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阿炳的內因和外因論文

成就阿炳的內因和外因論文

成就阿炳的內因和外因論文

摘 要:阿炳曾是無錫街頭賣藝求生的盲眼藝人阿炳曾是無錫街頭賣藝求生的盲眼藝人,既沒有高貴的身份也沒有顯赫的地位,爲何一曲《二泉映月》就能定位他在20世紀中國音樂界的獨特地位?本文將從內因:阿炳自身的音樂條件;外因:阿炳音樂的發現者、推廣者、二胡改革者、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無錫東亭的音樂環境,這兩大方面來綜合分析成就阿炳的內因和外因。從哲學的角度探討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阿炳在音樂史上的地位,進一步瞭解這位在中國音樂史上充滿着傳奇色彩的民間音樂家。

關鍵詞:阿炳 成就 內因 外因 二泉映月

阿炳在中國音樂界乃至世界音樂界都被人們所熟知,一曲《二泉映月》早已定位了他在20世紀中國音樂界的獨特地位。一位無錫街頭賣藝求生的盲眼藝人,既沒有高貴的身份也沒有顯赫的地位,爲什麼會有這樣獨特的地位?成就阿炳的內因和外因又是什麼呢?

內因和外因是哲學上的範疇,是事物發展變化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內因是決定事物發展趨勢的內在根據,外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兩者是辨證統一的關係。哲學與音樂好像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卻可以運用哲學的觀點對一些音樂現象進行分析。鑑於此,我將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來探討成就阿炳在中國音樂界的獨特地位的原因。

一、成就阿炳的內因

內因是決定事物發展趨勢的內在根據,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着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而造就阿炳地位的內因就是其自身的音樂條件。

阿炳可謂出生在音樂之家,自小就受到精通道教音樂的父親所影響。在阿炳8歲時,其父華清和本想將他送入私塾讀書3年,但這個內心狂熱的頑童似乎對“之乎者也”不感興趣,而是對華清和在道教法事上所演奏的各種民族樂器表露出一個孩子少有的興趣和學習憧憬。阿炳在音樂上有着驚人的天賦,對樂器的音色和樂曲也有着異於常人的領悟力。華清和在意識到這點後,就放棄了讓阿炳成爲文人的初衷,父子成爲師徒,阿炳正式開始了各種樂器的學習。

在父親華清和的嚴格教導下,經過刻苦的學習,有着過人天賦的阿炳很快就能掌握各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如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並在其父從事的道教法事音樂的活動中獨擋一面。一表人才的阿炳加之有一副好嗓子,既能演唱也會彈奏,被當地的人們譽以“小天師”的美稱。阿炳不僅樂器奏得好,其說唱新聞更是堪稱一絕。說的唱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深得當地人們的喜歡。在他眼睛失明之後,手操二胡、邊拉邊說唱新聞的音調傳遍了無錫東亭的大街小巷,深入了人們的心中。阿炳的音樂是如此的被人們所喜歡和熟悉,究其原因,阿炳自身所擁有的音樂才華是根本。

二、成就的阿炳的外因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一個無錫街頭賣藝求生的盲眼藝人,既沒有高貴的身份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卻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六曲倍受中國人們乃至世界人們喜歡的絕世名曲,讓阿炳冠上了民間音樂家的稱號。他的作品能如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音樂地位能如此之堅固,其外因要數下幾位音樂家和當地的社會環境以及無錫東亭的音樂環境。

(一)發現者:以楊蔭瀏爲首的採訪錄製人員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和曹安和老師去無錫採風,正準備用新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製一部分道教音樂用於研究民間音樂,介於阿炳這位盲眼藝人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他的六首曠世之作有幸被錄了下來,其中包括我們現在早已耳熟能詳的《二泉映月》,還有其它兩首二胡曲《聽鬆》、《寒風春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六首樂曲也成爲研究阿炳音樂的非常寶貴的第一首資料。

時間是1950年9月2日晚上7點半,地點是無錫三聖閣,人物是阿炳和其老伴董催娣、楊蔭瀏、曹安和、黎鬆壽和其老伴曹志偉以及他的岳父曹培靈、祝世匡,共八人。隨着鋼絲的拉動,一次歷史性的錄音開始了,這也成爲中國民族音樂的一段重要歷史。此次錄音之後,憑藉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楊蔭瀏於1952年整理出版了《阿炳曲集》,由萬葉書店首次出版,後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等多個出版社多次出版了此書。這一曲集用文字和譜例的方式記錄了阿炳的六首曲子,對阿炳音樂的研究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其中的《阿炳小傳》更是詳細地介紹了阿炳的音樂人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正是由於楊蔭瀏等人的錄音工作,才使得世人有機會聆聽到阿炳哪蘊含着時代精神和社會最底層人們的內心世界的《二泉映月》,才使研究阿炳成爲可能。以楊蔭瀏爲首的錄音工作人員正是造就阿炳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的地位的主要外因。

(二)推廣者:進行大量傳播工作的呂驥

呂驥(1909-2002),中國近代音樂家,自幼就喜歡琵琶、揚琴、笛子等民族樂器,並且非常重視對民族音樂遺產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對於造就阿炳的外因,呂驥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一員,但似乎大家都忽略了這爲重要人物。呂驥先生於1950年下半年最先極力倡導將阿炳的錄音向唱片社介紹,請他們製成唱片廣泛發行,才得使《二泉映月》等曲目通過唱片,電臺等媒介在廣泛的範圍加以傳播,使得中國的民衆乃至世界人民都能夠接受併成爲家喻戶曉,而不是當作一般的音樂資料珍品,收藏在資料室。①

作曲家創作的樂曲,最終目的是讓人們去欣賞,絕不是留給自己孤芳自賞。所有的作曲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認可。作品的好、壞對於作曲家的創作有着指導作用,好則加冕,壞則改之。所以推廣和傳播工作對於一首樂曲的問世及作曲家的`創作都是極其重要的。正如伍國棟先生所說“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生存與發展,要依賴於社會音樂生活的認同和容納,而社會音樂生活的認同和容納,則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音樂傳播渠道和音樂傳承方式來得以通導和實現。”②正是基於呂驥先生對阿炳音樂的推廣,才使得世人能夠通過各種傳播媒體認識了阿炳的音樂及其阿炳本人。

(三)二胡改革者: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我國現代音樂史上著名的二胡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就受到新式教育的薰陶,並學習二胡、琵琶、古琴等民族樂器,對音樂特別是我國的民間音樂有着濃厚的興趣,對新音樂也有着多方面的瞭解與實踐。他廣泛收集民間歌曲、崑曲、鑼鼓樂等民間音樂,致力於繼承、發展和弘揚民族音樂。劉天華對二胡這件民族樂器有着特殊的貢獻,他通過創作、演奏、教學、樂器改造以及理論研究的長期探索和實踐,爲二胡在我國民族器樂及專業音樂教育和近代音樂文化發展中贏得了一席不容忽視的地位,奠定了二胡的發展基礎和方向。③

其對二胡的主要貢獻體現在:(1)二胡製作方面的改革:參考了西洋樂器的構造原理,模仿小提琴的定弦,提升二胡的音色、音量和音域。(2)演奏技法的改革:借用小提琴的演奏手法如弓法、指法等,提高表現力。(3)探索作曲新手法:借鑑西洋曲式結構,結合中國民間音調,創作負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作品。(4)創立二胡學派:二胡的教學、樂曲創作、樂器製作都往專業化的道路發展。

劉天華先生賦予了二胡生命,賦予了二胡文化,使它從衆多民族樂器中脫穎而出並茁壯成長。當人們在聆聽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時候,不難想象,阿炳就如同他的樂曲一樣被人們熟悉和了解了。通過二胡或者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風春曲》以及它們的改編版本(管絃樂版、鋼琴獨奏版等)而認識阿炳的人不計其數,劉天華對二胡所做出的貢獻,大大地提升了阿炳在音樂界及社會大衆的影響力。

(四)當時的社會環境

阿炳的六首絕世珍品是在1950年的9月份錄製的,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195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年,人們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有意識的提高精神生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文化界的工作人員開始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拯救和保護工作。當從國外引進了鋼絲錄音機之後,作爲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楊蔭瀏老師首當其衝的想到了無錫的民間音樂和當地的道教音樂。楊蔭瀏曾跟隨阿炳學習過琵琶,作爲學生的他自然知道老師有許多值得錄製和研究的作品,又鑑於阿炳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的盲眼藝人,錄製無錫民間音樂的行程也就把阿炳安排在內了。

只有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人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的基礎上纔有可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拯救和保護工作,阿炳的音樂得以錄製和保存也是因爲當時社會環境的允許。

(五)無錫的音樂環境

阿炳爲什麼能夠創作出如此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當時的音樂環境。環境對於一個作曲家的創作是極其重要的,它能左右着作曲家的創作,衆多的作曲家都從自己的生活音樂環境中吸取養分,阿炳也不例外。

阿炳出生在江蘇省無錫縣,那裏有着非常豐厚的民間音樂傳統,山歌、小調、說唱、灘簧、絲竹音樂等。這樣豐厚的音樂環境成就了很多音樂人才,阿炳就是其一,再如二胡兼琵琶音樂家劉天華、琵琶演奏家華秋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民族音樂家曹安和、音樂學家錢仁康等音樂家。阿炳更是有着獨天雄厚的條件,他的住所附近有一個崇安寺,那是雲集江南生活方式最理想且最具代表性的街市。當時流行的各種江南民居音樂、地方戲曲、說唱音樂都在這裏可以聽到。阿炳自小在那裏生長,耳濡目染,最大程度地吸收到了濃郁的民間音樂,這些音樂對他的影響很深。當人們聽到《二泉映月》那蘊含着民間音樂的曲調時,深得老百姓的熟悉和喜歡,那是老百姓多少代口口相傳而留下的曲調。

中國遠遠流長的道教音樂對阿炳的音樂創作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在身爲雷尊殿當家道士並精通各種道教音樂的父親嚴格教育和自己親自參與實踐下,阿炳對道教音樂有着非一般的見解。他的音樂創作融合道教音樂和民間音樂於一體,獨具特色,這一特點也紛紛體現在他的樂曲當中。無錫的音樂環境深深地影響着阿炳的音樂創作,也成就了阿炳和他的音樂。

結語

時至今日,不管成就阿炳社會地位的內因和外因是什麼,是阿炳自己、楊蔭瀏、呂驥、劉天華還是無錫的音樂環境,阿炳在今天社會上的影響已成現實。他給我們帶來的音樂是永恆不朽的,其藝術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在聆聽阿炳的絕世之作、緬懷、研究阿炳的同時,我們要感謝阿炳音樂的發現、挖掘、推廣和研究阿炳的所有音樂家。

註釋:

①施詠.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世評.音樂研究.2005(12).第111頁.

②伍國棟.江南絲竹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音樂.2008(1).第17頁.

參考文獻:

[1]張靜波.二泉映月的創作源泉與藝術成就.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3(9).

[2]孫繼南、周柱詮.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袁靜芳.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4]施祥生.20世紀的中國音樂創作——阿炳的音樂與意義(導言).音樂藝術.2001(1).

[5]錢鐵民.關於阿炳.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