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陶淵明《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環節、說重難點、說效果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說學生

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羣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於美的鑑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圖像與畫面的質感。

三、說教學手段

因爲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採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通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並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採取想象法,通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說教學環節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徵的意義,並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導入,截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後帶着問題走進課文(便於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後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後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並選出代表,說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瞭解陶淵明,瞭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於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並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說效果

通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並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爲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採取寫作文或讀後感的方式,然後,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