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教學反思(15篇)

北京的教學反思1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爲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爲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爲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爲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

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爲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後來還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本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改進措施

1、加大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加強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北京的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是北京課改版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是一首以第一人稱寫的兒童詩。全詩分爲四個小節,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開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達了對殘疾人、小鳥、小樹發自內心的關愛,展現了美好的心靈和純真的愛心。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題出:努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朗讀感悟學習方法

這篇文章是一首詩歌,每一小節的結構相似。我以第一小節爲處理重點,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通過抓重點詞的方法瞭解詩歌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生充分的感悟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本小節閱讀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能運用學習方法自主的學習文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之中教師努力體現教扶放的教學過程,第二小節,教師讓學生利用第一小節的學生方法扶着去學。第三、四小節教師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自學。

二、 朗讀感悟寫作方法

由於本篇詩歌,每小節的結構相似。在兩小節學習之後,通過朗讀,老師讓學生進一步的進行感悟。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寫作方法。詩的第一行寫的是:我希望有一隻馬良的神筆;第二行是:要給誰畫;第三行寫的是:畫什麼;後幾行寫的是:美好的願望。在孩子準確的觀察出寫作方法後,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其實是在記一記寫作方法,爲後面的仿寫做好鋪墊。然後教師又引導學生第二次觀察押韻,詩歌正因爲押韻纔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詩歌的又一特點,也是創作小詩時儘量做到的。

三、 利用文本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這種整合的意識體現在基於文本的師生、生生對話和交流中,也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基於文本進行仿寫。模仿在課程標準解讀中這樣說:“模仿指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他人(他物)的行爲的過程。是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是學習的基礎,模仿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當然學習作文也離不開仿寫。學生在優秀文本的激發下,吸收營養,天長日久學會寫作。下面是學生進行仿寫的作品:

我希望有一隻馬良神筆,

要給那些貧困的人家,

畫一間大房子。

他們再也不會在簡陋的屋子裏,

蹲在黑暗的角落裏,

忍受着瓢潑大雨的侵襲。

我希望有一隻馬良的神筆,

要給不幸的朋友眯眯,

畫一雙好眼。

她再也不會因爲看不見飲水機,

撞來撞去,

在自己屋子裏

默默地哭泣。

除此之外教師充分的把課外的資源與課內的資源進行整合,進行了拓展閱讀,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並且有目的的進行了閱讀。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教師的應變能力還不夠強,課上不能及時的把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既想進行拓展閱讀又想進行寫作。俗話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學生一課一得即可。在以後的教學之中教師要敢於取捨,大膽的進行改革。還要多學、多思、多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北京的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是部編版新課標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學生培養語感,進行思維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學生爲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爲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新年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繫。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譽爲“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後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纔會更好。

三、不足之處

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點關注,設計合適、讓他們樂於進行語言表達的句式訓練。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對於課文要着眼於整篇課文,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爲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爲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北京的教學反思4

這個課時的教學內容不難,是對分數在分母相同的情況下進行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教學時我們是這樣設計的:

1、由複習引入,我先引導學生複習了整數加減法的含義,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以這個切入點爲主線,貫穿教學的始終。

2、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課題,課尾再次回到學生的生活中,這樣設計,貼近了學生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的密切。

3、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這節課我儘量做到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機會,學生能回答的老師不包辦。充分讓學生去交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如: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法時,讓學生自己分析信息,再從問題中想方法爲解決問題列算式,再討論解決算法;學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時,讓學生在前面的基礎上,自己試着做這道題,再讓學生說出自己做這道題的全部經過;學生體會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我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不足:

新課程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會計算了,因此這節課我應該把書上的信息提供給學生後,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他們可能會把同分母分數加法、減法問題都提出來,這樣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放在一起,再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和算法,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更高,學習的主動性會更強,教學效果會更好。

北京的教學反思5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較強的語感,教學時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後對課文的理解有許多自己的觀點,學習課文的方法也多樣化。教學除夕這一片段時,感覺現在的學生語言特別豐富,說起自己家過年時的情景真是繪聲繪色。當教學初一這一片段時,我讓他們以自學爲主。在自學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拿起筆來寫感受,有的概況段落大意,有的則把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還有的同學自己翻閱工具書查看資料。可見學生對於學習都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給予空間,他們是可以在這片空間裏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當教學元宵這一片段時,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設計一個“我是元宵節燈會導演”的環節,學生大膽談論自己的方案,舉手的同學比以往多了很多,身爲教師,在講臺上講課最高興的莫過於學生的手舉起來的那一刻。

新課改強調要讓學生的主體得以發展,本着尊重學生的目的,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嘗試讓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佈置硬性的作業強得多。“我要重新寫一篇我的春節”、“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聯,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網查查中國其他的節日都有些什麼風俗”……這些作業,比平時做的基礎練習、抄寫生字可謂是有意義多了,很有現在學生的個性,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願意去完成。

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有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成爲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的舞臺。

北京的教學反思6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北京的春節》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進行詳寫,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 “燈”字,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開始”“高潮”“結束”的日子,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等環節來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感情,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北方的學生來說,雖然知道得比較多,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說很熟悉,又很喜歡,因此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想不到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就連班裏成績一直落後的同學也興趣盎然,一位同學介紹說他們那裏過春節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另一位同學說晚飯後他們最開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還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裏鑼鼓喧天,人們若想請藝人表演耍龍燈、走高蹺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歡迎。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本地孩子談論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頓,這一晚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吃好飯則可以放焰火,玩到盡興爲止,最後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收壓歲錢。

從他們一張張通紅的臉上我讀懂了他們此刻的心情,這次小練筆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的教學反思7

語文能力中的閱讀能力,又不同於以往的以抽象概括爲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培養”和“思維的發展”。閱讀教學中,除了培育閱讀能力,還有情感的薰陶,品德的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凡此種種,都離不開體驗之思,離不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思。《四季的腳步》語言優美,用詞精巧,獨具匠心,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領略自然美的同時,體驗語言之美,感悟用詞的精妙、構段的精巧,是我努力所達到的目標。

《四季的腳步》這篇課文以詩歌形式展示,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瞭解四季的特點,感受四季的悄然變化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從而讚美四季,喜愛四季。對於文本的把握,我覺得我這堂課上已經掌握住了,關鍵就是如何在課堂中很好地使用教師的評價語,使小朋友們在朗讀中或回答中更有情,更有勁,更喜歡……

“我們教師在要求學生的朗讀中,不要是爲朗讀而朗讀!”時刻要將朗讀與文本與教師的有效教學組合在一起,完美整合纔是最好的朗讀教學。同時,我感覺在我的這堂課中,如果說還想進一步調動小朋友們走近春天,感悟春天,喜愛春天的環節中,如果用上師生間的問答,那是更好的設計。比如說我讓小朋友們閉上眼睛,聆聽在大自然中,春天除了溪水丁冬丁冬地唱歌以外,小朋友們彷彿還能聽到哪些美妙的聲音?小朋友們答出了“小鳥嘰嘰喳喳,春雨沙沙,蜜蜂嗡嗡嗡……”時,我也能象文本中那樣換成師生問答形式,那就更好了,比如說“師:小鳥唱起了歌兒。生:嘰嘰喳喳,嘰嘰喳喳。”我想這種形式對小朋友們理解文本,喜愛朗讀更起作用。

在低段教學中,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重要的課堂評價語的運用等,可能都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地去學習與領悟吧……

北京的教學反思8

單位名數的化法和聚法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章節,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應用關係密切、應用廣泛,它貫穿於整個小學數學各年級的數學學習。四年級在單位名數的改寫化聚學習是一個轉接點,所以在教學上要加以注意,讓學生打好這部分的基礎,爲日後的學習埋下堅實的基石。

小數和複名數的教學是在前面的名數改寫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入,名數的改寫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記熟單位間的進率,另一方面也教學給學生進行名數間改寫的般方法。名數的改寫對於學生的來講是一個難點,因爲名數的改寫正確的前提是學生對各單位進率熟悉,如何讓學生熟記各單位進率呢?我的做法是幫助先歸納整理各單位進率,讓學生把各單位及進率抄在自己的課本上,讓學生利用早讀時間和課前幾分鐘讀單位進率及默寫單位進率,讓學生深記憶。

在小數和複名數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先整理各單位及進率,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知識回顧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在做小數和複名數改寫時如:3.4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米,先根據題目的要求,如看清楚是什麼名數改寫成什麼名數、是大單位轉換成小單位或小單位轉換成大單位,然後,再把小數分開兩部分處理:整數部分照寫,小數部再根據各單位及其進率進行量的轉化、把小數點移動,實現小數和複名數之間的改寫。這樣給學生一個清淅的解題思路,學生解題的正確率自然得到保證。

總之,在做小數和複名數的轉換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熟記各單位及進率,基礎打好了,做事自然事半功倍。

北京的教學反思9

讀着老舍版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思妤《除夕》,思考着如何整合和取捨教學內容。是否可以比較?那目的是什麼?

第一課時決定以課文爲本,理清楚課文寫作順序,其所以然。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自由說指名說。結合課堂表格知道詳寫和略寫部分,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比較老舍的除夕描寫和思妤的出席描寫。

第二課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比較。 讀讀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聯繫實際,寫寫“我的春節”,點評(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這幾天腦中一直盤旋的一個詞是“文本解讀式教學”,發現自己的課堂更多的是帶領學生讀懂教材,得出“詳略結合”等寫作方法,卻沒有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堂上還是以我的講授爲主,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看似好心的舉動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用手託着下巴聽講,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動作,有的發呆似的看着我。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思想舞動起來,老師至關重要,課前的備課還得下工夫。

今年爲了全面推行教師專業化成長計劃,學校下大力氣在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素質方面進行強化。教導處制訂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同年級組開展賽課活動。

統攬全冊,還是選擇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去年試過,今年又重新拾起,絕不是怯於應對新課文,而是,去年講的時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體研討的時候,大家也很熱心的指出了我這一節課上,出現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意見。對同事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要虛心接受。可怎樣接受?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學校提供這麼好的機會,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煉”的成果?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着濃濃的“年味兒”,基於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導入時的歌謠,學生拍手齊讀,既烘托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比我上次我來讀的效果好。談感受時,有個孩子回答說:北京的春節真“俗”的!下一跳,還好原來是想說老規矩多。

自由朗讀環節。上次有老師說大部分孩子沒讀完,這次放手了,讀完了也過了4分多鐘。對於這篇幅較長的文章,這樣的做法不適宜。徐老師的課堂上,這樣的環節可以略,因爲僅僅是在熟悉文章、讀準字音。如果是:檢查課前預習作業,這樣效果會更好些。這部分,我怎麼會說“B和C”的學生呢?語言有些隨意了。

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於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二是有助於下步教學環節。想說下語文習慣的`養成。去年有教師就提出這問題,今年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就很好的給上了一課,無論是聽課、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細節都是。只有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習慣,纔會培養出學生的好習慣。

交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當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課前設計,完整說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體分析時補充。交流探討是我課堂教學的軟肋,自己很羨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課堂仍“欠火候”。課堂上,很多學生直接把目光鎖定在“除夕”。當然我也圍繞着“熱鬧”展開。分析到“人們的活動”和“音、色、味”後,如果這樣:你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熱鬧情景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想必會跟好些。臘八蒜。着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

課件中,每個時間段都有安排,儘量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安排。沒進行完的環節,留在第二課時。結束時的意圖是想,分析完全文後,瞭解老舍先生詳略得當的寫法。

縱觀本節課,分析課文佔用時間過多,師生交流有些純粹,而沒有做到像徐老師課堂上的,讀悟結合。知,己不足,當改之。

北京的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習這篇課文重點引領學生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難點是學習作者爲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由於文章內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課時我就打算以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爲主。抓住作者詳寫的四個日子:臘八、除夕、初一、元旦,帶着學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然後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然後運用本節學習的表達方法:先總後分、有詳有略寫一段文字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卻發現瞭如下問題:

1、內容太多,無法深入展開。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特色,時間不夠,學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課堂沉悶。

在仔細思考後,我把教學設計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爲主,“除夕”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除夕的特點,分層感受除夕的熱鬧,從而體會老舍先生先總後分的表達特色。“元宵”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體會作者從兩方面介紹花燈的寫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詳有略這種寫法的好處。設計一個說話訓練和寫話訓練,說話訓練---借鑑老舍先生介紹花燈的方式,用上文中的關鍵詞來介紹廣州的花市。寫話訓練是運用本文先總後分、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介紹家鄉春節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過這次對教案的反覆斟酌,我認識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不要貪多。

北京的教學反思11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爲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高潮”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春節活動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寫一寫,從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多媒體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教學反思12

《北京的色彩》北京,一個充滿了神祕色彩的城市,在每一位炎黃子孫心目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獨闢蹊徑,從“北京的色彩”這個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這兩點:

一、讀中感悟,與作者愉悅的心境一道品讀,想象畫面,體會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驚喜。

二、抓重點詞語和描寫色彩的詞語中體會北京的特點如:作者欣賞到“綠色”時“又驚又喜”的感覺。作者“驚”的是居然在綠色中又呈現出“千百種奇妙的色彩”,一連串“AABB”式的詞語(“深深淺淺”“閃閃爍爍”“團團簇簇”)點綴在句子中,語言顯得靚麗;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雖紛繁但又十分“和諧”。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香山紅葉的色彩,金黃、橘紅、曙紅、猩紅、赭石……北京城中“古蹟”與“現代建築”兩種不同風格對立而又和諧的美。“黑灰色”的長城“凝重而又冷峻”,“硃砂色”的故宮“深沉而又威嚴”。新樓宇和立交橋色彩的“熱烈明快”之美。

三、學生學會細緻觀察和表達事物的方法。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讚美北京。今後工作中引導學生多說並積累詞語。

北京的教學反思13

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而且理解起來較容易些。

成功之處: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教學反思《《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不足之處: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改進措施:

以此爲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教學反思14

1、注重梳理,引領回顧。

本人認爲整理與複習課的重點首先在於整理,知識的梳理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本領域的知識點相對較少,我還是讓學生認真細緻地去回顧整理學過的統計與可能性的有關知識,在梳理回顧中,引領學生對時、分、秒這部分知識兩個方面的回憶(這是在新授時不少學生認識模糊的):一是認識時分秒之間的關係;二是認讀與計算。

2、層次分明,引領探索。

在整理出知識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次練習。整理與複習課上,學生不應是進行專項訓練的機器,而應是認知過程的探索者。因此,在設計上我儘量讓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自主探索。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在綜合練習中通過讓學生幫明明計算路程進一步理解時刻的認讀方法及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在拓展練習中進一步面對優等生設計了寫數學日記的題目,在動手活動中初步向學生滲透極限思想,在層次分明的練習中,繼續引領學生的探索,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教不越位,學的到位。

學生的關於時分秒的知識,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在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中探索得到的,教師的總結概括寬、泛而到位,從而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知識與發展,體會到數學的內在魅力。

北京的教學反思15

活動目標:

1、受藏族音樂,舞蹈的風格,喜愛學習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學習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彈簧步。甩袖等)

活動準備;

⑴日常活動中瞭解藏族舞蹈及服裝的特點,觀看過民族大聯歡的錄像帶,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⑵磁帶。錄音機。

⑶民族的服裝娃娃。圖片若干。

⑷安門圖片。裝飾畫。藏族服裝。蠟筆。

活動過程:

Ⅰ、組織問好。

⑴教師彈曲子,幼兒更節奏拍手。

⑵練聲:《我是小小茶壺》。《山谷迴音真好聽》

⑶律動:《手碗轉動》。《喜洋洋》

Ⅱ、與幼兒談話,引起幼兒興趣,導入課題。

“今天,老師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民族娃娃來,你們想看看她嗎?想和他做好朋友嗎?”(出示藏族娃娃)“看,她漂亮嗎?”(漂亮)“小朋友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嗎?”(56個民族)“那知道有那些少數民族嗎?”(藏族,朝鮮族,汗族,蒙古族,等等...)“那你們知道老師手上這個民族娃娃是哪個民族的嗎?”(知道)“她是哪個民族的呀?”(藏族)“!小朋友真聰明,那你們是從哪裏看出她是藏族來的小朋友?”(她穿的衣服袖子很長。腰上還有五彩腰帶)“哦,原來是從她的衣服上看出來的,藏族小朋友的衣服很漂亮,小朋友想和她做好朋友嗎?”(想)“那我們就先來聽聽藏族小朋友唱的歌,看看藏族的舞蹈,下面小朋友先聽聽藏族的歌......

Ⅲ、欣賞《北京的金山上》

⑴欣賞《北京的金山上》

⑵幼兒聽音樂拍節奏,熟悉音樂旋律

⑶欣賞舞蹈:教師示範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兒興趣。

⑷小結:“剛纔小朋友跟音樂拍的節奏真好,來表揚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聽完這首藏族歌曲後小朋友能告訴老師,歌曲的名字是什麼嗎?”(北京的金山上),“這首很好聽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學習基本工作。

“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彈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師來學習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腳按拍子點地,雙手一上一下翻動

②雙手捧哈達,從身體前方慢慢托起至頭頂上方,右腳做彈簧步,當手升到頭頂的時候雙手左右搖擺。

③踏點步,雙手一切甩袖。

④雙手從下往上翻,做彈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腳前後點地。

⑥ “巴扎嗨”是雙手在身體的右前方做獻哈達壯,彎腰屈膝,右腳跟前側點地,“嗨”時雙手合拳拍擊一次原地上跳。

Ⅴ、學習舞蹈。

⑴幼兒完整學習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來我們跟着音樂來跳一遍藏族舞蹈,好嗎?”(好)

⑵幼兒隨着音樂跟老師表演舞蹈。

Ⅵ、小結舞蹈

今天我們班小朋友學了什麼舞蹈呀?舞蹈的名字是什麼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Ⅶ、總結:

⑴除了藏族以外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秋天來了,天氣變冷了,那些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想叫我們大(1)幫的小朋友幫他們畫幾件漂亮的衣服,你們願意嗎?(願意)

⑵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用各種顏色來裝飾各民族服裝。

Ⅶ、評價幼兒作品。

來,舉起你們給那些兄弟姐妹畫的衣服來看看,畫得真漂亮呀。我們把你們給民族娃娃畫的衣服,送到天安門去給他們,好嗎?(好)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着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幼兒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幼兒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幼兒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幼兒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兒基本上還是跟着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爲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