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生物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生物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 以魚爲例,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爲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爲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爲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爲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爲了儘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溼潤的紗布包住魚頭,並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爲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後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

生物說課稿 篇2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豔,來自於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鑑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爲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於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羣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爲“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爲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爲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爲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②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爲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並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爲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裏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並~~)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藉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爲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徵);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徵)。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於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爲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爲了“學會”知識,更是爲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㈥教學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呈現】

(組織學生觀看並說出其名稱)

b.優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併爲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基調。

2、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後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呈現】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呈現】)

b.優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然後提問: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爲什麼?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並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徵。【呈現】)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並講出主要特徵。【呈現】

b.優點: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4、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6分鐘)

a.處理:發出請求: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呈現】然後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呈現】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然後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

b.優點: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5、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組織1~2個小組交流分類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或糾正。【呈現】

b.優點: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6、疑難解析(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爲什麼?【呈現】

(組織學生辯論、得出結論)

b.優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羣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㈦綜述

以上是對“生物的分類”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着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鬆的掌握了分類的基本方法。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於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播放各種動物圖片。

設疑:你認識這些動物嗎?觀看並講出其名稱。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慾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

二、區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講述:科學家根據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設疑: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麼?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答:脊椎動物有啄木鳥虎、

金絲猴、蜥蜴、青蛙、松鼠、魚、蛇、大山雀。

無脊椎動物有草履蟲、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蝸牛。

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着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三、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講述:根據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徵,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羣。

設疑:你能根據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麼?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

邀請:你願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爲什麼?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答:

脊椎動物可以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拖動圖片,將脊椎動物分類,並且講出分類的依據(主要特徵):

紅魚屬於魚類,它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青蛙屬於兩棲類,它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屬於爬行類,它體表無羽毛,有鱗片或甲。

啄木鳥、大山雀屬於鳥類,它們體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絲猴屬於哺乳類,它們身體被毛、胎生、哺乳。通過填寫表格,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並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羣有所瞭解。

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於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四、分組對生物標本室裏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請求: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的同學在打掃生物標本室的時候,不小心把裏面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這些動物的特徵重新分類整理嗎?

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

1、標本繁多,各小組組員內要明確分工,分散記錄。

2、標本不可觸摸,只能觀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

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親身體驗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並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五、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點評。小組彙總。

交流。

補充和糾正。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六、疑難解析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於哪類動物?爲什麼?辯論、得出結論。

答: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屬於哺乳類;海龜屬於爬行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羣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後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後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採取的相應的措施。這是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二、說教學依據:

學生對外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的方式,再轉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讓學生抓中心句,整理歸納各部分內容,瞭解大概文意。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爲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五、說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據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爲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爲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1.給重點字詞注音。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4.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2)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四)教師展示學生收集的信息:學生自由展示課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關材料。教師也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等等。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必須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五)遷移拓展: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爲題的討論會。

2、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六)課堂小結《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七)板書設計:

是什麼 邏

生物入侵者 怎麼樣 順

怎麼辦 序

生物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對生物的起源和進化這章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以及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

教材把本章節的內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樣性之後,在生物分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本章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類羣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闡述生物進化的理論和證據,解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第一節主要介紹生命的起源,爲生物的進化鋪墊背景知識。第二節則提出生物進化的證據、進化的歷程和進化的原因。

具體到本節課則要着重介紹生物進化的證據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紹化石的形成過程,在清楚了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係的基礎之上,再展開如何利用化石揭曉生物進化的祕密的學習和討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最有力證據,並初步學會研究化石從而推測生物的進化歷程,進而初步瞭解生物進化的規律。

二、 學情分析

對於化石學生並不陌生,但大部分學生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對於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時,學生在上一章對生物分類的學習過程中,對生物的進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對生物爲什麼會進化,生物是怎樣進化等問題都還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給學生建立起化石與生物進化的關係,讓學生確信要想研究生物的進化,必須依據化石。

由於化石本身的知識並不難,在教材中只有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的舉例,學生往往體會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會忽略化石對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作用。故本節課將學生分組,組織學生動手觀察一種生物的化石圖片,嘗試製作出該生物的進化樹,這不僅能大幅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更有效的讓學生初步掌握生物的進化規律。

根據上述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而能夠通過製作生物進化樹,初步歸納生物的進化規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因爲在努力達到此知識目標的過程中,更是爲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分工併合作等能力。

教學流程分爲六個環節,下面我分別對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上一節課學生已經知道了科學家發現了三十多億年前的細胞化石,所以推測出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四十億年前,進一步向學生拋出問題“是誰爲我們揭開了幾十億年前的事實真相呢?”設疑引起興趣,進而馬上爲學生播放視頻《化石吟》,引起興趣,引入新課。

這樣一來使學生對化石有一個初步瞭解,二來明確了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從而明確本課的課題。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過視頻中的多種化石後,向學生提出“化石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再結合圖片向學生講解化石的形成過程。此時再向學生提問“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係是什麼?”,邏輯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該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層越深,年代越久遠。”這個結論。

這個環節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帶領學生回到遠古時代,感受上億年的地層變遷,從而讓學生體會化石資源的珍貴,且瞭解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係。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三:化石的作用

在瞭解了化石的形成過程後,學生會對課題產生疑問“爲什麼說生物進化的證據是化石”,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時給學生播放視頻《生物的進化趨勢》,明確出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爲進一步明確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鳥和孔子鳥的圖片,指出它們與爬行動物相似的特徵,從而證明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即說明通過研究化石可以證明生物的進化歷程。

讓學生明確研究化石可以推斷出生物的進化歷程,從而激發起研究化石的熱情。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四:一種假想動物進化樹的製作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主要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研究化石製作進化樹的實驗中來。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讓學生當一次科學家,給一些動物通過化石尋找親緣關係及進化歷程。明確任務後則展示這些假想動物的化石圖片,包括現存假想動物的圖片和假想動物的化石圖片,講解清楚化石圖片右下角的括號數字爲距今n百萬年的含義,例如73號化石距今20xx萬年。此時可以向學生尋求方法,於是提問“我們有了這些動物化石標本,並且知道了它們出現的時間段,怎麼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完成家族譜系圖呢?”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範例進化樹的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如何製作進化樹。看過範例後,學生應該可以說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層,並且根據分類學知識,要把結構特徵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當學生把大致思路講明後,再並告之製作進化樹的具體步驟。之後便是分配各小組的任務,並巡視指導小組實驗。學生是八人一大組,每四人一小組,承擔一半進化樹的製作,小組內兩人按年代排序,兩人對比分類並黏貼,最後兩小組將進化樹合併完成一棵完整進化樹,即從兩千萬年前到現在,這種假想動物的進化發育圖譜。

讓學生親自體驗通過研究化石從而推測生物進化歷程的方法,並在實驗過程中,鍛鍊學生討論、分析、推理、分工併合作的能力。同時體會科學工作者的樂趣與艱辛,認識動物的進化是不平坦的。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五:展示進化樹

首先展示學生的進化樹作品,並與科學人員製作的參考進化樹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問題,反思在製作過程中的問題。之後則讓學生對進化樹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在此進化樹中的什麼證據可表明進化是相對緩慢的?又有什麼證據可表明進化是相對迅速的?”在學生通過觀察進化樹的特徵後,可查找到相應證據。然後再進一步提問“爲什麼會有的進化速度快有的慢呢?爲什麼現存動物有的複雜,有的則相對簡單?”組織小組討論後,舉例解釋環境對生物進化受環境的影響。

這樣做,一方面,對比學生的製作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另一方面,考察學生對進化速度的理解,並鍛鍊學生的觀察、對比、分析的能力,同時繼續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並且爲後面講解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做好鋪墊,讓學生通過實例體會環境給生物進化帶來的影響。

最後師生共同進入環節六:本課小結

由教師結合板書回顧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並昇華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次。而最後的設問“究竟環境是怎樣影響生物的進化的?”引出了下節課將要學習的達爾文的進化論,進一步探討生物進化的原因。

在本節課最後,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並強調環境對生物進化的影響,爲下面介紹進化理論做好鋪墊。

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實驗活動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使三維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得以實現。

感謝各位評委老師!請多指教!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羣落的結構”,包括羣落基本涵義、羣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羣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係和羣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教材貫徹了種羣和羣落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這一思路,羣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種的生物集合體,在更高層次、範圍更廣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既是種羣問題研究的深化,也是學習生態系統的基礎。儘管學生對羣落現象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歷簡單性和生活環境差異性,學生對羣落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的感性認識上,要理解羣落的核心知識概念還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解釋羣落的概念,識別羣落類型,列舉羣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概述羣落的結構特徵,運用已建構的羣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羣落問題。

能力目標使用一定的方法對羣落現象開展調查,嘗試對土壤中小動物類羣豐富度的研究,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分工協作的愉悅情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認同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認識羣落的價值,關注人類活動對羣落結構變化的影響,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自覺養成環保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羣落的涵義及羣落的結構特徵。

教學難點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羣落的結構特徵。

四、說教法

4.1製作多媒體課件

在學生調查研究中,羣落內的不同生物之間的種間關係,羣落的空間結構中動物的分層現象等,有時不容易觀察到,可以利用課件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本地沒有的多種生物羣落現象,如熱帶雨林羣落,溫帶草原羣落,海洋羣落,湖泊羣落等,爲學生運用概念解決未知的羣落問題提供素材。

4.2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進行引導

爲了使學生領會和把握羣落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說明一個羣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爲進一步說明在羣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剖析池塘生物羣落,引出羣落結構的話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聯繫具體的事例,並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教師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關於“羣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羣落的重要特徵。不同羣落間,種羣數量和種羣中個體數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羣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羣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羣落中各種羣的相對數量和比例。在生態學上,描述一個羣落中種羣數量的多少是用豐富度來表示。關於“種間關係”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然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6.1創設情境,引發學習動機多媒體課件展示夏季校園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課:荷塘中有許多生物,你都認識哪些?你能列舉幾種嗎?它們是同一種嗎?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組成的單位是什麼?如果將荷塘中全部生物作爲一個集合研究,這個集合應稱羣落。

6.2建構羣落的概念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調查羣落現象的4個小組彙報4個羣落調查時間、面積範圍、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和估計的數量。

教師設疑在你調查的時間和調查的區域內,這些生活着的生物屬於一個物種還是不同的物種?所有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稱爲什麼?不同的種羣集合在一起還能稱爲種羣嗎?

學生討論結果在調查的區域內生活着許多種生物,同一物種個體構成了一個種羣,不同物種的生物個體構成了多個種羣,這樣的集合要比種羣要大得多,不能稱爲種羣。

建構羣落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羣的集合,叫做羣落。思維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圓表示不同種羣的差異,請你畫出種羣和羣落之間關係的概念圖。

6.3建構羣落結構的重要特徵6.3.1羣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4個小組彙報結果。

教師設疑不同的羣落中物種的組成類型是否相同?數量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結果不同類型的羣落內的植物、動物種類和數量的是有差異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內小動物數量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羣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種組成的。

建構羣落特徵1羣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豐富度不同。

思維拓展你怎樣從外觀上區別兩個生物羣落呢?分析導致羣落中物種豐富度差異的原因。

6.3.2羣落內有一定的種間關係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4種羣落中的生物種羣大致數量,在數量上佔優勢的生物種類,列舉觀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設疑不同的種羣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還是有一定的聯繫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關係怎樣?種間關係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捕食、競爭和寄生是否會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種生物的數量變化會對其他生物種羣數量變化產生影響嗎?

課件展示荷塘、灌叢、坡地、草地內典型的幾種種間關係,如大魚和小魚之間的捕食關係,兩種不同植物之間的競爭關係,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和魚的寄生關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關係;大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和混合培養時的種羣數量變化曲線;猞猁和雪兔種羣數量變化曲線。

學生討論結果一個羣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過複雜的種間關係,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構羣落特徵2羣落內有複雜的種間關係。

思維拓展你能判斷下列曲線分別表示哪種類型的種間關係數量變化嗎?6.3.3羣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

學生彙報調查結果4種羣落中的生物個體分別佔據的位置情況,生物在羣落內部的分層分佈情況。

教師設疑你所調查的生物羣落中的各個種羣個體分佈是否雜亂無章的?荷塘羣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如何分佈的?這對動物的分佈有什麼影響?灌叢羣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是如何分佈的?動物的在垂直結構上是否有分層現象?

課件展示池塘內四大家魚分層生活情況,灌叢鳥類的垂直分佈情況,森林中植物水平分佈情況等。

學生討論結果大多數羣落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爲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有的生物羣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佈着不同的種羣,這就是水平結構。

建構羣落特徵3羣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思維拓展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思考羣落內的分層結構的意義。6.4運用羣落核心知識概念解決未知羣落問題

學生已掌握了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羣的集合是生物羣落,所有羣落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種間關係、空間結構,不同羣落主要表現在其具體特徵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爲學生提供新的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生態環境下不同生物羣落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建構的羣落概念,通過分析、演繹和具體化等辯證思維的過程解決未知的羣落問題,

課件展示熱帶雨林、溫帶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羣落。

學生運用概念說明不同的羣落的物種豐富度差異,列舉不同羣落的種間關係,分析不同羣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研究造成不同羣落重要特徵差異的原因。評價人類的活動對羣落的結構的影響。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理念與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六項具體目標之一是“改革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新世紀各門課程都要大力推進的一項改革。

《生物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提出:生物課程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爲核心,選擇對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需求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學科體系,學生髮展,社會需求三者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合理的平衡,使三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協調,真正做到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服務。

對能力目標提出:“通過科學方法和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對思想教育目標提出“初步建立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索求新知識的精神,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自然資源、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品德和修養。”

“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應該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科學的價值觀,對科學學習的正確態度,掌握了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學分析能力以及對事物作出各種解釋的能力和相關的決策能力等。”

爲此,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

1、運用數學分析和推算的方法,說出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晚育的意義;

2、說出我國計劃生育的目標和具體要求;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資料分析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認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形成開展計劃生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觀點。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四單元第一章《人的由來》第四節《計劃生育》,控制我國人口過快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與保護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以及各種資源密不可分。本節體現本冊教材里人與生物圈密切相關這一主題,並引導學生認識到開展計劃生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二)教學安排:

1、由生活事例入手,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2、對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資料分析,認識到人口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3、計劃生育的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4、探究活動:晚育的意義;

5、聯繫生活,課堂練習;

二、教法學法:

(一)根據創新課堂教學特點,針對本節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法:創設教學情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激發其興趣與求知慾,進行知識的遷移。

資料分析法:讓學生根據所給資料進行分析,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放開思維,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熱烈的討論可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習方式:

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出發,結合課改精神,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方式如下:

創新教育真正成爲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爲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而學生創新素質並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適宜的教學環境下自主發展的結果。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育主體觀”和“以能力爲中心的教育質量觀”。在這種前提下,依據學習方式指導中主體性原則,我確立以下的學習指導方法:

(1)學會分析,理論聯繫實際,具有問題意識,從感性材料入手,進行歸納、總結,使之上升爲理性知識。

(2)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是師生之間互動合作,另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

(三)教學手段:

調動多種感官活動,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鞏固和運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活躍思維活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將教學內容以聲、像、圖、文等形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注意力集中。

三、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極爲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情緒變化,盡力用適時恰當的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課堂氣氛保持一致。

(二)當堂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索,從而獲得個人獨特體驗。

(三)評價多樣化:評價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

教學反思

本節是第四單元第一章《人的由來》第四節《計劃生育》,控制我國人口過快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與保護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以及各種資源密不可分。本節體現本冊教材里人與生物圈密切相關這一主題,並引導學生認識到開展計劃生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學生爲主體原則,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體驗和過程。

一、成功之處:

1、能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師傳統講授角色進行轉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心理學家莫雷諾認爲:“角色轉換是一種心理挑戰,它讓人暫時置身於對立面及他人的角色,並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過感受的反饋,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過程中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爲:“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2、能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注重學習過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幹得事。”

4、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激起他們對未解之謎的興趣及探索精神之後,讓他們認識到如何能夠找到答案。

5、注重教學手段的有效利用。

二、不足之處:

1未能很好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因爲時間關係,活動中沒有使更多同學在課堂上積極思維,盡力展示自己;

2在某些環節上有些着急;

三、啓示:

1、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2、換位思考,教學設計、教法選擇上要適合學生的特點,還應認真貫徹課改精神,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髮展規律,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和發展機會,;

3、挖掘學生的“興奮點”,拓展其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