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引導語:《贈劉景文》教學反思案例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往往能及早的發現一些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

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篇一:《贈劉景文》教學反思案例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從上面兩篇古詩教學的課堂實錄片段來看,《梅花》這篇的教學手段顯然是比較傳統的,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課堂上師生一問一答,更注重於對詩句的意思的理解。課堂氛圍顯得枯燥無味。而《贈劉景文》這篇的教學則更注重引導學生去思考,大膽地提出疑問。雖然花費的時間較多,但課堂上學生呈現出了良好的思考狀態,這樣的“亂”多寶貴呀!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教學中學生能大膽地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老師在這過程中只起到點拔的作用,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使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通過啓發討論,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這樣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氛圍顯得和諧、寬鬆。

篇二: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情,活化古詩詞的形式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詩的教學基本上分這樣幾個層次:知詩人、解詩題;解字詞、明大意;懂意境、悟詩情;覓詩句,練觸發。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覓詩句,練觸發。”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本次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點就落在了前三個環節上。

(一)、知詩人、解詩題。

這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從詩人、詩題入手。《贈劉景文》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我給學生提供蘇軾的圖片和生平事蹟,以此拉近詩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以詩題設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慾望。

(二)、解字詞、明大意。

對於小學生來說,初步感知詩意是學習一首古詩的關鍵,因而,其認識是粗淺的、表層的、概略的。對於學生從字面意義上的理解,這時老師應該學生允許“不求甚解”,不必提過高的要求,甚至對某些認識上的偏差,老師也可以暫時放一放。爲了突破本課的難點,讓學生理解“擎雨蓋”和“傲霜枝”。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明白荷葉從“尖尖角”到“擎雨蓋”再到枯萎、凋謝這一變化過程,把“荷盡”理解透徹。把菊花的怒放到只剩下最後的枝葉的圖片演示出來,突出菊花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堅強品質。通過指導,糾正初步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逐詞理解意思,爲體味詩情、進入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學生對全詩詞句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對全詩的理解,說說詩歌的大意,讀懂語句。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如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須記”和第四句“正是橙黃橘綠時”。學生就可以調換順序來理解。

(三)、懂意境、悟詩情。

詩歌的朗讀重在學生對它的理解感悟,老師可以通過對輕重音的指導,讓學生讀出詩歌那抑揚頓挫的意境。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着重體會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學生學了《贈劉景文》這首詩後,對蘇軾的詩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從中受到樂觀向上精神的自然薰陶。

針對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認真執教了本課。但在詩歌的教學中,在突破難點的同時,怎樣讓自己的教學更好的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更好的把握教學容量,是自己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