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課《平移與平行》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又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設計了六個環節,首先通過“看一看”讓學生髮現平行線的特徵;再通過實際操作“移一移”“折一折”,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徵;通過後面的:“說一說”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一畫”,學會畫平行線,達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最後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知識學會在立體圖形中如何找平行線,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認識的提升。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大膽開放自主探索空間,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認識平行線。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畫平行線。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線、畫平行線。而畫平行線,更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初步研究教材後,我設計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

( 1、創設情境,認識平行。 2、觀察思考,尋找平行。 3、動手操作,創造平行。 4、觀察感悟,畫出平行。讓學生自學課本上畫平行線的方法,再通過任意畫一組平行線,畫一條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過一點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這三個層次,讓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 5、歸納收穫,總結平行。)

課堂教學中,總體感覺時間非常緊張,在學習畫平行線時顯得太倉促了。教學怎樣畫平行線比較費時,學生不能很快接受並掌握。看似簡單的問題,學生爲何不能較快地掌握呢?照着書上一模一樣地畫,怎麼也這麼難呢?看着一些同學在畫平行線時,不知道尺到底該怎麼放,真爲他們着急。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課後我認真地反思了這節課的成敗。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我教學方法的問題。學生雖然會模仿書上的畫法,但是並不真正理解爲什麼要用這樣的方法來畫,所以只要線條換了個方向,學生就無從下手了。看來問題出在平移,怎樣才能讓尺平移。只要讓物體沿着某條直線移動,就能實現平移。有了以上的鋪墊,此時,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讓三角板平移,學生就不難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它緊靠三角板的另一條邊,固定直尺,就能讓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條邊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書上的一種。對於沒有想到辦法的同學,也可以讓他們在書上尋找答案,自學課本上的內容。

學生有了平移的體驗,在畫平行線時,感覺輕鬆了許多,也節省了不少時間,更讓人驚喜的是,有同學用了不同的方法畫出平行線。有同學想到了用另一塊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這一條直線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還有的同學發現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條邊,同樣也能讓它平移。更有同學把直尺與三角板交換位置,讓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條邊平移。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的方法,還能靈活地運用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更多有關平行線的知識。比如:能畫出無數條互相平行的直線,但是過直線外一點卻只能畫出一條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以及如何檢驗所畫直線是否平行的方法。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一、創設情境,架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樑。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新課導入時,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再平移鉛筆、觀看生活中的平行現象的圖片,從中使學生抽象出平行線的特點和它與平移的關係,不僅架起了新知與舊知的橋樑,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激發了他們主動的探索慾望。

二、強化動手實踐,拓寬探究空間。

《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必須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爲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爲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原有平移知識來平移鉛筆,從中發現平移與平行關係。再讓學生通過“移一移”“折一折” “畫一畫”“找一找”的實踐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內化平行與平移關係和平行的特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體驗到自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已的觀察和探索,自主發現、合理建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地講授畫法,而是讓學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教學的改革主要體此刻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潛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年級組長對我的教學也起了很大的幫忙,經常和我討論教學和互相聽課,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數學教學的正軌,一個學期即將過去,下面談談這學期在教學上的得與失。

一、要嚴格要求學生,務必先嚴格要求自己

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要先做好表率。小學生很會看樣,他很會關注老師怎樣做,我經常聽到有學生說“老師說話不算話,答應我們的事自己沒有做到”。是啊,教師可能是因爲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學生,但這樣的事情不能出現太多,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當然也不要放鬆對學生的要求,該完成的作業,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能讓學生有拖拉的不良學習習慣。

1、要進一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透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儘早構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2、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

3、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給學生創設簡單、和諧的學習情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還能夠讓他們自己找互幫小組,進行比賽學習,激勵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後階段我才用了後,效果還是很好的。

5、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課堂教學中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

二、感覺課堂上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本身就是一門很嚴密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是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存在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想,有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後探討得出結論的,我們缺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因爲我們擔心放手讓讓他們去做了,他們會太自由,從而講一些不着邊際的東西,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就應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因爲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動的,他們喜歡“玩”,有時候不防讓學生也“玩一玩”數學。

三、加強學生的計算潛力訓練

1、加強口算的學習。透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透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用心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忙。

2、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潛力不好,個性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潛力更是差,個性是乘法分配律。

四、單元檢測方面

根據平時檢測成績狀況,本學期在認識更大的數、乘法兩單元檢測考的比較好一些。在圖形變換、除法這單元學生學習的比較困難,考得較差,相當部分學生對空間圖形認識較次,空間想象潛力不強。除法運算方法以及除法的相關運算規律掌握的不夠好。

五、解決問題方面

應用題一向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四年級的狀況,更是個性,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潛力都差。針對這一狀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潛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繫比較緊密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透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六、在培優輔差方面做了這些工作:

對個別優生進行培養,發揮優生的所長,使優生更優,並對差生進行教育,提高差生的學習用心性,使差生變優,根據學校的要求,有目的,有組織有資料地開展工作,鞏固他們的學習基礎,分層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1、進行分層教學,優生以提高爲主,如:曾雨倩、官昭泰、溫寶華等學生,佈置必須數量的有難度的題讓他們完成,差生以鞏固基礎知識爲主,如:官繞、華琳、張瓏等學生,佈置稍微簡單一點的題讓他們分層練習。

2、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發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3、經常出一些思維性較強的練習和潛力型的訓練讓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利用課堂、課間時間進行輔導,確保學習時間和質量。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5、經常向優生進行思想教育,找差生談話,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6、開展一幫一活動,讓優生幫忙差生,以照顧個別差生的發展。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已結束了,學生在成績上取得了必須的進度,也存在必須的問題。但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會和學生一齊,不斷努力,爭取獲得更大的成績。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調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教學時,我讓學生說一說情境圖上的信息,然後討論怎樣安排乘車,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出第(1)題;接着估計商的得數。教材中呈現了兩種估計的方法:一是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估計約需要 9 輛車;二是車輛數直接取整十數,知道需要的車輛應比 10 輛少。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會有其他的估計方法,只要他們說得合理,就應肯定。在試商的

過程中,學生仍會把“34”看作“30”來進行試商,但在具體的計算時,會發現“9 × 34的積”比被除數大。那麼,積大了說明什麼,爲什麼會大呢,這些都是討論的重點問題。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麼商是改大還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第一單元 《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二》

在備課時,我思考並確定了本節課的基本目標:不僅僅要體現分數解決問題的特點,更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基於上面的基本目標,在設計教學時,確定了:“淡化分類,強化對分數解決問題數量關係的分析和理解,着重培養學生畫線段圖分析分數解決問題數量關係的能力”的教學思路。整個教學體現了以下幾點:

1、重視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教學中,教師在簡單的複習鋪墊後,馬上進入新課。例題教學時充分的相信學生,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教學中的每個環節都儘量讓學生去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積極表達,力爭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的開放活動中成爲學習的主人。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的課堂。

2、注重解題思路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

解決問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和解題思路的梳理。本設計在分析例題時,先讓學生根據資料得到顯性和隱性的信息,然後藉助線段圖表示這些信息,接着讓學生分析每一步算的是什麼,最後再比較兩種解法的不同點。不僅使學生掌握瞭解題方法,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張揚,分析分數應用題數量關係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3、突出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際應用中學數學,不僅是一種理念,而應是我們實踐中的不懈追求。本設計中,通過解決“降低噪音問題” 、“心跳問題”等,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在“獎牌數問題”這組練習題中,不僅有剛學的較複雜的分數解決問題,還有簡單的分數解決問題題和整數解決問題穿插其中。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交叉練習中,既鞏固了新知,又加深了對新舊知識的聯繫。

有待改進的問題:在引導學生對兩種解法的比較上,學生說的不是很清楚的時,不能及時地根據課堂的教學實際,改變教學策略,採取更加有效的引導手段,幫助學生弄清這個問題。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角的度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在這個單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內容:(1)直線、射線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類(4)畫角。

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着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這節課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着習以爲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爲主要在於: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爲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麼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爲的連貫性,“量角器爲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課前準備】

我十分重視這次的教學活動,態度是端正的。變壓力爲動力,很早就開始準備:認真備課,認真製作課件;多次修改課件、教案。

【預期的目標】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爲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優化教學進程;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爲主轉變爲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爲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效果】

1、實現兩個目標:字串1

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蒐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2、完成本單元重點訓練目標:

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上課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字串3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小數,學生在三年級、四年級已有所接觸,多數學生對於小數的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沒有真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經歷具體分析一位小數的意義的過程,爲後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數的意義作鋪墊,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對小數的整體意義的概括,降低了教學難度。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我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學生能過對正方體學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從上完的這節課的效果來看,我總感覺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練習質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覺可能問題出在“分數”上,學生對分數也只是有初步的認識,有關“分數”的更多更具體的知識根本沒有學習,如今要藉助分數來理解小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存在問題:

1、課前預設,特別是練習量較大,沒有考慮學生實際。

2、課前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瞭解不夠,且在課中沒有及時調整。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回顧這一學期來的工作,我感觸頗深,尤其是第一次教四年級數學的一些感想。

開學之初我很慶幸自己教了四年級一個班級的數學,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班級我感到有些措不及防。不過聽說這個班級的整體水平還不錯,不過對於我這個數學方面的新手,也可以說是實習生來說還是有些難度。不過我深深地堅信着對於小學生來說“親其師,信其道!”只要學生喜歡我這個老師,那麼自然就喜歡我所教的學科,課堂教學的效率自然就高。

所以我的第一節課並不是給大家上課,只是讓大家認識我,我也認識大家,從而爲下一步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效果是顯而易見地,漸漸地孩子們開始喜歡我,有時甚至離不開我。當我有事請假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來自孩子們的問候,而當我回來的時候也總是被孩子們圍着水泄不通。而對於我來說,每一次的和孩子們一塊兒上課都會讓我忘卻生活中的不愉快和煩惱,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期中考試孩子們出人意料的從開始的從第二名進入到了第一名,我也和孩子們體驗着成功的喜悅。我和孩子們都對後面的學習熱情很高,希望在期末考試中能夠更上一層樓。漸漸地我對於學生的要求多了起來,加上自己生活中出現了很多的意外事件,使的狀態和情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知不覺指責和批評多了起來。課堂上問題學生的問題也不斷地出現反彈,在無心應對之下,我只得以斥責去迴應。不知從何時孩子們似乎和我的距離有些疏遠了,課堂上也似乎有些安靜了,孩子們也不那麼積極地回答問題了。每次下課或者調課的時候孩子們的埋怨情緒也多了,看得出來他們不再以前那麼喜歡上我的課了。而我對於數學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教學方法,在後來的期末考中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再次回到了原點。

當然對於學生成績倒退原因很多,可能是學生考試狀態或者出題不對路,但是這些都是客觀的原因,而真正地問題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出現了問題。而相對於我來說我想是我和孩子們的師生關係出現了問題,或者說我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和他們的關係,讓他們更加地喜愛我,從而喜歡上我的課。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相對於我們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缺乏的是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們喜歡上自己,進而喜歡自己的課,這是需要老師的智慧和魅力的。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令人難忘的一年已在大家的努力中成了過去。本教學年度裏,本人回顧歷程,心尚能慰,具體回顧如下。

一、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

爲了上好課,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2、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二、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本班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中,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爲了提高教學水平,主動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是本人在成長過程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亮點。爲了在評課中評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能讓同行有認可,本人合理利用網上資源,學習教育理論,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四、工作成績。

因爲本班是我從三年級帶上來的,教學中早已摸清學生的脾氣,瞭解學生的程度,在教學中輕車熟路,輕鬆駕馭課堂。從三年級以來,本班成績一直名列全鎮榜首。真正要想保持着好成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你少有些鬆懈,或許同年段就輕易超越你。

五、存在問題。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爲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四月份,我校爲高三學生參加了省第一次質量檢測,從質檢的命題難度情況及我校學生參政的成績情況,本人對20xx年的高考動向及第二輪的複習作如下的思考與反思。

一、命題題型的相對穩定性。可以肯定的是20xx年的高考的題型結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保持客觀題和主觀題的總題數和分數比例不會變,在難度上,近年試題在總體難度上是一致的,在題量,各種題型個數上保持不變,因此平時的模擬試卷,我們要儘量使試卷的題型規範化,分數的比例接近高考大綱的分值比例,在基礎題上要確保基礎題佔70%,命題的`難度不可太大,在複習過程中始終注重從基礎知識,基本的思想方法,基本能力出發,鞏固學生的“三基”。

二、注重對考試“考點”知識的複習,抽象函數的試題是近年高考的一個命題的熱點,對不等式的考查重點是解不等式,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綜合題型爲考查目標,側重於利用導數、單調性知識來求解,突出靈活轉化和分類討論的能力,在數列部分,以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爲主、以轉化爲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爲重點,三角函數部分、關鍵是在複習中讓學生熟練掌握基本公式正用、逆用和變形用,同時關注三角函數與向量,解析幾何等交匯性的內容、主體幾何、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空間角、空間距離問題的求法及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質的運用,特別應培養學生運用空間直角座標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解析幾何注重對定義和簡單幾何性質的應用,突出對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交點、弦長、軌跡問題的解決。

三、植根於課本、着眼提高和創新、高考試題中、課本例題、習題的影子比比皆是,多不勝數,因此,課本題及其改編題是高考考題的來源。從20xx年高考的解答題我們發現前三題的解答題集中體現了對課本上重點內容的考查,如數列知識、方程思想、三角函數的運算及變形、立體幾何、概率、不等式、這些知識雖然可能有所變動,但又總不能脫離主題,題目的特點爲:精巧簡單、但又不乏創新,源於課本,但又高於課本,難度適中等。

基於考綱要求和20xx年高考命題的動向,我們在二輪複習中的策略應是:

(一)循序漸進,逐步由第一大題往後做,把熟練解答題的前三大題作爲我們二輪的複習目標之一。

(二)專題複習訓練爲主,重視查漏補缺,其中包括知識專題、方法專題,目標是:迴歸課本查漏補缺,加強重點縱橫結合,優化思維提升能力,回顧基本的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回顧重點、疑點、難點、回顧基本題型、回顧經常出錯的,容易搞混的知識,強調不同知識間的遷移和相互作用,優化思維提升能力。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計算教學應該是整個數學教學中最枯燥無味的,也是學生最不喜歡的。在這節課中,我所設計的各項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自然地理解算理,並掌握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154÷22=你是怎樣算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算法;“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算理的理解。“154÷22=爲什麼你要把22看作20來試商?” “120÷18=爲什麼你要把18看作20來試商?”“爲什麼要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加深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運算定理和簡便運算是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簡便計算等。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時,首先應考慮到,這是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加法的運算定律與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相似,由兩條加法定律猜想到兩條乘法定律,難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兩條乘法定律一起學,一方面有利於比較區分;另一方面,更利於實際應用,事實上在應用計算中,這兩條定律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應用的。在本節課的教學時,教師本人注重了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也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由學生小組合作自己探討出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給學生較大的自主探索空間,體現了數學邏輯思維的嚴謹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在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夠理想,留給學生小組合作的時間過少,原因可能是這節課安排的內容過多,同時練習留出的時間也不多。教學就是這樣,有成功也有失誤,讓我們經常加以反思,保持優勢的教學方式,放棄失敗的教學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學盡善盡美。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紮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爲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爲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爲了展示平淡無奇,紮實不是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紮紮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後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後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後進生。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爲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着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捨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於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裏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鑑於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後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後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着,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爲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並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並有利於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爲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着追問了一句:爲什麼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後悔了,因爲孩子們剛剛纔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爲什麼”,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後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爲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係以後,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後左右對摺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於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並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啓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並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係”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係?(板書:關係)然後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後,對後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爲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麼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這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麼;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於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隻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藉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纔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意,再從問題入手,分析應用題,列式是否正確,同時更不能忽略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等,當然也可以根據題意將求出的結果代入題中檢查??這些方法在考試時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計算實驗中,學生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廣泛適用於平時的作業。如果有條件面批,就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當然,錯因要堅決杜絕“粗心”、“不認真”“做錯了”等毫無意義的字眼,這些都浮於表面,沒有實際作用。要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在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爲什麼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儘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細心檢查,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而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範誘導,反覆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

六、規範細節,才能越走越遠

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新課的第一節,讀數,我決定一切從最簡單的開始。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接近數學的本質。開課,我從最簡單、最原始的數數開始,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使學生自然的進入新知,大多數時間我喜歡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就是不知不覺中使學生進入新知的研究,那種故弄玄虛,爲新知鳴鑼開道的導入好像越來越不感冒了。隨着精心設計的數的出現,學生讀數節奏越來越慢,讀法也不盡統一整齊,如9999,10000,10001……我們開始慢下來,去研究讀法不統一的數,去研究讀得比較困難的數,逐漸的尋找讀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輕鬆,順利實現了難度上的過渡。

規範細節,才能越走越遠。當讀數的時候,我強化了細節程序的規範,這是我在這單元的一個重要做法,即規定讀數前必須用虛線分級,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劃上分級線,分對級,基本就不會出現讀錯寫錯數的現象。

我想寫數對於學生來說,比讀數要難,特別是中間有0的情況是更是寫數的難點。深入思考之後,認爲仍然要強調建立四位一級的概念,細節程序上我進行了這樣的規範即先劃分級線,寫萬級一般不會錯,寫個級時寫上4條小橫線再填。練習中有不少學生出現了三位一級,如1569300,擾,於是,我又進行了一下對比,使學生明確中國的讀數習慣和國際統一的讀數習慣的異同。再次強調,寫數也可先寫一條分級線,對應的是萬字,然後再分別去填寫萬級和個級。在求近似數,改寫成以億爲單位的數時,儘管我已經憑藉經驗對這節容易出錯的部分作了充分預設,學生出錯又有新花樣。我採用的細節規範是:先劃出分級線,再用三角標出省略尾數的最高位,然後四捨五入的得出結果,結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應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級錯誤。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於細。從簡單出發,深入研究,可以變難爲易,將細節之處作規範,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淺出,便於學生有章可循,聽說外海小學規定學生每天喝六杯水,具體到喝的時間,教師的監督,使之落到實處,可見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細,一方面充分體恤家長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細,纔可以做得更長久,我想我還要堅持下去。

七、《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積的變化規律》是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爲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爲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後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纔會活學活用,而不至於再用老法子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八、課後反思-計算器的教學是否應該在教材中出現

當我教完計算器這一內容後,學生就很依賴計算器,什麼都用計算器來算,我很矛盾,我們是不是杜絕學生把計算器帶入學校呢?把這一知識點放在第一單元傳授合適嗎?

於是,我晚上躺在牀上又重新打開教參與大本教案,尋找專家把有關計算器教學放在這一冊的真正用意,因爲我想專家把計算器放在這一單元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也肯定會考慮到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會使用計算器的情況。

教師用書上說,這冊是整數四則運算的終結,學生面對多位數的乘除法時,計算就非常苦惱,學生把計算器當救星,我們應該理解,但我們不能放任,用計算器來代替口算估算筆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絕只能增加師生之間的敵對意識。我們應該對計算器計算這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它的好處,也要正確看待它的壞處,將高年級學生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判斷如何合理使用計算器。

那老師該怎麼辦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認爲老師不能杜絕,要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曉以利害。平時加強管理,特別是課堂和作業中計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確計算器的用途,將口算,估算,筆算和計算器計算做比較,讓學生切實利用計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慮到這一點,學生的依賴性,所以也有相應的內容安排進去,就需要老師們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第一、利用計算器對大數計算方面的找規律,激發學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計算和探索規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習了用計算器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妙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通過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器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的作用。

第二、利用計算器進行檢查口算估算筆算,明確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步驟,先口算,然後估算,然後筆算,最後纔是計算器計算來檢查。如果不利用計算器就可以計算,檢查,我們就不能用計算器來算。

第三,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計算都可以使用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口算,估算,筆算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所以,老師們要讓學生有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機會,也要讓學生知道,該什麼時候使用計算器。簡單的計算,我們不能使用計算器,計算器是要在非常複雜的計算時,才使用,另外使用計算器是爲了準確的檢查錯誤,發現錯誤要仔細檢查自己在計算時的問題所在,千萬要強調學生不能在用計算器計算出來後馬上就把正確答案抄到題目裏面,對自己的錯誤要仔細研究。

所以我個人認爲,不能埋怨計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編寫的問題了,計算器的使用的確是必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作用,也認識到計算器生活中的侷限性,讓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練掌握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九、課後反思:角的度量

教學開始,我從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導入,創設情景讓學生判斷那張椅子坐得舒服,引發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着關鍵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測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激起學生認識量角器的內在動力。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出示下面三張椅子問學生,你覺得那張椅子會坐得舒服點呢,爲什麼?

學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着舒服,因爲靠背與座位的角度人們坐起來比較適宜。

學生回答後小結:根據剛纔同學的回答,看來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學有辦法知道他們的角度?

教師歸納:同學們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們都有一定的誤差,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運用這些方法,想要方便、準確的確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十、《角》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量角的單位和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怎麼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個難點,什麼時候從內圈看,什麼時候看外圈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學中的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爲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教學中,我爲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做數學”的時機,從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思。

認識量角器這一環節,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發現了什麼?同桌討論,全班交流,新鮮的事物總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的觀察是認真的,仔細的,彙報發現也很積極,我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後引導歸納小結,這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學完,從中體驗了探索的樂趣。緊接着提出怎樣用量角器去量一個角呢?激發學生往下學習的慾望。

學生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時爲什麼量角器中間那個點對準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邊,另一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和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角的刻度時很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看外刻度線上的數或內刻度線上的數,儘管有的同學會量,也不知所措,說不出理由,因爲學生的理解抽象思維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尋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對準角的頂點,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條邊,另一條邊旋轉到量角器的另一條刻度線上,說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這個角。教學時發現學生比較容易認錯刻度,因爲每條長刻度線上都有兩個數,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什麼好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之後請學生髮言。有的說:“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的這條邊對着的0是在內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內圈的數字,如果對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外圈的數字。”還有的說:“我先判斷畫的角如果是銳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小數,如果是鈍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大數。”

在這個時機引導總結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一邊認刻度,內外分清楚。”還真不能小看學生的力量,他們總結的方法很適合大家用。這樣給學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得出的結論,比教師一一講授要好。

此外,近階段本人教學收穫是:在上常態課時,有時會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通過觀察我發現,其實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在教學時要關注這些,選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的進步。

十一、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教學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時,發現只講算理,讓學生理解,再應用,對於理解力較差的學生而言,這個知識點確實有些抽象,較難理解,出錯率較多。

於是,經過思考與實踐後,發現用簡單的口訣讓學生先記憶方法,用口訣練習較多的題目後,不易理解的知識,就在慢慢的練習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小竅門:

口訣:“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變成“億”做單位的數。

一圈:題目讓我們把數變成誰做單位的,我們就把哪一位圈起來。現在讓我們變成“億”做單位的,所以我們就把億位上的“2”圈起來;

二看:看圈後面的第一個數,運用“四捨五入”的方法,判斷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數進“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變成“13”後,圈後面的的數字省略,加“億”字。 整個變化過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億

注:其實此類題目還要根據問題的不同,靈活處理。

1、變成“萬”或“億”做單位的數,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萬”或“億”後面的爲數時,最後一步,只需把圈後面的

數字都變成“0”即可。

如:1276270000=1276270000≈1300000000

我們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1300000000”與“13億”的異同點。他們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義不同。

“1300000000”表示13億個1,計數單位是“一或個”;

“13億”表示13個一億,計數單位是“億”;

之所以會發明“13億”這種技術方法,是爲了書寫,辨別起來更加方便、簡潔。

今後學習了小數後,我們還會更進一步、更準確的把大數變成用“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如:1276270000=12.7627億

十二、教學疑問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測量等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邊及角的特點。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彙報時,強調了“對角相等,對邊相等”的特點,對於對邊平行很少能考慮到。老師提醒後,也能發現,但在他們的意識裏,對邊相等記憶、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讓學生總結“你認爲,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時,很多同學都說:“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可是,書上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做練習時,很多學生還是填寫:(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不知這種填寫答案是否也算正確呢?

十三、末尾帶“0”的數怎樣計算不容易出錯

在三位數乘兩位數末尾帶“0”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計算中,不是把積末尾的零少寫,就是在積的末尾多添零,怎樣才能不讓學生出錯呢?

經過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數的認識教學中的分級方法。把因數末尾的“0”也按分級的方法那樣用虛線分開,這樣在計算時就會與乘積末尾的“0”分開,學生出錯的就少了。

例如: × 我把這種方法交給了學生,並且要求學生在豎式上把因數末尾的“0”,用虛線分開,這樣積的末尾到底寫幾個“0”,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實際的計算中學生的錯誤真的減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進制計數法

我喜歡數學,其中十進制計數法更讓我對數學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是何等的智慧?簡單的十個數字因爲這種聰明的方法,變化無窮,大數小數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這部分內容,我都試圖將自己的這份佩服感染給學生。多年前,曾經上過這節的公開課,有數的發展歷史引入,隆重推出十進制計數法。這次因爲是剛合校,投影電腦都沒有到位,無法展開給學生,只能口頭介紹,效果大打折扣,還好,孩子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感興趣,在我的極力渲染之下,漸漸溢出欽佩之意,心下暗喜。於是遊戲上場。十進制計數法中讓學生紮實的理解數位、計數單位,數級十分重要,爲了讓孩子們切身理解,我讓他們自己變身計數單位,那他的座位自然就是數位了,按順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個生動的數位順序表,每個孩子身臨其中,樂滋滋的接受組數,解釋數的任務,以此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數位順序表,而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讓一個孩子來當數字9他在數位順序表示上移動,大家說出它代表的意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向不主張孩子死記硬背,因爲我當學生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背東西。爲了讓孩子們記住數位順序表,我還想到了一種方法,試了幾次,效果不錯:用左手四個指頭表示個級,大拇指表示萬,然後類推,這樣就把數位順錶帶在了手上,隨時都可以用。對於一些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比較大。一直在朝着這樣一個方向努力:讓數學學習更接近數學的本質,讓數學課堂更多一點文化氣息,有時覺得自己像個聲嘶力竭的叫賣者,總是見縫插針的把中國數學文化的點滴加入課堂,希望能夠多多少少的滲進學生的思想之中,有時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覺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能多少改變他們一點點。

十五、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在對教材進行仔細地分析後,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思路:通過複習四邊形,開門見山,爲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7月3號,我給市級骨幹上了一節數學課。這節課是四年級上冊教材(北師大版)第七單第一節課的內容《溫度》。下面,我就這節課,我想說一說自已的感想。這節課我共分爲四個環節。

一、感知溫度。

讓學生感受到溫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聯繫。在這個環節上,我創設了“兩瓶水”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冷和熱——感知溫度,從而導入本題。

二、瞭解零上和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會找溫度。

這個環節,我也是從生活中的溫度出發,以“冰箱窗口上的溫度數據”引入,讓學生會讀溫度,知道零上、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和寫法。進而介紹溫度計、0度的教學。在這環節上,我第一次上課時,並不是這樣設計的。經過教研員們的指導,讓我體會到,溫度來自於生活,應該從學生的生活中出發,去尋找溫度。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溫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處處存在。

三、比較溫度,感受學習負數的必要性

這個環節,是最讓我頭疼的。嘗試了多種方法,效果不是特別的好。由於是三年級的孩子,我們對他們的要求還不要過高。必競還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兩組溫度,一組零上,一組零下,通過標溫度,然後,小組合作,討論,怎樣比較零下和零下的溫度。在這個環節上,教研員們都給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學會了怎樣比較溫度。能夠掌握了比較溫度的一些規律。其實,在這個環節上,教研員還給了我一些建議。出示:兩個零上的溫度,兩個零下的溫度,0度,大膽放開,讓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去發現溫度之間存在的規律。但是我發現三年級的孩子的能力還沒有達到這一點。所以,沒有大膽的去嘗試。最後我選擇了放棄。有機會真想嘗試一下。

四、觀察地圖,總結南北、東西的溫度存在着什麼樣的規律。

在這一環節上,讓學生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瞭解我國的天氣情況,滲透了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衛星運行時間》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通過一些有關人造衛星運行的數據,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這節課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小組合作具體討論交流;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估算教學也是非常重要,對於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爲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過於擔心學生不會估算,所以就使勁提示,結果估算這一環節花費時間過長,影響了下一環節,導致試一試沒能讓學生充分的練習。本節課教學節課重點體現的是“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這個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關注孩子獲取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圍繞它還創設了生動的情境和豐富的競賽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