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經絡學說

引導語:《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其中的經絡學說。

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名詞的出現較“脈”爲晚,經絡是對脈的進一步分析。《靈樞•經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者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醫學入門》也說:“經者,徑也;經之支脈旁出者爲絡。”可見經脈與絡脈的區別在於:經,即路徑之意。經脈是主幹,多循行於深部,縱行於固定的路徑。絡,即網絡之意。絡脈是分支,深部和淺部皆有,呈縱橫交錯狀網羅全身。經脈和絡脈,相互溝通聯繫,將人體所有的臟腑、形體、孔竅等部分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經絡系統

人體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和臟腑等五個部分組成。其中以經脈和絡脈爲主,在內連屬於臟腑,在外連屬於筋肉、骨節、皮膚,如《靈樞•海論》所說:“夫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

經脈與絡脈

經脈是經絡的主幹,主要有正經和奇經兩大類。

正經有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爲“十二經脈”。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佈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與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是人體氣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奇經有八條,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爲“奇經八脈”。正經與奇經的不同,正如《聖濟總錄》所說:“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經。蓋言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主要具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的分支,分別起於四肢,循行於體腔臟腑深部,上出於頸項淺部。其中,陰經之經別從本經別出,循行於體內,而與相爲表裏的陽經相合,起到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爲表裏兩經之間的聯繫的作用,並能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形體部位和器官,以補正經之不足。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多數無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

別絡是較大的分支。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之別絡,以及脾之大絡,合爲“十五別絡”。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相爲表裏的兩條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

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皮膚表面)而常浮現的絡脈。

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

外連經筋、皮部

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皮膚的連屬部分。經絡學說認爲,經筋的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 是十二經脈的連屬部分,故稱之爲“十二經筋”,具有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絡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佈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爲十二個部分,分屬於十二經脈,稱“十二皮部”。

內絡屬臟腑

經絡聯繫全身的組織、器官,佈散於體表各處,同時深入體內,連屬各個臟腑。正經、經別、奇經、絡脈都與臟腑有一定的聯繫。其中,十二經脈則起着主要和直接的連屬作用。

《黃帝內經》是經絡學說的盛典

經絡學說的淵源

據記載,中國最早的經絡學說出現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而真正爲世人所重視並流傳至今的則是兩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經》中的經絡學說。在《黃帝內經》這部曠世的醫學者著作中,“經絡”這個概念貫穿全書,書中有《經脈》《經別》《經筋別論》等有關經絡的專篇,《黃帝內經》成爲經絡學說的聖典。

《黃帝內經》記載,經絡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的,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十二條主幹線,以及任督二脈,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內共同構成一個環流網狀系統,遍佈於全身的各個部位。它不僅分佈於體表,而且進入體內,與臟腑相連,並且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運行不息,擔負着運送全身氣血溝通氣血、溝通人體內外上下的功能。

藏象理論對經絡的描述

《黃帝內經》的藏象理論將人體的內臟器官總括爲六髒六腑,髒爲陰,腑爲陽,分別配置一條經絡,即十二正經,它們組合成人完整的陰陽組合系統。十二正經的循行,起始於環繞肺的肺經,順序經由各臟腑經絡,最後到環繞肝臟的肝經又再度回到肺經,形成循環全身之流程。六髒含心、肝、脾、肺、腎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獨立的臟器主體,而是按臟腑部位和功能分爲三個部位:心、肺爲上焦;脾、胃爲中焦;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爲下焦。而傳統的五臟六腑,源自中國先秦至漢代時占主導地位的“天六地五”學說。當時人被認爲是天地陰陽相合的產物,人的五臟應地之五行、六腑應天之六氣,所以,儘管之後五臟中增加了心包一髒變爲六髒,扔一直沿用“五臟六腑”的說法。

  經絡的功能

經絡是人體結構的組成部分,經絡系統縱橫交錯,遍佈全身,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運行全身氣血,營養臟腑組織;聯絡臟腑器官以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以調節人體各部分機能使之協調平衡等方面。

運行全身氣血,營養臟腑組織

《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物質基礎,人體的氣血必須通過經絡的傳注,才能佈散於全身各處,以“內溉臟腑,外濡腠理”,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人體氣血通過以十二經脈爲中心的遍佈全身上下內外的龐大的經絡系統,周流不息,滲透灌注到各個組織器官中去,以提供充足的營養和能量,維持和發揮各個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

同時,氣血亦依賴經絡的傳注輸送,以多種循行方式和路徑,通達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機體、防禦外邪等重要作用。

聯絡臟腑器官,溝通上下內外

人體是由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組成的複雜有機體。其各部分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同時又共同組成有機的整體活動。這種相互聯繫,彼此配合及有機協調,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作用實現的。由於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的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相互絡屬臟腑,聯絡肢節,奇經八脈聯繫溝通於十二正經,調節盈虛,從而使人體各個臟腑,以及體表各個組織器官之間有機地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內外、表裏、左右、上下彼此之間緊密聯繫、協調共濟的統一的有機整體。

感應傳導信息,調節機能平衡

經絡系統在運行氣血、溝通臟腑器官的基礎上,可通過經氣的作用,對各臟腑形體官竅等的功能活動進行調節,以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當人體發生病變時,應用針刺等方法,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使臟腑功能恢復到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