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兵》教學反思

《菩薩兵》這篇文章紀錄的是紅軍長征途中路經藏民居住地區發生的事情,結合學生上節課所提出的疑問,在本課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菩薩兵》教學反思

一、抓住頭尾進行比較

授課時,我抓住藏民們對紅軍兩中截然不同的反映展開,在第二課時的開頭這樣設計到(先出示課文後面的插圖):“同學們,好好觀察一下這幅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你看懂了什麼?”學生看着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當時畫面上的人物十分的高興。我趁勢把他們引回到文字中:“請你們快速讀課文,說說課文哪些地方描寫的是圖上的情景?”學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兩個自然段。並圍繞藏民們說的話:“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進行比較,並提問:“紅軍部隊剛到藏民居住地時,藏胞們都早早躲進了深山,不敢露面。怎麼到後來的轉變竟是如此之大呢?”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吃盡、苦頭、一聽說、就”來體會反動軍隊給藏民們帶來的傷害,並讓他們想像反動軍隊是怎麼傷害他們的由此,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開頭與結尾的對比上,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結構上的'前後呼應,也爲學生真正進入文章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朱德爲藏民急之所急

其中,朱德總司令也是文章的關鍵人物,在二年級時學生已對朱德有了瞭解,在本課教學時也比較自然順暢,從第一自然段中的“急壞”二字來展開分析朱德當時的心情,並讓學生去文2到7自然段中找找朱德在急些什麼呢?學生能從朱德的話中找到他所着急的事,爲什麼朱德總司令會如此着急呢?學生能聯繫文中的語句結合自己理解到的來談,趁勢我便問學生從中你感受到朱德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說到:爲人着想、善良)但光着急也不行,還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讓學生去找朱德面對藏民們不出山的反映,又是怎麼做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自己用心地讀書自然能找到答案的。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句時很費時費力,學生只能從表面理解是一般的麥種的成長,而聯想不到朱德及紅軍們的愛民之心在藏民心中生根,這問題有一定的深度,面對全班冥思苦想的眼神,我得重新設計問法:“你覺得紅軍對藏民們怎樣?藏民們知道後會怎樣?把朱德及紅軍們的關愛比做種子在藏民們心中牢牢記住。”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湊齊來理解。並從文中的語句中來體會這支軍隊不同於反對軍隊,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切,從藏民們最後的反映中去感受,再讓學生自己揭開疑問“爲什麼稱他們是菩薩兵呢?”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與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讀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圖便可以是個極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開頭與結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當問題能提在節骨眼上的時候,對於一種答案多種問法,能靈活變通,會使得學生的學習就變輕鬆了許多,課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許多。這也是我以後的教學所要注意及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