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反思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的第三回,在這一回中,作者讓書中三個主要人物登場亮相,他們是—王熙鳳、林黛玉、賈寶玉。其中作者對王熙鳳這一形象刻畫傳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課時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現人物手法”確定爲該課教學目標,並依據新課標要求,設計了三個環節:

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反思

1、 閱讀研究課文中對王熙鳳記敘和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2、 探究描寫人物手法,領會描寫對於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 開放性研究討論:王熙鳳性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我極力貼近新課程要求,通過看錄象、讀課文,討論、點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對人物的研究上,並且在學生對人物性格理解有難度的地方適度、適時地與原著進行了鏈接,過程環環相扣,可謂是滴水不漏,而且課堂氣氛活躍,目標也得到了比較充分地落實,但是,課後思考教學過程,還是發現了在教學觀念和行爲策略上的不足。

一、 討論環節刻意貼近新課標,過分強調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係。

作者在對王熙鳳的刻畫上,可謂是極盡筆力,多方渲染。尤其對她的外貌描寫更是濃墨重彩,對服裝、衣飾、頭飾,面容都進行了細緻地描寫,藉助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學時爲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對這一部分的討論,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通過討論來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爲,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會比較準確地理解人物,但在進行交流時,學生或語塞,不知怎麼概括,或概括出來的與文本意義距離太遠,比如,有幾個同學說王熙鳳華貴、美麗、幹練,缺少對人物內質的挖掘。在課上,我只好補充講解了當時社會對穿戴的審美標準:比如說李漁的“衣飾貴與人相稱”等,而不是像王熙鳳這樣。接着又補充了原著中王熙鳳狠毒貪婪的性格的佐證材料,學生才逐漸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費了大量時間。課後 ,我反覆思考,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終於明白,新課程雖然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識作爲基礎,能力與知識是分不開的,不能離開知識去單純培養所謂能力。學生對問題的判斷、領悟是離不開一定知識基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正是由於缺少對於衣飾文化的瞭解,缺少對原著的瞭解,單純孤立的藉助於一段肖像描寫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仍然應該注重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與儲備。

二、 沒有設置讓學生髮問的平臺。

每當學習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學生總會發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使學生學習難點、疑點,也可能是學生思維深入、探究問題時所迸發出的火花,教師在預設教學環節時,要有問題意識,以賞識啓動探究,課堂中教師要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髮問。我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就請同學設計板書,要求板書內容展示出鄒忌勸諫齊王的過程,學生進行設計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問和思考的過程。設計好後,再讓學生找出設計中不足,這樣,學生不斷提問、不斷思考、探究,思維積極,狀態活躍。

但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我雖然預設了讓學生髮問的環節,但並沒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時間不夠,就一味讓學生跟着自己的設計思路一步步走下去,禁錮了學生思維,削弱了學生探究問題能力,反映出教師問題意識淡薄,並沒有真正落實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初衷。

三、 課堂開放性的教學策略須落實到實處

一味地呈現知識性結論會是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恰恰是不確定性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開放性的狀態。教師可鼓勵學深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知識,給他們留下探究的空間,使他們大膽尋求開放性的答案。文學作品尤其如此。“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過分追求了基於文本意義的解讀和挖掘,歸納出了王熙鳳的性格特點,比如庸俗、貪婪、狠毒、見風使舵、隨機應變等,程式化的解讀了文章,分析了人物。雖然符合教參,也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卻缺少了課堂中最鮮活東西——個性解讀。壓抑了學生思維,阻擋了學生固定圈子的腳步.其實,我也設想了讓學生在課堂上以自己的視角,來談一談對王熙鳳的認識和評價。在課堂上進行辯論,亮出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學生對人物的分析角度就會更豐富,認識也會更全面,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作品的理解也會更深刻,更易於學生形成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課堂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生命的過渡,一種生命的成長,但是,我把課堂結構設計的太滿了,分析過程按部就班,條分縷析,造成開放性探究時間的缺失,我只得讓學生在課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寫成小文章,沒有把開放性思考落到實處。課堂上開放性不足,學生的發散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開放性教學政策需落到實處。

因此,我們的語文課不妨試試老師少講、精講,對於一些基本的東西,可以大膽地放放,給學生一點空間與時間去實踐、感悟,不要怕出錯或不周到,刪繁就簡一樹花,達到課堂目標最優化的效果。中國書法和中國畫講究留白藝術,以達到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效果。現在,文本的多義性和模糊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而恰恰是這種多義與模糊構成了文學最大的魅力,個性閱讀、另類閱讀等成爲時髦的詞,適當的留白恰恰就給了學生一個思維自由舒展的空間。當然,老師也不能完全放鴨子,任由學生天馬行空、漫無邊際亂想亂說,必要的引導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新課改行進中,種種困惑與猶疑是正常的,甚至是在學習、在思考、在嘗試的最好佐證。現在的困惑,說不定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表現。但願我們的語文課改實踐,能經歷過一再探索與反思、反思與探索,最終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新境界。高屋建瓴的點撥仍然是課堂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