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教學反思

五年級教學反思1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講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表露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本課是閱讀課文,怎樣指導學生自學理解體會梅花的品格;在愛梅花、送梅花圖中寄託着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學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爲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三段錄像和一張圖文片的課件,在教學中分以下幾步實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錄像突出教學重點:

瞭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學中當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後,教師適時地放第一段錄像:畫面上,一朵朵梅花在嚴寒中相競開放,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學生在學習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師再出示圖文片(圖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寫品格的句子。),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圖”的錄像突破難點:

在送梅花圖中寄託着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深入瞭解梅花的品格特點後,教師再播放第二段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外祖父鄭重地送給“我”墨梅圖的動人情景,親耳聽到外祖父對小外孫女說的話,並配上適當的音樂,圖、聲、樂並茂,學生心中洋溢着對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師再指導學生反覆有感情地朗讀外祖父說的話,深入體會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國心”

錄像鞏固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生深入瞭解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後,教師再播放第三段錄像:“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多媒體技術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五年級教學反思2

《通分》這一模塊的主要內容是理解通分的意義,能夠對異分母進行通分,爲下一步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打下基礎。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在通分時會正確應用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找到兩個數的公分母。進而,對兩個異分母分數進行通分。

首先,由一些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引出當兩個分數的分母如果不相同該怎樣進行大小的比較,從而引起學生對學習通分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來解決,師生共同總結出如果把這些分母不相同的分數轉化爲分母相同的分數那麼再進行大小的比較就會比較方便。引出通分的概念: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數的過程叫做通分。

同時,引導學生找出通分時怎樣確定同分母分數的分母,用什麼數做公分母會算起來會比較簡便,學生經過小組討論會得到用異分母分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公分母。

理解了通分的意義,並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後,通過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熟練地把兩個異分母分數通分,並進一步對兩個以上的異分母分數進行通分,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在練習時大膽嘗試。

五年級教學反思3

在看了單式統計表,瞭解到了製作完整的統計表需要的部分之後,組織學生討論,還可以補充什麼東西,學生能說出分男生、女生來統計,可見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引出例一的內容後,學生明白了要製作表格,爲了突出讓學生去探索表格的製作方法,我放手讓學生重新設計表格,不帶半點指點。走進學生中間,發現了學生製作的統計表真是五花八門,別出心裁,有些是對的那時看過書本的,有些呢表頭設計錯誤的,有的呢表格不會設計就會些數字,有的呢數據填寫錯誤,沒有幾個學生符合要求的……這個時候,我有點緊張,難道學生對統計表格的製作這麼沒有經驗嗎?當時候我陷入了思考中。看來處於本班實際,在學生製作的時候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尤其是讓學生講這樣設計的理由,學生不會講,這就無法走進學生的思維,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真奇怪,一張完整的統計表學生都明白了哪些部分,爲什麼老師會忘了日期呢?書本里的標題都已經寫好了,要求學生操作的就是添上表頭、欄目、數據等。製作日期在標題的右下角學生總是看不到。此外,學生都是直接做表格,計算好合計和總計,以爲全部完成了,不把時間寫上,可以看出學生做一件事情沒有做到一步一回頭,沒有全面地再看看自己的“成果”而是急着讓老師看,得到表揚。因此,我認爲讓學生認真完成表格的製作,仔細地填寫數據很有必要,尤其是完成後要全面地觀察一下,具備的內容都有了沒有。同時養成做作業一絲不苟的精神。

五年級教學反思4

《花瓣飄香》是蘇教版第五冊中的一篇閱讀課文,通過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現出她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整篇課文流瀉出淡淡的花香,洋溢着濃濃的親情。文中處處皆有情。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怎麼摘花瓣的?在哪一節?出示段落2。自讀。小女孩是怎樣摘花瓣的?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

生:交流摘花的動作。

師:誰來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學生上臺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生:學生評價。

師:請表演學生自己說說:

你摘花瓣時動作那麼輕,爲什麼?

生:怕碰壞了整朵花。

師:你俯在花前聞到了什麼?心裏怎麼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媽媽聞到了一定很高興。

師:你摘下以後是怎麼拿的?再示範一下。

生:表演“雙手捧着”。

師:小小的一片花瓣爲什麼要“雙手捧着”?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滾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媽媽聞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壞了,就不美了。

師:引讀小女孩手捧着花瓣,然後——

生:飛快地穿過田野,跑遠了。

師:她可跑得太快了……

生:她是因爲怕被人抓住。

生:她想讓媽媽早點聞到花香,媽媽的病就早點好。

師:這是個怎樣的女孩子?

生:略。

師:誰能把小女孩當時摘花瓣的情形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記得聽薛法根《雪兒》一課時,對於他的“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印象深刻。是啊,文中處處皆有情,需要的讀者的靜心品讀。今年自己上《雪兒》一課時,也用到這句話,也在這句話的指引下,去引導學生品讀文中的真情,但發現因爲自己平時在教學中,對學生情感的忽視,導致了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體驗。語言文字如何離得了一個“情”字?所以在備《花瓣飄香》一文時,我注意“情”字在文中的滲透。

五年級教學反思5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並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後,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

在活動中發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後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這兩個物體所佔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通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後,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後教材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後,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爲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爲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並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於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爲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爲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繫,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導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導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導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着 “土豆和石塊哪個佔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爲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爲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通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後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並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佔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並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絡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

五年級教學反思6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第八冊的“數學廣角”的內容。在植樹問題的教學中,解題不是主要的教學目的,主要的任務是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數形結合、化繁爲簡、植樹模型、一一對應和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在與南雅小學教研同行中我執教了《植樹問題》第一課時內容。現對該課作如下反思:

1、異中求同,構建模型、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該爲生活服務”學生在探究完兩端都種的植樹問題後,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的手指、教室的燈、桌子的擺放、路燈的安裝、站隊等問題,直觀地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似,但是隻要善於觀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的數量關係很相似,從而構建植樹模型。並根據植樹模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2、動手操作,觀察對比,發現規律。

通過畫線段圖在“20米、30米、40米的小路上植樹的動手操作,使課堂成爲充滿活力的自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

從學生的展示來看,雖然得出的間隔數,棵數不相同。但通過觀察對比發現:不同中存在共性,即:兩端都栽,“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的規律。

3、滲透思想,掌握方法,體驗價值。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維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的聯繫。通過在畫圖求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覺得畫到100米很麻煩,產生另闢蹊徑的念頭,引導學生得出可以先從簡單的問題研究起,發現規律後再來解決複雜的問題。從而滲透了化繁爲簡、數形結合、建模、一一對應和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還滲透了“猜想——化繁爲簡——畫圖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的思考方法和將複雜問題——簡單問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驗到“抽象問題直觀化”,“複雜問題簡單化”等基本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4、分析學情,研究教材,突出關鍵。

實際上,少數幾個提前學習的學生掩蓋了一個事實:更多的學生在學習前並不知道“間隔數”,絲毫沒有考慮平均分的結果是什麼,只是受問題的影響,認爲每隔5米栽一棵,算出來一定是栽了20棵樹,再加上“一邊”“兩端”的“攪和”,纔出現20棵、21棵、22棵等多種答案。我認爲全長、間隔長和間隔數是一種“鐵三角”關係,而棵數和間隔數只是“單線聯繫”。

前者是主體,後者只是在間隔數的基礎上,由於兩端的種法不同而進行的“微調”。因此,只注重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而忽略前面的主體顯然是不妥的。

在這兩層關係之間,間隔數起着“橋樑”的作用。因此,教學的關鍵是:講清楚爲什麼“全長÷間隔長=間隔數”和“棵數=間隔數+1”。

5、教學實踐,出現問題,找尋原因。

雖然原班教師說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我認爲:由於本人性格原因和缺乏兒童語言,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面還做得不夠理想。教學中,缺乏教學機智,貪多求全,不能見好就收。

如:學生在做倒數第二道鞏固題時,離下課時間還有兩分鐘,我爲了體現練習的層次性,將最後一題(拓展題)也讓學生完成,導致時間不夠。

課後一位聽課老師對我說:我以爲學生在做完倒數第二道鞏固題,你就要進行課堂小結的,最後一題(拓展題)不出現該課也很完整。因此,在課堂藝術上我還要向同行多多學習。

五年級教學反思7

本單元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掌握,能夠明確列行的概念,能夠用正確的格式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做題的正確率在90%以上。

個別學生摘書寫格式上出現錯誤,有的沒寫小括號,有的在列和行之間沒有用逗號隔開,目前還沒有發現列和行顛倒位置的現象。

在處理練習三的題目時,第1~5題學生可以輕鬆解決,第6題靈活性較大,答案多樣,有的學生不僅按要求完成了鮮花和綠色植物的擺放,而且做到了美觀、合理,這就體現出了一個學生智力的多元化,對這一題的要求,我就沒有僅僅侷限在“對”上,我還要求學生要“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處。在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夢等幾名細心的女同學表現比較好,設計比較美觀,新穎。體現出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但也有幾名學生敷衍了事,沒有體現出“設計”的要求,這樣學生普遍是缺少學習數學的熱情,缺乏主動性,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主要從學生自身的自主意識入手,一旦他自己發現了學習的樂趣,願意去學了,相信他一定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年級教學反思8

通過作業情況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於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錯誤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能順利的移動小數點。通過移動小數點把除數變成整數,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也都能順利完成,關鍵是後進生總是忘了同樣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或者移動得次數與除數不一致。雖然他們知道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是根據商不變的性質來的,但是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忘記了。

在完成豎式的過程中,數位對不齊。這也是部分學生錯誤的原因之一。

二、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原來的小數點對齊。

總結列豎式的過程進行細化:1、移動除數的小數點,移動幾次變成整數。2、被除數也移動同樣的次數。3、在商的位置上標上小數點,與被除數對齊。4、用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先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

五年級教學反思9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學生審美、愛美、創造美的精神素質,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極爲重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語文教材中有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從不同側面顯示着、蘊涵着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和藝術之美。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目標呢?誦讀不失爲一種很好的手段,通過朗讀對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的啓發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的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學生欣賞美、感悟美、體驗美的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讀精思才能領會文意,品讀賞析才能體會語言的音律美,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這樣既加速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又使學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提高了審美情趣。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沒有讀,就不能稱其爲語文課。

對於《浙江潮》這篇以文言文爲主體的課文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更不能忽視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浙江潮》所表現的自然之美、語言之美、氣勢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讀貫穿,導讀、泛讀、自讀、品讀、比較讀……形式多樣。視頻的展示、作批註的方法、語言文字的訓練、寫作方法的貫徹、情感態度的表達都是爲了更好的促進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提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一課我前後上了四次,對於讀書重要性的認識一次比一次深刻,我們教研組的北京市學科帶頭人陳延軍老師說過一句話“最是基礎應該抓,最是讀書不能放。”我對此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當然還有很多遺憾和不足,比如語言文字的訓練還顯得薄弱,以及教師的語言應在總結學生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更豐富、更真實、更以學生爲本,等等。教無定法,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討的還有太多,但是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爲目標和根本應該是永恆的。作爲一名教育者,我願意踏下心來,不停鑽研。

五年級教學反思10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爲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首先給學生創設情景。

課件出示一輪明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和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詩句,引起學生淡淡的思鄉之情,從而揭示課題,並從題中讀懂什麼,以及你想要了解什麼。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從文字中感受語言美。

本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多種形式朗

讀進行情境營造和以及學生對重點詞彙的理解,並加以表演,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由於時間太倉促,我安排的內容較多,導致學生讀文的時間較少,對文中的語言美感悟不深。

因爲“好心叔叔抱我回家”部分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三、教給學生適當的寫作方法。

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課文的開頭部分這些童年趣事比作什麼?(珍珠),爲什麼比作珍珠?(美好而珍貴),再引出文章的結尾兩段‘啊,難忘的故鄉!’進行對比,說說這樣的寫作方法是什麼?(首尾呼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爲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四、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比如在教學“叔叔

抱我回家”部分,我讓學生找描寫我和叔叔的語句,並亮度出來,從中說說他們是怎樣的性格,從而引出了我對叔叔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並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三十多年後,假如你再次遇見了闊別多年的那位好心叔叔,你會對他說什麼?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着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仍需從基本功抓起,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給學生一個明麗歡快的課堂!

五年級教學反思11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爲此,本次教學中,我力爭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先使學生認識平移,再逐步分解本課的難點(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離),最後讓學生感知平移的實用性。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幾段生活中的平移動畫,讓學生通過對比不同點(觀光電梯上下運動、傳送帶上的電視機左右移動、自動扶梯向左上方移動)與相同點(幾段動畫都是物體沿直線運動),學生找準了直線運動這一共性後;再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具有這一特徵的移動現象,隨後,告之像這樣物體或圖形沿直線運動,且自身方向沒發生變化,這就是平移。在學生認識了平移後,播放錄像,學生邊看錄像邊說誰在平移。

然後,請學生在方格紙上平移小棋子,旨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努力規避他們還像一年級那樣一塊塊地數方格的舉動,自然地過渡到一格一格地數。在學生板演平移小棋子後,我帶領學生檢查時,則重點突出起點處應先數0,再接着數這一個易錯點。而學生讀“將小棋子向左平移3格”的題目時,要求學生找出重點重讀,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平移時應依次確定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離。學生獨立操作後,請學生回答如何檢查同桌是否正確時,我順勢強調,物體平移時,應先觀察它平移的方向,再觀察它平移的距離。用平移小棋子先解決平移的兩大重點——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離,由此爲下面的教學掃清阻礙。

接着,再出示更大些的圖形——小帆船。這由無數個點組成的小帆船比剛纔觀測一個小棋子難度提高不少,我事先預見設了三種類型——觀測整體、觀測邊、觀測點,並相應地製作了整體逐格平移、其中一條邊逐格平移、7個頂點逐格平移的動畫,還爲每張動畫設置了對應的鏈接。在小帆船上選取適合觀測的邊或點來觀測平移,有的學生能達到,有的學生一定有困難,我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在小組內交流方法,最後再請學生上臺板演。集體講評時,我讓學生先上臺演示他們的方法,再讓電腦重演,全班同學一起驗證結果,目的一是努力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這兩種觀測方法;目的二是力爭讓學生在驗證過程中糾正起點處數1或點數不一致的問題;目的三是讓學生感知無論用哪種方法觀測,結果都是一樣的,從而感受到物體平移時,物體上的每個部分都是向同一方向平移了相同的距離。

最後播放“104歲的房子爲世博平移”這一驚天動地的新聞,讓學生感受過開課時平移的實用性後,再次驚歎平移的神奇。由此過渡到教材例1(活動房的平移),學生通過獨立練習,鞏固所學新知。之後再欣賞生活中的平移,先讓學生了解到單一圖案往不同方向平移複製,可以得到比原先豐富多彩的漂亮圖案,而且在生活中這樣的應用十分常見,這讓學生感受了平移帶來的美,同時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這次課後,我深刻反思了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

其一、學生動手稍少。

新授中,個別學生上臺演示觀測邊和觀測點的方法之後,全體學生可以向他們學着再試一試,這樣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可能會更加精準一些。

其二、教師引導不足。

欣賞帶平移花紋的挎包及客廳帶平移花紋的窗簾,並沒有合適的引導。在學生驚歎之餘,並沒有引導學生說說哪些花紋是通過平移複製得到的,這些精美的圖案沒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沒讓學生的認知得到鞏固。

其三、組織教學不細緻。

對於低年級學生,生動有趣的組織教學能營造更好的教學氛圍,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這方面我比較欠缺,應該向其他老師學習組織教學的藝術。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了自身許多不足,今後要努力學習新課標、新理念,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五年級教學反思12

《分數混合運算(一)》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混合運算》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下面結合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優點:

1、充分利用情境圖創設問題情境

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問題情境改爲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特色團隊作爲學習素材,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主義認爲: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

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把它作爲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課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圖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並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自己或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選擇了計算方法,按照一定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列出分步、綜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數學模型。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成功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生成。

2、關注學生的學情

學生在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時,自覺地利用了分數(一步計算)的解答方法,通過畫示意圖、寫等量關係、找到了解題步驟與關鍵,通過由先分步,再列出綜合算式這一過程,學生很自然地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這足以說明學生有自己豐富的數學現實,並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注重對學生的課堂生成的及時捕捉和對比反饋,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比較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注意格式的規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重視數學的體驗發展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應用,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如在“通過畫示意圖,列分步、綜合算式,着重說明綜合算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這個環節上和通過讓學生分組解答不同的提問,回答這道題要先求什麼等思維活動,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在學完本節課後,讓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穫,使學生又體驗到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不足:

1、教師放手不夠,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和充分表達的時間,更好地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師在教學中對電腦操作不熟練,所以造成一些時間的浪費,影響了學生的情緒,也影響了老師的情緒。

五年級教學反思13

我感覺在課的設計上,我比上一輪想的更多了些。上一輪我講課,在課容量上縮手縮腳,把重點只放在單詞的講授上。之後,我認爲這是不夠的。這次TV shows中,單詞量依然很大,但是我發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很強的。通過簡單的預習(聽錄音),他們可以初步掌握一些容易的單詞,通過已學詞彙,例如:music, cooking等,他們完全有能力掌握大部分新詞。我需要解決的只是個別單詞的詞義理解,如:nature show。和部分詞的讀音,如:entertainment show, commercial.。 但這並不難,通過舉例,學生可以初步感知nature show是關於自然的節目。通過幫學生劃分音節讀詞的方法,學生也能體會到較長詞彙的讀法。

由此,我反思去年教學中,一直過分重視單詞的練習是有失偏頗的。也許,讓學生更多的去體驗單詞的應用,創設更多的情景去激勵他們使用這些單詞,纔是幫助學生過“單詞關”更好的辦法。

其次,我覺得讓學生自己做talk show的環節,孩子們也很喜歡。我覺得,學生這樣的表現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他們操練句型比較充分,有信心去做talk show。第二,學生是喜愛展示自己的。愛“顯擺”是小孩子的天性,這也是孩子自信的一種表現,教育活動如果總是壓抑孩子的表現欲,也許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

這節課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在新授單詞的時候,讓學生說得還不夠,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想和說,可能他們可以用一兩句話很好的描述music show, sports show, cooking show等。我還是怕學生不會說,纔不敢這樣做。平時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再試一試。

句子的操練不夠充分,第二個問句應該讓學生再多讀讀。我發現在展示過程中,第二句出錯的頻率更高一些。

五年級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教學的是在方格紙上把一個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後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對平移的認識和經驗,也初步的掌握了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進行平移。

所以說對本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較好的基礎了,在教學中我也充分的利用了這點。我在例題的教學中沒有急於讓學生動手操作,而是讓學生充分的進行觀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繫和區別,然後才讓學生進行操作。

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今天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原來所學的,只是平移的次數增加了而已。這樣一來學生立刻覺得很簡單,效果也比較好。對於不同的移法學生一眼就發現了,而且還可以說出兩種不同移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總體感覺學生對於平移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

五年級教學反思15

1、本課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情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學、好學,較好地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2、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分數基本性質和公因數的求法。本課無需在此處多費時間,合理的知識遷移,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約分”的含義,使知識深入淺出,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3、爲學生提供充分探究和發現的時間與空間,從約分含義的理解到約分方法的學習,教師始終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相信學生的潛能,通過第一組活動,引發學生思考,發現幾個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數相同;藉助第二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理解約分的含義;創設第三組活動,爲學生搭建了實踐探究的平臺,使學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約分方法,最終達成共同的認識。可以說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在學生的發現、探究、討論中解決,課堂處處閃動着學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師關鍵處的點撥和發人深省的提問充分體現了教學主導的作用,既引導學生的發現,又不限制學生的思路;既能放開手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能在發散思維之後,求同存異,提升學生的認識,使課堂充滿生機,啓發引導無痕跡。

5、練習的設計體現了清晰的層次性,尤其是最後遊戲的創設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天真活潑的特點,同時又寓教於樂,使學生對約分的認識有了更新鮮,不呆板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