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生物說課稿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生物說課稿四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生物組3號考生今天我要說客的題目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二、總括語

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爲什麼這麼教爲闡述。

三、教材分析

良好的教學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課本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一節。內容主要講解什麼是生物的性狀。什麼是相對性狀。是在學習了生物的生殖與發育之後進行的遷移性學習,因爲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目標

結合以上教材,內容特點及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性格特點。我設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遺傳和變異的概念,並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習本節課學生可以分析歸納遺傳變異性狀相對狀的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樹立生活與科學是緊密聯繫的觀點,樹立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點。

重難點爲:性狀、相對性狀的概念。

五、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和出發點,本節課所教授的學生爲八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特點,爲抽象邏輯思維爲主,在這個年級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勝心都較強,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多激發學生的興趣。

六、教學教法

德國偉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的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獨立的掌握他們對此我設立了如下的教學方法。教法,談話法,講授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

七、教學過程

良好的導入是一堂課程好的開端,他會像磁石一樣,牢牢的把學生吸引住不但使學生想了解這堂課所學習的內容和課題,而且對本堂課的內容非常的期待,由此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基於這一點,我將我的導入設計如下。上課,同學們好,請坐,同學們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句話呢?那爲同學來告訴老師,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呢?嗯,好的,請坐,這位同學呀,告訴老師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就是指的是龍生的九個孩子各不相同。那還有沒有其他的同學有其他的意見呢?大家都搖搖頭。那麼同學們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身上的某些特點,跟父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嗯老師聽到同學們紛紛回答說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嗯,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的棒,那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爲什麼我們會相似,卻又不同呢,我們要帶着這樣的疑問走進今天的課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通過這樣的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

接下來是新授環節,

問題呈現,首先我會給大家3分鐘時間自由閱讀並思考問題,什麼是性狀什麼是相對性狀。

探究歸納,接着我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小組成員互相觀察對方下列性狀,一耳朵有沒有耳垂?二,眼睛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三,石頭是否能有兩側向中間捲曲?是大拇指是否背側彎曲?然後引發同學們的思考。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嘗試概括什麼是生物的性狀。通過觀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舉例說出同種生物統一性症狀,有哪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後我來進行總結歸納。性狀就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爲等特徵的統稱。相對性狀,爲了描述方便遺傳學家把同種生物統一狀態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爲相對性狀。

應用提升,任選剛剛上述的一種性狀,看看自己與父親和母親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自己與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並說明這是爲什麼呢?以此來鞏固剛剛所學習的性狀和相對性狀。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環節,我會請班長,帶領同學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性狀是什麼相對性狀是什麼?這樣不僅可以指導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且可以進一步鞏固中難點,做到查漏不去在課程結束之前,我會讓學生預習一下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狀是有什麼控制的。

以上就是我教學過程的全部內容,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我會在黑板的正上方中間寫上本節課的題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然後分別寫出第一點,形狀是什麼,第二點相對性狀是什麼?

生物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爲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2章第3節《動物的主要類羣》第2課時,本課時主要內容主要如下:一是通過觀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的圖片或標本,認識這四個動物類羣主要特點;二是通過學生自行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瞭解四個動物類羣與人類的關係,形成正確的生物觀,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理念。

通過本節的教學,學生應形成如下概念:

1、環節動物是指具有“身體呈蠕蟲狀,細長而柔軟,分成許多體節,多爲蠕動爬行”等特徵的動物。

2、軟體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柔軟,分爲頭、足、內臟團三部分,體外有外套膜”等特徵的動物。

3、節肢動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一般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體節伸屈自如,每個體節幾乎都有一對分節的附肢,有發達的腦、靈敏的感覺器官和獨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徵的動物。

4、棘皮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扁平,體表有棘”等特徵的動物。

5、動物是生物圈中一個重要成分,人類應該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動物資源。

本節內容與其他章節的聯繫如下:

1、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相聯繫;

2、與生物進化的知識相聯繫;

3、與生物圈中的動物相聯繫;

4、與珍稀動物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知識相聯繫。

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羣中的動物,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接觸的比較多,對於他們的形態特徵、和人類的關係都有一定的認識,但還存在着表述不正確、不科學、不完善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構建正確的概念,形成正確的、科學、完整的認識。因本節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羣多,生物學術語多,術語之間的相似性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支持與幫助。但是,因爲本節的教學內容能夠極大的豐富同學們對生物種類的認知,學生還是有相當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

2、舉例說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羣與人類的關係;

3、舉例說明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佈最廣的一個類羣。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動物類羣的圖片及和人類的關係,培養學生的收集、觀察、歸納的能力;

2、通過活動“觀察昆蟲標本”培養觀察、討論、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比動物類羣的特徵,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2、瞭解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形成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開發與利用動物的資源的觀點;

3、瞭解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

2、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3、觀察昆蟲標本。

教學難點

1、觀察昆蟲的標本;

2、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

3、形成進化的觀點。

設計理念

1、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學生、教師所收集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觀察“昆蟲標本”活動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同學的觀察、交流、歸納的能力,形成對動物類羣基本特徵的認識;

2、設置問題串,引導同學們的思考。如:圖片能夠進行怎樣的分類;每一種動物的有何特徵;同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徵是什麼;這類動物與另一類動物在特徵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在進化的規律是有何體現;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學生歸納完動物類羣的特徵後,引導同學們閱讀教材,領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4、注重概念的運用與小結。在同學們學習相應的知識後,精選練習進行反饋、小結,強化同學們對概念的認識。

教學準備

1、上課前,要求同學們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收集與要學習的動物類羣有關的資料。重點爲能反應動物類羣形態特徵、該動物類羣與人類關係的圖片、視頻或文字資料;

2、爲彌補教材的不足,教師要事先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如: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類羣在傳播人類傳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學流程

一、複習引入

1、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概念,並舉例說明;

2、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扇形動物等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

二、情景創設,激趣

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與教學內容有聯繫的動物圖片,要求同學們進行觀察、分類;

三、分組合作學習、小組間交流

1、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對老師提供的圖片進行觀察並分類的同時,結合學生自己所蒐集的圖片來說明分類的依據;

2、各小組由代表來陳述自己小組的分類結果,並回答其他小組的質疑;

3、教師引導同學們進行小結歸納各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分佈環境,提煉出概念關鍵詞(概念的本質屬性);

4、依據同學們的學習所得,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正例、反例),檢驗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

四、與教材對話,迴歸教材

1、提煉出各個動物類羣的關鍵詞後,教師再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體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2、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四個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並用進化的觀點加以解釋說明。

五、練習鞏固

精選練習題,檢測同學們對於動物類羣主要特徵的理解、掌握情況。

六、知識拓展、深化情感

1、學生小組展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羣與人類的關係,並說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適當補充自己所收集的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與人類關係的資料,進一步強化同學對這些動物類羣與人類關係利與弊認識,促進學生形成辯證的觀點,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動物資源。

七、課堂小結

引導同學構建本節內容的概念圖。

教學預設

1、學生討論、質疑的環節應要注意控制時間,最好在課前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對掌握比較好的小組要心中有數;

2、學生在對比四個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並用進行的觀點進行解釋,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視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複習及引導;

3、學生對於教材中所列的與動物類羣的主要特徵不是很相符的動物,會存在疑問,教師應當從生物適應環境方面加以解釋。

生物說課稿 篇3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

(2)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3)通過觀察,證明單細胞生物對外界刺激能產生反應。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課文,總結、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對單細胞生物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3)通過學習瞭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對人類有益的,從而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動物的意識。

2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細胞結構、細胞的生活以及細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認識,頭腦中已經初步構建了生物體結構層次的知識框架,這爲本節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教學難點: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課件情趣導入

播放PPT課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使學生明白: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生物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那麼這個生物體全部的生命活動一定也必然是由這個細胞來獨立完成的。

書寫板書:單細胞生物

回憶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和細胞的基本結構。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1:如果將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從人體中剝離出來,放到自然界中,這個細胞能否象一個動物體一樣獨立生活?

問題2:自然界中有沒有這樣的單個細胞,它可以象一個生物體一樣獨立生活?

活動2【講授】授課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眼蟲,瘧原蟲,衣藻,草履蟲,變形蟲。

二、激發情趣。

激發興趣:總結每個小組的收集情況(學生收集到草履蟲的資料有草履蟲的細胞圖片、名字的由來、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從資料上認識到草履蟲是一個具有生命體的生物。

三、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草履蟲的外形、運動狀態及結構特徵。 嘗試用教材提供的圖文資料來解釋草履蟲的生命活動。

四、根據學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畫出草履蟲結構的板畫並進行標註。

1 請同學說說草履蟲的運動是怎樣完成的?2請同學說說草履蟲的觀察到的細胞結構:能看到食物泡嗎?草履蟲身體裏所有的食物泡一樣大嗎?說明了什麼?

五、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提煉和歸納,確認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

歸納單細胞生物的利與弊。

1、讓學生談談草履蟲的應激性:在清水和培養液中,草履蟲選擇待在培養液一邊;當在培養液中加入食鹽後,草履蟲往清水一邊移動,說明其可以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2、請學生談談單細胞生物的利與弊。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 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 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 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爲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 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 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 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 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 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啓發式談話法,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 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 ,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 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 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 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啓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 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 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 、“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 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啓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 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 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 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 、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 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 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爲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 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 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 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 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 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 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 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 、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