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北京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的教學反思

北京的教學反思1

北京是一座聞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是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二年級上冊第10課《北京》用簡潔、淺顯、優美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北京的風貌,表達了對首都北京的讚美之情和熱愛之情。課文採用總——分——總的寫法,選擇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處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表現了北京古今結合的特點。根據的教材的特點,我是如下完成這一課的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整堂課讓學生置身於遊覽觀光的氛圍中,激發閱讀的興趣。

開始上課,我就對孩子們說:“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遊覽風景優美的北京,現在我們出發吧。”然後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我們觀看北京風光片,孩子們如同身臨其境,一下子就對學習這篇課文產生很大的興趣。我們一會兒遊覽景物,一會兒又回到優美的文字中,在詩情畫意中完成了這一課的學習。因爲圖文並茂,孩子們的感情被激發起來,朗讀也特別有激情。最後孩子們還充當了一回小導遊,其實就是背誦課文。可是,孩子們一點也不感到枯燥,一個個饒有興趣,幹勁十足的。就連說話練習,也是情境中的一個環節,那就是我們旅行結束了,回到了長沙,大家說說長沙的美。總之,這堂課孩子們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知不覺地就下課了。

二、抓中心句,從整體入手,緊扣中心詞“美麗”展開教學。

課文開頭結尾都讚美了北京的美麗,她到底是怎樣的美呢?這是我這一節課圍繞的中心。每欣賞一個段落,我都會讓他們到文字中去尋找,哪些詞語可以讓你感受到天安門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這些詞語之後,我會讓他們再一次直觀地從圖片中感悟到,這些詞語所描述的景象,如: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川流不息等等,這樣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描述的美麗場景,還能理解詞語表達的意思,一舉兩得。

三、採取各種方式理解詞語,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莊嚴”一次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莊重嚴肅。但是這樣解釋,孩子們還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讓他們回顧升旗儀式、入隊儀式時他們的表現,理解“莊嚴”的意境。“矗立”一詞的理解,我是引導他們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形狀,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還有不少的四字詞語,也是通過觀看圖片,理解詞語表達的意境。

四、擴充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課文的第四小節介紹了北京的全稱風貌,可是都只是點到爲止,並沒有詳細闡述。所以,我準備了一些圖片,讓他們對北京的名勝古蹟、公園、高樓大廈有了些許瞭解,學生看後都發出陣陣驚歎,從內心覺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讀的時候也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可是,這節課還是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話練習,老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說話做具體的指導,這樣纔能有的放矢,學生的說話練習纔會更有成效。

北京的教學反思2

二年級語文上冊《北京》一課敘述了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國人民嚮往的地方。課文從天安門廣場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築,北京的大街和立交橋的特點以及主要名勝古蹟和公園介紹了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課文選取了三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這是北京的象徵;二是街道和立交橋,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來的建設成就;三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和公園。通過以上三處景物的描寫,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風貌。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建築。由於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要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是有一定難度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難點爲:明確建築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並能按方位順序具體介紹天安門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築物。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先讓學生通讀,使學生對本段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直觀的感知。接着我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寫了北面天安門城樓的一段話出示。請學生找出這段話中表示方位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讓學生初步明確城樓、小河、石橋、華表四者之間的位置關係,然後用學生製作的圖片請學生在黑板上動手放放;放城樓、石橋、小河、華表的位置,並要求一邊放,一邊按方位的順序來介紹天安門城樓北面的景物。

在介紹完“北面天安門城樓”的建築後,我進一步拓展,進一步深入,讓學生結合廣場南面、西面、東面及中央的建築物畫一畫,並讓同桌之間看着畫的圖片介紹介紹,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指名到黑板上用圖片代表建築,把建築放到合適的位置,再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把這些和北面的建築放在一起,這樣就構成了整個第二自然段的景物)

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畫畫、說說、放放把抽象變爲直觀,並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難點。

最後,我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北京的美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

北京的教學反思3

學生對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掌握較好,基本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求出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然而對於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就不樂觀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學生學過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而今天所學的是把一個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這就增加了難度,學生不知小數點後面的小數部分該如何處理。

2、前面剛學過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學生往往把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和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相混淆,錯把改寫當成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針對以上情況,解決辦法:一方面給學生講清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和把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方法相同,後者的改寫是移動小數點,其實前者也是移動小數點,只不過運用了我們後面所學的小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點後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講清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和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單位的數有什麼區別:求近似數需要省略後面的尾數,所以求的是一個數的近似數;而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數,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或八位,加一個單位就可以,沒有大小的改變數的大小;

3、多講多練,在不斷的重複練習過程中,讓學生自悟。

北京的教學反思4

一、“機智”源於“積澱”

這是一節市級比賽課,並且是指前一天抽教學內容。我抽到的二年級下冊的《北京亮起來了》。經過二次備課,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梳理。但和學生進行試教只有兩次半節課。在重點研讀第二自然段時,設計的意圖是:自讀——交流理解——創設情景,呈現畫面——指導朗讀,展現畫面。第1、2兩個環節順利地進行下去了。在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北京的長安街、天安門、廣場四周:建築物的光與影的畫面。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了車水馬龍,繁華的夜景。接下來的環節是用課件給學生呈現一組燈與光交融的夜景圖。沒有想到,課件竟然出現了問題,圖片出不來了,怎麼辦?

我當時請學生把這樣的美景帶到課文中去讀一讀。最後在感情朗讀的展示中沒有出現高潮。爲什麼?其實,這個環節迂迴了。既然沒有了可視的畫面,如果老師運用了可聽的教師範讀,用充滿激情的朗讀,把孩子們帶入那個燈與光的世界,豈不更妙!聲與畫就能巧妙的融合。如果我機智靈活地把這個環節改爲:“沒有了美的畫面,那老師來讀讀,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好像又聽到了什麼?”老師的激情朗頌,能充分把孩子們引入燈與光的世界,也爲孩子們感情朗讀作出了示範,奠定了基礎。其實這個類似的教學片段在我的區級比賽課《燕子專列》中出現過,而且教學效果很好。我當時爲什麼沒有“移花接木”呢?看來,課堂上的“機智”需要課堂內外充分的“積澱”。在課堂上,教師纔會在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成”遊仞有餘,收放自如;纔會有靈機一動的智慧,抓住學生稍縱即逝的火花,點燃精彩的課堂。這樣纔會“厚積”而“薄發”。

二、“美”要有發現的“眼睛”

這節課快要結束了,我要對本課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讀了這一幅幅如此美麗的場景,你想說什麼?”這是一個很開放的話題,學生可以結合文本去談,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去談。沒想到課堂上孩子們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孩子們不願意呆在宜昌,一秒鐘也不想呆在宜昌,而是“去”心似箭,要“飛”到北京。我想把孩子們引導“我爲家鄉自豪”的道路上,馬上問:“宜昌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更沒想到出現了“宜昌是首都,宜昌中國”這樣貽笑大方的笑話。我只好自己引出來:“宜昌是中國水電名城!我們以此爲榮!”難道是我們課件的如夢如幻,光影交錯的圖片“迷”住了孩子的眼,是栩栩如生的文本“亂”了孩子的心?又是我的接下來的問題:“宜昌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攪”了孩子的思維?

其實,我的辦公桌上就有一句名言:“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貼近文本,利用文本進行引導,相信會有另一番效果:“同學們,其實咱們宜昌的夜晚也是十分美麗。夜晚的夷陵廣場、五光十色的照明燈、草坪燈、噴泉燈把廣場裝點成了漂亮的小姑娘。我們愛家鄉宜昌,我們愛首都北京,我們愛偉大的祖國。”如此一來,既從文本出發,迴歸生活,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類似的美,用優美的語言去表現美的事物。教師有了發現美的眼睛,纔會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的美。課文僅僅是例子,“教”與“學”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

北京的教學反思5

1.教學的預設與應變

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用猜想驗證反思的方式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在大問題背景下的一種研究性學習,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挑戰,而且對老師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爲學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學習方式是開放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多元的,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學的預設能力。同時,學生探究的過程曲曲折折,不同的學生會遇到不同的磕磕碰碰,暴露出不同的問題,甚至許多問題教師都難以預料,這些又對教師臨場應變、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以人爲本,根據學生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譬如,這節課提出猜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確定了研究的方向。可是如前所述,如果有些學生用類比的方法提不出猜想,怎麼辦?教師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啓發學生。相反,如果學生非常活躍,出現的猜想很多,無法在一節課中一一驗證,怎麼辦?教師可先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猜想進行驗證,學會了方法後,再分組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猜想驗證,最後全班交流,提高了時效性。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做思維的先行者,不怕走彎路,不怕出問題,因爲學生有了問題才更有探索的價值。如果教師善於抓住學生暴露的真實問題,恰當的組織交流和討論,將使之成爲教學的最佳資源。

2.目標的全面與側重

也許,有教師會問:如果學生花在探究的時間多了,練習的時間少了,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否達到?是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是新課標提出的三位一體的目標,都很重要,教師必須努力實現三個目標的和諧統一,但具體到每節課還是可以根據內容的特別有所側重。譬如,本節課,我根據分數基本性質的規律性,側重於過程性目標的落實。因爲我認爲在這節課學生髮現探索的過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更有利於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而且,學生通過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自己經歷的、真正屬於他自己的知識,這遠比做大量習題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北京的教學反思6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於時間關係,開學第一週,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着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課後我反思着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瞭解本組課文編排導入新課(這環節過於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後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說明課前並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於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說是除夕守歲、有的說是元宵的燈展......(說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着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並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後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於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着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說,學生會的不再重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的教學反思7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通過對有關春節的古詩複習引入,並利用多媒體優勢,播放《春節童謠》音頻,激發學生興趣,從而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接着出示作者圖片及文本介紹資料。然後,課件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做到心中有數。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爲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在這個環節裏,有課件一步步配合,不僅使籠統的知識可視化,而且使知識靈動化,使學生愛學、樂學。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又利用視頻播放課文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更深刻的體味文章中蘊含的熱鬧、隆重的氣氛。接着,通過課件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裏過春節的習俗。整節課,孩子們積極的融入其中,認真思考,積極回答,達到了良好效果。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的訓練,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信息技術在本節課中的大量應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積極性,而且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在這一點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北京的教學反思8

在付菊平老師執教以後,經過大家的一致認可,此次“小連環”課《北京的春節》的授課模式基本確定。楊專家認爲,在最後一節執教時還務必體現出“成功教學法”,即一定要有課堂練習環節。而保證“成功教學法”練習環節正常實施的關鍵是把握好教學時間,即必須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另外,我個人認爲本節課應當把了解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作爲教學重點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師教案的基礎上,我稍作了調整,即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談談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詞句的品析和語言風格與表達特點的滲透!

在沒有試教的情況進行這樣的公開課,教學生涯還是頭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長一行將來聽課,所以執教前的一個晚上,基本沒有怎麼睡覺。由於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都非親力而爲,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對教學思路和課件進行熟悉。凡空堂課時間均在尋思着明天公開課的事情。爲了使課堂教學能更加遊刃有餘,下午六點放學後獨自在空蕩蕩的教室進行演練,一字一句地對教學語言的運用進行斟酌,還要試試對教學時間的把握。試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點感覺比較滿意之後,才幹啞着嗓子拖着疲憊卻興奮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後,簡單吃過晚飯,又是對着電腦進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練。直到十一點才上牀睡覺,滿腦子依然是“北京的春節”教學課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我化了淡妝,穿上自己認爲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裝“蘭花儷人”,在第一節課時閃亮登場了。校長一行們果然姍姍來到,聽課教師們把教室後面坐得滿滿的,錄相師也來了,一時緊張,也沒看清到底來了多少人。剛開始上課時,挺興奮也挺自信的,感覺真的達到了遊刃有餘的境界,學生也挺活躍的。但當課上到關於“除夕”部分內容時,我快速掃視了一下時間,即心裏“咯噔”一下,啊!天吶,剛纔講“臘八節”部分內容時,明顯耗時過多,現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鐘時間了,可是還有“初一”和“元宵節”以及“課堂練習”環節需要完成,咋辦?一瞬間,我有些慌張,但很快鎮定下來。隨即調整了教學思路,把“初一”部分內容以以讀代講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學,“元宵節”和“我會說”教學環節,也儘量用簡潔而有效的語言進行教學。還好,我及時調整過來,要不然就出糗了。當我順利地完成“我會說”環節時,還有四分鐘,於是我趕緊讓學生進行“我會寫”環節。隨後下課鈴聲響起。由於時間把握問題,“成功教學法”當堂練習當堂反饋的教學原則沒能徹底貫徹,這是一大遺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學環節還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來的第二節課,馬不停蹄地進行評課活動。校長一臉嚴肅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聽我課的校長會怎麼看待這節課?備課組長讓我把教學思路與教學理念簡單詮釋一下,我順便把咱們六年級備課組的“小連環”研究主題也向校長作了彙報,態度是認真而謙遜的!

校長的評課,不失他一貫的幽默風趣語言風格。他對我這節課的評價是“總體感覺比較好”,尤其是課件和“範文”特別好,另外以“提問”引出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很不錯。他說“優點就不多說了,我來談點建議吧!”他認爲我節課中關注差生比較少,只叫了舉手的同學答問,而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則被忽視了,他認爲老師應當在課堂中關注每一個層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舉手的同學來答問,來給課堂“設難”,這樣更能體現老師的教學藝術。而我在叫舉手答問的孩子時,也有些厚此薄彼,兩邊的同學答問頻率高,而中間一塊則在我視野的盲區。校長聽課無疑是十分認真的,他還記錄了答問學生的數量,在聽課本上用示意圖標出了答問學生坐的位置,甚至哪個學生答問了幾次,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長更多地是針對六年級備課組本次“小連環”研究而進行評論。校長說,“小連環”研究課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確,在“課魂,課感,課型,課韻”等方面都要進行細緻的探討。本次“小連環”教學,研究主題定位層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師技術的提高,學生對知識能夠輸出多少,卻沒有體現。今後研究的重點應當放在學生身上。研究學生從課堂中學到了什麼?學生能不能運用?把“輸入”轉化爲“輸出”,這樣才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學習效果好,即便授課老師一句話也不說,這也是成功的課堂。校長以《北京的春節》爲例,認爲我們研究的主題層次不應當僅侷限於對老舍先生“語言特色”與“表達特點”的分析,而應當上升到“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種“知識與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與文化”的傳播。

聽了校長的精彩評課,我感覺有些輕鬆,也有些領悟。輕鬆的是校長對我這節課的評價還算不錯,同時也領悟到了,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我們備課組的確沒有意識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也就沒能抓住契機,在課堂對學生進行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教育。這與“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新課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別的學校任教時,要上公開課必定會事先在別的班進行多次現場演練,然後纔敢正式登場。榮根學校的“小連環”教學的確是個鍛鍊人的好平臺。這次直接進行“公開課”的授課經歷,讓我這個年輕的老教師着實好好地鍛鍊了一回。相信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更加輕鬆自信地面對“公開課”了!

北京的教學反思9

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而且理解起來較容易些。

成功之處: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教學反思《《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不足之處: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改進措施:

以此爲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教學反思10

《北京的夜景》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描繪了作者在飛機上看到的北京美麗的夜景,反映了北京在公路和住宅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表達了愛北京的思想感情。課文共4個自然段,2-3段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由於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在飛機上觀看夜景的生活經歷,因此讀懂課文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教學時,我用圖片引入課題激起學生興趣後,拼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直插文章重點,閱讀2-3自然段體會北京的夜景怎麼美,並劃出作者在飛機上看到了什麼。在其後的交流中,我引導學生讀文字,想象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再借直觀的圖片幫學生理解文字,激發學生讀的慾望,把讀課文引向深入,使學生彷彿看到了美景,並體會作者當時驚喜又激動的心情,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在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我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一條和一條條等數量詞的不同作用。

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合理,以文本爲依據,引發學生的想像,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但教學中,根據板書文字學習生字的環節學字記字形式與學課題中的字一樣,形式單一。雖然沒有割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閱讀交流的過程中,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我做示範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某一句話,而後卻沒有給孩子再讀繼續提高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一心想着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聽課習慣的關注不足,課堂常規抓得還不夠。一年級學生常規教育很重要,可以說與教學同等重要。學生中有的不能跟着老師的思路走,老師沒能有效地組織,教學效果不是很好。課上老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認真讀書。寫字的指導仍不到位,沒有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字的結構及各部分佔格,對學生寫字能力的培養仍不夠。

北京的教學反思11

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體會,感受生活處處充滿了樂趣,感悟生活是多麼美好。

首先,我以一段飽含情感的範讀將學生帶入雨後的廣場上,讓學生想像自己身臨其境感覺,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你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想怎麼玩?”這樣的設計,把學生帶入那特定的玩水情境,學生不由自主地訴說起自己和小夥伴玩水的種種趣事,感受體驗那快活似神仙的童年生活。

其次,要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就要以讀爲本。《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如讀小哥哥使勁地踩着水這兩句時,讓學生踩踩水,看看是什麼感覺,從而讓學生自己感受到痛快和高興並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同樣,小妹妹玩水的樣子讓學生從她的動作上去體會,再來和小哥哥的玩水進行比較,感受到小妹妹的不聲不響和小心謹慎。然而她心裏是怎麼想的呢?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小妹妹的矛盾心裏。

最後,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學習第一節時,讓學生說說眼前雨後的景色,廣場上孩子們玩水的情景,使朗讀更賦予感情。學生讀“妹,小心,滑!”這句話時,肯定其高聲地喊、親切地喊和急促地喊,表達的是同一種心情——對妹妹的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的個性朗讀。

北京的教學反思12

關於本文的教學,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抓手”。課文這麼淺顯,內容這麼熟悉,語言這麼俗白,教什麼能讓學生有收穫呢?怎麼教能學生感興趣呢?後來根據團隊的備課意見,逐漸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學分爲很明確的四個板塊:概說課文、初識規矩、探祕規矩、領悟寫法。

在“概說課文”這個板塊,我故意設置了一點“障礙”,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就不僅僅是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了,還涉及到語言的組織了。孩子們得在腦海裏搜尋“有……有……”的四字詞語,還得找課文內容與之匹配,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活起來了。

“初識規矩”這個板塊,就是要求提煉出文章中的主要詞句,知道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以及初步懂得爲什麼要這樣過春節。這也是對課文脈絡的梳理。

“探祕規矩”這個板塊,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到“規矩”背後的東西——情。這個“情”裏面,既有親情,也有友情,還有鄰里情。是這份情,把大家聯繫在了一起;也是這份情,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在這個教學環節裏,必須引進一些教學資源,對文本部分內容進行補充闡釋,這樣方能揭示“規矩”背後的文化內蘊。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關於過年的歌曲、兒歌、祝福語,最後經過挑選,我主動爲孩子們鏈接了三份資料。而其他相關資料,則由孩子們課前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些資料的鏈接是很有必要的。

“領悟寫法”是我幾乎教學每篇課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得意”,然後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本的言語內容,然後感悟文本的言語形式。尤其是一些寫法很有特點的表達形式,我更是着力尤多,以期學生能達到模仿、借鑑、運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學生當下不能運用,作爲“種子”播在這兒也是不錯的,待到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了,也許它就發芽了呢!這篇課文的寫法之奧妙,我們在課前研討時已經提出來了,不再贅述。在課堂上,我通過引導孩子們對幾篇文本進行比較,比較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想說明的是,《兒時的春節》是我幾年前寫的下水文,沒想到這次教學竟派上用場了。

北京的教學反思13

這是新學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還縈繞着濃濃的年味兒,孩子們帶着年的喜悅走進了課文的學習。值得人高興的是:孩子們在課外蒐集了資料製作了課件。在課堂上,我和學生一起回到課文中描繪的老北京,品讀了老北京的年味兒,瞭解了獨特的年風俗。但是,讓我注意到的是:查找資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們沒有真正意識到資料對學習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資料上還需要引導。

1、沒有學會處理資料:

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但有都是和課文有關的。學生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看來還是要交給學生處理的方法,並要真正落到實出。

2、蒐集資料的學生始終是一部分,有些學生無動於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師的動員工作還要做得細緻些,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對蒐集了資料的學生多激勵,產生榜樣作用,以點帶面。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學習資源,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資料和課文學習割裂開來,是兩張皮,沒有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生手中拿着一大堆資料,只是想一吐爲快,卻沒有想到要把資料和課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讓資料充分發揮作用,幫助自己學習;學習到課文的一部分,應運用資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讓交流資料,我就一股腦地倒出來,根本不管此時此處課文是否需要這個資料,這個資料是否和此處課文聯繫緊密,能否幫助我們加深對這段課文的理解倒完了資料就站在哪兒等着老師同學的評價,學習是個自我積極參與,主動與他人交流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是個思辯、表達、交流的過程。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啓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北京的教學反思14

春節剛過,我們在家迎來了開學季。第一課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針對本課授後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爲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爲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春節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啓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教學反思15

《北京的春節》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培養學生語感,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小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讀文、讀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初讀劃出相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2、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課前佈置作業讓學生從網上搜集資料,再結合我從網絡資源中找到不少資料圖片,通過多媒體恰當的呈現在課堂之上。這樣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爲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在教學的開始,在圖片各異的課件中,範讀了課文中描述“臘八”的一段文字,通過看和聽,將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情境,同時對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有了初步的印象、對文本精美的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藉此,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自主讀文,感知文本,在再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觸發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還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了熟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語言的“味道”,並把好的語言進行了積累。

3、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抓住三個重點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爲此,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成功之處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的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體內容。引導學生自主讀書,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讓學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突破了重難點。

2、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爲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課堂上通過語言練習,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繫。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處

我也感覺有些欠缺: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些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1、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2、學習方法要多樣,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放手讓學生充分閱讀,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