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識字三教學反思

《識字3》是人教課標教科書的第三組課文的識字。如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識字三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閱讀。

二年級識字三教學反思

二年級識字三教學反思(一 )

《識字3》是一篇三字經,在韻文中識字的課文。整篇韻文文字雖少,內涵極爲豐富,描寫祖國的山河壯美、各民族團結奮發,體現了盼望兩岸統一、祖國繁榮昌盛的強烈願望。所以我講本課重點放在:1、在韻文中認讀生字;2、體會韻文中蘊含的感情。難點在於在朗讀過程中達到識字目的。

對此我設計的三個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以達到教學目的。這三個環節包括:小小讀書郎,小小播音員,小小主持人環節。第一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初讀課文,在課文中識字、讀詞。初讀之後進行詞語認讀。由句到詞,最後再回到篇章。重讀韻文。第二個環節是小小播音員環節。請學生們在已經認讀字、詞的基礎上流利的朗讀韻文。首先讀給自己的同桌聽,然後再由老師點名讀。第三個環節是小小主持人。請學生在欣賞祖國大好山河的圖片、結合教師個人講解情況下,體會這段三字經所蘊含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爲一位小小主持人。同時,我對本課進行簡單的總結,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想對祖國媽媽說的話,進行了適當的擴展。最後,在學生能夠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之後,再進行寫字練習。這堂課主要學習書寫“川、州”

整堂課教學環節緊湊、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積極性比較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1、沒有很好的利用韻文的優勢特色進行識字教學。韻文識字是我國的傳統方式,但這堂課的體現不明顯,沒有充分利用韻文的特色。繼而顯得識字方式比較呆板。

2、細節處理不完善。在識字、認讀這一環節上,我採取了小老師帶讀的方式一讀到底,其他小朋友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應該讓更多的學生有讀得機會,使得朗讀的面更廣、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環節的語言過渡不夠流暢,有點突兀,使得學生有部分環節不能跟上老師的思維。有些細小環節的設計還需斟酌,如民族的名稱本不屬於教學內容,可以不用讓學生讀,既花費了時間又打亂了學生的思路;最後一個背誦要求提得過快,學生其實不能流暢、有感情地背誦。還是適合先讀,背誦可要求課後完成。

4、設計還可以更加精美。如可融入音樂鋪墊,使得情感更好地滲透。

識字教學是二年級的重點之一。如何讓學生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要求下高質、高效的掌握生字、詞是我今後還要繼續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一個新上路的老師來說,我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二年級識字三教學反思(二)

這是識字課文,通過孩子們反覆讀、反覆地理解、感知,在學文的過程中有機地進行識字教學,多次、多角度讓學生與生字見面,加深孩子們對於生字的掌握程度。綜合前面幾節識字課的教學,通過課下反思,現針對《識字3》一課,做簡單分析如下:

一、悟中識字,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

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存在着孩子們對生字的短時記憶的情況,孩子們在學字時記得很好、很快,但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那麼。又如何使孩子們對識的字記得牢呢?

其實我們教學中國漢字,要站在文化的平臺上,將文化融入漢字,使孩子們能感受到中國漢字所蘊涵的美。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告訴孩子們漢字的演變、來歷,以及與漢字有關的小故事,使這些漢字在孩子們的眼裏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動、鮮活起來,變成一幅幅圖畫、一個個故事。

而且,我在教學中還倡導學生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做到隨文識字,學以致用。我又鼓勵孩子們去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利用閱讀來鞏固所學生字。

識字教學是一個探索過程,我們只有努力使那些單薄的漢字慢慢豐滿起來,才能保持學生識字的興趣。

二、鼓勵孩子,方法多樣,但應選擇適當。

在課堂上,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有些孩子過於內向,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作爲教師,我們還應該善於發現每一名學生的優點所在,不失時機的給他們與表揚和鼓勵。例如:有些學生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可是他坐的筆直,聽講認真,我們就可以鼓勵他:你坐的真好,老師相信回答問題也會很棒的,勇敢一點,試試看!有的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偏離了答題方向,我們可以說: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試試看,根據老師的提示,會不會答的再好些呢?

不足的是本節課我設計在學生初讀課文後就進行識字,本以爲學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識字經驗和能力,但是學生學的不是很有興趣,沒有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生學起來、記起來也是比較枯燥的,通過開火車方式檢測孩子的識字情況,發現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紮實,識字環節教學沒有落實。如果能夠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在進行識字指導的話,我想就會降低學生的識字難度。

通過本節識字課的教學以及課下的反思總結,自己學到了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不斷的發現、積累,爲孩子們營造出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二年級識字三教學反思(三)

《識字3》本課的三字經,文字雖少,內涵卻極爲豐富,朗讀起來,每一句都氣勢磅礴,擲地有聲。整篇課文洋溢着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時代氣息,體現了盼望兩岸統一、祖國繁榮昌盛的強烈願望。學習本課有3個要求: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祖國的偉大。3、有熱愛祖國的感情,對三字經這種語言形式感興趣。

教學《識字3》首先讓學生嘗試讀文,教師糾正字音,然後教師指導讀,並示範朗讀,熟讀之後拍掌打節奏朗讀,學生大大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最好還進行了朗讀比賽,學生讀得很流利,繼而已經有學生嘗試背誦了!然後設疑:你有什麼問題不明白?例如“我們祖國爲什麼被稱爲華夏?”“黃河、長江、長城、珠峯”在哪?等等問題,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多種途徑幫學生尋找答案。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掌握會認字和會寫字。感覺三字經的文本及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生很感興趣。學生學得快,效果很好,連教師也覺得輕鬆!

可是,在隨後一次小檢測當中,其中有個填空:各民族,齊奮發,( )朝夕,( )中華。這裏要填:爭、興。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50人當中居然有28人錯“興”,多數學生寫了“新”!爲什麼會這樣?我在反思我的教學到底在哪一環節出了問題!分析原因,無外乎學生粗心大意,音近字、形近字混淆,說起來,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也是造成錯別字增多的間接原因之一。“大量識字和閱讀是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程標準提出,中低年級的識字量在2500字左右。”而這幾乎是以前整個小學六年的識字量。現在的孩子過早識字閱讀,對很多字只是認,又沒能做到仔細認,也沒能反覆鞏固,再加上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憑着直覺去念去寫,難免會混淆,寫錯別字。大量的識字方向是對的,只是在現行的考試製度下,如何識字更多,記得更牢?要想減少錯別字,還要加強訓練,反覆才能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