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說課稿範文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科學《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科學《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說課稿範文

教材分析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六課。本課是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的變化、傳播等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引導學生運用實驗模擬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個部分在幫助我們聽聲音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重點研究鼓膜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經歷問題——假設(猜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爲後面《保護我們的耳朵》做好充分的準備。

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耳朵的認識大多隻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徵以及它是一個重要的人體聽覺器官等一些淺顯的知識上。至於耳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麼作用,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大部分學生不清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到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研究大小、遠近不同的聲音是怎樣對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動產生影響的,從而探索人耳鼓膜的作用;通過體驗活動感受鼓膜的作用。

2、能夠根據耳廓的構造理解耳廓功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研究大小、遠近不同的聲音是怎樣對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動產生影響,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認識聲波的傳播路徑以及人耳各部位的作用。

教學準備:

一個玻璃杯、一塊氣球皮、一條橡皮筋、一個音叉、一點細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這幾節課我們都在研究聲音,對於聲音,你們有了哪些認識呢?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變化的原因……)看來,同學們對聲音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那你們知道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嗎?(板書課題)學生猜測。

耳朵是人體的感覺器官,它能聽見聲音,這是孩子們瞭解的。可是人們怎樣通過耳朵聽聲音,他們恐怕一時還說不清楚。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本課首先從認識耳的構造人手,研究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出示耳朵的結構圖,初步形成一個整體的、形象的概念。學生通過看圖初步瞭解耳朵的基本結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耳朵各部分的功能進行推測,從學生的推測過程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這一問題的初始認識,在這,我設計了一個學生猜測的環節,實際就是讓更多的學生說一說,推測一下。這樣也就自然的引出第二個環節:耳朵的構造。

二、認識耳朵的構造,提出聽覺產生過程的假設。

要研究我們到底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必須先了解耳朵的'構造。

1、耳朵的構造

談話:通常我們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耳朵的內部是怎樣的。(課件出示耳朵結構圖)

從這幅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由耳廓、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等構成。

誰願意用模型向大家介紹一下耳朵的構造。

2、提出假設

你們覺得耳朵的各個部分都有些什麼作用呢?咱們小組內先交流交流,並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

耳朵的各個部分各有什麼作用?

本課以學生自主探究爲核心,教師應該儘量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的看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本課的重點我放在了鼓膜模型的製作及發聲體產生的震動傳播到氣球皮時,氣球皮產生的現象,從而,推測出人耳鼓膜的作用。教材略做了調整,把耳廓的作用放到了前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即:由表及裏,由外到內,由感知到抽象,也應該是先認知耳廓的作用。鑑於學生的基礎和實際年齡特點,本課採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製作“模型”需要哪些材料?重在讓學生獨立完成“模型”的製作及怎樣感受它的震動。使學生在親歷實驗過程中充分體驗鼓膜會感受到不同的聲音大小,教師的發聲演示也是爲了反覆的驗證。“耳的結構和功能”,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耳的結構圖或耳的模型,瞭解人耳的基本結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人耳各部分的功能進行推測。從學生推測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對鼓膜和耳廓的功能已有較正確的認識,耳朵的其他部位對學生來說很陌生。到底這些部位有什麼作用呢?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活動。

三、耳廓的作用

1、師:鼓膜是這麼的重要,我們得好好保護纔對。我們來放鬆一下聽一段音樂!

師:聽的時候,我們可以讓手活動活動,先把手放在耳廓後面,手掌朝前。聽一會兒,再把手放下聽一聽,重複幾次,好嗎?

2、現在你覺得耳廓有什麼作用?

手掌合攏時就相當於我們的耳廓變大了,收集到的聲波就更多了。

這裏我只設計了一個環節就是學生的實際感受,把手放到耳朵後面,聽手機播放的音樂,反覆多次很重要,還有就是不能放的音樂聲過大,學生不易分辨。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耳廓的作用就是能使聲音更大更清晰。

四、觀察比較“鼓膜”的振動

1、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這僅僅是我們的推測,到底耳朵的各個部分都有些什麼作用呢?

我們無法真實的拿這些部位來研究,那我們就藉助模擬實驗來研究。

2、教師出示製作“鼓膜模型”材料(蒙在玻璃杯上的氣球皮),你覺得這個材料是模擬什麼的?你爲什麼這麼說?

的確,這氣球皮繃得很緊,和鼓膜一樣是很薄、很有彈性的一層膜。

3、爲了便於觀察和比較,我們可以在鼓膜模型上灑些小紙屑。

4、師演示重重地敲擊音叉,離模型較遠,學生觀察。

交流發現。

如果音叉再靠近些,你們覺得會怎樣?

師演示。

5、如果距離一樣,一次輕輕地敲,再重重地敲,“鼓膜”會怎樣振動?

師演示。

6、師:其實我們耳朵裏的鼓膜和氣球皮一樣,請大家想象一下,當外界的聲音傳到鼓膜時,它就會怎樣呢?

生:也會象這氣球皮一樣發生振動。

師:是呀,當外界的聲音傳到耳朵裏,會引起鼓膜振動,於是我們就聽到了外界發出的聲音。

“觀察比較鼓膜的振動”讓學生意識到,有時無法用真實的物體進行實驗時,可以採用相似的材料進行模擬實驗。教師演示在塑料杯口緊緊地蒙上橡膠皮,並在“鼓膜”上撒上小紙屑,讓學生觀察比較。準備材料時,我發現將振動的音叉已經離得很近了,振動還是不明顯。於是在杯子、橡膠皮的選擇上,進行了多次試驗,最後發現用塑料發聲罐、簡易聽診器的橡膠皮的效果最好。用音叉製造較強的音時,紙屑跳動很劇烈,聲音弱時,紙屑微微跳動。之後讓學生齊唱一首歌觀察“鼓膜”的振動,學生觀察到紙屑劇烈跳動,非常興奮、。研究製作鼓膜的模型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鼓膜的震動,感受當外界各種不同的聲音通過外耳傳到鼓膜時,鼓膜會產生不同的震動。

五、其它部位的作用

剛纔我們通過實驗瞭解了鼓膜和耳廓的作用,其它部位又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來看一段資料課件出示書P58灰色內容。

“看資料瞭解其他部位的功能”,發現書上P58頁的這段話對有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這樣以課件的形式出現便於學生理解和解釋。

六、總結延伸

同學們,現在如果有人問你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你會怎樣回答?

總結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因爲我們只研究了“耳廓”和“鼓膜”,所以學生很難總結的與書中的一樣,因此,爲了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後我是讓學生通過課件直接把書中總結的內容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