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範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學生之前對文言文的體裁已經有所瞭解,因此也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能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學本課時,爲了讓學生快速瞭解《世說新語》,我出示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兩個小故事,談話導入新課。

一般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爲大概過程是:

1、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2、再讀註釋,理解詞義,

3、聯繫上下文,逐句翻譯,

4、再讀課文,複述故事,

5、背誦全文,體悟內涵。

按照這個過程,在學習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導,朗讀課文時,提醒學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頓,理解文章意思時,根據註釋和插圖把短文讀順,讀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將王戎看到路邊李子時“不動”和其他小夥伴“競走取之”的行爲進行對比,關注王戎的語言“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從而得出王戎是一個善於觀察,聰明機智的孩子。雖然帶孩子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漏洞百出,缺點多多。教研室魏老師給出的建議,讓我醍醐灌頂,收穫滿滿。

要讀好文言文,在哪裏停頓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頓要聲斷氣連,教師應該進行規範的示範,帶領學生讀。而我恰好沒有做好這一點,直接出示了停頓節奏。對於文言文的停頓指導,是放在一開始,由老師直接給出停頓,還是在學生嘗試理解文章意思時,讓學生自己體會停頓,後者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是啊,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就自然而然的,能體會到在哪裏停頓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就能明白課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現了三次,可當時在課堂上學生並沒有一下子明白三個“之”字的意思。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節——朗讀,朗讀形式不夠多樣,學生讀得較少,朗讀的作用和意義也沒有完全發揮;其二,在於課文的講解上,講解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夠,學生不夠入情入境,在讀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夠。其次,教學不夠生動,過於追求全面,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這是一篇以孩子爲主人公的文章,故事還是發生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表演,從中感受體會,這樣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時讓學生進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時又有了自己的發揮,有助於課堂的生成,過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他的玩耍中的發現,結合文章,得出結論等等。總之,這還是我過於追求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特點和感受的結果,在今後的課堂中,我要多動腦筋,真正在備課時就做到以學生爲中心,設計學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質量的課堂。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2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在文章中,王戎僅僅是七歲,就能夠根據環境來進行分析,可見王戎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的人。從王戎的善於分析,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小孩都可以善於分析環境,可見作爲青少年的我們也可以進行分析。只要我們善於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論。給我們的啓示是,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教學效果

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難度比較大,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現總結如下:

1、“讀”佔鰲頭。

四年級的小學生對文言文還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試着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着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邊聽邊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後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爲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後,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悅感。

2、“學”字當頭。

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手頭資料和課文中的批註試着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要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學着寫批註。接着,開展講故事比賽。試着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通過學生上臺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發獎狀以資鼓勵。在講故事中能發現學生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本的內容。最後創設討論的環節,出示課件:說說爲什麼“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課文註解:王戎七歲的一天,曾經和許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們看見路邊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許多小孩就爭先恐後地爬上樹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沒有爬上去。有人就問他,爲什麼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說,李子樹在路邊竟然也有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來放在口裏面嘗,發現情況果然如此。

3、潛移默化

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說說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能談得比較準確,感受非常到位。設想:你還讀過哪些名人軼事呢?引導學生談出司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再次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成功之處

學生能很好地朗讀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課氣氛活躍。

三、不足之處

課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理解還有難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這篇課文,我會設計更優的方案,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增加背誦默寫的環節,夯實基礎。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對於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學生朗誦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爲今後的古文教學培養良好的語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世說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瞭解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寫王戎的聰明,而是先寫別的小孩“競走取之”,再過寫“唯戎不動”,這是一種對比的寫作手法,這手法反襯了王戎的聰明過人。要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來學習,有意識地檢查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三、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強調了誦讀要做到“聲斷情不斷”,加強了誦讀的多樣化(錄音範讀,老師範讀、自讀,齊讀,表演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王戎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我認爲王戎也在動,他在動什麼呢?”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髮表了很多見解:(1)諸兒動的是腳,競走取之。(2)王戎動的是眼睛,要善於觀察。(3)王戎動的是會思考的大腦,然後我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地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

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可取之處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誦讀,傳授誦讀古文的技巧,本節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五、不足之處

1、使用多媒體時間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體使用過多會對孩子眼睛有傷害,沒有過多的思考空間。

2、環節設計過於全面,時間分配不夠。 過於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少了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餘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知識、能力並重,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現

這篇課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僅49個字,故事簡短,卻描寫生動。講述的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能根據環境來分析路邊李子樹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讚揚了他的聰慧、善於觀察和善於思考的好品質。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後自讀自譯:學生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最後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並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其次是反覆讀課文,問問自己讀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麼?自我質疑!同時從一位老師的角度出發,梳理出本課需要教會學生的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取捨、設計。本單元的人文要素是瞭解歷史中的俊傑,語文要素是“瞭解故事情節,簡要複述課文”和“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針對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教學本文時,需要將簡短的文言文變長,因此我將引導學生梳理文言文學習方法,圍繞“複述課文”及抓住人物的動作、心理、神態來想象畫面講故事作爲本課的重難點。本課設計一個課時,如何在一個課時的時間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穫,哪些是學生明顯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師課堂上引導提升的方面,以何種方式來引導,突破重難點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最多的方面。經過多次試教,我決定關注語文的實用性,將課堂還給學生,整體上設計了五個環節:字理導入,激發興趣;梳理方法,做好鋪墊;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創造性講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帶文。整堂課下來,覺得呈現比較好的幾個方面:從課題入手,抓住了一個“戎”,字理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關注到了“戎”常用的義項,導入直接,紮實。第二環節幫助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文言文,旨在喚醒舊知,搭建起新舊知識的關聯,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拓展遷移,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沒有使方法流於形式,同時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從積累古文中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詞語,感受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方法滲透、歸納貫穿整堂課。挖掘人物形象時,也能抓住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的區別,層層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靜思考、善於觀察、善於推理,而不僅僅是學生浮於表面的“聰明、機智”等。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及文言文特點,我將拓展講故事作爲難點之一,課堂中教給學生方法,同時爲學生搭支架,引導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動作、心理、神態描寫,最後四人小組人人彙報,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以文帶文,拓展學習了《孔融讓梨》,該環節也是圍繞本節課教的方法來學習,豐富了學生的文言積累,也運用了當堂課教的方法。

總之,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我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中心,將學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於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穫,“以生爲本”的課堂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時時把學生放在心裏,放在課堂的第一位,關注學生並在課堂中呈現,我是在本節課的反覆打磨中才逐漸實現,希望今後自己的課堂能以此爲契機,在以生爲本的語文課堂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