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說課稿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南》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江南》說課稿

《江南》說課稿1

今天我執教的是《江南春》一詩,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節課作以說明。

一、說教材

《江南春》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這是一首描寫江南春光的絕句。詩人杜牧描寫了江南秀麗的景色,同時諷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沉迷佛教、不思國政的可恥行徑,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選編本文旨在帶領學生走進江南,欣賞江南的美麗春景,感悟作者的愛國情懷。

根據文本特點,依據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江南春》。

2、能借助註釋、插圖、工具書理解古詩意思。

3、邊讀邊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結合資料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二、說教法

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動用多種感官進入詩人描繪的情境,朗讀感悟體會詩句的意境美。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

三、說學法

《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中央。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等學法理解詩意感悟古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本環節旨在挖掘學生的知識積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爲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韻。

正確流利地朗讀是讀懂古詩的前提,本環節我先請學生自讀,讀正確讀流暢。教師隨機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爲深入學文掃清障礙,突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再引導學生讀準節奏、讀出詩韻。

(三)研讀古詩,想象悟情。

蘇霍姆林斯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本環節我先讓學生找出詩歌描寫了哪些景物,再指導學生小組合作,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領會詩意,並藉助圖片展現詩境,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引導學生解讀古詩動靜相襯,聲色相襯、山水相襯的寫作密碼,感受江南春景晴日的明朗絢麗、雨日的朦朧迷離之美。之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引入背景資料,讓學生自讀資料發現南朝與唐朝統治者的相同之處,領會作者寫寺廟的深層含義,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看着煙雨迷濛中的座座寺廟,詩人杜牧彷彿在說……”的說話訓練中深化理解。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詩教學更不能忽視讀的重要性。因此在解意悟情這一板塊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身爲師者一定要爲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詩教學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課堂界限,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詩人李商隱的《樂遊原》,拓展延伸,以詩帶詩,拓寬學生的知識積澱,爲學生長遠發展服務。

(五)作業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作業是:

1、背誦並默寫《江南春》。

2、結合古詩展開想象,寫一個小片段描寫江南春日的美景。

3、蒐集杜牧的古詩,並積累最喜歡的一首。

讀寫結合,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六)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因此我的板書只展示了詩歌的核心內容及詩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瞭呈現課堂內容,深化課堂所學,便於學生記憶。

附:板書設計

江南春

明朗絢麗讚美熱愛

朦朧迷人痛心擔憂

教學後記:

1、整節課雖然書聲琅琅,但是朗讀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組讀、男女生讀、集體讀等層面,學生個人展示的機會較少,且朗讀的層次性不強,不能體現螺旋式推進的課堂節奏。

2、在藉助想象理解詩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詩情的環節,由於課堂節奏把握不準,所以學生的展示不充分,教師的點撥不深入,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夠生動豐滿,課前設計的“看着煙雨迷濛中的座座寺廟,詩人杜牧彷彿在說……”的說話訓練未能進行,因此整節課總有點稍欠火候的感覺。今後在教學環節的取捨和課堂節奏的把控上還應多下功夫。

3、高效課堂模式的呈現不夠完整,未能及時評選優秀小組。

4、課堂中雖然有意識的關注全體,但在真正的實施中總有寫不善於展示的孩子被忽視。今後一定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多關注那些默默無聞孩子,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江南》說課稿2

【說課稿】

《哀江南》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數僅一課時。

根據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應爲欣賞七隻曲子。欣賞戲曲語言,尤其是欣賞曲詞,一要反覆誦讀,體會曲詞的抒情性和音韻美,二要仔細揣摩,體會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

爲此,本節課在教師簡單介紹完作者、時代背景和《桃花扇》的劇情以激發閱讀興趣後,要留下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課文註解及補充註釋進行自學。在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後,教師再組織先進行分角色朗讀,接着聽範讀,最後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內容填表)。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欣賞語言,在欣賞的過程中應以學生分析討論爲主,教師重在引導、點撥,輔以分析一兩個典型例子。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瞭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戲曲語言,提高鑑賞戲曲的能力

C、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A、在誦讀時體會戲曲語言的抒情性和音韻美

B、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戲曲文學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培養學生對戲曲的喜愛之情

B、體會作者的亡國之痛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戲曲語言,提高鑑賞戲曲的能力

2、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助讀

教師通過簡單介紹孔尚任及其《桃花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儘量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

1、關於作者

,曲阜人,孔子64代孫,清代戲曲作家。他“十年時間,三易其稿”,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一時,“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歌臺演出,“歲無虛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譽滿文壇,時人將他與《長生殿》的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2、時代背景

南京原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都,後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其間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權政治經濟繁華的中心。反王李攻入北京,崇禎自縊,馬士英、阮大鋮等於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但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湎於歌舞。清兵入關後,攻破揚州,直逼江南,南明滅亡。

本文借長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蘇崑生之口,在南明滅亡之後,故地重遊,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這套沉鬱、悲愴的曲子。

3、《桃花扇》劇情簡介

誠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將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敗的現實統一起來。

劇情

贈扇——侯方域在南京舊院結識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訂婚約。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題詩的宮扇一把贈予李香君。

畫扇——閹黨餘孽阮大鋮得知候方域手頭拮据,暗送妝奩用以拉攏。香君識破圈套,阮大鋮懷恨。南明王朝建立後,阮大鋮誣告侯方域迫使他逃離南京。得勢的阮大鋮欲強迫香君改嫁黨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濺定情詩扇。友人將扇上血跡點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爲信物,託蘇崑生尋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後兩人終於在棲霞山相遇,面對桃花扇共敘舊情,在場的張道士撕扇擲地,以國仇家恨點醒他們,二人不忍看見國破家亡,雙雙入道。

全文閱讀:

二、自讀

學生結合課文註解自讀,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教師巡視,隨時和學生交流。

補充註釋:

1.蒿萊:泛指野草。

2.山鬆野草帶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帶花的野草。

3.壞檻當潮:已損壞的欄杆被水泡壞了。檻:欄杆。

4.謅一套:胡亂編造一套曲子。謅:編造

三、朗讀

1.學生聽範讀

正音:

芻 chú 慟 tong 墀 chí 殍 piǎ o檻 jiàn 榭 xiè 梟 xiāo 謅 zhōu 弋 yì

2.學生分角色朗讀

3.根據課文內容填表

教師提問,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自己填完後小組交流討論)

A.蘇崑生故地重遊,文中寫他看見了哪些景物?

B.這些景物發生了什麼變化?作者在“賓白”部分是怎麼寫的?在曲詞部分又是怎麼寫的?

景物 賓白 曲詞

江南孝陵 寶城享殿成了芻牧之場 [駐馬聽]

皇城 牆倒宮塌,滿地蒿萊 [沉醉東風]

秦淮 竟沒一個人影 [折桂令]

長橋 已無片板 [沽美酒]

舊院 剩了一堆瓦礫 [太平令] 寓情於景

四、賞讀

1、再讀賓白和【離亭宴帶歇拍煞】部分,思考:面對着眼前的景物,文中人物是什麼樣的心情?他產生此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傷心、慟死俺也、哀、悲

不信這輿圖換稿。(江山易主) 直抒胸臆

(《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於景;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這是我國古典戲曲常用的藝術手法。)

2.現代的年輕人大都不愛看戲曲,受不了演員演唱曲詞時的拖腔帶調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同學以本文爲例認爲大可以刪去曲詞。乍聽之下確實有理,你看曲詞中所寫的在賓白部分不全都有嗎?可這樣一改,戲曲就向話劇靠攏了。還有同學建議,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樂的方式演唱曲詞?可這樣一唱,又和潘長江、趙麗蓉表演的音樂小品何其相似!

看來,戲曲之所以不同於其它藝術形式,曲詞是標誌性的元素。所以欣賞戲曲文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詞。我們可以把每一支曲詞都當作一首詩來讀。

A。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的,曲詞也然,下面兩個例子請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分析。

a。在[沉醉東風]中有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請問這裏的“朝”字會讓你聯想到什麼?這樣的聯想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朝”字會讓人想到臣子朝見天子時莊嚴的情景。而這與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聯繫起來,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亡國之痛(其主題)

隨即油然而生,躍然紙上。

b。在[沽美酒]中有“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想象這幅畫面,若將“剩”改爲“留”或“見”好不好,爲什麼?

“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時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

B.如果要爲蘇崑生的這張《哀江南》專輯評先一支最佳單曲,你會選哪一支,爲什麼?

(讓同學們各抒己見,但分析前要先誦讀自己喜歡的曲子。教師重點分析【離亭宴帶歇拍煞】)

【離亭宴帶歇拍煞】一曲三個“眼看他”的疊用;使音韻整齊,語氣貫通,加重了語意,給人以今昔變化之大之快的生動快感。“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等對偶句、排比句的運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產生了情聲並茂的強烈表達效果,唱出了強烈的亡國哀痛。

五.小結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謂之有境界。

本文處處寫景,景中含情,用景物來說話,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讓我們更深沉地體會到人世滄桑,歷史興亡的沉鬱、悲愴。特別是到最後的直抒胸臆,讓情感猛然爆發,動人心魄,把悲情推向了及至。本文堪稱借景抒情的佳作。

六、拓展延伸

讀到《哀江南北新水令》中的'“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時,很自然地就想起姜夔《揚州慢》的“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這二者都寫到了戰爭後的情景,你認爲哪一處更動人,爲什麼?

附:

姜夔《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七、作業

背誦全文

八、板書設計

哀江南

孔尚任

不信這輿圖換稿。(江山易主)

借景抒情

《江南》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戲曲,是清代戲曲的壓卷之作,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來抒發興亡之感。其作者孔尚任和同時代的洪昇,被並稱爲“南洪北孔”。本文是本劇的最後一出,由戲曲中的人物——蘇崑生所唱的七首曲詞組成,旨在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地層的裂變,總是讓人們體會到自然的偉大,而歷史的鉅變,容易讓人們產生盛衰無常的感慨。尤其是那些親眼目睹了歷史鉅變的人,對此更是有切身體會。局中之人蘇崑生,面對物是人非的現實場景,產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發而爲黍離悲聲。這種感觸,不是蘇崑生獨有的,而是那個變幻的時代產生的民族悲聲。《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強烈的共鳴,那是因爲這種民族悲聲裏,包含着千百年來志士仁人的對歷史的興衰的探索。也正是這個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寫男女愛情故事的戲曲。

七首曲詞,六首側重寫景,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和今非昔比、時過境遷、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以此抒發亡國之痛。曲詞可以用三冊的鑑賞詩詞的方法來賞讀。詩詞鑑賞的重點,往往落在表達技巧和精煉的語言上。

二、教學目標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語文的第四冊,而第三冊裏剛學過古典詩詞,高二學生完全有能力用詩詞鑑賞的方法鑑賞、品評文中的曲詞。

據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三點: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

2、理解曲詞中所表達的深摯、強烈的亡國之痛。

3、鑑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着讀者,那邊的橋堍站着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透徹領悟了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和情景交融的寫法,亡國之痛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本文的重點就是賞析情景交融的寫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其中的一至六首曲詞,都是借景抒情。學生在分析情景關係上有一定基礎,所以,六首,課堂上重點賞析一首,其餘的讓學生同桌間配合,選取一首,鑑賞情景交融的寫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這樣,做到了在教師導讀之下,學生的真正的自讀。同時,應該看到,七首曲詞是一個整體,特別是前六首,應該是一個具體描寫南京城的整體,所以,應該看到,這些地方對南京具有的代表性。六首曲子唱盡了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宮殿、秦淮河這樣的昔日繁華、熱鬧的場景,如今的淒涼、冷落,自然包含了今非昔比、感時傷世的情感。所以,應該指導學生看到六個景點其實上是一個協調、有機的整體寄懷了作者“興亡之感”。

三、教學步驟

當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爲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具體來說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集體對話和相互商討,進行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藉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教學模式。

第一步,讓學生課前自讀全篇,以獲得對本篇的總的感受。

第二步,課堂上讓學生互相合作、交流,先是在同桌間,然後是在全體學生間交流,讓學生各抒已見,互作點評。其中,學生合作、交流的內容有兩塊,前六首有許多相似處,所以重在求同,便於“舉一反六”,前六首和第七首在抒情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應注重求異鑑賞。

第三步,讓學生聯繫以往的懷古題材的詩詞,品評他們的主題。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本篇的主題。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生的分析和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上的設想,所以,如此來制定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整個的教學過程,我是按“理解·鑑賞·鞏固”三大塊來組織的。

第一塊理解階段:這部分包含了課前的預習、課堂導入和劇情的簡介。課前的預習要求通讀全文,選背其中的一二首,實際上是爲要求學生熟悉文本,爲課堂上的鑑賞預熱。採用“清代戲曲雙璧”導入,是因爲作品的特殊的文學價值,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銜接到作者和劇情的簡要介紹。我們對文中的“興亡之感”的理解,應當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第二塊鑑賞階段:是本節課的重頭戲。我打算分兩步走,第一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集體對話和相互商討,共同來鑑賞第一首曲詞《北新水令》。其中,教師在這裏扮演的角色,就應該說是對閱讀教學中的引導,教師應該像“有經驗的演員”那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關鍵、最能激發學生想像創造的部位。第二步,是學生自由鑑賞的階段。具體作法是先給學生五分鐘時間,同桌之間選取一首曲詞交流,探討。探討的問題圍繞本文的教學重點——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形象生動的語言。然後在全班範圍內交流,同學之間互作點評。學生是這部分課堂的主要角色,教師只是學生髮展的關注者,教師的關注,或是及時糾正學生思維上的的偏差,或是提醒學生向深處探究。語言文字是我們走進作者情感世界的一座橋樑,在這部分的鑑賞中,學生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曲詞中所表達的深摯、強烈的亡國之痛。

第三塊鞏固階段:這既包括課內的比較:《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學過的懷古題材的詩詞作品有何異同,也包括了課後的背誦。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研究課題,同時,也是落實和檢測課內所學。

對整個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評價的:從理解到鑑賞,再到鞏固的三大板塊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上由淺到深的規律,整個的設計較科學。同時,我預計到:學生在自我鑑賞時可能會出現卡殼的時候,所以,我也準備了一些應急方案,比如,準備一些描寫秦淮河繁華的詩作,便於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