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贈劉景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篇1

《贈劉景文》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把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聯繫對題目的理解,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學生認真地讀古詩、思考,提出了幾個不懂的地方,如“擎雨蓋”“荷盡”“傲霜枝”。因爲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回憶夏季荷花盛開的樣子,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想象秋季荷花開敗的情景,藉助課前蒐集的“秋菊”圖理解“傲霜枝”,在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幾個難懂的詞,降低了詩句翻譯過程的難度,也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古詩,啓發學生邊讀邊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寫了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後認真地讀一讀,想想你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閱讀是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此教學環節給了學生空間,也突出了古詩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學生通過讀、思考,很快歸納出了詩句描寫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順着學生的回答,我這樣引導:想象景物所呈現的畫面,想象兩者的對比,你讀懂了什麼。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差異的,我們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給學生充分讀、思考、想象、交流的時間,多數孩子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這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想想:詩人爲什麼要描寫傲霜枝呢?一個叫向嘉藝的女孩兒真不錯,她站起來說:“詩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樣不怕寒冷,要堅強。”她的回答啓發了其他的孩子,好幾個孩子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像菊花一樣勇敢”,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平時要努力。”說得真好!我爲孩子有這樣的理解而開心。

本課的教學,我認爲我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是對詩句的理解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用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順應詩句的朦朧,從整體的感受來理解,把握詩句所呈現的意境。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篇2

古人寫秋天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蘇軾在《贈劉景文》一詩中卻一反悲秋的基調,突出了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傲霜枝”更是讚頌了傲霜凌寒的氣概。

《贈劉景文》是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這首詩作於公元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府之時。劉景文,原名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人,當時在兩浙任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軾很看重劉景文,曾稱他爲“慷慨奇士”,與他詩酒唱和,交情頗深。這首贈給劉景文的詩,描寫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於景,表達了對劉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時也寄託了詩人自己的理想。

此詩開篇兩句,概括地描繪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經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葉敗,只有花枝還在傲寒鬥霜。但在荷、菊凋落之後,橙、橘卻果實累累,這是何等讓人興奮的景象啊。爲此,此詩後兩句詩人則充滿喜悅地告訴友人“你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景緻,還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啊!”作者把人們眼中最爲蕭條的秋末寫得如此有生機和詩韻,可以感悟到詩人曠達,豪放的胸懷。

雖然本詩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於學校一直舉行“書香伴我成長——每週一詩”的讀書活動,在一年級時,他們就能把這首詩背誦出來。所以在學習本詩時,在朗讀方面,不是本課的難點。但是他們對詩的意境卻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達出詩中所蘊含的情感色彩。爲此,在教學前,我佈置了課前作業給學生,讓他們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閱有關這首詩背後的故事。教學時,我先請查閱資料充分的學生講劉景文與蘇軾之間的`友誼故事,並補充點滴。有了故事作鋪墊,學生在理解詩意時很快就進入狀態,眼睛閃着光,流露出對詩境嚮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詩中描繪的景象。

在解讀課題時,“贈劉景文”四個字學生理解並不難,難得是能不能從課題中讀出詩人對友人的那份情懷。於是,我引導學生,“贈”除了“送”的意思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別的意思?學生各抒已見,在討論中領悟到了詩人對朋友的尊敬和鼓勵。學生也因爲深入理解了其中含義,學習興趣大增。

在解讀第一句詩時,學生不理解“擎雨蓋”是什麼意思。怎麼辦呢?於是,我靈機一動,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株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葉。同學們讚歎:“好漂亮的荷葉!”我追問,這荷葉像什麼?假想可以做什麼?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我用荷葉當作傘擋過太陽。”、“我用它擋過雨。”、“它是小魚兒的傘。”……於是,在這空當間,告訴學生“擎雨蓋”就是指遮雨的荷葉。隨後,我又畫了幾枝殘敗的荷葉,問學生這樣的荷葉可以擎雨嗎?學生搖搖頭,我追問,那這句詩應當帶着怎麼的心情來讀?接下來,學生最初毫無感情色彩的朗讀,變得低沉而惆悵,似乎爲殘荷感到遺憾。

後面的詩句,我也是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體會詩的意境,感受雖然荷盡菊殘,但是“橙黃橘綠”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嗎?讓學生在體會讀的意境中自己醞釀朗讀時的情感和語氣。當學生捧起書來讀時,我很享受。他們豐富的朗讀與詩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前後兩句詩的深沉與喜悅的對比,讓人從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悵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園的豐收喜悅中。此刻,學生則能夠從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過渡到體會詩人對友人的激勵之意。

總之,在教學《贈劉景文》這首詩時,學生髮言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的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注重了讓學習在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講解比較簡潔,完整,學生也能夠在學習中體會雖然荷盡菊殘,然而那開敗了的菊花枝還傲寒鬥霜,那“橙黃橘綠”,更有另外一番風味的詩韻。同時,他們也能從理解詩境時感悟到蘇軾讚頌劉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箇中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教學中仍存在着此許的不足,如講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語言,課堂裏增設點課堂內完成的作業或許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