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識李(魏晉名士的風流)

琅玡王氏

發源地: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

魏晉著名人物:“臥冰求鯉”的大孝子王祥、“竹林名士”王戎、“中朝名士”王衍、“江左名士”王導、“二王”書聖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一問三不知”的王徽之。

家風:傳統儒學世家轉爲傳統玄學世家。

《世說新語》一書中,記載琅玡王氏子弟的條目最多,這也反映出了琅玡王氏魏晉第一豪門的地位。當然,在個人積分榜上,諸王沒有敵過陳郡謝氏的謝安。

琅玡王氏是魏晉時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語“琳琅滿目”最早出處,就是用來形容王戎、王衍、王敦、王導、王澄、王詡等共八位琅玡王氏的美男子聚在一起的樣子。

琅玡王氏最早發跡於大孝子王祥。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爲《二十四孝》之一,婦孺皆知。儘管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有傳說的感覺,但王祥的確是因爲他在“孝”方面的重名,而被人舉薦爲官的。琅玡王氏最早也是由“孝”發跡,而躋身貴族行列的。

儘管琅玡王氏是以“孝”聞名的儒學世家,但從王戎開始,琅玡王氏的子弟就大都蔑視禮法,放蕩不羈。而且,琅玡王氏家風的變化符合了當時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潮流,受到了社會上下的一片歡迎和認可。晉武帝司馬炎還公開表揚過王戎在母喪期間飲酒,是“死孝”的行爲,值得朝臣們學習。所以,琅玡王氏家風的180°轉變,讓人不得不感嘆“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說新語?雅量》

這則《世說》的記載,便是成語“王戎識李”的由來。而七歲的王戎,所顯露出來的善於分析、審時度勢、察言觀色、進退得當的特質,後來也成爲他一生行事作風的縮影。

王戎,字濬衝,琅玡王氏晉升爲超級豪門的關鍵家庭成員之一。王戎的祖父、父親雖然在曹魏時都做到了刺史,但也只是聲名不顯的普通官僚,而不是叱吒風雲的社會名流。王戎則比他的`祖輩和父輩有眼光,會投機得多了。

王戎十多歲的時候,便以最年輕成員的身份,加入了當時最著名的偶像團體“竹林七賢”,並且還憑藉着團內老大嵇康和阮籍的奪目光芒,成功躋身於當時第一流的名士行列。此外,通過與嵇康、阮籍等玄學名士爲伍,王戎也走出了琅玡王氏從傳統儒學世家轉爲傳統玄學世家的第一步,爲他們家族,應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潮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公元249年,曹魏政局風雲突變,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取得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然而,剛剛通過兵變上臺的司馬氏,名不正言不順,迫切需要一些在社會上深孚衆望的名士來爲自己站臺,聚斂人氣。在這個時刻,善於審時度勢的王戎,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當時年僅16歲的他,毅然主動脫離“竹林七賢”,隻身“單飛”投靠了司馬氏集團。

戰國諺雲:“得士人者得天下。”對司馬氏集團而言,由於“竹林七賢”中名氣最大的嵇康和阮籍,一個始終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一個始終採取消極抵抗的態度。那麼,面對主動來投靠的王戎,他們自然是要加以厚愛,並將重用王戎,作爲司馬氏集團重用名士,拉攏名士的一個重要的“形象工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單飛”後的王戎,仕途當然是直線飆紅,經常是連跳幾級地被提拔,並且在30歲前,就做到了散騎常侍(三品,皇帝機要祕書,負責給皇帝決策提供諮詢)。

公元280年,47歲的王戎,更是被加封爲建威將軍,獨自統率一路大軍,南下伐吳。一向擅長審時度勢的王戎,在戰場上,同樣也足智多謀,攻守自如,表現可圈可點。他指揮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武昌、江夏等重鎮。吳國被平定後,王戎因軍功,晉爵安豐侯。所以,後世也有人稱他王安豐。

除了在政治上善於鑽營外,王戎還極具商業頭腦。他莊園裏的李子,又大又甜,常常能在市場上賣得高價。但他爲了防止別人也種出同他一樣高質量的李子,就在李子出貨前,讓人把他們家李子的核都給挖掉了。這恐怕是中國早期自覺“維護自主知識產權”的行爲了。

也許,有人會批評王戎投機取巧,背信棄義,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本來只是箇中等士族的琅玡王氏,正是通過王戎的這種對機會的敏銳發現和良好把握,纔開始逐漸晉升爲魏晉的第一流士族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