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安恩和奶牛教學反思

新的課本換掉了《“諾曼底”號遇難記》,加了這一篇,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新課文,感覺更真實細膩。

七年級語文安恩和奶牛教學反思

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初讀課文,完成下面的問題。

概述你讀到的故事內容。寫出你從中獲得的最突出的感受。

二、歸納核心事件:安恩拒絕賣牛

三、分析安恩的形象和奶牛的特點。

四、分析安恩拒絕了一些怎樣的人。拒絕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五、分析小說的中心。

1、從你的分析看,安恩是一個隨便就能拒絕別人的人嗎?說說你的根據。

2、從安恩的生活看,安恩有必要拒絕那些買主嗎?可她爲什麼要拒絕呢?你自己是安恩的話如何做?(最後一問只是爲了引出問題3和4)

3、安恩孤獨嗎?依據是什麼?

4、安恩可憐嗎?理由是什麼?

大約用了兩個課時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第一個環節的目的是想了解學生對這篇小說能讀到什麼程度,學生的發言大部分集中在“安恩愛護動物”上面,對於這一點有些同學認識比較深,對“愛護”有了相對具體的理解,個別人提到了安恩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奶牛。還有一部分同學能看到安恩拒絕了金錢的.誘惑,在安恩的心裏情感的力量超越的金錢。看得出來孩子們對於“奶牛是孤獨的”這一提法感覺新鮮,但是沒有太多的感受。

瞭解了學情,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是學會閱讀小說時把握人物形象,二是挖掘小說的主題。

分析安恩的人物形象的時候孩子們還是按部就班,小學的那些東西足夠他們從安恩看到一些性格特徵,例如:年邁、儉樸、勤勞、清貧(在分析清貧的時候鑽了牛角尖,我引導他們從環境描寫入手理解人物的社會地位,算是臨時想出來的對策,還比較有效),安恩乾淨、安閒地坐在集市的一角,靜靜地聽着音樂,手裏織着毛線活兒,孩子們對於安恩的精神世界始終不能準確地概括,他們能感覺到,但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在引導上費了一番功夫,最後歸結到安恩“有尊嚴地活着”。我覺得學生既然不知道,就講給他們聽。

分析買主的時候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了,他們發現課文里居然藏着那麼多有趣的東西,一個個像福爾摩斯,躍躍欲試。

第一個“錙銖必較的人”是我和他們一起分析的,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把原文中“這頭牛買多少錢,老婆婆?”兩句話換一下位置,有什麼不同。孩子們立刻理解了什麼叫錙銖必較,我趁機告訴他們一個人的個性其實完全寫在他的臉上,藏在他的話裏,表現在他的舉手投足間。

教室開始沸騰了,他們居然找到了那麼多的蛛絲馬跡,他們甚至注意到了屠夫說話的語氣,甚至開始對比兩個買主的不同,這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他們有了感覺,但是總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概括屠夫的性格,一如剛纔“活得有尊嚴”一樣的說法,他們提煉不出來。我讓他們聯繫生活,想象這樣的人說話做事讓人討厭,人們到底討厭他什麼,有一個孩子站起來這樣說:他看到別人的“貨”就認定是自己的,上去又敲又打,太不禮貌了。馬上有一個同學說出這樣的人很粗魯,很蠻橫。孩子們興奮地繼續尋找,教室裏舉手如林,我常常不知道該叫誰,他們甚至會爭論不休。很快這一部分順利解決了。

對於中心我歸納了三點。

(1)安恩對奶牛的關愛超越了人和動物的關係,是衆生平等下的一種深層關懷。(這一點學生基本上說出來了)

(2)孤獨的安恩才能真正理解孤獨的奶牛。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個人,除非這兩個人有相似的經歷,所以,讓自己用一顆開放的心胸面對世間的一切,多體驗才能多理解。

(3)清貧、孤獨的安恩並不讓我們覺得她是一個可憐的人,反而讓我們覺得她可敬。爲什麼?因爲她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她雖然貧窮卻不抱怨,雖然年邁卻不怠惰,雖然孤獨卻不寂寞,她用勤勞把樸素的生活裝點得五彩繽紛,她用謙和友善讓冷寂的人生變得溫情脈脈。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靈魂呢?

講完我擔心是不是挖掘得太深了,怕孩子們不懂。結果問了幾個孩子,都說上課很有意思,有收穫,略微心安。晚上看到一個孩子寫給我的感受:“我覺得安恩是那個時代清貧的縮影,雖然自己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活的自尊,自己並不在意物質生活而是在追求精神的富裕。”初一年級的孩子能有這樣的收穫,應該不錯啦。

很開心的一課書!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