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習俗:大掃除、祭竈

小年這樣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各地風俗雖不同,但家家戶戶都忙內忙外,紅紅火火,好不熱鬧,過年的氛圍越發濃烈。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間習俗,歡迎閱讀!

臘月二十三習俗:大掃除、祭竈

除塵掃灰

掃年,即爲“掃塵”、“掃房”。“掃年”與“祭竈送神”息息相關,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打掃乾淨屋子,這樣會給路過人間要去天庭述職的神明一個好的印象。“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叫“掃陳”。年節掃塵有“除舊佈新”的含義,掃塵蘊含了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貼窗花

屋子打掃乾淨,窗明几淨,全家煥然一新,之後就是開始各種過節的裝飾活動。貼窗花幾乎是“中國年”最爲標誌性的活動之一。關於貼窗花這一習俗的來源,傳說始自上古時代,當時顓頊、黃帝、后羿三神大戰金烏,使光明重回人間,爲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代爲了紀念這一偉大事件,於是便將戰鬥故事以剪紙再現,貼在窗子上,讓後代不忘先民的慘痛付出。

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爲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吃送竈餅

與北方不同的是,南方一些地區小年晚上會吃送竈餅來給竈王爺送行。送竈餅其實就是用糯米粉作主料,中間再包裹事先剁好的鹹菜豆角肉餡,用手揉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煮和油烙便可出鍋,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吃年糉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糉”的習俗,年糉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糉年糉,年年高中(糉)”。年糉跟端午節的涼糉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祭竈習俗

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祭竈的習俗,《禮記·月令》已有記載。秦朝將祭竈神作爲“五祀”之一。到了漢代,祭竈成爲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如司馬遷在《史記·武帝本紀》中記載:“於是,天子始親祠竈。”南北朝以後,對竈神的信仰已成爲民間的習俗。隋唐以來,竈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續到近代。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述:竈神每月最後一日上天,爲的是向天尊彙報人們的善惡功過。罪大的“奇紀”,減壽三百天;罪小的“奇算”,減壽一百天。《易內戒》也有類似的說法:竈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報告人的過失。司命神根據竈神的彙報,按照過失大小來剝奪人的壽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竈君的職權就這樣逐漸擴大,由管一家飲食而變爲操一家生死禍福,並且隨時記人功過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