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

《天遊峯的掃路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讚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緻。

首先談話揭題,讓學生知道本文寫的是天遊峯的掃路人。接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想想“你認識了一位怎樣的老人?”通過學生質疑討論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默讀課文,梳理課文層次,並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峯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爲重要,我先讓學生讀讀這一段,用筆畫出有關語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雲霧中飄飄悠悠的險。最後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遊峯的陡峭美,爲後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緻,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主要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鬆嗎?”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遊峯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着,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爲什麼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後,聯繫課文最後一句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讚美。另外,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從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中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健朗、和善可親的老人。

我始終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爲什麼?”爲主線展開學習,通過讀讀、畫畫、議議,讓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感受不到位時,我適時點撥;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我順勢引導,從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係,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2

在縣教研室組織教學視導中,我有幸成爲一名送教者,執教了六年級課文《天遊峯的掃路人》一課。短短的一週送教的過程,讓我感受更多的是在實驗與反思中,經歷了一次從最初的寄在蛹中的蛾到翩翩起舞的蝶的過程。正是由於每節課後給我留下的收穫與遺憾讓我對執教這一內容後有了更深的感觸。

一、與天遊峯對話——抓住詞語感受天遊峯的高而險。

環境描寫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貴品質。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天遊峯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深入討論,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層層疊疊”、“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天遊峯的高而險,讀出巍峨險峻的天遊峯的陡峭美,爲後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二、與掃路人對話——憑藉詞句品味老人的自信與豁達。

作者與掃路人對話描寫特別細緻,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課堂中我通過默讀課文,用不同的記號圈畫出描寫老人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有關詞句,想想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一探究環節,讓學生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該不該回去?”、“三十年後,能不能見到老人?”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並聯系課文最後一句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與作者對話——透過文本積澱作者的情與價值觀。。

作者的思想感情,總是蘊含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之中的。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憑藉語言文字來把握中心思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輔以“我想對()說: 。”的句式訓練讓學生理解與表達做到有機統一,既實現了情感上的昇華,也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得以結合。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3

《天遊峯的掃路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蘇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備課時想到要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遊峯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在教學中,我試圖抓住課文對掃路老人的外貌描寫和三次對話描寫來貫穿全文,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來朗讀品位,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精神。因此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即“你從這段文字中對老人有什麼印象”。通過這個問題串起全文,引導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內在精神。同時我也注意到了課文對天遊峯的又險又高的文字描寫,設計了相應的環節讓學生讀中體會。

但是由於經驗尚淺,對自己所設計的種種問題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對學生自主性的侷限,使自己的主導性過強。同時,對於文章中峯與人的關係沒有能夠將鑽研教材時的處理實施貫徹,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個遺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相信,隨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對我的幫助,我會不斷的前進,使自己教學中的遺憾越來越少!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以前曾聽同事上過,文章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讚美之情。着手教學時,我就有意引導學生從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幾方面展開學習,再通過朗讀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當然,理解與朗讀是分不開的,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本課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來感悟老人的勤勞、樸實、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再來朗讀,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豐滿了。天遊峯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對於這數字,通過與同學們上四層樓梯相比較,從而體會天遊峯的高、險、陡,對於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從而爲體會老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做好鋪墊。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處於一種驚歎、激動的氛圍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這樣,學生探究的熱情就變得高漲,和文本對話的興趣就高了。

教學反思:

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來體會老人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然後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寫,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硬朗、和善可親的老人。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爲什麼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後,聯繫課文最後一句“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讚美。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5

一、 讓學生真實的經歷文本的言語境界

學生的閱讀過程首先是藉助文本語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個感觀的言語交際場景的過程,只有置身於真實的場景中,學生才能順利與文本接通、耦合,設身處地的觸摸文本中的字字、詞詞、句句,領悟其中的內涵,敞開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從《天遊峯的掃路人》一課的學生活動中可以看出,學生自始至終經歷一個真實的言語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學生不難理解,而我爲什麼對一個掃路人如此敬重,這樣的一位掃路人能否觸動學生的心靈世界,是對學生閱讀行爲的最大考驗,如果沒有真實的閱讀過程,沒有學生於文本之間的真實對話過程,這是很難實現的一個閱讀目標。正是因爲老師能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才能毫無拘束的與文本語言進行溝通,讓對話在soNormal 0pt; 0cm LINE-HEIGHT: 12pt>師: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因爲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有神身體肯定很好。

師:你從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會讀書,會思考。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爲書上說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這是一位勤勞的老人。因爲面色黝黑,說明他長期在外風吹日曬,“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樣,也說明他不停地勞動着。

師:誰來概括一下?

生: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勞的老人。

師:能用上四個字的詞語嗎?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勤勞善良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勤勞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精神矍鑠的老人。

真實的閱讀過程,讓文本在學生心靈中映射出了真實的言語交際場景,呈現出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掃路人,學生纔會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中獲得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在與文本的平等交往中,師生創設出了一個神思飛揚的言語境界。

二、 讓學生留心揣摩言語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語活動的產品或成果,是一個具體的書面言語交際的“範型”;語文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學生圍繞課文進行的學習文本的言語交往過程。指導學生讀懂一篇課文的活動,經歷一次現實的讀寫實踐。所以對文本的感悟,同樣包括對文本言語現象和作者言語行爲的審美體驗。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老師要有意識地啓發學生留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通過揣摩言語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多角度與文本展開對話,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內涵更加豐富。

生:我很奇怪,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爲什麼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寫不是更省事嗎?

生:第一次描寫是概括地寫,第二次寫得很仔細。

師:你說得沒錯!但爲什麼不放在一塊呢?

生:一口氣寫在一起太羅嗦了。

師:是嗎?

生:在一塊寫也不是羅嗦。因爲兩段話加在一起字數也並不多。因爲第一次寫的是穿着,後面是寫老人的臉和眼睛的。

師: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寫?

生:也不是。(學生面露難色,一時說不清楚。)

生:自由讀第3和第8節。

生:因爲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並不瞭解。所以這時候只能從穿着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瞭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師:很有道理!接着說。

生:第二次,是因爲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着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學生在認識言語交際的過程與方法的同時,也經歷了和作者對話的過程,瞭解了作者的言語運用意圖,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和文本溝通,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的掃路人,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言語實踐中實現統一,在讀和寫的意義層面上,學生成爲文本的知音。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6

課文描寫了作者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重點通過對人物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天遊峯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的讚美。

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峯的險峻”,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描寫天遊峯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文本,邊朗讀邊通過關鍵詞語想象天遊峯的“高”與“險”,在寫法上讓學生明白從遠到近,有具體數據的體現,也有側面的烘托,然後練習朗讀,讀出天遊峯的“高”與“險”,爲後面理解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通過交流和品讀課文,同學們充分認識了天遊峯的“高”與“險”。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7

一、抓住關鍵的句子、詞語作爲教學的突破口。

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天遊峯的“高”、“險”進行教學。通過“氣喘吁吁”“飄飄悠悠”“一根銀絲”“拋”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品味、感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激揚的想象浸透他們的思維;當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的時候,學生的感悟,對於閱讀的期待,對於閱讀的思考,對於閱讀個性化的解讀,就會顯得格外生動。

二、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朗讀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培養情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說和寫的基礎,是語言文字訓練最常用的方法。詩聖杜甫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朗讀是我國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新課標呼籲朗讀,提倡感悟。

在學生品味了天遊峯的特點之後,讓學生通過朗讀來再現天遊峯的高、險。可是一開始學生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時地進行範讀,力求使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得更深。

三、難點,實現情感共鳴。

對於“你覺得老人是個怎樣的人?有什麼精神?”這一難點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由初讀課文時問題的拋出,到幫助學生解決在理解此問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再讓學生談對“三十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這一句的看法,並讓學生反覆的讀,從讀中去體會老人的豁達與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接着反覆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這一句領悟老人的開朗與樂觀;最後再次直接拋出“你覺得老人是個怎樣的人?有什麼精神?”讓學生把前面領悟到的情感加以歸納與昇華,實現與教師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鳴!

雖然本堂課的重點問題都解決了,可是我總覺得有些遺憾:課堂容量太大,這是我事先沒預料到的問題。把孩子們的休息時間還給孩子,這是應該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適當切除了部分教學內容。但如果讓我再次上這堂課,我會把理解天遊峯的高險放到第一課時去充分朗讀感悟。第二課時重點解決問題“掃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嗎?”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感悟理解。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8

這一次在區裏上的展示的課,對 “爲寫而讀”課題來說,我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對於我個人來說,卻是邁出了一大步。這是一次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模式,我的課堂教學的目標直指“寫作,教給學生寫的方法”,要求課文要理解,理解課文的同時要感悟文中寫的方法,並得以運用。

一開始,我的教學設計目標重在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僅在感悟之中滲透文中寫的“巧”與“妙”,王老師聽完試教後提出“要簡化課堂內容,一課一得,太多重點反而顯得沒有重點”。我重新思考,重新整裝,我把教學重點改設定爲感悟人物的外貌和語言描寫以及學習寫人物的外貌。經過學校試教,學校的領導與同事都對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我再次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課堂中如何吸引學生關注人物的外貌描寫,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體現搭梯的作用,真正教給學生寫外貌的方法,使後來學生進行外貌練寫能水到渠成。此後,我不斷與王老師交流、思考、實踐,連坐車都琢磨着好點子,逐漸理清思路:在課前談話時就以有趣的人物外貌描寫吸引學生的眼球,先讓學生意識到成功的外貌描寫能使人物形象突出;課文學習過程中引領學生體會人物外貌的描寫能體現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這一寫作方法;在練筆寫外貌前,先以一組誇張的人物外貌提起學生興趣,並讓他們領悟到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徵進行外貌描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寫作成果展示他們都能捕捉住了人物的突出特徵進行外貌描寫,反映出了人物特點。

此次課堂教學目標雖能達到,但我覺得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

(一)教師臨場應變能力還需多歷練,如:課前談話時學生表現出來活躍度不高,這時教師就不該繼續照本宣科,應當機調整策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進入課文學習,可惜當時的我有了發現卻沒有策略;板書課題時因時間過長有了冷場,此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書寫以避免冷場;在學生展示習作時我邀請了作文中的“主人公”上臺讓大家認識,忽略了這些學生有被嘲笑的可能,即使後來的我意識到趕緊對一位小男孩進行了安慰誇獎,但是內疚依然存於我心,因爲這樣的尷尬完全可以避免——無需請他們上臺,我重重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寫下:課堂時間多緊張也別忘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二)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還需更新。課一結束,王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你要改變傳統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導的痕跡過重,如何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自主的學習氛圍,這是我今後得繼續思考的問題。

當寫下這幾段文字,我發現:反思能使人進步,能讓人客觀認識自己,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使自己前進的步伐走得更踏實。謝謝王老師的“緊箍咒”!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9

《天遊峯的掃路人》的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讚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緻。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掃路老人“累”與“不累”來貫穿全文,讓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來朗讀品味,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精神。特別是“武夷山第一險峯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爲重要,體會天遊峯的險,才能體會老人掃路的辛苦。

一、從“累”出發與天遊峯對話,感受天遊峯的高與險。

環境描寫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貴品質。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峯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爲重要,我先讓學生讀讀課文,圍繞“天遊峯在哪兒,它是什麼樣的”用筆畫出有關語句。讀讀這些句子,想想天遊峯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深入討論,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層層疊疊”、“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卻步”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天遊峯的高而險,最後出示課件,學生看圖片,進行有感情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遊峯的陡峭美,爲後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二、從“不累”與掃路人對話,感受老人的自信與豁達。

“我”與掃路人對話描寫特別細緻,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文本研讀,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並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主要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鬆嗎?”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遊峯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麼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着,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爲什麼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後,聯繫課文最後一句“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讚美。另外,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從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中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健朗、和善可親的老人。

這節課,我始終以掃路的“累”與“不累”爲主線展開學習,通過讀讀、畫畫、議議等品詞析句,讓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感受不到位時,我適時點撥;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我順勢引導,從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係,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從這節課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關鍵在於老師的引導。爲什麼我們的學生不愛回答問題了,不是他們不會,而是缺乏自信,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0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習有着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讓語文課堂輕鬆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集中學生的精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

人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在課堂導語的設計要善於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勃發學生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在執教《天遊峯的掃路人》這課時,開篇就佈設疑陣:同學們去過武夷山嗎?哪裏有一處景色極秀麗的地方……(板書;天遊峯)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包攬天遊峯的美麗風光。不過在一路的遊覽中,我們還要和作者一起去認識一位可敬的老人——天遊峯的掃路人。(板書:掃路人)而且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會與這位老人成爲朋友的。巧設懸念,爲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琅琅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稱誦讀爲“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只有真正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

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樑。在指導《天遊峯的掃路人》課文的朗讀時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引導學生。情感低沉、纏綿柔緩採用個別讀,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激昂、熱烈的文字,採取集體誦讀,體會節奏的奔放美。。這樣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讀出掃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薰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爲一體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天遊峯的掃路人》課文的第7小節寫了遊人攀登天遊峯的不易及掃路老人打掃天遊峯的艱辛。這時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後,出示天遊峯的插圖,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意境中,想象當時作者的內心,從而更加突出掃路老人豁達開朗的性格特徵。讓學生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爲徑,以作者描繪的景物爲緯,讓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充當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問題的設計不僅關係到教學內容的落實,更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根據課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學習課文內容,自主合作解決一些主要問題,如天遊峯的掃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至於“他是哪裏人”、“他就一個人嗎”、“他的工資收入有多少”等等,則放到課外,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語文,增長知識。

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爲他們創造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其中,在討論“老人累不累”、“環境美不美”與“三十年後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發表不同的觀點。例如,一個學生說:三十年後,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爲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鍊,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另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喝不到。因爲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幹這麼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

總之,語文教學是多方面因素有機的統一。語文課堂教學根據不同的內容,用不同形式來感染學生,讓課堂輕鬆一點,使學生在美的世界裏徜徉,在輕鬆的環境中成長。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1

這篇散文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我”在登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達了“我”對老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讚美。

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細緻傳神。第二自然段描寫天遊峯的險峻,比喻貼切,想象奇妙。第三、八兩個自然段中都有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寥寥數筆,準確生動。第四至十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描寫,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表現出老人豁達開朗的性格特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感受“天遊峯掃路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人”;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品味文中老人話語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

首先通過學生質疑,文章爲什麼寫一個普普通通的掃路人呢?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自己去文中尋找答案。學生們從文中找到掃路人的外貌、語言、神態、動作等句子,零零碎碎的談到了老人身體健朗、和善可親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最後,聯繫課文最後一句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後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讚美。

一、抓住關鍵的句子、詞語作爲教學的突破口。

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天遊峯的“險”進行教學。通過“氣喘吁吁”“飄飄悠悠”“一根銀絲”“拋”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品味、感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激揚的想象浸透他們的思維;當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的時候,學生的感悟,對於閱讀的期待,對於閱讀的思考,對於閱讀個性化的解讀,就會顯得格外生動。

二、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 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裏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爲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三、與學生的生活接軌,品位語言,領悟情感。

在教學中,通過“一根銀絲”這個比喻,“九百多級”、“一千八百多級”這個比喻進行演示、數字與校內同學們掃四層樓梯相比較,從而體會天遊峯的高、險、陡,對於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來體會老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做好鋪墊。通過這樣的比喻、比較,讓學生處於一種驚歎、激動的氛圍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這樣學生探究的熱情就變得高漲,和文本對話興趣就高了。

四、在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是對語言的局部把握。

要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以讀促講,以講促讀把兩者融合在一起,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悟、去思,這時學生眼裏不僅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從而使學生很好地感受語言的神奇,與作者心靈相通,感悟美、體驗美,這樣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纔不僅僅浮於表面,而是情感體驗的表現、心靈碰撞的薄發。

語文教學是多方面因素有機的統一。語文課堂教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用不同形式來感染學生,讓課堂輕鬆一點,使學生在美的世界裏徜徉,在輕鬆的環境中成長。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2

1、由於敘事性閱讀教材,更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相機滲透寫作知識,就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學生便能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使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學時,我引領學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寫如何有選擇地進行;揣摩文章明明寫了掃路人,作者爲什麼又花了那麼多的筆墨寫了天遊峯的景色呢?讓學生在內容與寫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學生感悟、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便是與文本潛心對話的過程。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自主感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和朗讀。在指導課文的朗讀時我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設計了默讀,自讀,聽讀,指名讀,齊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品,從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讀通課文;

2、學習字詞;

3、一讀課文,瞭解天遊峯的掃路人;

4、品讀第二自然段,瞭解天遊峯的高與險,學習側面描寫的方法。

導入學習還是要扣題而下,師生介紹天遊峯,收穫一個感性的認識。齊讀課題,讓學生了解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

組織學生讀上一輪課文,檢查字詞的自學情況,這是常規做法。在這過程中,指導學生寫好“頗”、“褪”等字。

第三個環節,給學生時間自讀課文,思考:天遊峯的掃路人是一個怎樣的老人?然後師生一起來完成這一任務。

有學生根據第3自然段說,這是一位艱苦樸素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7自然段說,這是一位勤勤懇懇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10自然段說,這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10自然段說,這是一位無私奉獻的老人;有學生根據第7自然段說,這是一位自強不息的老人。

唐凱亮根據第6自然段發表意見,這是一位自在悠閒的老人。我說:“是嗎?”他還演讀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閒嗎?”爲了“打消他的囂張氣焰”,我發動大家一起來研讀課文。聯繫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大家讀一讀第7自然段。學生讀起了“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我問:老人自在嗎?悠閒嗎?我再引導學生比較寫遊客與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詞,再細細地品味一番。實際情況是,我們班裏的孩子當時似乎“腦筋轉得慢”了,於是我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來pK,讀遊客們的表現;等二人讀完之後,我再“強調”說“可是——”,學生們領悟了,這兒是把遊客和掃路老人進行對比。我說:課文是怎麼對比的呢?這兒的省略號是要說什麼呢?學生做補充。我說,這兒運用的就是側面描寫,用遊客反襯掃路老人的自強不息,毅力驚人,任勞任怨。我對唐凱亮說:“現在還能說掃路老人自在悠閒嗎?”他搖了搖頭。我說,但是爲什麼老人的神態是如此的自在悠閒呢?這需要我們“由表及裏”地去思考,從他的神態看到他的內心。這一句啓發了學生,有的說老人豁達開朗,有的說老人樂觀自信,有的說老人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四個環節是品讀第二自然段,這個並不是問題,通過體會比喻句,學生能順利地體會到天遊峯高與險的特點。我有意說,這一自然段有三句話,每一句都表現了天遊峯的高與險。學生們都點頭,邵菲感覺到“有陷阱”,舉手說,第三句不是。我說: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過來:“不,我說錯了,第三句也能表現天遊峯的高與險。”我“不依不饒”:從哪裏看出來的?她找出了“終於”一詞。我再引導學生再讀第7自然段,大家拿遊客的表現來比較,深入地體會到了登上天遊峯峯頂的不易。

讀過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要這麼寫天遊峯呢?這與我們這篇寫人的文章有什麼關係呢?有學生及時地發表看法,這也是側面描寫,爲下文做了鋪墊。有學生說了,這兒寫天遊峯越險,越能反襯出老人的自強不息、毅力驚人。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4

《天遊峯的掃路人》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我在遊天遊峯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個質樸而又自信的老人,表達了我對老人那種自強不息精神和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讚美。

文章寫作極具特色:抓住特徵描寫老人的外貌、語言、動作,刻畫細緻入微,不僅說明了老人生活儉樸,且表現了老人樂觀、豁達的個性。另外,通過寫景襯托人物品質。課文描寫天遊峯的險峻,突出了掃路人工作的辛苦,襯托出老人頑強不息的精神。

本課的設計基於文本的寫作特色,着重在兩方面進行設計:

1.通過語言、外貌、環境等描寫,突出天遊峯的掃路人這一人物形象特點。

課文層次清晰,寫環境與寫人穿插並進。所以設計讓學生先找到描寫天遊峯的語句,組織品讀。由“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 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體會天遊峯的高而險。接着,採用一個採訪,讓生想象體會遊客登山的艱難。這樣,從環境的險峻、遊客的切身體會側面烘托出老人掃山路的困難,爲體會老人的頑強不息奠定感情基礎。

接着,引導學生一一找到描寫老人外貌、語言的語句,逐一品讀,感受老人生活儉樸、愛工作、愛生活的樂觀人生態度。文中的兩處外貌描寫,是由遠及近的觀察描寫,所以不能交換位置,由此讓學生感受要根據觀察的角度來描寫。其次,品讀老人的語言,則抓住兩個“不累”和捨不得離開天遊峯,明白老人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再累也高興的輕鬆心情。最後從“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體會到老人的自信、豁達、開朗。

2.借景抒情,借文中笑聲的寫法,遷移至30年後的掃地聲,突現人物主旨。

文中對老人笑聲的描寫,一是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可以說是提升了老人的精神的靈魂。所以,在讀完課文最後一段後,讓學生提出質疑。學生髮現老人的笑聲驚起了宿鳥,並伴我回到住地。這是爲什麼呢?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由之前的教學,學生已深深體會到老人身上的樂觀開朗、自信豁達,其實他的笑聲就能傳遞出這樣的感染力,鳥兒熟悉他的笑聲,作者也欽佩這樣的笑聲,且會一直伴隨他一生。

最後,再讓學生仿照笑聲的寫法,也用側面烘托、細節描寫,來寫掃地聲。讓學生在課堂鞏固寫法的練習,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印象。

3.存在問題。

教學設計板塊較多,課堂環節雖環環相扣,但平均用力,重點反而不夠突出,亮點也隨之弱化。尤其感覺學生是被牽引着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未能被充分調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發展。例如學習描寫老人的內容,並非一定要切成塊來學習,外貌歸外貌,語言歸語言,就很難有一個完整的感受。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拋出一個大問題:“老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由此讓他們充分讀書,在寫下自己的體會後充分交流,教師則在關鍵處進行質疑、歸納及提升。

《天遊峯的掃路人》教學反思15

本單元的主題是“感悟人生”,由《天遊峯的掃路人》《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這三篇課文和習作五、練習五共同組成。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繼續實施了批註式的教學,近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一直鼓勵孩子在書上圈圈畫畫,批批寫寫,以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與評價能力,實現閱讀過程中與文本的對話。

《天遊峯的掃路人》“我”與掃路人對話描寫特別細緻,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爲了讓學生體會出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除了環境的襯托,我讓學生走進文本抓住人物的語言,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註,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如“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天遊峯的掃路人》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緻。教學本課時,重點讓學生體會文章寫法,學習作者如何描寫人物,突出人物品質的。

環境描寫可以展示人物的生活背景襯托出人物的可貴品質。而在學生描寫人物時,往往會忽略對環境的描寫,本課描寫的是自然環境,作者在第一和第七自然段花了不少筆墨描寫了天遊峯的高而險的特點,課堂上,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圍繞“天遊峯是什麼樣的”和“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爲何要花筆墨來寫天遊峯”這兩個問題來思考,用筆畫出有關語句,自主品讀這些句子,做適當的批註,從具體的文字中感受天遊峯的“高”和“險”。學生抓住了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遊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廢”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最終感悟出作者描寫天遊峯的高而險,是爲後面理解老人掃石階的艱辛作好鋪墊。同時,還用遊客爬山的疲憊襯托老人的勞動的辛苦。最後進行寫法總結,對學生提出要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最大困難之一,如果我們能有效利用“批註”這一手段,爲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那學生學習一定會更主動,一定會更好地越過閱讀的障礙,開創出一片閱讀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