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介紹

《黃帝內經》分爲《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流傳至今。其在隋朝時期的合本(包括了《素問》和《靈樞》)由楊上善整理爲《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介紹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鉅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基本介紹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它的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着祖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

《黃帝內經》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成書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爲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爲指導,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覆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的。因此,這一理論體系在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爲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黃帝內經》爲古代醫者託黃帝之名所作,其具體作者已不可考。總而言之,《黃帝內經》 非自一人一手,其筆之於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於兩漢。

《淮南子·修務訓》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爲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因此,《黃帝內經》之所以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書中所言非虛。

創作背景

如前所述,《黃帝內經》既非一時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戰國以前的許許多多的醫學著作的總結。這不僅可以從《素問》、《靈樞》各八十一篇這一點得到證明,而且也可以從《黃帝內經》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獻及《素問》、《靈樞》互引、各篇互引等現象上得到證明。

《黃帝內經》所引的古文獻大約有50 餘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順五體》、《禁服》、《脈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機》、《九針之論》、《熱論》、《診經》、《終始》、《經脈》、《天元紀》、《氣交變》、《天元正紀》、《針經》等16 種;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經》、《下經》、《大要》、《脈法》、《脈要》等8 種;僅有書名者,有《揆度》、《奇恆》、《奇恆之勢》、《比類》、《金匱》、《從容》、《五中》、《五過》、《四德》、《上下經》、《六十首》、《脈變》、《經脈上下篇》、《上下篇》、《針論》、《陰陽》、《陰陽傳》、《陰陽之論》、《陰陽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冊》、《天元冊》等29 種。至於用“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亦復不少。

正是由於上述情況,我們才說《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我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黃帝內經》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

成書考略

古人對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

(一)成書於先秦、戰國之時。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明代桑悅、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極經世》卷八《心學第一、二》中以爲《素問》是“七國時書也”、“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所爲而託於上古。”

(二)成書於虞國、秦漢之間。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程顥、司馬光等。他們認爲“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鍼灸邪?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鬥中說《素問》“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達舊聞,著之竹帛。”因爲《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三)成書於西漢時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類稿》認爲《素問》“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則黃帝時末世邪?又曰以酒爲漿,以妄爲常,由儀狄是生其前面彼時人已皆僞邪?《脈要精微論》中羅裹雄黃,《禁服篇》中欲血而受,則羅與欲血皆漢時事邪?予故以爲岐黃問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在這裏,朗玻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於漢代等證據推斷《素河》產生於西漢時期。

對於《黃帝內經》成書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這些。然而研究並沒有到此結束,當代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們通過對《內經》和《周禮》及《史記·扁鵲倉公傳》的對比,說明三者在學術思想上的一致性,並通過對《素問》文學結構的分析,說明這一部分出自於先秦而不可能遲於扁鵲。並通過分析前人的成說和大論的內容,認定這一部分內容出自於戰國至東漢之間,而且經過多數醫家彙集而成。至於《靈柩》,作者先通過對其書的真僞的分析,判定《靈柩》與《針經》實即一書,而後又得出結論,“《靈柩》和《素問》一樣,基本上是成書於戰國時代,只是個別的篇卷,摻入了漢代的東西,因而它亦並不是成於某一人之手,”至於《素問遺篇》,則屬僞書,其時代不出於唐宋之間。

還有人認爲《黃帝內經》所包含的篇章,並不是由一個作者同時完成於一個短時間內,而是由許多醫家和學者寫成於不同時期。《內經》中的篇章既有寫成於戰國時期,又有成於秦、漢甚至更後。究其論據有五:其一,《素問》的有些篇章用干支來表示時間,而採用干支紀年是東漢以後的事。其二,《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祕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其三,《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牘、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佔盤”相比較,可知《靈柩》中有些篇章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有些成書於西漢更早。其五,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現在,《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所作,這一點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於要確定具體的成書年代,就現在來看遠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