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外觀

《黃帝內經》約定俗成地被看作是中華醫學的開始,是最系統、最完備的傳統醫學理論典籍,是預防、保健、護理、生理、病理、病原、病症、鍼灸、藥治、物治等醫療方法的開端,是中華醫學的無上祕寶。

在我接觸的所有“高人”當中,沒有一位說過或者暗示“我懂《黃帝內經》”之類的話,全都奉爲圭臬,尊崇有加。一方面自然是這些老師出於謙德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黃帝內經》的“高大上”,不是一般功力的學者所能輕易窺其堂奧。但是,越是這樣,就越讓大家對《黃帝內經》敬而遠之;越是敬而遠之,就越是把它束之高閣,塵封於尋常典籍之間,不能造福天下人民,有失中華先祖殷切護佑子孫之慈心。對於經中岐伯所述部分內容,黃帝曾經“齋戒擇吉日,藏之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足見珍重和敬畏。國家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號召過,“讓書寫在古籍中的文字鮮活起來”,只有這樣,傳承纔有依據,創新纔有依託,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新性繼承和創造性轉化,才能讓經過歷史驗證的傳統智慧重新造福當下的人民。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於《黃帝內經》這樣的原創經典,難免強作解人,說些外行話,所以我只能是“外觀”了。約定俗成的“外觀”是整體形象的意思,這裏除了打算簡介《黃帝內經》概況之外,還有“外行看熱鬧”的意思,個人踐行體會,不值方家一哂。但是由衷希望炎黃子孫能夠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爲別人述說理論,而是爲自己人生的幸福謀求保健安康的基石。

中華原創典籍,浩如煙海。如果讓我選一本作爲中華文明的代表作,我就會選擇《黃帝內經》;選兩本,就加上《易經》;選三本,就再加《道德經》。《易經》作爲儒家經典,對於儒家典籍具有“道貫”的意義;《道德經》歷來被世界公認爲影響世界文明的原創經典,其內涵並不僅僅侷限於後世所謂“道家”的範圍。而《黃帝內經》只是被看作上古醫學著作,顯然是狹隘了。它是最能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可驗證元典。

根據季羨林先生兩篇關於“天人合一”的論文,和錢穆先生《中華文化對未來世界應有的貢獻》一文的核心觀點,“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最大貢獻。以“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命名的《黃帝內經》,和有着“經中之經”稱呼的《易經》,二者同爲“醫國醫民、內聖外王、天人合一”的要典:前者揭示了天、地、人等萬事萬物的生髮內涵與變化規律的數理原則,後者闡明瞭天、地、人合一的生理構造和運行維護機制。所以,最能夠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易經》和《黃帝內經》,就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原創代表作。

考據派的學者認爲《黃帝內經》成書在戰國初期,尚在《道德經》傳世之後。可是不知道這些學者注意到沒有,一方面,中華文化有着“口耳相傳”的傳統,口傳心授是文化心法的主要傳承方式;另一方面,西漢初年公開的治國理念,運用的是“黃老之學”。當時爲什麼不說是“老黃之學”?很顯然,黃帝之道在前,一脈相承的老子之道在後,漢代人應比2000年後的我們更清楚歷史真相。

可以使人人健康自保的指南性著作

最近十年來,我持續研讀《黃帝內經》,不是想當醫生,而是發現學習它可以自知、自保、自救,使我從一個不知“病從何來”的文弱書生,逐漸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強健者轉化。《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已經被納入國家醫療保健和疾病預防體系,是傳統文化造福人民的'良好開端。誠如經中所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如果青年人能夠了解一點《黃帝內經》,依教奉行,可以避免過早地破壞一生健康的基礎;中年人學習一點《黃帝內經》,可以長養精神,避免英年早逝、壯士扼腕;老年人熟悉一點《黃帝內經》,可以頤養天年,提高壽命的長度和質量。最關鍵的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避免看醫生的後果,個人不遭罪,家庭無負擔,社會醫療的壓力得到緩解,一石多鳥,善莫大焉。

《道德經》上說“自知者明”,未讀《黃帝內經》以前,我不知道自己對生命的運行規律矇昧無知。比如說,《上古天真論》中說的人的生長規律,男子以八年爲週期,女子以七歲爲週期,每一週期,身體和生理會發生標誌性變化。這一點人人可以驗證,人人可以體會。“理通法自明”,明白了生命的道理,養生維護的方法不教而知,就可以做到自主“養生”,隨着四季變換,自然地調理精氣神,完全可以自保。例如,如果做到如下所述包含的五個要點,長壽健康絕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而是唾手可得的自然結果:“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當年我初讀《黃帝內經》,被下面這段話震撼到了:“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爲漿,以妄爲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以《黃帝內經》成書最短的時間說法判斷,這段話所說的“今時”距離今天也將近2500年了!這哪裏是說古代,分明就是當下的寫照嘛!特別與時下的中國青年朋友們共勉:我們的身體狀況不但關乎自己人生的未來,還關乎國家民族的運勢,切莫沉迷網絡、娛樂、豪飲甚至有毒物品等快意感官的行爲,過早毀掉一生事業的健康基礎。

治理國家最高原則的啓示性著作

《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卷。漢代之後幾百年,戰亂頻仍,導致諸多經書殘缺乃至失傳。《黃帝內經》經過唐代王冰恢復整理,恢復了《素問》九卷八十一篇目;經過宋代史崧恢復整理,闡揚了《靈樞》九卷八十一篇目,遂成近日所見之規模,歷代被醫家推爲醫學至寶。

《黃帝內經》約定俗成地被看作是中華醫學的開始,是最系統、最完備的傳統醫學理論典籍,是預防、保健、護理、生理、病理、病原、病症、鍼灸、藥治、物治等醫療方法的開端,是中華醫學的無上祕寶。作爲一種崇高評價,這一點幾乎沒有任何異議。

但是可能絕大多數國人未曾想到,它不但是醫民的聖經,還是治國的寶典,是管理國家、經濟天下的無盡寶藏。有一段話,我認爲值得每一位中國人千百遍地誦讀,《靈蘭祕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略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在古代沒有X光的條件下,在沒有小白鼠試驗的情況下,在沒有活體解剖的情況下,中國的先祖是如何做到的?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的古代,能夠把“人”的內部結構和功能揭示得如此清晰,實在令人驚歎!最爲關鍵的還在後面的幾句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在讀過上百遍之後,我才突然明白什麼叫“以爲天下則大昌”!一下子認識到原來國家經濟管理的道理和人體養生的道理“一以貫之”!這也就是中國古代“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文化傳統的應用典範。“主明下安”四字說清楚了國家經濟管理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挑明瞭經濟管理的運作機制,並使政府和市場不再人爲地分離,真正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看過《黃帝內經》,方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