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教學反思

1、注重數學術語表述的明確性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教學反思

教學中讓學生體會、理解“變大”與“放大”含義的上不同時,教師把圖片先進行“變大”後再“放大”,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再直觀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放大的含義,學生因爲是第一次接觸,不能準確地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清楚,這裏就需要教師用標準的數學術語指出:“現在的圖片形狀與原來的相同,只是圖片的尺寸變大了,這樣改變圖片的大小,我們數學上稱爲把圖片放大”,學生有了明確的術語指出“放大”的含義,就會從直觀的體驗昇華到理性的認識,便於學生在思維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注重教學磨到細微變化處

在練習“試一試”教學中,學生在練習把三角形按2:1放大後,教師應細心觀察學生所畫情況,雖然有部分學生在畫前有了教師對三角形特徵地提示後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後,不僅底和高會按2:1放大,第三條斜邊也會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學生沒有直觀的`進行驗證,只有空談的概念是沒有辦法在頭腦中形成強烈的直觀意識的,所以對與放大和縮小是把條邊的放大和縮小體驗不深刻,不利於對放大和縮小含義的理解,不利於對比例含義建立。

教學時,圖片原來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放大2倍後的圖片長是16釐米,寬是10釐米。但實際上格子比較大,圖片的邊又在格子上,使得學生要得到放大後圖片的長和寬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我細細研究一下,把數據相應調小,也就不會出現得到數據比較難,不利於學生觀察的狀況了,也節約的時間,讓課堂的學習效率更爲有效了。

3、注重教學隨機變化

在教學新授中當圖片原來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放大2倍後的圖片長是16釐米,寬是10釐米。當時我第一次把圖片的長放和寬放大相應的倍數時,沒有放大到2倍,當時可以作爲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師提到那如果在進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時,觀察一下現在的長、寬與原來長、寬的變化,適當的調整教案靈活的處理,第一次讓學生初步體驗,第二次放大學生有了第一次的體驗,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學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