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選12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工作總結的分類

①按範圍分,有班組總結、單位總結、行業總結、地區總結等。

②按內容分,有工作總結、教學總結、學習總結、科研總結、思想總結、項目總結等。

③按時間分,有月份總結、季度總結、半年總結、年度總結、一年以上的時期總結等。

④按性質分,有全面總結、專題總結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選12篇)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觸過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那麼,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幹潔空氣(氧氮爲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徵與人類關係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範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瞭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影響雪

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

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非地帶性因素:

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主要地質災害:

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佈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爲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爲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係

水源補給類型補給時間補給特點我國分佈地區

雨水夏秋季節水量變化大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西北地區

湖泊水全年有調節性,水量穩定東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係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繫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佈最廣。液態水,數量分佈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爲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

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爲穩定的流動。

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佈規律: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溼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溼作用。

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

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佈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係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1、功能分區組成區位特點

中心商務區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一般位於市中心:

①建築密集,高樓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

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

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側

③街道兩側

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晝夜差異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同類工廠:

①城市邊緣

②交通幹線兩側

①廠房巨大,煙囪高聳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

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

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

①環境不好

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行政機構:

①單獨區域

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郊區衛星城、農業區、住宅城市外圍爲城市服務:

①佔有空間的是住宅區

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爲主。

④住宅區分類: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於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繫;低級住宅區:面積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繫,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功能延續:東京江戶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爲行政中心,現爲文化遊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遠近,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迴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莊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理論:

①高級中心位於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佈在六個角上(服務範圍爲正六邊形)

②嵌套包圍

③同級服務範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

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佈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說: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遊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爲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爲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於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爲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爲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1、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運動圍繞中心方向週期速度自轉運動,地軸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恆星日(真正週期)

太陽日(晝夜更替的週期)

角速度:15°/小時

線速度:赤道,向兩級遞減

公轉運動

太陽自西向東

恆星年(真正週期)

迴歸年

近日點:(1月初)快

遠日點:(7月初)慢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書本18頁圖1—3—5)

黃赤交角:概念: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度數:目前是23°26′

產生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3、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示意圖(圖自畫)(書本19頁圖1—3—6)

迴歸年:是以春分日爲參考點的。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日的時間間隔。

…………………………………………23°26′N

………………………………………23°26′S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晨昏線晨線:由到

1)產生晝夜更替昏線:由 到

晝夜更替週期:

意義:使地面白天增溫不至於過分炎熱,夜晚冷卻時不至於過分寒冷,保證了地球上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2)產生地方時

①定義: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地方時。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②特點:東早西晚15°/時4°/分鐘

③計算公式: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東“+”西“—”)

④區時:①定義:每一時區,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爲該區區時。

②計算公式: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西“—”)

③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120°E地方時

3)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移規律:沿運動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呈橢球體也和地球自轉有一定關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中,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週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爲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乾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8

水循環: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

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

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

①聯繫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

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範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9

1、地球運動規律

(1)注意從繞轉中心、方向、週期、速度和地理意義等方面比較自轉與公轉的差異,側重理解太陽日與恆星日的差異、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等難點內容。

(2)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極星的地點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極星的仰角等於當地緯度。

(3)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雖然從南、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時針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東。

(4)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

2、正午太陽高度

(5)注意區別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是特殊時刻(地方時爲12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與物影長度的關係:太陽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長。

(6)任意一天,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相等;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同的兩條緯線關於直射點所在緯線對稱。

(7)注意極晝區極點的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特徵:太陽高度無日變化,其數值等於當日太陽直射點緯度。

(8)判讀光照圖和統計圖時,要注意利用圖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光照圖中的晨線和昏線、太陽直射的緯線、晝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統計圖中的橫座標名稱和縱座標名稱、數值的正負、線條的升降等。

3、時間計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時刻、日落時刻、正午時刻、晝長、夜長等則爲地方時的計算;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爲計算區時。

(10)北京所在的時區(東八區)、倫敦所在的時區(零時區或中時區)要當常數記憶。

(11)北京時間是我國全國通用的時間標準。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120°E的地方時,所以北京時間不等於北京(116°E)的地方時。

(12)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早晚區分開。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早晚往往是針對同一地點來說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小時間越早;而地方時計算中的時間早晚是針對不同的地點來說的,一般來說是根據同一緯線上看到日出的早晚來區分的,因而時刻數值越大地方時越早。

(13)在進行新舊一天的計算時,新舊一天可結合地方時的早晚來判斷,建議畫出極點俯視圖來輔助計算,以避免混亂。在計算區時時,直接按照區時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可,不需要考慮日界線。

4、晝夜長短與時間判斷

(14)要明確季節與節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節永遠相反,但是節氣是相同的,審題和答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15)在利用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計算晝夜長短時,一定要注意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間隔是多少,不能習慣性地以爲是30°或者45°。

(16)掌握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夏半年時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時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半年時相反。南半球反之。兩分日時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17)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動密切相關,所以,要理解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基本規律以及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空間分佈規律。

(18)任意地點,其一年中的最長晝長與最短晝長之和恆爲24小時;任意一天,分別位於南北半球且緯度相同的甲、乙兩地,甲地晝長=乙地夜長。

(19)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而帶來的季節變化是地球最重要的變化規律,許多自然現象以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因此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所以要注意總結具有季節變化規律的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大氣受熱過程:

⑴太陽輻射能傳播的過程中部分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並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溫,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熱量傳遞給大氣。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大氣溫室效應: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間,向下的部分稱爲大氣逆輻射,把熱量歸還給地面。

①多雲的陰天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是因爲雲層厚大氣逆輻射強

②十霧九晴:晴天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強但熱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少,光照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氣溫低

二、熱力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

1、熱力環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

⑴溫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氣流的近地面溫度最高;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如圖,溫度由高到低是DCAB,氣壓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

生物

(1)生物的分佈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溼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

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繫有機界和無機界

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

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

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菸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岩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着生過程高等植物着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着主導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爲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爲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的季節分配類型,夏雨型(1500---2000)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度至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3、氣候特點(特徵):

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類型:熱帶季雨林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緬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老撾的首都萬象、柬埔寨首都金邊,我國海南省的海口、的旅遊城三亞,臺灣港口高雄。歷史名城臺南,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爲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