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哲理故事

人生的哲理無處不在,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五分鐘哲理故事,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五分鐘哲理故事

五分鐘哲理故事一

少年問智者:“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智者笑答:“想成爲這樣的人,要培養四種境界: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是無我;其次,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再次,要把別人當成別人,這是智慧;最後,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

所謂把自己當成自己,就是跟自己做朋友,自己愛自己。別人忽視你的時候,不要傷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也不可能永遠陪誰;看到別人笑的時候,不要以爲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在傷心,別人只是比你會掩飾罷了,那些清晨時最堅強的人,也許是夜裏哭累了才睡着的;感覺無助的時候,可以哭,但哭過必須振作起來,因爲這個世界上可依賴的人並不多,沒有誰可以讓你依靠一輩子,所以你必須學會堅強。

覺得處處不如人的時候,別忘了提醒自己:你只是個肉身凡胎,你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重要,你沒有那麼多觀衆,也沒有那麼多粉絲,沒必要活得那麼累。就算你是萬人迷,也總有人會不喜歡你。你不是歐元不是美金也不是人民幣,做不到人人都喜歡。永遠別忘了,你是爲愛你的和你愛的人而活着,而不是爲不喜歡你的人而活着。

一頭駱駝歷盡艱辛,從沙漠的一端跋涉到另一端。一隻蒼蠅趴在駱駝背上,一點兒力氣沒花也過來了,還氣它說:“辛苦了,謝謝你把我馱過來,我走了,拜拜!”駱駝看都沒看它一眼說:“你在我背上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也沒必要跟我打招呼,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你當你是誰啊?”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不會失重;不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不會失落。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活給別人看,眼睛也總盯着別人,想知道人家是怎麼活的。於是,我們給自己戴上了面具。哪怕心裏再苦再累,你面具上鑲嵌的永遠是甜蜜的笑容;看到別人臉上燦爛的笑容,你禁不住也懷疑他們戴上了面具。

其實,生活是自己的,幸福與否跟別人沒有一點兒關係,永遠不要拿別人來做參照。你不是別人,怎知他心裏的苦?別人也不是你,他又怎能體會你的快樂?我們總是仰望和羨慕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仰望和羨慕着。我們之所以覺得不快樂,是因爲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

一隻杯子盛滿啤酒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啤酒”;改裝可樂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可樂”;只有空置的時候,人們纔會看到杯子,說“這是一隻杯子”。同樣,我們心中充斥金錢、權勢、慾望的.時候,我們就已經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熱衷於擁有很多,卻常常難以真正擁有自己。當你真正擁有自己的時候,就算全世界都拋棄了你,你也不會感到孤單,因爲你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朋友,那就是你自己。就像一首歌裏所唱的:“就算沒有人爲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夠勇敢地自我欣賞。”

兩個人時,善待對方;一個人時,善待自己。難過的時候,蹲下來抱抱自己,自己溫暖自己;失望的時候,左手握右手,自己給自己打氣,自己給自己信心。人若軟弱,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人若堅強,堅強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如果你前面有陰影,那是因爲你背後有陽光。把你的臉迎向太陽,你面前就不會再有陰霾。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斯多噶派創始人芝諾:“誰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個自我。”

周國平先生說:“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缺了這個朋友,一個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熱鬧而已,實際上他是很空虛的。……成爲自己的朋友,這是人生很高的成就。”既然你可以和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從相識、相熟、相交到成爲朋友、閨密、知己,那爲什麼不能和最熟悉的自己成爲朋友呢?

生命中總是人來人往,不斷地有人進入、停留、消失。很多人闖進你的生活,只是爲了給你上一課,然後轉身離開。所以,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某個人身上。他們一旦離開,你將一無所有。我們每天都應該有一些時間留給自己,和自己在一起,與自己溝通,聽自己傾訴,給自己減壓,縱容自己偶爾放縱,訓練自己剋制,幫助自己選擇,讓一個清醒的自己、明白的自己、理智的自己做自己終生不離不棄的好朋友。

忽然很想跟自己說聲對不起,因爲曾經爲了別人爲難自己,因爲僞裝讓自己活得很辛苦,因爲倔強讓自己受了很多傷,因爲總是和別人說對不起而忘了自己……

好在生活還在繼續,一切都還來得及。於是,我微笑着原諒了自己。

五分鐘哲理故事二

習慣是用來養成的,但有時又是用來打破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想讓自己成爲一出手便有收穫的獵人。於是,我向一位老獵人拜師學藝。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學藝經歷是,老獵人帶我去捕獵一種名叫水老鼠的齧齒類動物

那天早晨,我們一直在觀察水老鼠。我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動物,感到很新奇,觀察得也很仔細。不過,我一直沒有發現水老鼠身上有些什麼規律。

老獵人跟我說,水老鼠的視力很強,遇到危險它會迅速逃跑。但是,它有一種致命的習慣,一旦逃脫獵人或者敵人的追逐,它就會停下來,甚至會有些得意地爬到岩石上,擡起前腳觀看四周的情況,或者旁若無人地整理被弄亂的絲毛。獵人掌握了它這一習慣,想獵獲它便不是難事。

我們不知道水老鼠是否知道自己養成這種習慣後的危險性。但是,它從來不會打破和改變這種習慣,從奔跑到停止,再到對所停時間和地點的選擇,簡直像有的人在呆板機械地重複某種行爲,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被預測。好的獵人總能輕而易舉地洞悉它的底細並設置陷阱將其捕獲。習慣最終變成了束縛,水老鼠卻渾然不覺,反而認爲這樣很有效率,可以節省自己的精力。

我忽然明白,老獵人講捕獵,其實也是在講人生。我們要想避免成爲另一種獵物,又不被僵死的思維所絆倒,就必須做一位好獵人。自身要學會打破一些已經凝固的習慣,不被那些可以預測的古怪癖性所桎梏,隨時可以出發,隨時可以停止,思想自由,行動自由,不讓自己的精神總是聽從習慣的號令,要出人意料、富有創造性,這樣纔是最安全、最有活力的。

當然,獵獲幾隻小獵物很容易,最終成爲一位好獵人則是困難的。因爲總是被習慣所侷限所束縛,我最終沒有成爲像老獵人那樣的好獵人。但他給我上的這一課讓我在其他方面受益匪淺。尤其在我寫作時,一個機敏睿智的聲音總在提醒我:打破習慣,改變習慣,贏得新機,抓到更好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