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球》說課稿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彈力球》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彈力球》說課稿

《彈力球》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孩子們玩過各種各樣的球,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齡球等,並且知道這些球的特點和玩法,它們都具有彈性,而彈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彈性,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發現彈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精神,促進幼兒動手能力,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彈力球》。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幼兒操作,感知彈力球的特點。

教學難點:讓幼兒大膽猜想,鼓勵幼兒能在嘗試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三、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彈力球的特點。

2、能在嘗試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四、活動準備:

1、活動要在玩過幾種球的基礎上進行。

2、彈力球或玻璃球幼兒每人1個。

3、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使彈力球跳的低的輔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綿等)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1、遊戲教學法:以遊戲的形式教學,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讓孩子快樂的玩彈力球。

2、引導法:針對幼兒在探索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的調控能力。

學法:

1、自主探索法:爲幼兒準備多種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彈力球的彈性。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3、記錄法:幼兒在記錄表中填寫探索結果。

六、活動過程:

1、提出問題。

——你玩過什麼球?

老師出示不同材質的球,讓幼兒觀察比較,重點引導幼兒發現這些球什麼不同,感知球的軟硬特性。

——什麼球跳得高?

教師用同樣的力氣拍球,讓幼兒觀察那個球跳得高,得出結論:彈力球比其它球的.彈性大,跳得高。

2、彈力球跳起來。

——你是怎麼玩彈力球的?

教師提問:孩子們,你們想一想彈力球可以怎樣玩呢?拍球、拋球、滾球、踢球、趕小豬等。

——怎樣讓彈力球跳得高?

——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們一起來玩玩吧!玩的時候請小朋友們比較:那個球跳得高。通過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與交流。幼兒總結:彈力球跳得最高。老師:“咱們再來一次彈力球跳高的比賽,看看誰的彈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請幼兒猜想:怎樣使彈力球跳的低?畫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能讓彈力球跳的的低嗎?(用力小)。

——鼓勵幼兒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綿等進行試驗。活動前一起確定一個參照標準,已確定那個球跳的低,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師給你們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綿這些材料,你們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個別演示,請認爲自己的彈力球跳的低的幼兒進行演示。

——教師啓發幼兒說出彈力球在哪兒跳的低?

——教師引導幼兒操作後與猜想作比較。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表面光滑平整,質地堅硬材料讓彈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帶有紋理和凹陷),質地柔軟的的材料讓彈力球跳得低。

4、操作記錄。

——教師與幼兒在圖表上再次記錄下操作結果。

七、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教師一改往日的“老師講,學生學”得傳統教學模式,從感知彈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彈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師爲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目的是爲孩子們搭建了探究的平臺;一步步的啓發引導,目的是爲了孩子們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讓孩子在玩中學。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彈力球》說課稿2

活動設計背景

大班幼兒喜歡玩、喜歡動、喜歡問爲什麼、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進行隨機教育,在實驗中動手操作,讓幼兒在操作中感知科學的祕密,對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從而喜歡探索生活的.祕密。針對幼兒提出的球爲什麼能彈起來?我設計了“彈力球”這一課,讓幼兒初步嘗試製作自己喜歡的物品—彈力球。在製作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體驗創造的樂趣,激發幼兒對物體的探索。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自己發現PVA粉和硼砂溶液在一起會變成又粘又軟的東西。

2、 使幼兒學會製作彈力球,瞭解容易彈起的東西和不易彈起的東西。

3、 激發幼兒對物體彈力的興趣和探索。有好奇心和初步科學態度,願意自己動手探究問題。

4、 引導幼兒認識容易彈起的東西有哪些相同點,不同點,不容易談起來的東西有哪些相同點。

5、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初步嘗試瞭解PVA粉和硼砂溶液的顏色作用與形態。製作彈力球。

難點:理解爲什麼彈力球能夠彈起來。不同的物質通過相互之間的反應可以形成另一種物質。

安全提示: PVA粉和硼砂溶液不能食用。

活動準備

1、 有彈力的物品。

2、 按幼兒人數每人一份 :硼砂溶液 PVA粉,實驗盤、實驗杯、實驗攪拌棒、水、雙面膠、兩張紙

3、律動音碟

活動過程

一、 導 入: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做遊戲嗎? 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好多玩具,我們一起來玩吧!

(指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注意安全,與幼兒合作發現各種球的玩法與發現球的彈起。)

二、 基本環節:

1、 思考問題:

師:剛纔我們和玩具玩得好開心,那誰能告訴 我,你玩的是什麼玩具?是怎樣玩的?

注:及時糾正幼兒,強調彈出去並要求說完整話。

師:小朋友這麼喜歡玩具,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禮物——“個子小小的,身體圓圓的,它也會彈的很高,它就是————彈力球”。

師:我們來試一下它的彈力吧!(讓幼兒在地上、桌子上玩)

我們發現力氣使用的不同,彈的高度也不同。

三、引出材料

出示製作彈力球的兩個重要的東西:

1、pvA粉

師:我們來猜一猜第一個材料——--這袋有白色粉末狀的是什麼呢?糖、鹽、白麪、白灰、等(讓幼兒大膽猜測)

介紹“ 我的名字叫pvA粉,我是固體粉末狀的,不可以吃的、當我遇到水後會變成粘粘的,像膠水一樣。”

幼兒操作體會摸一摸、看一看它是粘粘的嗎?像什麼?

小結:膠水、膠棒雙面膠裏都有他的幫忙。

2、硼砂溶液

第二種材料——藍色的東西是像水、沙子、還是空氣呢?

小結:老師來告訴你們硼砂溶液是用來消毒、殺菌的。硼砂溶液本身是沒有顏色的,那這瓶爲什麼是藍色呢?因爲老師在裏面加了藍色的色素,會使它更漂亮,如果老師要做粉色的彈力球,會加什麼顏色的色素呢?喜歡什麼就可以加什麼顏色

四:教師製作示範

1、固定空杯(剝下一枚雙面膠,粘在實驗盤上,固定空杯)

2、師:到入pvA粉 (拿起p、v、A粉,傾斜着從一個小角慢慢的、緩緩地倒入就不會灑出來(師拖起來)小朋友看一看有什麼變化。

3、倒入硼砂溶液 觀察粉末狀的pvA粉和像水一樣的硼砂溶液變成什麼了。軟軟的東西是彈力球嗎?怎樣可以變成彈力球呢?

教師驗證試球:老師製作的彈力球能不能彈起來。注意及時保持製作衛生及時清理。

五、幼兒製作

1、 製作彈力球:固定空杯——倒入pvA粉——加入 硼砂溶液——攪拌——揉搓——成球——及時清理——試球。

小結:

1、硼砂溶液降低了pvA粉的粘性,具有了彈性,所以做成了彈力球。

2、我們自己製作的彈力球能玩幾天,爲什麼呢?

3、展示實驗結果:試球時注意安全。注意用力不要大。

六、活動結束延伸

生活中有容易彈起來的東西,還有不容易彈起來的東西,請幼兒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

教學反思

理論分析:

科學課倡導以科學實驗爲中心,在探究活動中讓幼兒親身經歷實驗過程,體驗科學的奧祕,嘗試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科學探究的真諦。在《彈力球》這個活動中,讓幼兒在玩玩做做 ,在操作活動中,瞭解到爲什麼彈力球、籃球等落地很容易彈起來,而其他多數東西卻不能?因爲彈力球、籃球等落地時,與地面接觸會產生較大的彈性形變,地面與球相互產生反作用力,球一接觸這種反作用力,就會有加速度,於是便向上彈起。但其他多數物體不會產生太大的彈性形變,用力打下去也只會彈起來一點點。

在活動中,孩子們根據自身經驗進行講述和討論、驗證。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選出教育內容,切合孩子們的回答與操作驗證中讓幼兒知道彈力球能彈起的原因,以及製作的樂趣。同時通過猜一猜的方式,鞏固幼兒的經驗,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孩子們能猜出答案也體會到了成就感。

探索製作結束後,讓幼兒思考彈力球往牀上拋一拋,彈力球還能彈起多高?和拋地相比,哪個彈得更高呢?爲什麼呢?讓幼兒把觀察到的畫一畫。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彈性,並引導幼兒在日後的生活中有探索的習慣,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產生求知的慾望。活動最後通過試球驗證的方式,增加活動的興趣性,自己製作的彈力球,讓幼兒感受制作活動的樂趣,體驗製作帶來的美妙感受,讓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所思所悟:

活動中,由於事先請家長們和幼兒一起做了許多關於球的知識經驗習得,所以在討論彈力球爲什麼能夠彈起的時候,孩子們的回答就有一定的侷限性,回答的都是自己經驗過的,而家長們一般家裏容易彈起的東西單一或一致都是皮球,這容易導致幼兒思維的限制,也沒能讓幼兒很好的進行思考。所以在以後的活動中,要結合孩子們的已經經驗和擴展孩子們的經驗,發揮孩子的想象與發散思維想結合,讓活動更能體現教育價值!因爲幼兒的經驗還不豐富,概括還不全面。

但幼兒總是懷着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世界。我要尋求幼兒真實的動機, 真誠地詢問,耐心地傾聽和觀察還不夠。還需要以幼兒的方式操作物體,才能真正地瞭解到幼兒的真實意圖。

在經驗習得做得更豐富一些,互動啓發中探索彈力球的彈起,體驗成功的快樂,延伸部分請家長參與進來比一比看誰找到關於彈力的問題最多,誰解決關於彈力的問題最多,等等。使家長積極參與其中,養成自主探索的習慣,和小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祕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