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生物說課稿四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生物說課稿四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表裏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爲“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爲裏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爲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裏。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說。

二、說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2.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

3.學會“蠍、蟋、蟀、蟈”4個會認字。

三、說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就要渴求知識,養成勤于思索的良好習慣。

抓住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表達的意思。

四、說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小時候的“我”認爲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爲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裏有個小蠍子在裏面。

2.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我”和爸爸。課文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我”和父親的對話描寫;“我”的心理描寫。

(二)深入學習課文,在感悟刻畫人物方法的同時,體會人物的個性。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些語言和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然後帶着自己的理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學生獨自畫句子、思考、朗讀。

3.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後進行點評。例:

“我愛聽這表的聲音。”我一邊說一邊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強烈的好奇感,渴望打開那塊表探個究竟。

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爲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裏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弄清緣由之後的滿足感

我想,大半因爲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裏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學們在一邊朗讀一邊點評的過程中,體會人物情感,逐漸讀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讀。

6.從剛纔的朗讀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個性了嗎?

7.“我”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8.《表裏的生物》是上個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馮至寫的一篇散文。還有哪些描寫讓你很欣賞?找到之後好好讀一讀。

五、說板書設計

表裏的生物

表的神祕:秒針走動發出聲音

美麗世界:寶石齒輪“小尾巴”

活的生物:“小蠍子”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生態系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瞭解生物圈》之第二節。從單元題目和章節的題目就看出本章的主題,即是——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教材在此前的第一節中,已經揭示“生物圈”作爲所有生物的家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 一理性認識,繼而在第二及第三節中通過探究活動等,交代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那麼現在,就要在生物學上有一個歸結,即:生物與環境之間這種於動態 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表面看似乎相對獨立,但教材的立意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態系統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作爲整體來考慮的,故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就尤爲重要了。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能力目標:

1.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組成。

2.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 決方法:生態系統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於全面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討論一個特定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以魚缸實物入手,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 基礎上,通過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的同時,儘量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如果歸納的不夠準確或全面,教師可以用實例進行提示。然後再以點破面,引 導學生根據生態系統的概念列舉一些生態系統的實例,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

(四)教學難點

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人類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二、說教學方法

1. 教法:直觀教學法是生物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初中學生的求知慾強,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在學習中需要直觀材料和感性經驗。 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然後分析歸納,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爲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在教學中,還採用啓發式談話法,在 學習每個知識點前,我都提出思考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觀察、思考,這樣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啓發引導,使學生積極思維,從而形成理性認識。

2.學法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並把自己比做一隻正穿梭於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髮 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導入新課。

(二)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什麼是生態系統。學以4人爲一小組進行合作,閱讀課本第23頁的資料分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列舉身邊的實例,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後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教 師層層設問:

①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麼關係?

②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併爲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 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如找出樹→蟲→鳥這樣的關係引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從腐爛的樹幹上長出的許多真菌 引出分解者這個角色。

3.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麼局面?啓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4. 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係圖(課本24頁圖I-17),教師設問:

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消費者與分解 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④除了植物、動物和分解者這些生物,生態系統就能維持下去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 念,和生態系統的非生物部分。並舉出身邊的實例。

5.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 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提醒學生注意:

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後。

②箭頭指向取食 者。

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6.展示上 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

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

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 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係,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 物的數量。

7.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爲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8.學生閱讀課本26頁資料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① 能量隨着食物鏈的流動而逐漸減少

② 有害物質隨着食物鏈的流動而在逐漸累積。

(三)情感教育

有 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實 例: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爲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四)歸納總結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爲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一、 什麼是生態系統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植物——生產者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

細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等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能量隨着食物鏈的流動而逐漸減少

2.有害物質隨着食物鏈的流動而在逐漸累積。

3.食物鏈中生物的數量隨着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漸減少。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生物說課稿 篇3

本課選自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章第一節,教學時間爲一課時。

A、背景分析

一、學習任務分析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爲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其核心是使學生體會到水是綠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條件,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驗探究、資料分析、技能訓練等活動過程使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爲學生接下來的學生奠定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教學重點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利用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能力

☆突出重點的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數據解析、具體情境分析等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中分析、對比,從而認識到水對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多項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經驗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認識,也感受到過植物器官中蘊含着的水分,這些經驗和體會是本節課學習很好的鋪墊。學生在小學學習的一些數學知識和自然知識也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性情活躍,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慾望,喜歡動手,善於發現,因此,我在課堂中設計了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活動,是學生在樂學好思的課堂氛圍中求知。

但七年級的學生畢竟年齡較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爲:

☆教學難點:

嘗試解讀數據的技能訓練

☆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單個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小學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同時通過同學們彼此提出問題來解讀隱藏的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

B教學目標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生物學科在課程上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科學、科技發展的現實,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的整合,我結合本節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試驗、數據分析,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二)技能目標

1、通過“植物體內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實驗,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過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培養學生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嘗試解讀數據,培養學生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目標

1、關愛綠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與綠色植物的和諧發展

2、增強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C.課堂結構設計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力求按照情景體驗,認知生成實際應用,能力錘鍊的教學順序來安排教學過程。以學生的生物學探究活動爲主線,以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爲核心,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討論分析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學方法:設計活動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採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爲此,我把本節課的課堂結構設計如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自主探索,初步體驗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數據,提升認識

實情分析,完善認知

資料分析,歸納特點

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關注家鄉,形成感知

技能訓練鏈接生產,錘鍊技能

總結感悟,延伸認知

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D.教學媒體設計

1、教具學具的準備

1)教師:乾燥的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燒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學生:直尺、筆,練習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調查寧夏水資源分佈情況和寧夏植被類型

2、多媒體課件

△素材準備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數據表

2)小麥生長髮育期需水量數據

3)與本課相關的圖片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展示數據,文字和圖片方便、高效,信息量大,學生樂於接受,在教學上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體驗。

E、教學評價設計

1、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

從參與程度,合作意識,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評價。

評價的形式採取的是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的身體語言評價和口語評價也適時用在評價的過程中,多采用鼓勵性的評價思維。

2、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

應當更多的關注學生對本節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恰當採用激勵與批評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

激勵與批評是學生興趣的生長劑,是學生積極性的催化劑,適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獨特想法,良好表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不良表現則應及時糾正,幫助學生良性發展。

F.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堂實錄片段一)

設計:通過展示費俊龍和聶海勝從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引導學生分析水與生物的關係,進而讓學生談談身邊植物需要水的實例,自然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心理活動和認知環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通過觀察費俊龍和聶海勝從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在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的同時,宏觀上讓學生認識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絢麗多彩的生物世界。接着學生根據經驗舉出綠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實際例子,貼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體驗(課堂實錄片段二)

設計:學生設計實驗一起動手找一<《《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找植物體內的水分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體驗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織成份,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無意識創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必要,它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主動參與,真切地感悟和體會到“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科學實驗的結果。

2、解析數據,提升認識

設計:出示科學家有關植物含水量的統計數據,請學生分析數據所反應的信息,結合剛纔的探究,從而得出“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這一結論

設計意圖:當學生自己實驗的基礎上,再讀科學家的實驗數據,不僅有強列的認同感也更容易解析數據背後的科學內涵,爲得出“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織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這一結論奠定基礎。

3、實情分析,完善認識(課堂實錄片段三)

活動一:學生觀察缺水植物,診斷病症,並與足水植物對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態這一結論。

活動二:模擬施肥,讓學生討論該怎樣做,得出無機鹽只有溶於水才能被根吸收並進一步運輸到其他器官這一結論。

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較抽象,所以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結合小學自然課的知識淺談,教師再加以講述,幫助學生形成認知。

設計意圖:紙上得來終覺淺,因此利用實際情景,具體分析,得出結論,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習積極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識的呈現鮮活生活、有血有肉。

4、資料分析,探究特點(課堂實錄片段四)

設計:課件出示一組不同地域植被分佈情況的圖片和相關文字信息,請學生討論分析這些信息反映了什麼問題?進而得出水影響植物分佈這一結論。再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寧夏當地水資源和植被分佈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家鄉。

設計意圖:提供圖文資料,讓學生分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索,同時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課前查閱寧夏當地水資源植被分佈情況,既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增強了建設家鄉的主人翁責任感。

(三)鏈接生產,錘鍊技能(課堂實錄片段五)

設計:利用小麥不同生長期需水量的實驗數據(課本中的技能訓練)我結合課本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依次完成,這三個任務分別是:

任務一:將文中信息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來。

任務二:將表格反應的信息轉化成問題,提問你班裏的好朋友。

任務三:根據表格中信息向當地農民提出科學灌溉的建議。

設計意圖:知識是爲生產服務的,解讀實驗數據是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遇到的,掌握正確的解讀方法能更好地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利用了小學學習過的統計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比較容易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對作品交流時的自評和他評鍛鍊了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任務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的科學素養和提出問題的意識。任務三則是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學生略動腦筋就能解決,同時在其中滲透節水教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覺得學有所用,並且在不同的設計和答案中,品嚐成功的喜悅,從而更樂學。

(四)課堂小結與拓展延伸(課堂實錄片段六)

設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穫和感悟?或者有什麼疑問?提出來我們共同討論。

活動方式:同桌對講,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課堂氣氛,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說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維,帶着問題離開課堂,課後繼續探索,實現知識的延伸。

(五)課後實踐活動

設計:我給學生布置了兩個課後實踐活動:

1、爲生活在你身邊的植物及時澆水

2、創作或收集有關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併爲你周圍的人做宣傳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用行動體現“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論認知,引領學生樹立節水意識,宣傳節水理念。

(六)結束

設計:用兩幅漫畫愉快結束本節課

NO1:小水滴爲植物澆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給水管保暖

設計意節課,圖:輕鬆、愉快中結束本再次倡導節約用水,愛我家園。

G.板書設計

保持直立姿態

無機鹽溶於水才

能被吸收和運輸

用於蒸騰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響植物分佈

課後反思

一、本節課成功的地方:

1、倡導探究性學習培養個性的生成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列爲內容標準的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本節教學我以學生現有經驗和親身體驗爲切入點,爲學生創設了探究活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充滿個性的思維空間。

探究植物體中的水分這一探究活動利用常見的菊花、西紅柿、樹葉、綠豆種子等實驗材料以學生分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最後全班交流結果。教師沒有規定具體的實驗方法,也沒有限定探究步驟,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學生利用經驗展示了他們個性化的創造,有的用擠壓法取水,有的用鹽使細胞中的水分滲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它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即時創造,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充滿童趣,也得到真切的體會"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來自於自己的實踐與探索,比單純老師的說教更生動。

2、關注學生成長,樹立安全意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如何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到學習的樂趣而又防止意外發生是課堂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之前以“安全小問題”的形式提醒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保證了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多種評價方式,師生和諧發展

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多元化有利於促進學習者快速領悟,達到更好。本節課我讓學生做課堂主人,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彼此取長補短,即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維充分發展。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很豐富。不是簡單的“好”、“你真棒”等機械化詞語,而是一個眼神,一次微笑,一個動作(輕輕的摸摸頭等)都在給學生默默的鼓勵,讓學生愉快的認同學習。

4、充分開發課程資源,鍛鍊學生綜合素質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鍛鍊學生多種能力,培養學生素質,我參考課本中的技能訓練,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針對小麥生長期的需水量,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要求學生用數學統計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的處理實際數據,實現了課程的整合;“任務二”要求學生挖掘信息,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因此,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而向好朋友提問的活動形式也極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任務三”是提出科學灌溉建議,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領學生樹立科學研究是爲生產服務的意識。

5、課程中貫穿節水意識培養學生主人翁責任感

我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適時地插入寧夏水資源狀況的分析資料,使學生自覺樹立節水意識,培養了未來社會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不再是空話、套話,而真正賦予了血肉和靈魂,使它豐滿、鮮活起來。

6、暢談收穫與感悟提出新問題

以學生彙報來小結本節課內容,使課堂中始終保持輕鬆、活躍、和諧的學習氛圍;接着“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結束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求知態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遺憾和不足

教學中沒有及時挖掘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閃光點,而是採取了迴避或一帶而過的方式說明教師爲了完成自己預設的目標,在教學中更多的考慮了自己,沒有本着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理念進行教學。

教師的指示性語言過少,比如:在談到酒精燈的'使用時,有些注意事項學生沒有回答出來,教師也沒有及時指出,容易留下隱患,這是必須要警惕的。

評析

本節課的亮點:

1、學生的探究活動,設計新穎獨特,不拘泥與形式、模式,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發揮,如實驗材料小組同學自由選擇,探究方式自行設計,讓學生在盡乎玩耍的過程中,憑經驗完成了探究任務。課堂實際授課中,看到學生思維積極、活躍,實驗方式多種多樣,但卻都圍繞主題,達到了探究效果。這對生物課中類似本節比較簡單的知識,給教師在處理探究性教學時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2、本節內容比較簡單,教師在處理時也充分顯示了駕馭教材的能力,僅以知識爲載體,注重的是學生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這體現在以科學家得到的一組數據爲例,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任務串,即由知識目標過渡到技能目標最終達成情感目標,這一環節的處理不僅培養了學生圖文、圖表轉換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識圖、析圖、作圖、用表的能力,最終的落角點卻是珍惜水資源,關愛我們生存的家園,關愛人類自己。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了三維教學目標。

3、本節課的反饋小結處理也很有特色,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所獲,設計問題,自己指定班裏的同學來回答,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有問的、有答的、還有提出疑義進行補充的、甚至有對問題該提不該提、提得好不好進行評說的。下課了很多同學還在爭論着。這些自評、生評、師評、他評的過程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表現性評價,是發展性評價理念的具體運用。

4、對安全使用酒精燈的提示,顯示了教師注重以人爲本,關愛生命理念的體現。在學生小組探究、討論問題時,教師的語言是‘我們小組派代表來回答’,看得出學生對當這個“代表”還是很積極、很自豪的。這些鼓勵語言的恰當使用,給聽課者的感受是:親愛的老師又回到了學生們中間。

本節課值得商榷之處:

1、學生的思維火花給激發了出來,回答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注意傾聽學生這方面做得還有欠缺,表現在與自己課堂預設不符合時,就忽略了學生,不感放手,有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急於求在的感覺。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視野,多進行教學反思,纔會增加教學的機智,更快提高教學的技藝。

2、有時爲了課的簡潔,中間過渡語言的省略,使得問題交待不夠明確,影響了課的流暢。《《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生物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 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後,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爲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 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後再自然的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並願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

6、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瞭解不多。由於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學生髮言,引出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捕捉了許多鼠婦放在瓶子裏,下面我們首先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是怎樣捉到鼠婦的。

生(女):我在草叢裏和牆角落發現它們,用草杆引它們爬上去,然後放進瓶子裏,不過鼠婦老是從草杆上掉下去,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到10只。

(同學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好幾位男生同時舉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開石塊後找到它們的,然後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裏。

生(女):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我家的花盤全部挪動了一遍,在花盤底下找到了好多,由於不敢直接用手抓它們,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捲成漏斗狀,然後設法讓鼠婦爬進“漏斗”,把它們從瓶口“漏”到瓶子裏去。

師:看來大家在捕捉鼠婦的時候都動了腦筋,有些同學還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麼,同學們在捕捉鼠婦的過程中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鼠婦生活的地方又陰暗又潮溼,長年累月。這樣,它們受得了嗎?

師:每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習慣在乾燥的地方,有的習慣在潮溼的地方,比如說蚯蚓它就長期生活在土壤裏面。

生:鼠婦生活在潮溼的土壤表層,它們吃什麼呀?

師:這個問題真厲害,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回去查查相應的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好嗎?

生:好。

生:鼠婦是不是膽子特別小呀?我小心搬開花盤的時候既沒有碰到它,也還沒有動手捉它,它就四處亂爬。

師:是啊,搬開石塊或花盤以後鼠婦很快就爬走了,它們爲什麼爬走呢?是膽子特別小嗎?

(老師板書──問題:搬開石塊或花盤,鼠婦爲什麼爬走呢?)

【問題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學生提出來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纔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究,老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

二、逐步深入,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設

(思考一會兒後,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生:石塊或花盤搬開,對鼠婦來講是一種刺激,它感到危險,知道有人來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爲它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塊或花盤拿開的話,陽光照進來,生活的環境溫度升高,它們不適應,就爬走了。

生:鼠婦不喜歡光,光對它們來講是一種刺激,光照進來讓鼠婦感覺到不安,所以它們就跑掉了。

師:那就是說,你認爲鼠婦爬走是因爲環境變明亮了,或者說,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使它逃離明亮的地方,選擇陰暗的地方。

師: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確。因此,我們把這些看法作爲這個問題的假設的答案,怎樣驗證誰說得假設對呢?

生:做實驗。

師:老師也同意通過做實驗去驗證。但我們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我們先選擇聽起來最合理的第三種假設(環境變明亮使鼠婦爬走)去驗證,時間有多的話,我們再去驗證其餘兩種假設。

(老師板書──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環境變明亮會使鼠婦爬走。)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鼠婦爬走,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做出了好幾種猜測,每個人談的都有道理,但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老師適當做出選擇其一的安排,將學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體的探究活動過程。】

(2)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

師:那麼,這個實驗怎麼做呢?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應該準備一些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然後設法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然後把鼠婦放進去,看看哪邊的數量多。

師:怎麼樣才能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個大托盤,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放在裏面兩邊,然後在托盤相應的一邊蓋上紙板,另一邊蓋上透明塑料板。

師:看來,這位同學受到了我們桌子上準備的實驗器材的啓發,不過我想問這位同學,不蓋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證了光線明亮嗎?

生:蓋上可以防止鼠婦爬出來。

師:同學們對這位同學的實驗方案還有什麼意見嗎?

生:我覺得應該把兩邊的土壤改成都是乾的土壤或者都是溼的土壤,不然的話,就說不清楚是土壤的乾溼還是光線的明暗使鼠婦爬動。

師: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婦爬走是不是和光線變明亮有關,只有在其它的條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線的明暗這一對不一樣的條件對鼠婦有沒有影響。

師:像這樣的光、水、溫度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條件,我們把它們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師板書──非生物因素:光、水、溫度等)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們就把它們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師板書:生物因素)

師:那麼,改成都是乾的土壤好呢?還是改成都是溼的土壤好?

生:改成溼的土壤好。

師:(進一步追問)爲什麼呢?

生:因爲我們看到鼠婦一般是在潮溼的地方,在乾燥的地方沒有看到,推測鼠婦習慣生活在潮溼的地方,把鼠婦放到溼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適應,很快安靜下來,有利於我們觀察鼠婦的活動,避免造成大的實驗誤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剛纔推測人掀開石塊這種刺激也可能是鼠婦爬走的原因,把鼠婦放進去對鼠婦來講是一個很強的刺激,它不會四處亂爬嗎?

師:會。

生:那怎麼計算鼠婦哪邊爬得多呢?

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說說看,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生:可以把鼠婦靜置幾分鐘,等它脫離了這種刺激的影響後再開始計數。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此,我們要讓鼠婦靜靜地在裏面呆上幾分鐘,讓它適應一下實驗裝置的環境,避免由於鼠婦的緊張而造成實驗誤差,這同時提醒我們做實驗時要保持教室裏的安靜,以免干擾了鼠婦。

【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在制訂實驗的方案時,常常考慮不周到。教師以引領者的身份啓發學生思考,完善實驗方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期這樣,學生考慮問題、制訂實驗方案的能力就會獲得提高。】

師: 大家對這個實驗裝置考慮得很嚴密,看來同學們都意識到了要想研究某個條件影響鼠婦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條件控制起來,避免它們的干擾。做實驗前,老師還有二 個具體的操作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實驗第一步,大家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鼠婦怎麼樣放進去呢?我們每個實驗小組兩個瓶子裏各裝了5只鼠婦,是一起放進托盤的某個地方呢還是分兩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裏比較好?

生:我覺得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比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邊爬。

師:有其它的意見嗎?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僅僅看出它們往哪邊爬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具體的在明亮和陰暗中的鼠婦數量來證明鼠婦喜歡哪種環境,而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不方便計數,因爲中央區域處於陰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處於這一區域的鼠婦算作哪一邊的。

師:那你覺得怎麼做好呢?

生:我覺得應該同時在托盤的兩邊一起放,5只鼠婦放在明亮區域的中央5只鼠婦放在陰暗區域的中央,這樣便於計數。

師: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好,根據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是依靠鼠婦安靜下來2、3分鐘後分別呆在明亮的區域和陰暗區域的鼠婦數量來判斷它喜歡哪種環境,但是,有的鼠婦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差,放進去5分鐘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還在亂爬;還有,你在計數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有鼠婦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適應,正往回爬但又還沒越過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經計數了。這二種情況都會帶來誤差,怎麼樣解決它們呢?

生:首先保持周圍的環境安靜,然後等到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纔開始計數。

師: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

生:(着急的解釋)我指的是沒有很大的爬來爬去的時候纔開始計數。

師:別的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我覺得讓鼠婦安靜幾分鐘後,可以多觀察幾次,每次觀察都作記錄。

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包含各種情況對實驗的影響,減少誤差。

師:不錯,能想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好,我們確定下來,將鼠婦靜置的時間是2分鐘,2分鐘之後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共統計10次。一會兒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的時候注意分工合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由於科學探究實驗具有很大的嚴謹性,有些實驗設計的細節問題學生確實想不到,這時候需要老師加以提問、引導,將一些需要補充交代的問題講清楚,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學生分組實驗,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糾正他們錯誤的做法並對分工合作表現好的實驗小組予以及時表揚。)

師:哪個小組先來彙報一下你們分工的情況以及你們的實驗結果?

生:(上講臺)我們小組是這樣分工的:甲同學負責把鼠婦放進去,並蓋好紙板和塑料板;乙同學計時;丙同學統計鼠婦的數量;丁同學負責記錄。我們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在黑板上的第一個表格內記錄實驗數據)。

師:看上去這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中,每次記錄的數字大都是陰暗處的比明亮處的大,其它小組的情況也是這樣嗎?

生:是這樣。

師:10組數據挺多的,有沒有更簡單明確的表示實驗結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運用數學中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進一步追問)具體怎麼求?

生:明亮處的數據加起來除以10,陰暗處的數據加起來除以10。

師:(啓發提問)這可能會得到小數,怎麼處理呢?

生:四捨五入。

師:有沒有反對意見?

(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有幾位同學急不可耐地舉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捨五入來處理!因爲數學老師講過,應用題要按實際情況處理,這是實際問題,鼠婦超過半隻才能算一隻,所以應該是小數點後的數字大於0.5才進一位,並且只保留整數。

師:很好,每個小組計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後各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各小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個表格中記錄數據)

師:看,用平均數表示大家的實驗結果就十分簡單明瞭。實際上,我們班有13個組,相當於做了12次 重複實驗,我們知道,實驗重複的越多,就越容易減少誤差,得到的結果就越可靠。比如說我們扔一枚硬幣,落地時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結果假如 是正面朝上的話,我們並不能得出“扔硬幣落地正面會朝上”的結論,因爲大家都知道,多扔幾次就可以得到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結果是一樣多的。那麼,我 們怎麼樣來處理這13組實驗數據呢?

生:將每一組的平均值加起來再求一次平均數。

師:很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說明他理解了處理重複實驗數據的方法,請大家算一下這個平均值。

(學生計算,彙報)

師:明亮處的平均值是2,陰暗處的平均值是8,這兩個平均值可以說明鼠婦喜歡陰暗的環境,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環境變明亮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實驗數據的處理對於七年級(初一)的孩子來講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內容,老師應合理的予以啓發,讓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教學實際情況證明, 做到這一點不是很難,而且學生使用了其它學科的知識感覺很有成就感,無形之中讓學生明白了學科知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使他們努力學好其它學科。】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師: 其實不僅是光,在我們完成剛纔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想到鼠婦的生活也許還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土壤的潮溼程度以及溫度等等。請大家參照 我們課堂上設計的這個探究性實驗的裝置和步驟,設計一個類似的探究實驗,看看鼠婦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響。由於時間的原因,同學們只能下課以後去試 一試了。最後提醒大家一下,課後完成自己設計的另一個探究實驗後,鼠婦怎麼處理呢?

生:放回到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師:好,我們就要養成這種愛護實驗動物的好習慣。

四、從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師: 同學們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說過,人掀動石塊或移動花盤會使鼠婦爬走,影響鼠婦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當然也可能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提到過 的生物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際上,自然界中這種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講的就是螳螂對蟬生活的 影響和黃雀對螳螂生活的影響,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捕食關係,大家還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

五、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轉而講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大家舉的例子都不錯。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會影響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動地受環境的影響,它對環境就不會有一定的影響嗎?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10頁圖1-6“土培中的蚯蚓”閱讀相關文字,思考這個問題。

生:蚯蚓在土壤裏鑽來鑽去可以使土壤疏鬆。

生:蚯蚓會吃掉落葉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環境污染;蚯蚓的糞便是植物生稱的好肥料;還有,蚯蚓是高蛋白的,營養豐富。

(同學們“哄”的一聲都笑了)

師:看來這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挺豐富的。通過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生物確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我們可以想到,生物對環境產生影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比如說蚯蚓沒有適應在土壤中生活的話,它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影響土壤的。請大家翻到課本第8頁,觀察節頭情影圖“沙漠中的仙人掌”,這是一個典型的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學生觀察、思考)

師: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並討論)

課後反思

學 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 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爲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 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 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 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 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 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 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 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 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 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 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