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天,因爲今年的教學時間非常緊張,所以我在這一天就準備上新課了。所幸在前天的備課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這一課,需要大量的準備材料,課前也讓學生回家準備,自己也上網查找了相關“長城”與“運河”的資料。可能是我預先佈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興地發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像戴心悅、陳謙協、金合歡、王天宇、金林城等,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爲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特別是金合歡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學老師的原因,還幫我從網上拉了整整兩大張的資料,真是好樣的,爲我省去了不少時間。於是,以這些查資料的小朋友介紹開始,我就進入了講課內容。也許平時聽慣了我的介紹,今天聽小朋友的介紹,孩子們聽得可認真了,連平時幾個特愛講話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

我看在眼裏,喜在心上。有了這幾個學生良好的開頭,我覺得下面的課順利極了,因爲這是一首以詩歌的形式爲主的課文,所以我便以朗讀爲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個寒假的原因,一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爲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範,然後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爲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但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寫話時,我覺得我沒有好好把握住,現在想來真有點愧疚。在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後,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印象,然後再分佈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後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爲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徵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到,對於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細緻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看來今後在指導學生進行寫話時,我應該作好充分的準備。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2

教學這一課時,我還是遵循“隨機聯結”的原理,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新詞,自讀課文、提出問題,然後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在孩子們自主學習新詞後的抄寫中,我發現大家錯的較多的詞是“駕駛、蜿蜒、創造”,我把寫錯的詞板書後讓孩子們自己診斷、改正,這樣的集體教學針對性強,孩子們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時,未出現類似錯誤。

孩子們的提問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我駕駛着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這景象“奇異”在哪裏?二、爲何說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教學時,我利用課件,讓孩子們欣賞長城的雄偉壯觀,並對長城的規模作了資料補充,長城的“奇異”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礎上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對於第二段詩的學習,就此作學法遷移。長城和運河譜寫的詩篇確實是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閱讀》,給孩子們誦讀長城的歷史,運河的作用和兩岸美景,讓“不朽”和“動人”有了最好的詮釋。整個教學過程,我回避了字詞的機械理解,在保有詩歌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欣賞、誦讀,感悟課文語言的魅力。

課前,我已經讓孩子們閱讀了拓展資料,課上因怕浪費時間,直接自己選讀資料,但從培養孩子們刪選資料的能力出發,還應該更放手讓孩子們交流。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3

《長城和運河》作爲本冊書的開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極力頌揚了長城、運河的雄偉壯麗,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縱觀蘇教版的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書的第一篇課文都是一首現代詩,我認爲現代詩的課文,應該通過誦讀理解詩歌蘊含的感情,再通過仿寫掌握詩歌的形式,進而拓展延伸寫法。所以在教學《長城和運河》時,我主要採取了這樣的形式:

一、多種形式誦讀,體會感情

在學生們自由讀完課文之後,再請幾名代表來讀課文,學生們選出了陳浩然和吳夢琪,他們兩個都是班級裏平時讀書最有特色的。這兩個學生感情充沛地讀完課文後,學生已經基本能體會文中對長城和運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來,我請學生們比較這兩部分文字的異同之處。孩子們發現每小節的頭尾相同,我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在詩歌的特點,文字往往是一詠三嘆。對於詩歌中不同的部分,我們師生對比讀。學生們人多,讀長城部分,我讀運河部分,在讀中學生們明白了異中有同。這樣幾番讀來,孩子們不僅把課文讀通讀暢,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初步感受了長城的雄偉壯麗和運河的柔美動人,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的整齊的節奏和韻律。讀過,我通過學生前言蒐集到的長城、運河的資料,激發他們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爲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再激情澎湃地朗讀了,詩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發現寫作特點,遷移寫作

《長城和運河》這首小詩,共分爲兩小節。每小節的第1、2,兩句“我駕駛着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和7、8兩句“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課堂上引導學生髮現詩歌這一重複的特點。另外,每小節在寫法上還都有共同的特點: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比如寫長城“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寫運河“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對比這兩個用在詩歌中的比喻句,同樣是字數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詩歌的這些寫作特點,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和

課後的練習,我讓讓學生也來模仿這種形式,自己寫一寫小詩歌。課堂上學生們還真寫出了不少的好句子,這樣對句式分析再遷移仿寫,學生自然而然就把這篇詩歌背誦了,同時,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現代詩歌看似淺顯易懂,如果匆匆帶過,只是讓學生背誦,那蘊藏在詩歌裏的感情學生便不易理解,反覆誦讀再加上遷移仿寫,學生對詩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4

當我和同學們朗誦起《長城和運河》的時候,作爲教師———中華民族的兒女,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蹟,綿長秀麗的京杭大運河創造了中華民族交通運輸歷史的輝煌。聽着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許我的這種體會觸動了在座的學生的心,他們的臉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這首詩的朗誦,學生一定體現出了較高的水平。

帶着激情品位文字,帶着激情體會詩意,教學的目的完成的的確較爲順利,一看,離下課還有短短的兩分鐘。那就再來豐富一下孩子的閱歷,瞭解一下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吧!

於是,我順勢誘導:同學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勤勞,多麼的富有智慧啊。他們不但築起了雄偉的萬里長城,還開挖了浩大的大運河工程,你們還知道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歷史工程?”剛脫口。我就暗自思忖:問題可能有點難度,學生會不會回答不出來

誰知道,一隻只高高舉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來的回答更讓我瞠目結舌。什麼故宮、圓明園、墩煌莫高窟……有關的典型例子應有盡有,個別同學還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國古代建築和“東方明珠”、“潤揚大橋”等中國的現代建築也搬進了今天的課堂。我本想簡單否定,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拓展課外知識的極佳時機嗎?接着,我就耐給學生講明瞭各類建築的區別,並又補充介紹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馬俑”等諸多中華民族歷史建築奇蹟,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嘖嘖稱讚……

雖然最終稍微有點拖了課堂,可與原先的設計比起來,我對這個意外的結束設計感覺更滿意。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5

這是一首詩歌,而我對於這種文體的教學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這個課都很頭疼。

這篇課文主要是講兩個部分,而且結構相同,重點都是運河和長城的姿態、長度。長城這邊讓孩子知道爲什麼它是連綿起伏的,因爲是依山而建。這裏有個難點,是誰譜寫詩篇(中華民族祖先)不朽的詩篇是指萬里長城,那爲什麼不朽呢?這裏大多數孩子都答到因爲勞動人民建造這個很辛苦,花費了很多精力,他們只答到一點,還有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心血,這些融合起來,便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是永遠都無法磨滅的。運河這邊從“伸向天邊”知道運河很長,通過資料來讓孩子知道。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這是一個設問句(自問自答)這要讓孩子知道起強調作用。同時這裏出現兩次,那麼是反覆的手法。

課後,我也讓孩子按照相同的結構描寫一個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建築。

總的來說,這堂課不怎麼如意,因爲有一些環節,孩子們回答得並不好,而我也沒有很好的引導,只是生硬的灌輸,這是我沒有做好備學生這一環節,後面的教學中一定牢記!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6

這課學生預習工作做得比較好,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很輕鬆,能把練習題都完成一部分。本學期的好習慣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通過這堂課,我越發覺得預習對學生的學習有多麼的重要,以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預習習慣的培養。

今天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感受長城和運河的雄偉與壯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時,我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從“奇異”入手,觀察插圖,結合自己蒐集的圖片、資料理解“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銀光閃閃”、“伸向天邊”等詞語。一堂課上下來,感覺很不爽,對於我的提問,學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貧乏,有的用詞不夠正確,課堂死氣沉沉。

造成這樣的情況,我也做了一點反思:學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級學生很多都不愛表達,包括在音樂課等副科上也是隻注意傾聽,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下階段要蹲下來看學生,拉近自己和學生的關係,讓每個學生都喜歡你,喜歡錶達。其次,學生不喜歡錶達,大概問題有點難,之所以難,有兩種原因:一是可能我沒有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讓學生無所適從;二是學生對於我的問題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是的,雖然課前讓學生蒐集了相關資料,然而只是皮毛,這課涉及到的內容不僅僅是長城和運河,還有歷史的、地理的`、建築的……不要說學生,自己的知識也不夠豐富,我深深感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爲語文老師,得不斷地學習、反思。

在感受運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時候,我請學生結合書上的插圖展開豐富的聯想。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有的說兩岸長得綠油油的麥苗,我就引導學生:那說明有了運河的澆灌,莊稼豐收了;有的說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導這可以看出兩岸繁華的城市;還有的說看到了很多船隻,我就引導從中可以感受到運河上運輸的繁忙……學生充分體會到運河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從中感覺到它不僅是人間奇蹟,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7

這是我的一堂校內公開課。上完這課,我的感觸很深。

1、 對教學環節的反思:

在《長城與運河》第二教時的教學環節上,我是這樣安排的:1謎語激趣,導入新課。這一環節設計的本意是增加點學習的興趣,試上時感覺比較好,但在我班的教學中簡直顯得多此一舉:幾個學生都說不出“長龍”“銀河”指什麼。課後細細一想,我班的學生性格比較內斂,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已經夠他們緊張的了,再讓他們進行大膽猜測,他們自然不敢舉手了。我忽視了學生這一個性各異的主體,“開局”的不利自然難免了。2、朗讀感悟,進入詩境。本環節主要通過教師範讀、課件展示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課件出示了長城、運河的圖片,是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並培養良好的語感。3、品味語言,遷移內化。本環節主要讓學生欣賞錄象,激發其情感,讓男女生配音朗讀課文,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如果在第一課時多訓練一下學生的朗讀,我想本環節的效果會好一些;其次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詩歌的仿寫練習。雖然學生說出了一些我國的古今奇蹟,但範圍不廣。如果多爲本課做一些鋪墊,讓學生在課餘多蒐集些資料,相信他們的詩作會更加異彩紛呈,對祖國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民族自豪感會更加強烈;4、趣味作業,拓展實踐:本環節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業,旨在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個性化綜合學習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學生的自主性作業我看了一遍,作詩、畫畫的比較多,蒐集、設計的極個別。我想,如果我能做一個綜合性的網頁,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空間會更大些,學生的收益也會更大吧。

2、 對一些教學情況的反思:

雖然新課程標準已學習了很久,新課程理念也在我平時的教學中有所體現,但很慚愧地說一句:這堂課我最大的失敗就在新課程理念的把握、實踐上。這一課學生朗讀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當時心中所想的是,我已進行朗讀指導了,再個別指導的話,浪費我的時間,下面的教學環節就會受影響,甚至完不成。我忽視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犯了以往公開課的一些通病,成了一個蹩腳的導演。也因爲趕時間,由此也帶來了更多的失敗:比如教學點評的語言不疼不癢,含糊而過,帶來了我的語言枯燥、沒有激情。以後我會更多地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評價方式的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8

當我和同學們朗誦起《長城和運河》的時候,作爲教師-----中華民族的兒女,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奇蹟,綿長秀麗的京杭大運河創造了中華民族交通運輸歷史的輝煌.聽着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許我的這種體會觸動了在座的學生的心,他們的臉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這首詩的朗誦,學生一定體現出了較高的水平.

帶着激情品位文字,帶着激情體會詩意,教學的目的完成的的確較爲順利,一看,離下課還有短短的兩分鐘.那就再來豐富一下孩子的閱歷,瞭解一下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吧!

於是,我順勢誘導:同學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勤勞,多麼的富有智慧啊。他們不但築起了雄偉的萬里長城,還開挖了浩大的大運河工程,你們還知道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歷史工程?”剛脫口。我就暗自思忖:問題可能有點難度,學生會不會回答不出來

誰知道,一隻只高高舉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來的回答更讓我瞠目結舌。什麼故宮、圓明園、墩煌莫高窟……有關的典型例子應有盡有,個別同學還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國古代建築和“東方明珠”、“潤揚大橋”等中國的現代建築也搬進了今天的課堂。我本想簡單否定,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拓展課外知識的極佳時機嗎?接着,我就耐給學生講明瞭各類建築的區別,並又補充介紹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馬俑”等諸多中華民族歷史建築奇蹟,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嘖嘖稱讚……

雖然最終稍微有點拖了課堂,可與原先的設計比起來,我對這個意外的結束設計感覺更滿意。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9

課前,還在和同仁閒聊,討論要上好這一課需要注意些什麼,大家一會兒達成共識,認爲這課主要抓住朗讀訓練,詞語理解倒不是重點,因爲文章出現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銀光閃閃”等詞,通過課件的展示,小朋友很快能得以理解。

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已經思路清晰,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課中要引導學生帶着激情品位文字,帶着激情體會詩意,但事實上這一教學的目標的完成的好像還不是太順利,一開始,學生完全不在狀態,朗讀平平,絲毫聽不到自豪的激情,怎麼辦?只有充分發揮老師的示範作用,讀給學生聽,讓他們從我的朗讀中感悟情感,我認爲要讓學生有激情,首先老師得有激情,朗讀起來得聲情並茂,小朋友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在老師的帶動下,朗讀起來自然也有聲有色,如我在指導“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配合讀的方式,開始一遍,學生在讀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時,語氣平淡,那麼我又一次加重語氣引讀,尤其強調“是誰”一詞,師:“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學生很自然地也加重了語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語氣比剛纔強烈了許多,就這樣我們在一遍又一遍的配合中,朗讀變得一次比一次更富有激情充滿自豪、驕傲之情。

課上還有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學習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勤勞,多麼的富有智慧啊。古代的勞動人民不但築起了驚人的萬里長城,還開挖了浩大的大運河工程,那麼他們還創造了哪些偉大的歷史工程呢?這一問題,其實課前我已經動員學生去查找資料,尋找答案,但課上問題下去還是略顯冷落,問題可能有點難度,需要平時有一定的閱讀和閱歷的積累,一下子學生回答不出來。所以我只有將國內外的名勝古蹟一一簡單介紹一下如:故宮、圓明園、墩煌莫高窟、兵馬俑、埃及金字塔……

當然,在我的啓發和介紹之後,有的小朋友還舉起了小手: “我知道東方明珠”“南浦大橋”等中國的現代藝術建築也走進了課堂,走近了學生。

課後我自然多了一個作業:仿寫段落,介紹古蹟和現代建築。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0

這節課是隨堂課,教學內容是詩歌《長城和運河》。這首詩是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所看到的景象。詩歌有兩個小節,第一節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羣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航運。詩歌從整體上描繪了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特徵,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詩歌的語言往往比較凝練,內容較爲抽象,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再則,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歷史久遠,瞭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運河。而我班學生甚至連"京杭大運河"都讀不清楚。因此,我補充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儘量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學生感知。並且在學生表述不清時增加誦讀詞語的次數,以幫助學生儘快熟悉和掌握。

識字教學主要採用自主識字的方法,但我根據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有目的地在薄弱環節適當進行指點,並引導學生根據生字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記憶。如教"駕駛"這個詞時,可介紹古代的交通工具多爲馬力,所以這兩個字裏都有"馬",這樣便於學生記憶。還在黑板一角對多音字等字詞常見題型進行記錄型板書,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點。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爲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於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讀通詩句到初步感受詩意,從讀好詩句到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識字教學,啓發想象,語言實踐有機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通過教學,我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閱讀訓練有些忽視,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1

這是一首飽含強烈愛國情感的詩歌,在教學點撥上需要教師投入極大的激情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增強濃重的民族自豪感。作爲語文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不僅要遵循語文的傳統教學,也應該把這看作是給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一個極好機會。

全文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描寫讚頌了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分結構相同,均運用反覆的寫法,一、二行與七、八行詩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簡練優美的語言勾畫了長城與運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誦指導的時候要對學生進行方法上的指導。

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多種創設情景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情境中,激發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文本。淺談我的設計意圖。

一是凸現年齡段識字特點,紮紮實實抓好字詞教學。我將識字教學與本冊的“習慣篇”對“自主預習複習”的要求結合起來。上課時,檢查學生的預習並着重對容易讀錯、寫錯的字進行指導。

二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自主的環境下學習詩歌,理解詩歌深刻的人文情懷。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文插圖,撥動學生心靈琴絃,使之感受到長城和運河的“奇異景象”,從而明白爲什麼人們稱之爲“人間奇蹟”。

三是美讀成誦,深入感悟。因爲這篇文章是一首能參雜進不少情感的詩歌,配上美妙的音樂,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在賞心悅目的氛圍中產生讀課文的興趣。力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做到在讀中理解。進而會背誦課文。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2

今天,我接受學校領導安排,開設《長城和運河》公開課,接受區教育局教研室常規調研。

“讀書貴入境,入境始與親。”課上我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中,設身處地地去領悟文中角色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在新課的導入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長城和運河雄偉奇麗的景象,在強烈的視覺,聽覺的衝擊下,學生似乎來到了長城邊,運河旁,他們的情感也隨之調動了起來。作者的情感體驗迅速轉化成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們內心真情的表白,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這裏通過觀看短片頭腦中對長城和運河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所以再讀課題,便會讀出長城和運河的氣勢,由衷地抒發出讚美之情。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爲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於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激情導入到識字教學,從讀通詩句到語言實踐,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有機穿插,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爲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說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由於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爲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並沒有着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當初閱讀這篇文章設計教案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首詩是引導學生藉助長城與運河與祖先做一次對話。這個對話是非常美的,這個對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創造奇蹟是不朽的詩篇。所以,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就應該讓學生讀,讓學生誦,讓長城、運河成爲學生心中的一個“美”點。於是在我的課堂上出現了反覆讀四句重點句的場面。我試圖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熟知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這樣在第二課時講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教研室領導在評課時認爲第一課時要讓學生把握文體特徵,初步感知課文大意。事後我去問學生:“你們知道第一課是什麼類文章?”學生都能回答是詩歌。我再問:“課文分幾小節?每小節講什麼?”學生也知道分兩小節,第一節講長城很雄偉,第二節講運河很美麗。看來學生已經到達不需要老師教的地步。事實上我的教學安排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了這些內容,只不過沒有明確提出罷了。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3

第一課時:本課時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預習反饋,根據預習單進行檢測。

主要有:朗讀詞語、理解詞語、搭配詞語、辨析詞語、朗讀全詩等練習。

第二板塊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和形式。根據學習單進行自主閱讀:

默讀全詩,你發現兩個小節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之處?

讀讀每個小節的3——6行詩,說說主要寫了什麼?

3.用曲線畫出讚美長城和運河的句子。

第三板塊書寫生字。重點教學“蜒”和“譜”,注意左右兩部分的關係。

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理解詞語“不朽”時,首先讓學生查“朽”字,聯繫上下文選擇正確義項“腐爛”。可是,從字面上理解的話,“不朽”指“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理解不通的。於是我向學生提出這個疑問,請他們深入思考:“不會腐爛的詩篇”其實是說……

有學生回答:是指詩篇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至此,我們總結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義是指“永存”。接着,我引導學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說(英雄的犧牲精神、愛國精神)永遠存在於這個世界,英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最後我總結:別看一個小小的詞語,它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這個教學細節給我的感受是:在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時,不能停留於字詞的表面,有時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剝繭抽絲,層層剖析,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這就是所謂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鑽研精神吧。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4

今天開始了《長城和運河》第一課的教學,上課前後翻看了很多資料,對長城和運河的知識也更多的認識,對於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地位在讀通課文讀流利,完成生字新詞的教學。

帶着這樣的思考開始了我的教學,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課堂上爲了上出文本的體裁——詩歌的味道。

1、孩子們在自由讀完課文之後,我請孩子們決定請幾名同學來讀課文比較好,孩子們說出要兩名同學自然也說出了其中的緣由,課文寫了長城和運河兩個部分。

這個主意很高,讓孩子來決定,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把陽剛與陰柔之美的區別化於無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讀之後,我再次讓孩子們比較這兩部分文字的異同之處。孩子們發現每小節的頭尾相同,我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在詩歌的特點,文字往往是一詠三嘆。

3、對於不同的部分,我們師生對比讀,在讀中孩子們明白了異中有同,在長城和運河的介紹中都是先打比方說明特點,然後在說地理位置和讚美之情。這樣幾番讀來,孩子們不僅把課文讀通讀暢,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初步感受了長城的雄偉壯麗和運河的柔美動人,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的整齊的節奏和韻律。

簡單的處理,抓住了詩歌顯著的特點!這裏,姐姐強調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準備怎麼來突破難點——兩個比喻句的理解、看圖寫話的處理、資料介紹的處理?一節課兩處言語拓展顯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兩大難題?

生字的教學我借鑑了鴻雁版主帖子中的點子,重點指導了“族”、“蜒”和“駕”。對於“族”,這個生字的出現,我是讓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個生字,怎麼猜呢?我先寫了同類的字施肥的“施”,國旗的“旗’,孩子們興奮得大叫是“族”。順勢講了“族”這個字,由“旗幟+箭矢”構成,表示同一旗幟之後的用武器保衛自己、獵取獵物的共同體,即氏族、家庭、民族。

對照自己設定的課堂目標,今天的課堂可以說是成功的。呵呵,給自己加油!

第一課時就熟知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這樣在講解時就能水到渠成了,大部分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15

師:我們的中國有兩項規模宏大的工程,它們的大和長,還有歷史的悠久以及功能的顯赫,影響之遠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遺留都無與倫比的。我們習慣上都把它們稱作“人間奇蹟”。你們知道這兩項偉大的工程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長城和運河,師板書課題。

師:那麼你對它們瞭解嗎?

我知道長城原來是六條短的城牆,是秦始皇把他連起來的,形成萬里長城,是用來抵禦敵人入侵的。

我知道人們經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我知道長城像巨龍一樣曲折蜿蜒。

我知道長城的條形磚每一條磚都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大吊車,沒有運輸車,完全是*人們的雙肩和雙手運上去的,真了不起啊。

我聽說過一個傳說《孟姜女尋夫》,就是講的孟姜女來尋找她的丈夫,把城牆哭倒了。

師:是啊,古代因爲築長城,不知道死了多少勞動人民呢!在長城的腳下不知道埋着多少勞動人民的白骨呢!這長城都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呢。

我知道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倒嘉峪關,一共有一萬二千多裏呢,關不得叫萬里長城啊!

我知道長城上非常寬闊,可以有五六匹馬並排行走。

我還知道城牆的外側有兩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還有射口,是用來了望和射擊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照應。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知道這麼多有關長城的信息。那這些信息你們都是從哪裏來的呢?

我是從課外書上看到的。

我是聽親戚們說過的。

我是從我們的《新補充讀本》上面看到的。

師:你們做得好,是個有心人。我們學習就應該從各個方面來獲取知識。那你覺得長城怎麼樣呢?

長城有着雄偉的氣魄!

長城雄偉壯麗,氣勢非凡。

長城就像男子漢!

師:爲什麼?

因爲男子漢就應該很雄偉,很偉大!

師:說的好!那誰願意來讀一讀文中寫長城的那一段呢?

(一男生,咚的一下舉其了小手,看他的臉色很堅定,很鎮重,一副非我莫讀的架勢)

師:“張輝,今天第一個舉手,大家把掌聲送給他,都要向他學習!”

大家鼓掌的同時,張輝說:“我昨天就已經會背了

。”神情間多了一份自信和得意。

於是就請他讀。他飽含深情地朗讀使大家都沉浸了進去。讀完又是掌聲四起。

他把長城那雄偉的氣魄讀出來了。

他讀得時候,我感覺到他很自豪,很驕傲。

師問張輝:“是嗎?你讀得時候是很驕傲嗎?”

“是的。因爲長城是別的國家都沒有的,是人間的奇蹟。所以我感到很自豪。”

師:“說得好,大家再一次的把掌聲送給他。我從他的朗讀中還看到了一種張輝預習認真的學習態度,並且養成了一種愛思考的好習慣。大家可都要向他學習啊!”

反思:

其實教科書只是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其中的一個途徑,我們要把教教科書變成用教科書。在教學重我們要適當的引進相關其他資源,重視學科、生活、社會等之間的聯繫,衝破環境的制約,走出狹窄的天地。如果做得適當的話,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使語文學習。在課堂上,我沒有就教材教教材,在確定無法運用多媒體的情況下,讓學生課前自己去查找資料,事先先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瞭解,進行充分的預習。學生這麼多的信息的獲得來源於課前的積累,來源於課前的查找,並把這些信息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教學中,我們應把學生當作一位朋友來交流、來互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自己。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告知,更應是學生的一種主動獲取知識、探求知識的一種體驗、一種過程。你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學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讓學生課前去預習、去找資料,這雖然是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發現問題,主動去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將會在課堂上體現出來,爲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與老師共同度過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