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去》說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

《我心歸去》說課稿範文

下午好!我選的說課篇目是當代作家韓少功的《我心歸去》。

這篇文章作者先敘述自己訪問法國時的情形再引到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深刻的哲理意味與濃郁的抒情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讀來使人深受啓發。

一、說教材(1分鐘)

《我心歸去》是蘇教版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專題“漂泊的旅人”板塊的第二篇文章,這個板塊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後有柯靈的《鄉土情結》。《想北平》和《我心歸去》典型地體現了人與故鄉的關係和人對故鄉的特殊情感;而《鄉土情結》則梳理了人與故鄉的經典情結,是這一板塊的總結與昇華。

本專題是文本研習專題,專題要求教師創設文本解讀的情境,指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來研習文本,鼓勵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編者、教師、同學交流,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二、說教學目標(1分鐘)

爲了體現本專題研習的特色,爲了達到教學目的,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分別是:

1、品味富有哲理的語言,體會字裏行間飽含的深情。

2、獨立閱讀,學會使用“評點”的方法來解讀文本;四人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3、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瞭解“故鄉”的人文內涵,激發爲故鄉富強而勤奮學習的激情。

其中品味富有哲理的語言,瞭解“故鄉”的人文內涵,體會字裏行間飽含的深情是教學重點及難點,認爲這是重點是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散文教學應品味語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認爲這是教學難點是因爲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

三、說學情(1分鐘)

作爲學習主體,高一學生在學習這個專題之前,已經學過“向青春舉杯”和“獲得教養的途徑”兩個專題,接觸到的文體有詩歌、散文等;學生還學習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領略了故鄉在人心深處的永恆魅力。

因此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對他們而言是相對容易的,由於閱歷不深,高一的學生還是較難理解語句中蘊含的哲理,尤其是對“故鄉”人文內涵的理解,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這作爲我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與學法(1分鐘)

爲了突破這些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想採取“誦讀品味”、“獨立評點”和“探討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透過文字表面,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瞭解人文內涵,因爲不管是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總是建立在對文本的解讀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來的。

這些是我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還應該採取一些學習方法,如散文鑑賞時常用的“品讀法”、“評點法”。品讀,顧名思義,即品評、衡量、評論的意思,品讀要求學生細讀深思,對文章作出評價。評點的要義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在立足文本基礎上,精讀文本,先入乎其內,再出乎其外,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地閱讀,進行質疑。教師要通過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五、說教學設計(8分鐘)

下面我詳細地說說我具體的教學設計,我的教學設計分七大部分,教學時間爲1課時,教學時使用多媒體。

(一)預習要求

課前佈置三個預習作業。

1、有感情地閱讀全文兩次,給生僻字注音,並從文中找出描繪“異鄉”及“故鄉”情狀的一些形容詞以及體現作者在“異鄉”及“故鄉”不同感受的詞語。

[說明]佈置這個作業是爲了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感知,梳理文脈。

2、準備一首最打動你的有關故鄉的短詩。

[說明]佈置這個作業是希望學生對已學過的內容相關的詩歌進行梳理並更好地理解《我心歸去》的主旨,體會文中的情感。

3、閱讀印發的關於“評點”的資料。

[說明]主要是爲了進行方法論的指導和優秀評點的示範,給學生以借鑑。

(二)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5分鐘時間)

播放滿文軍的歌曲《望鄉》營造情境。

[說明]在散文教學中,抒情氛圍的營造是非常必要的,能使學生披文入情;而且播放歌曲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音樂停止後,教師話語導入。“幾度芳草綠幾度霜葉紅,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清。身在他鄉的遊子依然忍不住回頭把故鄉眺望。思鄉是一曲永恆的歌謠,儘管憂傷,卻不改燦爛。尤其是身在異國他鄉,這種思念更是刻骨銘心,銷魂蝕骨。著名作家韓少功在其散文《我心歸去》中,向我們描述了他的切身之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篇目及作者)

寫好板書後,教師可提問: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的心去了哪裏?作者寫作此文時身在何地?

[說明]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作者的心去了故鄉,寫作此文時身在法國;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簡單的解題,爲下文“故鄉”、“異鄉”的對比作鋪墊。(板書:心歸故鄉、人在異鄉)

(三)整體感知,梳理文脈(這部分需要10分鐘時間)

首先讓學生在預習基礎上快速閱讀全文。

[說明]雖然課前作過預習,但是課堂上必要的快速閱讀能使學生提高回答的準確性。

其次讓學生找出描繪“異鄉”及“故鄉”情狀的形容詞和體現作者在“異鄉”及“故鄉”不同感受的詞語,最後教師明確:異鄉—雅靜奢華、繁華酥骨、靜謐侵肌、幽深奇詭;故鄉—貧瘠髒亂、浮糞四溢、擁擠不堪、陰沉連日。(板書:情狀及相關的形容詞)人在異鄉—冷清、虛空、發瘋;心歸故鄉—惦念、親切、激動。(板書:感受及相關的詞語)

[說明]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檢查預習作業1;而且使學生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在對比中明白故鄉沒有法國好,甚至讓人失望,但是作者還是想念故鄉,說明作者在乎的並不是物質上的東西,爲下文對“故鄉”人文內涵的探討作鋪墊。

再次引導學生對一些細節進行探究,如: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幹什麼……;你對吊燈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

“法語”重複且不加標點給人一種壓抑、窒息之感,人好像被囚禁在監獄中一樣;第二句“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中間用了逗號,讓人感覺到時間的漫長和百無聊賴,教師可以補充魯迅《社戲》中孩子們等“叫天”出來的那個片斷,加深學生的理解。(補充:……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說明]對這些重複與誇張細節描寫的探究,可以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故鄉深沉的思念,文章後半部分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教師小結:“故鄉”與“異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見,物質的富裕並不能填滿作者心靈的虛空,作者在法國的“家”實際上是監獄。(板書:對比)

要求學生用鉛筆標畫出文中觸動心靈的三個語句,並有感情地誦讀,憑自己的人生經驗、知識積累,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理性分析,對自己欣賞的語句進行點評;或在疑問處標記相關符號,以便探討交流。

[說明]這個步驟的設計主要體現了課程標準對散文教學的要求,即注重對作品個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強調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對文本的精當評點中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五) 探討交流,體悟哲理(這部分需要15分鐘時間)

首先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的方式進行交流,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評點或提出自己的疑問,在交流的時候要朗讀語句;每個小組推選一位主講人,每個小組挑選出兩處精彩的評點(或一處精彩處、一處疑問處),方便與其它小組交流。

[說明]課程標準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有利於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在分析語句時要求朗讀可以深入體悟情感。

其次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交流時要求朗讀,教師進行必要的朗讀指導,如注意重音、注意語氣等。

[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有展示自己的平臺,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而且勢必會有一些疑難點出現。

再次安排師生共同探究交流,體悟哲理,主要是針對最後幾段一些難以理解的語句,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激發學生思考,但不能代替學生思考。

[說明]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爲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

難以理解的語句主要有以下幾句,如:

第7段中爲什麼說“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含着悲傷”?討論後明確:故鄉有我們奮鬥時灑下的汗水,留下了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甚至是帶着淚痕和血的悲歡離合;而旅遊景區是供遊人散心消遣的,它帶給人們的多是快樂。所以,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屬於悲的東西,“故鄉的美麗總是含着悲傷”。

第8段中爲什麼說“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討論後明確:因爲人對故鄉的“失望”其實是對故鄉繁榮昌盛的期望,愛之深纔會恨之切,這種期望會成爲對故鄉奉獻的動力,這種動力能使你爲故鄉流血、流淚、流汗,才能引發有價值的物質(金麥穗)與精神(趕車謠)的創造。

最後1段中爲什麼說“故鄉意味着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討論後明確:因爲只有奮鬥、奉獻,纔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纔會成爲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離,纔會有感情上的不可割捨的珍惜。

最後1段中有“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這樣的語句,你怎麼理解?討論後明確:故鄉是人的精神寄託,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迴歸的無限幸福。

[說明]這些語句的理解,對探討的“故鄉”人文內涵起鋪墊作用,直接關係到教學重點及難點的突破,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真正討論起來,分析清楚。

最後在語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作者對“故鄉”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討論後教師明確:①故鄉是生命之根(故鄉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所以故鄉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故鄉不會使你真正失望,你對故鄉的失望其實是一種期望);②故鄉是奉獻之所(只有在故鄉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③故鄉是無價財富(只要真正擁有故鄉,便會擁有“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板書:“故鄉”人文內涵及“生命之根”、“奉獻之所”、“無價財富”)

[說明]對“故鄉”人文內涵的探討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讓學生自己在語句理解的基礎上得出更能培養其閱讀能力。

(六)課外延伸(這部分需要7分鐘時間)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託,是一份無價的財富。古往今來,吟誦故鄉的詩作很多,請學生朗誦最打動他們的有關故鄉的一首短詩。

[說明]課外延伸是對預習作業2的檢查,也是對課文內容詩意的昇華,使學生在朗讀中既鍛鍊了朗誦能力又體悟作者的情感。

最後用韓少功的話來結束這堂課,“我們無須誇張故鄉的意義,無須對文化的地域性積累過分地固守。我們在不可逆的時間裏遠行,正在捲入越來越範圍廣闊的文化融會,但我們無論走出多麼遠,故鄉也在我們血液裏悄悄潛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們的心頭,使我們忍不住回頭眺望。回望故鄉,是每一個人自我辨認的需要,也是遠行的證明”。

(七)作業佈置

佈置兩個課後作業。

1、完成配套練習。

2、以“想家”爲話題,通過聯想和想象,通過具體的意象來抒寫你的思鄉之情。

[說明]作業設計是爲了使學生體悟本文蘊含的哲理,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家園之思;也爲了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當然教學是不能夠預設的,如果碰到具體問題,我會靈活地處理。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八)板書設計(說課時完成)

我心歸去 韓少功

人在異鄉 心歸故鄉 “故鄉”人文內涵

雅靜奢華 貧瘠髒亂 對 生命之根

情狀: 繁華酥骨 浮糞四溢 奉獻之所

靜謐侵肌 擁擠不堪 比 無價財富

幽深奇詭 陰沉連日

感受: 冷清、虛空、發瘋 惦念、親切、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