話是:“爲什麼課堂上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呢?”

是啊,長期“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已讓學生漸漸喪失“問”的能力,以至我們課堂上出現了教師再三鼓勵,學生無人提問,只好繼續“師問生答”的尷尬局面。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我在學習與探索中進行了嘗試。

(1)使學生敢於提問。要努力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打消學生怕問錯、怕嘲笑的心理疑慮。不論好與壞,不管對與錯,只要學生敢問,願問,都應給予肯定和讚揚。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能走過場,搞形式。簡單的讓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對理解重點有幫助的可放在學文時探究、指導;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向學生說明或日後再想法解決。

(2)使學生善於提問。“敢問”是基礎。當學生頭腦中充滿一個個小問號時,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讓學生問得有價值,有水平。我覺得關鍵在於教師的示範引導。如孫雙金老師在執教《落花生》一課時,有學生問“居然”什麼意思?解答了意思後,孫老師便趁勢引導:“除了這個問題,還可以圍繞這個詞提哪些問題?”學生思索後,有學生問:“我們種花生就是爲了收花生,現在收花生爲什麼用‘居然’呢?”一位女生說:“我認爲從‘居然’可以看出落化生這種植物生命力強,不需要侍候。”孫老師再次引導她把這個體會變成了又一個問題:“從‘居然’一詞可以看出落花生具有什麼品質?”兩度巧妙的引導,使學生的提問從淺層次的詞語理解躍到了探究文章內涵的高度。

平時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詞句處、理解的疑難處、內容的關鍵處、與實際生活的反常處提出問題。

三、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傳、授、解”皆用“口”也。於是多少年來,教師便在講臺上擔當了滔滔不絕的角色,而學生也習慣於擡頭聽,低頭抄,成了一個知識的“悶罐子”。葉老說:“教是爲了不教。”那麼,教師說應是爲了不說,或是爲了學生能更好地說。如何讓學生“說”起來?我覺得要滿足學生的慾望,增強學生說的信心,爲學生創設說的機會。

①寬容民主促“說”。要讓學生“說”起來,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教師可以是“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促進者”,但決不能成爲課堂上的“演說者”。特級教師魏書生曾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學生能講明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應該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講者。其次,師還要容許學生說話時的奇思妙想,標新立異。學了《草船借箭》,學生可以喜歡諸葛亮,但也可以喜歡周瑜、魯肅,甚至曹操。冰雪融化了,可是溪水、江水、海水,但也可以是“春天”。人教版教材大大增加了寫批註,對自己喜歡的句子談體會的練習,不也正是一種凸顯個性與靈性的“說話”形式嗎?

②形式多變練“說”。讓學生樂說、會說,教師還須設計多種靈活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的說話形式。讀了《迷人的張家界》、《索溪山谷的“野”》等寫景文章,讓學生說說“導遊詞”;學了《向命運挑戰》、《走向生活》等文章,可以讓學生噹噹小記者,來個“走近名人”的專訪;《晏子使楚》、《景陽岡》等文,更適宜排個課本劇。當產品推銷員推銷《新型玻璃》,做體育解說員解說《田忌寒馬》;執話筒現場報道《開國大典》,設計公益廣告呼籲《只有一個地球》……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讓我們在旁邊靜靜傾聽,你會發現,原來學生可以說得如此精彩!

摒棄舊教念,走進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這裏所舉的一些方法也僅是“拋磚引玉”。但我相信,教師只要時時反思:我的工作是不是比過去有所改進,有所創新;學生學習興趣是不是更爲濃厚,學習熱情是不是更爲高漲。那麼,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航就會更*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