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精選21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一、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啓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

二、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精選2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精選2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

碌碌無爲的工作總是讓我們有很少的閒暇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喜歡的讀物及其他,總以爲工作和生活是人生的第一使命,稍有偏離便會覺得是離經叛道。腿傷恢復之際,無疑成了我肉體和內心放縱的時刻。

與《海邊卡夫卡》相識是在13年評選“諾貝爾文學獎”之時,由於入圍作家莫言與我是同地老鄉,所以對其也特別關注。村上春樹作爲同期入圍選手也在關注之內,只是自己一直對日本的作品不甚喜愛,不止書作包括影視作品也是極少看,我猜是自己不成熟的內心還沉浸在某一渲染着憎惡仇恨的時期,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釋然博大。讀完卡夫卡雖然偏激仍存,但至少內心稍有平和。

整部書的結構我想象成一段“三角”形體,三點之間開始看似豪無銜接性,後來卻意識到三點之間都是虛線相連,有着妙不可言的關係。其中一個點就是整部書的框架,好比一塊強有力的磁鐵,而其他兩點呢無疑是兩段涉及兩位看似無關聯的主人公的故事,好比鐵塊,它們受磁場的影響逐漸地朝磁鐵方向靠移,最終三角的形態成了一個渾實厚重的圓點。緊緊相串。

一點講述的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因想要逃離“他將親手殺父,並玷污自己的母親和姐姐”的詛咒離家出走,但在這個過程中仍舊身不由己的驗證了預言,而所發生的一系列巧妙的事。

另外一點則講述的是一位五十幾歲的老伯中田聰,其小時在山梨區借讀,在一次上山摘蘑菇發生意外昏迷,醒來後記憶全無,無法識字,影子也只有別人的一半,腦袋也落得不好使,但稀奇的是他可以和貓君對話。雖腦袋不好使,但品性不壞也算安分守已,做了二十幾的木匠活,失業後靠知事大人的補貼和偶爾幫助找貓得來的報酬生活。他在找貓的過程中,遇到收集貓靈魂的變態殺貓狂瓊尼·沃克(少年的父親)將其殺害。其實殺他並非中田之意,實質是他的兒子進入了中田的身體,借他殺了自己的父親。而後,他憑着某種使命感的意識,藉助外人的力量一路從東京來到高鬆,也是少年所在棲身的城市,尋找“入口石”。

少年在高鬆一所甲村私立紀念圖書館棲身,結識了二十幾歲的管理員大島及五十歲的館長佐伯。富有音樂天賦和才華的佐伯小時與甲村家庭的長子青梅竹馬,一直相戀,直到15歲時她的愛人死去,從此她便消失。直到二十幾年後,她又回到了這個生長的地方,便開始管理甲村的這個圖書館。與她相愛的甲村長子曾經在圖書館的某一房間住過一段時候,而卡夫卡因無處要去,便在這個房間里居住。每晚,他便會看一位15歲的少女都會出現在房間裏,坐在椅子看牆壁上那副以海爲背景一個少年背影的畫,是如今五十幾歲佐伯的活靈。他深深地迷戀上這個少女,也迷戀上了如今上這個和自己母親年紀相仿的佐伯。他也一度猜測,佐伯是小時拋棄自己,帶着姐姐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某一晚上他與佐伯真真切切地交合。

由於警方懷疑他是以共同作案嫌疑人到處搜查他,大島不得不送他回森林裏的小屋藏身。他懷着頑強的意志和精神進入迷宮一般的森林,在其深處的“入口處”偶遇到了六十年前(當時處在戰爭時期)走失,怎麼找也沒找到的兩位士兵,帶領他進入一個奇異的部落。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2

讀了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對於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從前沒有看過,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也沒看過,只是在別人的博客介紹裏稍稍曉得一點皮毛。本以爲《海邊的卡夫卡》也應當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類的作品,在隨意的翻閱中,一頁一頁而過,慢慢卻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樹的充滿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觸動。《海邊的卡夫卡》講的是十五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譯——“烏鴉”,烏鴉在當地是一種表示吉祥的鳥,可是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少年卡夫卡經歷的人生有些離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裏,他爲了逃避詛咒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又被殺,似乎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註定。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我認爲還是相通的,從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國普通階層生存的一面。對於村上春樹充滿想象的文字是需要邊讀邊思考的,小說貌似寫一個少年的心跡,其實蘊含着很多的東西,卡夫卡充滿了哲理的對生命的探索與追問。在這本書中其實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只有對自由的嚮往。要堅強地面對生活。對於村上的書,總是一知半解,寫這篇所謂的讀後感其實表達也很困難,偏於理解。其實,所謂的隱喻,許多的看者不一定會理解村上所說、所指的是什麼,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或許只有在讀者遇到某件事後,再來看看此書,不定會發現與所經歷的事有某些的契合點,這時會發覺村上書中的睿智,“好像人生過去就過去了,想回頭都沒有辦法。成長的過程都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的。”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責任始於夢中”,喻體的本意是否人生無奈,夢—責任—夢,最後還是責任呢?或許,人在短短的時光裏面生存,一如匆忙過客般地在人間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這個過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夢完成與否它的責任,來自責任的外力還是內心?表面還是實質?我想,這世界,有些的夢是虛設,而有些的責任也純屬浮淺。若說責任象奴役一般地實施,感覺到人生似如奴隸,只是在純屬願意之間服役。小說假說有消極的一面,然而卻是有着它的深廣的含義。

《賓尼兔》裏說:不要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你不會活着出去的——其實,宿命,從一開始就知道會結束,對於生命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拐點,抑或轉角處,也許不是產生在十五歲,或許二十歲,或許在更大、更老時的感觸,當你一旦回想起自己的十五歲時,也許會有一種迷惘,抑或已經有了一種重生的感慨。少年卡夫卡所站立的位置,其實亦代表了人的不同的角色。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是一個有着一種被強烈的孤獨感所籠罩的人,他一開始就處於俄狄浦斯式預言的壓迫之下,潛在的弒父的可能性的罪感長久壓抑着他,而呈現在田村卡夫卡面前的那個世界則給他以夢幻和怪誕。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空在卡夫卡的內心中徘徊,當覺得只是想象之物的時候,卻又發現這個世界的信息一切都是千真萬確地存在着的。書中有許多的隱喻,對隱喻的解讀,在《海邊的卡夫卡》各個人物所蘊涵的創作思想上,也許體現了很多現實性的具體指向,而且也頗有說服力。或許隱喻在書中只是形而上的。不過在此書中我喜歡村上春樹勾勒的哲學語句,充滿了對於人生的說服力。

因爲是寫少年的經歷,作者運用了想象,我喜歡書中人與貓對話中運用的隱喻。“貓”的隨性的語言,讓貓說人話,體現了作者的彷彿幼稚、彷彿智慧的一種想象、懸念。正因爲喜歡,因而對於小說中細緻地擬人化地描寫貓的片段似乎看得比較詳細。作者以貓作爲人的寫作對象,此技法是村上春樹神奇想象力的一種手段,書中人物可以和貓說話,與貓和藹地相處,如貓一樣過着簡單的生活。書中把貓劃分了種類,認爲黑貓是一種很乖巧的、對於人的交流很隨意輕鬆的貓,可相處。短毛貓相處默契,能配合,但是在大街上則很少見到短毛貓,因爲短毛貓大多是呆在家中的。野貓大多是褐紋貓,而且它的語言波段與交流對不上號,不容易相互間產生交流。作者似在暗示,也許貓與人一樣地也有區分的理由。在人與貓的極樂世界周旋,作者的構思很玄幻、隱喻藏有幽默感,人與貓比較豐富的感情躍然在書的章節中。貓其實是具有孤單的品性的,在現實中的貓們像似社會化了的動物,它們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並且會成羣結幫,貓與貓在一起時常會打架。黑貓是比較聰明的貓,它非常懂人的心理,奇在它的領悟力,能與其它不同種類的貓和睦相處,溫馴而又守法,不犯動物中常常容易犯的到處拉屎尿的錯誤。短毛的貓大多是家貓,家貓因爲好吃,只只長得肥大,雖然肥大,但總是鬥毆不過瘦瘦小巧的褐紋野貓,老是被褐紋野貓欺負,大打鬥間打痛爪挖的厲害時,就會聽見失敗者的撕心裂肺地哀叫和勝利者散出的粗氣。有些的失敗終導致短毛的家貓只得規規矩矩地在家裏呆着了。

《海邊的卡夫卡》雖然是在交代一個少年的故事,但是,有好多的含義是讀者需要意會的,村上的語言需要讀者拐着彎來理解與思索。正如他在序言裏寫的,“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裏,倘若你也能以這樣的眼睛觀看世界,作爲作者將感到無比欣慰。”因時間的限制,書中蘊含着的東西,在一時半會的閱讀間,是不能充分感悟的,唯有細心的讀,細緻的品味,恕我直言,我沒有達到作者所期望的,我看書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隻會抓住一個感興趣的點,比如專喜歡挑選情節類型式的單章節,或傷感,或奇特充滿想象的鋪排。書中說到了生命的無力感,“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着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有人熱心爲一支棒球隊捧場,可是棒球隊的贏能使這個人有多少長進?有一個人一直“在門口爲大家擦皮鞋,擦了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精彩或平庸都要活着承受。”

無論你是如何做的,如何預定某些目標,然而存在的早就存在,它會按照它的目標而實施進行,想後退都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就好比中了瑪斯一樣的人的預言,更好比進入了一個伏擊圈。也許“宿命”,也許是命運註定如此。不過,對於人的靈魂來說,我想確實是可以作自我調節的,不要把這個世界看的太透、太糟糕,這樣反而不好,對於自己的精神狀態會具有一定的影響。村上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與美好。”村上的文字自有他一種委婉的一面,人的精神家園至關重要,人的精神倒塌了一切也就失去了方向。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3

其實書是四月底就讀完的,至今才落筆讀後感,倒不只是因爲懶惰。

更多還是因爲剛讀完時的感覺,像是播種後還沒有發芽的土地,你知道種子在那裏,營養和水分也算充足,發芽是遲早的事,只是總是看不到發芽的跡象。所以,也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感覺下筆。

這幾天的某個早上,我昏昏醒醒,電話響了,那個總是讓我覺得在用力吸我進去的`無底的深淵,再次發出了沉重的呼喚。我所有的堅強和快樂,又一次被這不定時的呼喚,輕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淚可以表達的傷感,遠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萬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試圖逃脫,卻總是如詛咒般糾纏我的,再次將整個的我淹沒。

我感覺我所有積極的意志在這無盡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裏,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如同15歲的卡夫卡,面對他的“詛咒”,也曾試圖逃脫,以爲遠走可以擺脫“詛咒”,但是命運總還是以各種方式,讓該來無一例外。

雖是不一樣的境遇,卻有着同樣的痛苦,讓我覺得,那個遙遠虛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個自己。

書中說,“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時的我,那我該是怎樣的我?或者說,我該是怎樣的我,纔可以從命運的沙塵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爲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吧。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很多網上的讀者評論說,從書中得到了很多治癒。我讀的時候,還對這些評論產生了疑惑。直至現在,我的“詛咒”來折磨我時,我終於感受到了,來自書中,其他讀者說到的那些治癒了。也許往後的很多時刻,我會常想拿出來再讀一讀,和卡夫卡互相鼓勵,一起在命運的沙塵暴裏,成長爲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來讀一本書,和愛上一個人一樣,是需要一點點機緣的。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都有可能會錯過對方。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機遇裏,你遇見一個人,一本書,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覺得剛剛好的,書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麼人和書,就都是對的。

除了故事本身給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認,讀村上的書,總能開啓音樂的大門。

村上的書,我讀的少,加上這本,也才兩本。但是每次搜索相關內容時,總能看到來自各方評論中提到村上對音樂的喜愛,並常在作品中運用音樂,來使人物更豐滿,亦或推動故事發展。

《海邊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國後,在四國高知市的街上亂逛進到了一家咖啡館,聽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傑作”,音樂帶給了星野感動,他從咖啡館主人那裏知道了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的關係。

魯道夫大公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貝多芬的主要贊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貝多芬爲感謝魯道夫大公而寫的,也是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爲精彩的一首。

星野爲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老頭中田來到四國,做着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內心其實是有掙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個過渡。

文中說:“全都是偉人、天才,人世間就麻煩了。必須有人四下照看,處理各種現實性問題才行。”這讓跟隨中田一路前來,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這般的意義所在。也纔有了後邊,義無反顧繼續幫助中田完成各種奇怪事情的執着。

爲着書中這一情節,我特意找來了“大公三重奏”去反覆聽,確實是好聽的曲子,只不過,不懂音樂的我,除了好聽,聽不出更多。但還是會覺得是一份奇妙的緣分,在文字裏認識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許也會在我人生迷茫的時刻,給出一些朦朧的建議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一些傷痛的治癒,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網查找了關於這本書的很多解讀,有的說,村上的很多小說都是一種寓言,而“卡夫卡”是關於存在的寓言;有的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本小說,是村上對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國民實施的類似“集體昏睡”的精神催眠,來誘使國民陷入對戰爭的迷戀的一種隱喻;有的從心理學解讀“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對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寓言的一個擴充版解讀。

也許吧、也許吧,也許這本有些晦暗的小說裏,確實寄託了作者無數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經歷的一絲絲共鳴而已。

當這本書讀到最後,卡夫卡對那個叫做烏鴉的少年說,

“可是我還沒弄明白活着的意義。”

“看畫,聽風的聲音,這你能辦到,最好先睡一覺。”叫烏鴉的少年說,“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爲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這樣吧,也許我們也總是感到,即便經歷再多,還是覺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彷彿走出了原來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這時就需要想辦法在內心存住一個理智的聲音來時時提醒我們,真的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前路迷茫也沒什麼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經歷過的困苦,都會幫助你獲取開啓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會不斷成長更好的你自己。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4

這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伴隨着少年的出走有了一系列的出場人物。叫烏鴉的少年,列車上偶遇的櫻花,回憶幾十年前的廣島原子彈事件,命中註定的賈村圖書館,和貓說話的老人,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難以有交集,但就是這些,讓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最終堅強的去面對生活。書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直面靈魂深處最脆弱,最裸露,最真實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性與愛的關係,時光與記憶的本質,書中始終沒有很直接的挑明這些事物之間的關係,只是一個不壞的故事,卻由不得讓人去思考很多。雖然已經過了十五歲的時光,不過能在心地依舊善良無暇的時候讀到這本書,感覺也會很釋然,人生某個階段結束的時候,總是應該好好去深思的。

正如作者所說,十五歲的少年,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主人公田村小的時候被母親遺棄,在一個並不疼愛自己的父親的養育下成長,有着同齡人缺乏的成熟,更有着不屬於這個花季的恐慌,不過我們共同擁有的,是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長,去接受祝福,去挑戰世界。接下來,就用我拙劣的文字,讓我談談這個故事之於我的深思。

幽幽歲月,浮生來回,愛情,總是一個美好的話題,可是,書中的愛情似乎缺乏中國固有的倫理。田村小的時候就被父親詛咒會跟自己的母親姐姐交合,而田村又成爲母親幼時愛情的替代物。田村因幼時被母親拋棄,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他迷戀永遠十五歲的佐伯(田村母親)的活靈,更深愛着五十歲的佐伯。

他們交合,相愛,用靈與肉的交融去享受生命的美好。田村選擇離開森林,帶着佐伯的畫去勇敢的面對生活,將自己深愛的人埋藏在記憶中。開始讀的時候,內心總會隱隱作痛,爲什麼如此相愛的人會是這樣的結局。

閉上書仔細想想,身邊的愛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神把世人劈成了男男,女女,男女,於是我們在尋找自己另一半的過程中惶惶不可終日。縱然找到,又會有種種原因不得在一起。作者筆下這種違背倫理的性與愛,讀完之後,對自己的愛情釋然好多。對愛情中的無可奈何,道一句,醉笑陪君三千場,不訴離傷。

書中這樣寫了一句話:“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着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你是否想過生命之於我們的無力,田村父親小時候在他身上的詛咒,靈驗的是那麼自然,大島天生就是血友病,生理上又分不出男女,佐伯的男友被誤殺,田村父親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殺貓,中田在生命的最後毫無緣由的體現了自己的價值等等。好像那些宿命中安排好的我們根本無法去掌控,縱然你試圖去改變,總會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將一切落回起點。可是,你難道就這樣袖手不管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錯,田村縱使離家還是未能擺脫在他身上的詛咒,可就是在他試圖改變的過程中,他變得堅強,他嚐到了人世間的情暖,他最後終於有勇氣面對生活,面對現實。在我們頹敗的時候,總會有宿命論這樣的理由支撐自己頹敗下去,感覺成事在天,可是你是否忽略了事在人爲呢。縱使結局不會有太大差別,可是你是否忽略了過程中的美好?當結局最終到來的時候不至於那麼的措手不及。

書的最後,作者還是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告訴我們要勇敢的面對生活。田村想將自己留在第三空間,用以逃避現實生活,最後在母親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園,選擇了正視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候活着比死更難。然而,生命就是如此,而田村,成爲了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世界,試圖傾聽畫中的聲音,感受愛情的美妙,體味人間的溫情,命運似乎早就安排好了,卻又那般無償。縱然過了十五歲的年紀,不在那麼彷徨,不在那麼憂鬱,那麼,就繼續在這最美好的年華,去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5

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由奇數章和偶數章兩個故事交替展開。奇數章講述一名叫做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於十五歲前夜離家出走的故事;偶數章以一名叫做中田的老人爲中心展開,講述了其奇異的遭遇。奇數章用寫實手法講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數章用魔幻手法表現中田的奇遇。

初讀這本書時,還是在上高二,讀完只是瞭解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及得到一些難以名狀的感觸。再次翻開,讀完,晦澀感似乎少了一些,故事也稍稍清晰了一些。如村上春樹在序言中所說:“田村卡夫卡君的許多部分是我,又同時是你。”田村卡夫卡君只不過是以極端的形式將我們十五歲的實際體驗和經歷過的事情作爲故事承攬下來。

先說田村卡夫卡,“卡夫卡”在捷克語裏的意思是烏鴉,對應書中那個叫烏鴉的少年,也就是卡夫卡自身深處的意識。爲了擺脫父親對他“弒父辱母”的詛咒,爲了尋找母親和姐姐,爲了逃離那個正在被損毀的地方,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於十五歲前夜離家出走。卡夫卡的父親虐殺貓君,收集貓的活靈,用來做成笛子,其隱喻便是靈魂的禁錮者。卡夫卡的離家出走是其對自由的追尋。中田君代卡夫卡殺掉瓊尼·沃克,也就是卡夫卡的父親。後來卡夫卡在其打工暫住的圖書館提出了館長是其母親的假說,並與其交媾。再到後來,卡夫卡在夢中與櫻花有染。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卡夫卡一步步地去驗證了父親的詛咒。在詛咒應驗後,選擇了走入森林深處的卡夫卡進入了“彼世”。卡夫卡與俄狄浦斯王承受着相似的詛咒,但與之不同的是俄狄浦斯王在命運面前奮起抗爭,但在命運的安排下又不得不接受詛咒。而卡夫卡爲了讓詛咒結束或是說用別樣的方法掙脫這個詛咒,選擇了去接受詛咒。

書中將命運比喻成沙塵暴“穿過猛烈的沙塵暴,穿過形而上的,象徵性的沙塵暴······從沙塵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踏入沙塵暴時的你。”田村卡夫卡踏出家門時立志成爲最堅強的15歲少年,他他踏入了沙塵暴。“沙塵暴如同萬千把刀在割裂着他的血肉之軀,血液流下,用雙手接住,那是他的血,也是別人的血。”當沙塵暴停止時,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從中踏了出來。人們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沙塵暴,從中體會到世界到底有多兇頑,同時又領略到世界的美好。再次引用村上春樹在序中的話:“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

另一位主人公中田老人,在戰爭期間遭受暴力,使得自己的一半進入了彼時,失去了實質,影子較別人也淡了一半。用書中的話說,中田是一個遊走在世界邊緣的人物,所以與貓君對話,天空中下竹莢魚也變成了可能。失去了實質,大腦空白,遊走在世界邊緣,中田老人是孤獨的,但也是真實的。如果說瓊尼·沃克是自由靈魂的禁錮者,卡夫卡是自由靈魂的追尋者,那中田便是自由靈魂的拯救者。中田尋貓,與貓對話再到無法忍受瓊尼·沃克對貓的虐殺,代替卡夫卡完成弒父。這些都是中田對貓的拯救,對卡夫卡的拯救,對自由靈魂的拯救。在殺害瓊尼·沃克後,“如果我是影子,我不願只一半”秉持着這樣的信念的中田展開了前往四國的旅程,尋找入口石,尋找另一半影子,想要變回普通的中田。中田是一個分裂的形象,一方面他極其厭惡暴力,但另一方面沒有實質的他又成了暴力的工具,被瓊尼·沃克利用。直到死後星野殺死了“那東西”,纔回到了普通的中田。

整本書提到最多的詞語是隱喻,最大的隱喻便是卡夫卡和中田二人了,正如書中大島對卡夫卡所說“世間萬物都是隱喻”。雷電,血液,入口石是貫徹整本書的一個隱喻。中田,佐伯,卡夫卡均在不同的時刻與這三個事物產生聯繫,打開了入口,進入彼世,又回到現世。進入彼世時對這世界充滿了絕望,領略了世界的兇頑,回到現實時又體會到這世界的溫存。中田在林中遭受暴力,佐伯在甲村圖書館自殺,卡夫卡在森林深處破壞自己這一裝置。懷揣着無處安放的心靈,因爲感到空虛而離去,一定是渴望得到充實。中田爲了成爲普通的中田,佐伯爲了向十五歲的佐伯贖罪,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回到彼世。最後卡夫卡不想放棄自己的記憶,不想讓自己停留在十五歲,而是返回了這個何等兇頑的世界。

整本書的基調是些許沉重的,但最後蘊含着積極面對生活的含義。卡夫卡起初是想要放棄生命,丟棄那些有時從內側溫暖身體,有時又從內測切割身體的回憶。儘管正視生活比死去更加艱難,卡夫卡依舊選擇了回到這世界,當從沙塵暴中逃出時,卡夫卡真正成爲了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一覺醒來,卡夫卡成爲了新世界的一部分。

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6

這本書如之前村上春樹的作品一樣,令人難以讀懂。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其中新奇的故事結構所吸引,十五歲的少年爲什麼要離家出走?他出走的道路上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爲什麼一羣學生踩蘑菇的時候會集體昏倒,日後又突然好轉呢?爲什麼五十歲的中田能和貓說話呢?很多很多疑問在我腦海盤旋,我想知道答案。於是只好不顧一切地讀下去……這一切都充滿着神祕的色彩,好像這些都不屬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又相信作者訴說的這些都是真的,我在尋求答案,我想知道這一切並不是作者的臆想,這一切肯定會有科學的回答。然而,我讀完了這本書後也不知道這些答案。也許一本真正的好書並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找尋,即使沒有尋到,至少這本書讓你一直在思考。

很久以前,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我相信很多人年少的時候都有過這種念頭,只是我們沒有像田村卡夫卡那麼堅強,我們始終不敢踏出那一步,我們只是在心裏想想,在心裏渴望,在心裏等待,最後也在心裏滅亡。然而田村卡夫卡卻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想離家出走,於是他真的離家出走了,他是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少年卡夫卡的童年是悲慘的,母親帶着姐姐棄他而去,父親對他許下殘酷的賭咒(總有一天你會親手殺掉自己的父親並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和姐姐交合),可以說他是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愛和陽光的世界,他的童年有的只是孤單和抑鬱。所以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急於逃避現實,想尋求另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我很不明白爲什麼他的父親要對他許下這樣一個殘酷的賭咒,這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真的過於殘忍。從他父親對他的賭咒就可以看出這個父親是多麼殘忍,少年卡夫卡生活的世界是多麼陰暗。雖然我們不似卡夫卡這樣悲慘,但是我們很能理解一個少年成長時期極易產生的孤獨、彷徨、與矛盾。我們一邊渴望融入世界一邊又渴望脫離這個世界,我們一邊渴望着愛又一邊抗拒着愛,就像小說中的卡夫卡一邊抗拒着賭咒一邊又親手實現這個賭咒。也許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如我們的心有時候不屬於我們自己。有人說年少的時候喜歡賦詞強說愁,也許並不是因爲強說愁而是少年的心畢竟敏感脆弱,經不起太多的愁苦與苦悶。一旦有一些愁苦,便會被無限的放大放大,以至於無法承受,從而只好逃離。一切安好的我們尚且如此,何況那麼悲慘的卡夫卡呢?

卡夫卡雖然恨自己父親,但是他並不想親手殺掉他,只是結局卻並不如他所願,究竟是不是田村卡夫卡親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我們也無從得知,我想應該是的。只是這殺法有點神奇。我們說不出原因,就連作者也並沒有向我們完整交代清楚,也許這冥冥中一切自有註定,田村卡夫卡就是殺掉自己父親的兇手。十五歲的少年萬萬不會想同自己的母親交合,但是少年卡夫卡卻這樣做了。究竟是十五歲的少年性慾太過強烈還是十五歲的少年太孤獨太無助,急切需要一種愛來溫暖?卡夫卡也不想同自己的姐姐交合,但是在夢裏他卻這樣做了,與其說自己無能爲力,不如說是自己放縱了心裏的那個魔鬼。當然,因爲年少,所以這些都可以被原諒的不是麼?所以這裏沒有牽扯道德。十五歲的少年,他自己親手實現了父親的賭咒。

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經歷過一番出走才能成長,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犯過一些錯誤之後才能明白生活的意義。就像有人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會走的路那就是青春的彎路。少年卡夫卡無疑是在走一條青春的彎路,他也無疑是在這條彎路上成長起來的。事情兜兜轉轉終究會回到點,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不兜兜轉轉,因爲這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其實改變了很多,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同樣的風景,然而看風景的心情早已不一樣了。雖然最後卡夫卡又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老家但是我相信現在的這個少年已經和以前的那個少年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少年纔是最堅強最勇敢的,因爲他的心中有種叫愛的東西。愛是能讓人變得堅強的,能讓人重獲希望,當卡夫卡決定永遠呆在森林裏與世隔絕的時候,他的母親佐伯卻告訴她“我希望你返回,我希望你留在那裏”,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是深深愛着佐伯的,不管他愛的是十五歲少女時的佐伯還是五十歲作爲自己母親的佐伯,總之他是愛着她的,很深很深的愛。所以他願意留住她的記憶,所以願意返回,願意重新回到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這本書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名叫中田的老人,我是比較喜歡這個老人的。因爲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他看似腦子不好使,但是他卻能預知別人猜測不到的未來,他能和貓說話,他能呼風喚雨,這一切都是那麼神奇……他看到一羣貓被怪人瓊尼。沃克殺死後用來做笛子憤慨不已,於是他把瓊尼。沃克殺死了,他爲了完成佐伯交給他的任務,堅持到死的那一刻。他有時候說話很可愛,他不明白孤單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他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很難把老人中田和少年卡夫卡聯繫在一起,但是仔細一想其實他們又是那麼相似。他們都在逃離,逃離這個殘酷的世界,一個是內心受盡煎熬,一個是身體受盡煎熬。最後他們同樣又獲得了重生,一個靜靜地死去,一個掙扎過後獲得新生。

少年卡夫卡的重生其實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的,比如大島,比如櫻花,又比如那個叫烏鴉的少年……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呵護了一個少年的成長。

這個社會是矛盾的,有美好也有醜惡,有陽光也有黑暗,就像我們人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一邊抗拒一邊接受,一邊脆弱一邊堅強。我們總是想極力看清這個世界,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想去看清這個世界於你就越模糊。我們總是極力去追尋完美的自己,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去追尋就越會失去自己。那個叫烏鴉的少年說“學會去接受吧!接受這個世界,不管它是美好還是醜惡,接受自己吧!不管你是有優秀還是愚笨”!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7

講真,我看到書中百分之八十的時候還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要講什麼。但我總覺得最後會把中田和卡夫卡串在一起,所以想一直往下看,結局並沒有,所以看完又去知乎搜了一遍。明白這是十五歲少年的成長記,但我還是不明白這中間穿插中田和星野發生的玄乎事又爲何,雲裏霧裏。

讓我較深刻的是中田去四國途中受過的恩惠以及冷漠,這是現實的,最後星野幫助到底,他講述的自己做司機的經歷,累死累活的忙碌,任人指揮,這不免讓人心疼。他說自己從請假到無故曠工,肯定會被炒魷魚,不過又安慰老伯說,自己那麼優秀,再找一份工作肯定容易。星野又是一個怎樣善良的人哇。在完成所有事情後,他說中田處事的影子已經成爲了他的一部分,他在做事的時候都會想如果是老伯又會怎麼說呢?我想被中田影響的是他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不明方向仍努力尋找。在這一過程中,星野愛上了《大公三重奏》音樂,瞭解了貝多芬,他在最後都沒有忘記帶走光碟,應該音樂也會成爲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給人輕鬆美好的,背景又是艱辛的。

卡夫卡出走是因爲缺乏家庭的愛,不明白活着的意義吧。從他化身烏鴉琢那吹笛子的人就明白了他對父親是有多恨,雖然是虛幻,也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寫作手法,對於殺貓片段,就讓人感覺身處那血腥畫面。卡夫卡是愛母親的,他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但是卻遭到了拋棄,最後也沒能和佐伯以母子的身份一起生活,這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卡夫卡有一好習慣便是閱讀,無論在什麼場所都有寫到這個,所有他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在充實經歷時也認識自我,面對生活。與其說是因爲在虛幻世界裏佐伯的話語,倒不如說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

逃避是我們面對糟糕生活的第一反應,但只要你會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狀態一定不會一直持續,甚至過早得結束生活,現實會告知你這不是辦法。但在醒悟這一過程中,受到善意和愛是很重要的,這是人間值得的唯一說服力。卡夫卡有,他遇到了佐伯,大島,櫻花,還有旅館前臺,大島哥哥。一點點微弱的星光點亮了少年前行的路。

永遠不要放棄,一定有愛你的人。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8

在外人看來,田春卡夫卡每天機械枯燥的生活,是難以理解的無趣的。但他自己卻樂此不彼的'重複着這種生活。我想也許是,這種需要高度自律的生活,能給他帶來一種強自我掌控感,從而獲得對充滿許多未知生活的安全感。卡夫卡自稱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通過刻意的高強度的訓練,把自己的軀體變的強壯,看起來像個十七歲的年輕人。通過閱讀,在這個年紀也比同齡人擁有更多對世界的瞭解與想象。強壯的外表,讓他看起來年紀偏大。豐厚的知識積澱,讓他談吐顯不凡見識。這些在卡夫卡到甲村圖書館後,在圖書館前臺與大島的對話中,許多關於文學書籍的交流觀點中都能提現,他對事物擁有自己獨到犀利的見解。高度的自律,加上對世界豐富的認識,給他帶來獨自出走的勇氣。每個人的人生都註定會有一段,孤獨的出走都旅行,可能是爲了詩和遠方,可能是爲了冒險,也可能是爲了逃離現在都生活。不管怎樣,我都佩服卡夫卡,佩服那些能夠爲了某個明確的目的,而去做大量簡單枯燥重複的動作,直到成功的人。

卡夫卡的成功出走,除了靠他自己的智慧勇敢和能吃苦外,我覺得重要的還有他遇見了能夠理解他,並願意幫助他的人。第一個是,讓他覺得像他姐姐的櫻花。第二個是,幫助他躲避警察抓捕留在甲村圖書館的大島。第三個是,支持鼓勵他愛他,讓他找到自我熱愛生活的佐伯,同時也是他的母親。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9

話說能看到這本書,倒是偶然的緣分。原本不知村上春樹有過這樣一部作品,在圖書館沒能借到《挪威的森林》,因而退而求之,便借了這本書。

我不知卡夫卡具體表示什麼意思,大概是世上一切荒謬和無稽的矛盾吧!書上每一位人物大抵都帶着這樣的特質:憎恨父親卻最後選擇回到父親家的少年;少時優異卻事故後不識字但能夠與貓咪交流的老人;心理是男性卻生理是女性的女性;熱愛兒子卻拋棄兒子的母親……而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卡夫卡,甚至人生本身也是。人本就是矛盾的產物,至於荒謬無否,我們誰敢說自己不曾過荒謬過,莫說由人走出來的人生了。

無奈這本書實在太厚了,內容實在太豐富了,以至於我覺得我讀了兩三遍後,也只感悟到其中的點滴罷了。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次看的時候,被書中男主角——十五歲的少年所吸引,爲什麼他會選擇15歲生日的時候離家出走,逃離了自己的家,一點都不留戀;爲什麼他跟他的父親那麼陌生,那爲什麼父親又那麼厭惡他呢?還有,爲什麼少年腦海裏經常有另外一名叫做烏鴉的少年跟他對話呢?而越看就產生越多疑問,越看就越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場,他們無不一一吸引着我的目光。最令我吃驚,驚訝的是少年父親對他說的於俄浦狄斯預言更惡毒的詛咒: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和親生母親以及姐姐交合。

更令我吃驚的還在後頭,那就是事情正如父親惡毒的詛咒慢慢實現:父親被殺死了,少年卻不能明確地表示自己不曾動手過:而少年遇到了和他分離多年的母親並偷偷仰慕着她,最終也與她發生了關係;在少年離家出走的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並在夢中也發生了關係。在發生了所有的事情後,少年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入口,在另外的世界,時間不是時間,每個人都不會發生生理的變化,都沒有人應有的七情六慾,只是在那裏活着,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娛樂。少年決定投身於那個世界,他覺得父親惡毒的詛咒已經實現了,自己也被父親破壞得不是自己,在現實的世界已經沒有人牽掛自己,自己也沒有留在現實的價值,因此,他放下現實的一切,走進了那個世界。

在另外的世界,他遇到了十五歲時的母親——自己一直仰慕的少女。可是那位少女沒有了過去的記憶,她忘了那位她愛的愛人,她忘了她一直守候的甲村圖書館,她也忘了現在站在她面前曾與50多歲的她發生過關係的兒子。她就這樣活着,如同那個世界上其他的人類。在少年來到這個世界的第四五天,50多歲的母親也來到了這個世界,她告訴少年一定要離開這個世界,趁着入口還沒有關閉,而最終少年被說服離開這個世界,因爲母親最後跟她說:“過去,我拋棄了自己最珍惜的東西;如金,我一直在後悔。我希望你離開,我希望你能夠留在現實的世界,記住我,記住我曾活在那個世界(因爲每一個來到另外的世界的人都會慢慢失去自己在現實世界的回憶)。

也許大家會覺得狗血,怎麼她的一番話就會打動少年,打破了少年的絕望。但是,在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竟然眼眶溼潤了。我在想,當你以爲世上沒有人會愛你的時候,有個人對你說,他希望你活着,不僅爲你,而且爲她活着;有個人對你說;你是他最珍惜的東西,你還被人珍惜着,你不是孤單的;有個人對你說,他愛你,是的,他愛你。“我愛你”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一句話,在你寂寞無助絕望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簡直會讓人重生,更不用說對方還是你一直在仰慕,一直在尋找的親人。這樣的溫暖,這樣的意識,這樣的希冀,讓少年走出了另外的世界。

而我多麼幸運少年回來了現實的世界。如果他沒回來,他就不會遇到那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如果他沒遇到她,他也不會知道她那晚也做夢了,只是,在他的夢裏,他強迫與她發生了關係,而在她的夢裏,他在迷惘,他在哭泣,她在安慰;如果他不知道她的夢,他就不知道父親惡毒的詛咒並沒有完全實現——他沒有與自己的姐姐交合;如果他不知道父親的詛咒並沒有實現,他也還一定以爲自己被父親損壞得不是他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留在現實世界的價值,於是一直沉淪在絕望與矛盾之間。可是,世界還是美好,它還是不忍心傷害每一個人,所以最後,沒有如果,他回來,於是他遇到了他的姐姐,他知道了她的夢,知道了詛咒沒有實現,知道自己還是自己,雖然曾被自己的父親破壞過。但是,最後,他會會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他活了15年卻開始以自己意願活着的新世界,更不論世界很美好。

是的,世界很美好,不忍心傷害每一個活着的人,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是卡夫卡,人生也曾那麼卡夫卡,但是,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對你說愛你;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相信自己能走出這樣的生活,不再卡夫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真正擺脫卡夫卡。卡夫卡不可怕,因爲總有那麼一條道路會指引你離開他。世界就是那麼美好,因爲有那麼一個人,那麼一條路,還有,這樣一個世界。

後話:這是通選作業,有點注重內容了,寫得比較淺顯,但是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好書,另外,還有,另外一個話令我印象很深:“indreambeginresponsibility.”(責任始於夢境),而在我看來,這裏的“dream”指得是人的意識,人的潛意識,所以,這話可以理解爲:責任始於意識。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能夠看看,說了一下教,大家請原諒。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0

叫烏鴉的少年最後跟卡夫卡說了一句,這是你做的最爲正確的一件事了,卡夫卡15歲離家出走,少年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的語言詛咒着,爲了逃脫語言,卡夫卡離家出走了,當他走到社會中去,遇到了好心的大島,總之一切都還蠻順利。就是卡夫卡跟靈魂最深處的自己對話時,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最後,卡夫卡還是決定繼續回學校接受教育。

村上用這種雙線的寫作方法,剛開始的確是讀的懵懵懂懂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在講什麼,讀到中間一點發現,其實這兩條線是有很大的聯繫的,直到最後真相大白的時候,那基本上整篇小說差不多也看完了了,雖然自己看得也是有很多的疑問,就像大多數讀者問的一樣,卡夫卡到底有沒有殺死自己的父親,父親的預言是否真的實現了……這些都不重要了,就像前篇說的,要以一種你,我的身份來做一個讀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這個說的有些多了,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有必要去閱讀一下的文學作品,就算這其中的很多哲學哲理不清楚,但是村上的這種寫作境界,佩服,深深的佩服。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1

剛看完了一本特“神”的書,是的,特“神”,對於這本書,我想不出更貼切的詞來形容它了。讀完之後,也始終很不明白,很不理解這樣的一本書。但它似乎觸動了我內心的某些東西,它讓我變得很不安,每次閱讀之後,總會沉浸在裏面恍惚好一會兒,我甚至在想,這段時間老師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夢以至於半夜被嚇醒後強迫自己掙着眼睛害怕怪夢繼續這些反常的事是否都跟着本書有關。

對於這本書,可能不應該辦重點放在它荒誕的情節上吧,可是,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不知道我到底該從中得到些什麼。不過,說不定我已經得到了該得到的東西吧,只是我自己沒有明白,沒有發現罷了。對於這本書,我談不上喜歡,可是很奇怪的是,我竟會爲它熬夜至深夜一點,真是莫名其妙,可能這也是這本書對於我愛說有些“神”的地方吧。

《海邊的卡夫卡》,其實,就這個書名,已經向我們宣佈了它的與衆不同,也已經向我們暗示了它將爲我們訴說一個多麼讓人不可思議的故事。故事的最後,是否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呢,能和貓君對話的星野君以後是否會變成中田君那樣呢,卡夫卡還會再回來嗎?

我在想,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夢吧,一個十五歲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有些不尋常的夢吧。不管如何,孟總會有結束的時候的,那個時候,少年會變的越來越成熟的吧,那個時候,一切都會比阿的正常,或是循規蹈矩的吧?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2

作爲一部充滿了魔幻色彩和荒誕意味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個較爲特殊的嘗試。他選取了15歲少年作爲第一男主角。熟悉村上的人都知道,他筆下的主人公無不是三十歲左右的成年人,且思想成熟,個性叛逆,語言簡潔直接。而這一次15歲的田村卡夫卡成爲主人公,用村上春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因爲他們還是‘可變’的存在,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方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尚未牢固確立。”

然而曾走過15歲的你我都明白,那是個以飛的速度成長的年紀,我們的思想挑戰一座又一座從未攀登過的高峯,同時又如在荒原中徘徊般躊躇不前。生命的各種因素在此慢慢聚斂,衝破束縛,形成真正獨立的自我。這過程是何等洶涌艱辛,恐怕今生難以忘懷。

主人公所以給自己取名未卡夫卡,顯然是受了作家卡夫卡憂鬱孤獨風格的影響。有時候,名字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而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自此,主人公便一直帶着這種與衆不同的孤獨氣質流浪在人生的邊緣。他不是普通的少年,他被母親拋棄,被父親詛咒,命途原本多舛,而他又是如此頑強,憑着自己意念中靈魂的指導,去獨自探尋他與外界的聯繫,去解開他與宿命的羈絆。

讀另一位主角,年近花甲的中田,卻讓人從完全不同的側面嚐盡了做人的辛酸。因幼年時一次神祕事故而患上類似智障病症的中田,失去了讀寫能力,變得一字不識。他被孤立在人羣之外,過着安然而又規律的清苦日子。與貓對話,與自己對話,沒有絲毫不滿與不快。就在我們都以爲他將安度晚年的時候,命運依然沒有放過他,他在冥冥之中被指引着踏上了弄清生命起點那場神祕事故的路途。

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相似,這種兩條主線穿插敘述的方式讓讀者充分體驗了閱讀的快感。當主線一步步逼近交匯點的時候,我感到全身的熱血都涌向大腦,以至於要站前來才能讀下去。

田村卡夫卡的母親佐伯作爲書中的關鍵人物,是我最喜歡而又最同情的人。她的人生於少女時代失去愛人時戛然而止。悲劇源於她對桃源般生活的迷戀與對骯髒人世的排斥,她想要構築堡壘逃避外界,打開了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入口石”,而命運的懲罰也自此而出。卡夫卡和中田的人生軌跡似乎也在那一時刻就被註定了。

經歷了無數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件後,佐伯與中田相遇。兩個人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也走到了終點。佐伯帶着優雅的微笑伏在書桌上安然而逝,中田在無人打擾的睡夢中與世長辭。這兩個因偶然的必然而被聯繫在一起的生命,雖然令人心中苦澀無比,卻也體會到了常人難以體會的生與死的深度碰撞,靈魂變得純淨無比,在歷經滄桑後迴歸。

此時的卡夫卡竟也彷彿註定一般地一步步走向毀滅,他的壓抑接近臨界,他找到了深愛的母親,卻自知永遠無法再與她接近。人世間全然沒有他想要的東西。當他走進那座陰暗深重,象徵着第三空間的森林中時,他扔掉了身上所有賴以生存的東西。使人感到一股不顧一切的決然。生命的無力感,宿命,原罪,成人世界的險惡難測,人性的亂七八糟,讓他再也無法忍受。他終於走向了那永恆的虛無。

最後一刻,佐伯的意念出現了。她告訴卡夫卡——實際上也是作者告訴我們——要活下去。

“只要你得我,就算被其他所有人忘記也無所謂。”

世界是險惡的,但在某些地方,它卻是無比溫暖和美好的。生命即是如此,無論怎樣被命運玩弄,怎樣的疲累惘然,其意義就在於生的過程中。不去經歷,就沒有回憶,白紙永遠無法給人感情。有時候活着,真的是一種比死更有勇氣的抉擇。

在這部書中,我不僅看到了卡夫卡,更看到了弗洛伊德,黑格爾,盧梭,柏拉圖,他們的思想在濃雲迷霧中閃閃發光,雖只是一瞬,卻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村上春樹以他獨有的手法,在人物對話中看似隨意的插入這些思想碎片,卻收穫了極自然而精彩的效果。

也許,這就是一場荒誕的夢;也許,這是一個深重的無奈。無論怎樣,在喧囂塵世中能引起你對人性思考的也只有這些文字了。正如作者本人所說,卡夫卡是個極端,但他身上有你有我,當你看到這些影子時,不知你會不會像星野一樣,對着迷霧散盡後的一切,淚水漣漣而下:“得得,以前自己是什麼時候哭來着?”無從想起。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3

即便是看不太明白,即便是理不清他的隱喻,即便更多的理解可能需要看別人的書評來體會,《海邊的卡夫卡》依舊能給我一些觸動。觸動大多來自於村上春樹的文風。我是一個容易受到別人文風影響的人。比如讀魯迅時可能寫文章就會偏尖酸刻薄,而看林語堂那段時期也寫過一些側重生活情趣的小品雜文。村上春樹最吸引我的,是對話。

在我看來,小說裏的對話大致是小說家們自己的內心碰撞,提問,和回答。村上春樹的書裏,對話往往節奏緊湊,內容直白而深刻。不大像人們真正交流時會有的問答,否則難免引起摩擦。不論是田村卡夫卡對大島、對佐伯,還是中田對星野,對話裏總有一些過分直接的不流暢,和略帶玄妙的莫名其妙。這類對話像極了自問自答,乃至於我也會習慣性地以強烈而快速的問答來自我剖析。書裏的烏鴉是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另一個人格,平時指引着他亦或者回答着他的疑惑。但其實裏面每一個角色的對話都如同烏鴉和卡夫卡的對話一樣,目的都是直指困擾和矛盾。

當然還是得大方坦承地承認,我的資格與閱歷確實沒讓能我讀懂這本書。不過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還是能銘記在心:“你是最堅強的十五歲少年。”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4

《海邊的卡夫卡》讀到一半,才搞清楚了村上爲何把中田這個木訥但具有着神祕性的老頭與田村卡夫卡這位孤獨且生活習慣良好的少年的行蹤並行推進。

一開始,我是越讀越迷糊,完全是兩個不相干的人與不關聯的事件呀!一會是東京的中田和貓,一會兒四國的田村卡夫卡和影子,一會又是東京的中田和瓊尼。沃克,一會又是高鬆的卡夫卡與圖書館,隨之就是中田殺了瓊尼。沃克後迷迷糊糊、沒事人似地一路搭順車來到四國,由年輕的貨車司機星野陪同着專程高鬆住下,尋找什麼入口的石頭,一路上這怪老頭兩次無意間的預言都魔法似地應驗,不可思議的使天空下了兩場魚和蟲子,離奇而古怪,冥冥之中。田村卡夫卡與圖書館女老闆佐伯相識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漸漸地與中田的所作所爲接上了口,接口點就是那塊“入口的石頭”。“入口的石頭”在卡夫卡與佐伯這邊是抽象體,這五個字曾出現在佐伯的歌詞裏。而在中田和星野那邊“入口的石頭”,確是實物。當所謂的入口石被兩個混混沌沌的人找到並開口後,奇幻現象出現了——電閃雷鳴,恐怖異常,卡夫卡與長他30多歲的漂亮女老闆媾和了,卡夫卡與佐伯媾和雖說是田村的父親生前的預言和咒語,但中田與卡夫卡神祕的關係終於漸出水面。中田和卡夫卡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佐伯是卡夫卡的生母嗎?中田與佐伯有關係嗎?等等等等謎團還待讀完小說後方可知曉。

村上的這本書運用了中國章回小說花開兩頭各表一枝的傳統手法,懸念頻生,引人入勝。總體上仍是村上的陳述風格,味道甘醇,品味不夠。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5

花了整整一週的時間把《海邊的卡夫卡》這本書看完,很有感慨,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圍繞如何面對孤獨、找回自我而展開思考的書,採用實虛兩條線交織寫作,現實與虛幻相結合。有些章節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該書主人公15歲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書中對圖書館的描述、音樂的詮釋和對自然的嚮往,是我尤其喜歡的。作者花了一些筆墨寫圖書館,那真是令人嚮往的地方,那麼靜謐。我想像中的圖書館就是這樣的美好,也是我長期尋求的場所。看到這段描述後,我居然做夢也去了這樣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圖書館中,時而看書,時而彈鋼琴,時而喝喝咖啡……

作者對音樂的詮釋也是喜歡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寫到貝多芬的巔峯之作《大公三重奏》,據說該曲子是當年貝多芬爲自己的摯友而作。書中的小人物星野,一個無所世事不求上進的小青年偶然聽到這首曲子,給他一生帶來很大影響,從此決定洗心革面,找回自我,足見音樂的力量相當強大。

最想提及的是,15歲的少年田君卡夫卡,很堅強很勇敢。雖是離家出走,但終歸還是找到自我,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強壯——那不是一爭勝負的強壯,不是用於反擊外力的強壯,而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強壯,是能夠靜靜地忍受不公平、不走運、不理解和悲傷等等種.種情況的強壯。而我在這點上是相當欠缺的,也是需要好好培養、歷煉。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6

這篇讀後感主要思想並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內容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並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說明他的文章中關於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因爲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一定要看這本書,立刻馬上!然後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擇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裏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爲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麼的舒服,遠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卡夫卡未完成的義務教育和與自己無關卻脫不了干係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責任,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直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沒有關係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願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裏本來是可以不出來的,永遠過着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說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朋友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說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因爲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後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後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己決定的自由,然後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說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說: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並且幾個月後她也會回到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7

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長小說的最新版本。小說講了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經歷,15歲的田村卡夫卡,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決心“成爲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懷着憎惡父親的念頭出走,因爲他要逃遁父親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

小說通過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和怪人中田兩條線索來展開描寫,如果說少年的故事以現實描繪爲主,那麼中田老人這一部分則充滿魔幻色彩,集體失憶,人與貓交談,天降魚雨和螞蝗雨。在小說中田中面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兇殘和邪惡,而少年田村卡夫卡面對的則是內心的誘惑和罪孽,最終這兩條線索在高鬆會合了。問題是外部的罪可以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終結,但內部的罪有那麼容易一筆勾銷嗎?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這一切又是通過類似古希臘悲劇中的“卡桑德拉預言”、“俄狄浦斯情節”,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衝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通過事十五歲的少年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他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於一個方向,在他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在他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責任始於夢中。值得注意的是田村卡夫卡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這一切均在似夢非夢中,殺父由田中完成的,但血卻染在遠在高鬆的田村身上;奸母是在似真似幻的錯覺中(時光倒流,母親錯把他當作是初戀的情人);與姐姐作愛完全是在夢中。這樣寫法的主要原因,作者也許試圖從側面說明,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該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己。小說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當年,我們每個人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也不是經歷過相似的波瀾嗎?田村卡夫卡的經歷不過更加誇張化寫意化而已。

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但是隻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裏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儘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

歲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們都要活着承受,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們的腦袋裏,有一個將這些記憶保存下來的小房間。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8

讀完海邊的卡夫卡,躺在牀上輾轉難眠。村上用平實的白描畫筆描繪了一個奇妙的故事,其穿梭於兩個境界:現實於虛幻。更多時候,兩者的界限是無從定奪的。閱讀的同時,我自己如同跟着穿梭於兩者之中,不得自拔。

書的筆調灰暗但不陰鬱,卻着實散髮這陰鬱的氣味,散盡這種空氣,讓人無法喘息。

小說的主角:15歲的田村卡夫卡、叫烏鴉的少年,背起行裝,離家出走,爲了逃離纏繞他的近乎詛咒的預言。漫長的旅途,他時而感覺寂寞,又不時地被叫烏鴉的少年鞭策,被大島開啓,一步步成長。不費吹灰之力地,他遇見姐姐櫻花、母親佐伯。如同一種命中註定的悲劇,他越是苦心掙扎,試圖逃離命運,命運就越將其操控於手掌之間,讓其不得動彈。

我想起與小說同名的那幅畫:海邊的卡夫卡。一望無垠的大海,少年的背影。傳遞着靜謐,或孤寂。少年面對大海,顯得渺小。而他的存在卻賦予了畫面生氣。人類與現實的抗衡,總是需要每一個人掙扎地尋求平衡點的吧。

畫的主人:佐伯,曾經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爲無法承受戀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從此不再回頭,也無法回頭。被顯示束縛的人類又尋尋覓覓着令人嚮往的領域。苦澀的paradox。

小說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人類在生存境界之間的選擇。一部分選擇活在殘酷的現實中,任意隨波逐流,無力逃脫。一部分人走進入口,在夢境辦的世界中沉醉。還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與佐伯,有意或無意的走進了那個世界,又眷戀現實。於是他們在現實中非同尋常,卻在光照下投下了殘缺的影子。

小說中,佐伯痛苦得存活着,在踏入入口後的不久,她就已經靜靜的等待死亡。又或者,在踏入入口的那一刻,便已預示了她的死亡。在閱讀前半部分小說時,我覺得,卡夫卡進入森林,便博得了成功:在那個世界,看來他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然後,當佐伯的生命在現實中完結,茍延殘喘的在那個世界裏命令卡夫卡迴歸現實。佐伯終究劃開了自己的動脈,殷紅的鮮血結束了她殘餘的半條生命,意味着她的終結,以及,她的痛苦的終結。

我總覺得,單純的活在現實中,被命運操縱,抑或活在虛幻中,讓自己操縱命運都是不可取的。穿梭於兩者之間,人或許能夠獲得輕鬆瀟灑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藉此表達:人,必須依賴與現實。即使跨過了入口,進入那片森林,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乘入口關閉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對殘酷,承擔痛苦。人定勝天?未必,人終究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操縱的,永遠無法企及,不能戰勝。

小說的結局,一如既往的平實。和衆多小說如出一轍,主人公辛勞地經歷了風風雨雨,並從中成長。但不同於看odyssey或是dracula,沒有武力的戰役,自己與自己的鬥爭更爲艱辛。我想到的是秒速的結局,淡淡的,清澈的,透明的感動,隨着耳邊的鋼琴曲慢慢散開,瀰漫。

校園、社會,混居在太多虛無縹緲的規則中,感覺枯燥,庸碌,虛無。躲進自己的角落,停泊在屬於自己的港灣,頓時感到安定和幸福。我不想離開,不想走出。但現實終究是現實,稍稍休憩後,如果不衝回外界,出口終將關閉。然後,你就想靜靜的在站臺上,等着着一輛列車駛來,記載你的幻滅。

村上的文學,如同幾米的《又寂寞又美好》。我塬以爲,繪本的優勢在於,無聲的畫面超越了文字。而我訝於村上的文字:簡單的黑與白,卻奇蹟辦地,以文字超脫了文字本身,編織了不可思議的世界。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19

終於,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了,雖然沒看懂,還是有點感想的。

或許,有段以時光,我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精神卻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心在希望與失望間碰撞,世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弋,思想在跳躍與現實之間徘徊。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君正處於這個年齡。幼年時即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沒有一個朋友。只能默默地鍛鍊身體,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然後,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他離家出走,一個人奔向陌生的地方。決心成爲&qut;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歲少年&qut;他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家出走,投入到波濤洶涌的現實社會中去,被殘忍地衝到社會的盡頭,最終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際的他,以徹底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階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時按照原計劃登山一樣。

拋卻對文化的不認同,卡夫卡確實是一個勇敢的十五歲少年,雖然小說中很多情節我無法理解,但這種則不妨礙我對卡夫卡的驚訝之情,十五歲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個階段,反觀自己,有時依然在那個階段朦朧而迷茫。

從《百年孤獨》到《海邊的卡夫卡》,兩部魔幻主義寫法的小說,讓我看的雲裏霧裏,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理解太少了吧。讀不出魔幻寫法後面的現實意義。

魔幻主義的寫法,讓小說在現實與虛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夠離開虛幻,重返現實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議。其實細細想來,因爲他對這個現實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許是佐伯的對他的希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那幅畫。其實生活沒有那麼難,只需簡單點,即可找到或者的意義。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20

“在這個世界上,不單調的東西讓人很快厭倦,不讓人厭倦的大多是單調的東西,向來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單調的時間,但沒有忍受厭倦的餘地。”這是書中一位主人公——十五歲少年田村卡夫卡的一句話。田村卡夫卡的思想與靈魂讓我十分羨慕與敬佩,他是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他在孤獨中前行,在獨行中成長。卡夫卡給頑強的性格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虛構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常常讓人眼前一亮。在書店挑書的時候,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當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以爲會與小說家卡夫卡有關聯,但是我完全想錯了。《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有人說,這是一部虛擬的寓言故事,敢於擺脫束縛,直面社會。我非常贊同這樣的觀點。

書中兩條線索並行,一條線索就是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並逐漸成長的經歷。田村卡夫卡爲了掙脫父親的冷酷與詛咒,毅然決然地在十五歲生日離家出走。他試圖去另外一個地方來擺脫父親的詛咒,但那些詛咒如同宿命般還是發生了,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在離家出走的過程中,他努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爲自己選擇的安身之地便是圖書館。“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畢淑敏的這句話也是書中十五歲少年的寫照。但他也曾試圖拒絕現實、逃離到“森林”,來追求精神成長。不過最終也接受了“母親”的勸告,直面現實、融入社會、承擔起責任。

田村卡夫卡是我們每個人的的影子,我們都是田村卡夫卡的現實人。成長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有身體上的成長,同時也追求精神成長。我不相信宿命論,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都不存在宿命。人生都是通過自己努力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們要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中不免會遇到挫折、孤獨、迷茫,但這並不是我們一蹶不振的理由,恰恰相反這些更應該成爲成長道路上的精神豐收。韶華易逝,我們就該抓住人生最美好、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間裏加倍努力去追求李相和報復。這樣,當你老了的時候,才能夠在回首年輕過往的時候不後悔、不遺憾。

謝謝《海邊的卡夫卡》,我相信自己終會由軟綿未定的靈魂變爲最頑強的少年。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21

昨晚,我讀完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

最初估計需要一個月,但這個速度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在10天內讀完了它。我以前從未寫過我的閱讀經歷。這是第一次。我期待着把它給和我一樣困惑的年輕人。這篇讀書筆記關鍵觀念並並不是對於書自身的,關鍵還是借閱的內容來解剖學一下本身的一些疑惑和念頭,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不經意的機遇,以前並不瞭解《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僅僅十天以前下班了在家裏看《青年文摘》在其中有一篇文章中提及了這本書,借閱中的暗喻來表明他的文章內容中有關隨意與約束的關聯,當見到隨意這一關鍵字時我也觸電事故了,由於近期心裏恰好是被這個問題所疑惑的,因此就果斷的一定需看這本書,立刻馬上!

隨後就上外網在網上購買了這本書。28歲是個分岔口,僅僅每一個人的分叉水平不盡相同,但必須遭遇挑選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市+工作和家鄉+婚姻生活生活,單身、工作無成,一向隨意慣了,假如上海市區然後闖蕩,就沒法照料家中父母,不論是身心健康上還是經濟發展還是精神實質上,也難以成家立業,這種是隨意的背面。假如回家去,由於有房屋住,尋個一般的工作中,三十好幾的年齡,被督促的婚姻生活,一路穩定,它是約束的反面。卡夫卡剛開始挑選了出走的隨意,十五歲的年紀做下決策是多麼的的舒適,杜絕自身不願應對的物品,單獨上道,遇上善心的人,做想幹的事,隨意酣暢淋漓。

卡夫卡未完的基礎教育和與自身不相干卻脫不開關聯的父親被害案。如果是暗喻,那就是我的終身大事,和照料父母的義務,人一直要完婚的,誰也不願虛度光陰去論述這一見解的準確性,一如基礎教育一直要進行的。而父親人體一直很差,父親和媽媽兩人能夠一起自立自身的生活,原本是和自身回不回來沒有關係的,伴隨着時間的變化,父親讓其回家了心願的明顯,變爲愈來愈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一點又和警員四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中原本是能夠不出來的,始終過着舒適安逸的生活。

僅僅這類生活非常簡單換句話說枯燥乏味,一如我現況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舒適安逸的生活,僅僅我拒絕了盆友的好心。末尾卡夫卡決策回來對警員說清晰出走或是父親被害案的前因後果,由於父親並不是卡夫卡殺的,因此交待清晰後就不容易有一切麻煩了。隨後進行基礎教育,假如把一本書縮句,便是:卡夫卡從約束中邁向自身決策的隨意,隨後從隨意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後。僅僅誰都搞清楚,卡夫卡返回約束中與警員交待完,進行剩餘的基礎教育,他又隨意了。更關鍵的是,大島說過熱情歡迎他回公共圖書館,也有那打電話,櫻花盛開說:你隨時隨地能夠打電話,而且幾個月後她也會返回日本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