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個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機物代謝和能量代謝。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經了科學家們二百多年的探索,滲透着科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環境等問題關係十分密切。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目標的依據:

任何一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首先必需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啓發引導,喚起學生對品德、知識、能力、審美等內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及科學家對真理執着追求的精神;學會通過實驗驗證真理;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懂得不同學科間的相互聯繫。

1、知識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探究,瞭解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其原理的應用;

(5)通過驗證實驗學會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2)運用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

(3)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分析綜合能力。

3、德育目標

(1)結合光合作用發現史的學習及實驗設計與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及創新、合作精神,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科學思想教育。

(2)通過生物結構與功能統一,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相關聯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3)明確光合作用意義,增強愛護植被、關心農林業發展的意識,充分體驗生命科學的價值。

(三)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重點:(1)光合作用過程,因爲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應式和意義的基礎。

(2)光合作用的意義,因爲它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難點:(1)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因爲科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較高的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光合作用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因爲光合作用是植物體內一系列理化反應組成的複雜過程,而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內容只是過程梗概,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材處理:

光合作用這節課分三課時學習

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參與科學研究,不理解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圍繞“目的”設計實驗是一種科研能力,是培養創fg造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在處理上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時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又剛剛學完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這爲第二課時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處理上注重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組合爲:(1)光合作用的物質和結構基礎;(2)光合作用的全過程;(3)光合作用的意義;(4)光合作用在實踐中的應用。使知識系統化層次化。

第三課時學生自主實驗驗證光合作用色素種類和顏色。

三、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應該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確定以下教學方法:(1)教法:第一課時的“設計實驗”採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問題→假設→預期→實驗→結果→結論)。第二課時採用自學討論結合的方法、直觀法。設計科學直觀的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圖解,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質基礎,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作用;通過課件直觀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設計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表,幫助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課時採用實驗法。(2)學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簡史,學習探究研究實驗的基本思路:“問題→假設→實驗→結論”;通過光合作用過程學習,掌握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兩階段的區別與聯繫;通過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體會光合作用的意義及光合作用與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密切關係;通過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實驗,瞭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色素吸收光譜等基本知識。

四、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課件將設計實驗以圖、文兩種形式再現出來。

(2) 多媒體課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譜。

(3) 多媒體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變靜態爲動態,變抽象爲直觀,以突出重點,強化記憶,彌補了圖解靜止不動的缺陷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基於課改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爲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目 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物的特徵,一是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節是在前一節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對我們身邊的生物進行實地調查。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三、教學規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明確調查的目的後,小組進行實地調查,最後進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策略

本節課是一節調查課。在調查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什麼是調查?怎樣開展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什麼?然後針對調查的目的小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範圍、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然後小組分頭進行調查、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最後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學重點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環境;如何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環境,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教學方法

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準備筆、本、放大鏡、照相機等。

*導入:

一個好的導言是決定學生能否上好課這節課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媒體播放圖片並配以解說:“同學們,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種生物,它們與人類朝夕相處。有些是我們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雞;看家護院的愛犬;陽臺上五顏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卻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爲了更好地瞭解它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次調查。” 通過身邊熟悉的生物讓學生感到親切,同時又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什麼生物我還沒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

*目標引領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爲切入點,引導同學們根據經驗說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比較詳細的工作,分析出什麼是調查?然後讓小組討論制定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方案,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調查時應注意些什麼?設計出調查表。

*自主學習

帶着目標,小組學生根據經驗,分析出我國在進行人口普查時,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說我國是如何進行人口普查的),從而明確什麼是調查。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設計出調查表並與書上的方法步驟相比較,確定本組的調查目標和方法。

這種學生自己選擇調查方案,並設計實施的做法,有利於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爲主動索取;使他們成爲課堂的主體,變“一言堂”爲“羣言堂”。

*實地調查

各小組根據本組制定的調查目標和方法進行實地調查。

1.進行校園生物調查。學生注意認識他們身邊的生物名稱,並注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尤其是愛護生物資源。

2.進行社區生物種類調查。調查中注意安全問題是第一的,學生注意對生物資源的愛護。遇到不會的問題向社區管理員請教。

3.進行農田生物種類調查。學生注意愛護農田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責任。遇到不會的問題向農民師傅請教。

4. 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作調查記錄,拍照)

5. 各組同學共同整理資料,對生物進行歸類、書寫調查報告。

*展示、交流調查報告,進行反饋。

1、各組製作出PPT課件進行展示,並敘述各自的調查報告,並與其他小組進行報告交流。

2、選擇2—3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沒有原本常見的生物現在不見了?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並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保護生物資源的教育。

*總結調查的意義

通過調查,學生學會了調查的一般方法,會做調查記錄;對所知道的生物能夠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了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技能訓練

對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觀察它們的不同之處。通過觀察圖片,找出馬與驢在外形上的不同之處;馬與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也是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課堂延伸

請同學們課下完成一篇校園(或社區、農田)生物的調查報告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濟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把“生物的基本特徵”作爲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爲第一單元,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爲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與難點:

作爲剛踏入中學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總結的能力。但是這些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徵。因爲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節課的 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4.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4)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5)獅子追捕斑馬, (6)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7)種子的萌發, (8)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爲 討論爲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我們身邊的生物圖,讓學生觀察,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裏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於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於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爲激勵性評價和麪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關於生物和生物的特徵,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後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麼是生物,生物的特徵,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啓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並踊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教師最後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徵,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徵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後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與收穫

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悟與收穫呢?學生答: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徵。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能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課件的播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資料分析,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加深了對生物特徵的更深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使學生更加懂得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的意義,從而學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昇華。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和學情

本冊內容共有6個單元,第二單元《遺傳和變異》是在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動植物生命基本形態之後進一步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瞭解生物的遺傳、變異情況,瞭解生物學家對遺傳和變異的祕密所進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說的《生物的遺傳現象》的教學內容是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自己與父母的相似特徵,瞭解遺傳現象,進而發現動植物也有遺傳現象。最終讓學生了解遺傳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的後代與親代之間總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徵,人們把這些親代與後代之間相似的現象,叫做遺傳。沒有遺傳,就沒有相對穩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長相總是惟妙惟肖地像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的性格、脾氣,甚至動作、習慣等等也都會很像父母,這就是遺傳現象。

經過三年半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認識,但卻又會產生一些困惑。因此,讓他們瞭解一些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和100多年來遺傳學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對遺傳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十分複雜,因此我們的教學又不能講得太深奧,千萬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詞灌輸給學生,使學生不知所云。本課教學只要求學生初步瞭解遺傳現象,並能對動物和植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由此,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徵是可以遺傳的,如外貌、性格、頭髮、膚色等。

2、知道動植物的很多特徵也是可以遺傳的。

3、瞭解遺傳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能仔細觀察並描述照片中的幾個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點。

2、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形特徵進行比較,並作合理的解釋。

3、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4、會查閱和收集有關植物的遺傳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2、感受遺傳的神奇和美妙。

本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能仔細觀察並描述圖片或實物的特徵, 知道人和動物的很多特徵是會遺傳的,對遺傳的現象能作合理的推測和解釋。同時會查閱和蒐集有關動植物的遺傳資料,知道科學家爲了研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願意爲遺傳和變異這個科學事業做更大的貢獻。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的遺傳現象。

教學難點:

對遺傳的現象作合理的推測和解釋。

遺傳和變異現象雖然很普遍,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這種現象卻有一定難度。我們既要讓學生了解這種現象,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去推測這些自然現象,並通過課前調查對遺傳現象作出一定的解釋。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根據單元的具體內容和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採用的教學方法除了通常的講授方法外,還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探究發現法:從生活中最爲常見的人的遺傳現象入手,發現事物發展的內部聯繫,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從而使學生了解遺傳在不同生物中體現出的現狀。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便於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操作。教學觀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暗示“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讓學生感受到只有善於觀察、相互比較、善於思考才能真正學好科學。

根據教學內容,將上述方法綜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說學法

針對以上的教學方法,適當採取了以下學法:

(1)小組討論法:

根據小學科學探究序列安排,此時六年級學生應該以自主性探究爲主要學習方式,因此採取小組討論法作爲主要學法是完全適合的。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有關遺傳的問題,在小組的羣體中交流個人想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的深入認識和了解。

(2)觀察法:

爲了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結合相關活動,例如:在尋找生物間的相似處這一活動中,教師要在學生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用科學、準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論的支撐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於本課的目標達成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談談本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指導學生了解生物的遺傳現象:1.從常見的子女與父母長相相似現象入手,瞭解什麼是遺傳現象;2.瞭解動物的遺傳現象;3.瞭解植物也存在遺傳現象。

人們早就發現了生物的性狀可以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的現象,從而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研究遺傳規律。同樣,學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這樣的疑問,“爲什麼兒女的膚色、相貌、高矮等總是與父母相象呢?”他們也非常樂意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種代代相傳的普遍規律。我認爲在本課的教學中也一樣,我們播下了什麼才能收穫什麼。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激發、引導、利用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觀察、比較、討論中自己發現一些普遍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活動一:

爲了讓學生認識人的遺傳現象,教師準備了一個分組活動:讓同學從家裏帶來爸爸媽媽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學中找到是誰的父母。最後,由照片主人驗證是否正確。大家在仔細觀察對照照片後,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從哪看出來的?他們一家到底哪裏最相像?…… 除了外貌,你和父母還有那些相似之處?

這裏安排學生用自己的照片作爲研究對象,一方面能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平時積累了相當多的認識,有利於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師要適當控制時間,使討論的時間充裕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接着出示遺傳定義:子女和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徵,這種現象稱爲遺傳。

活動二:

本課第二個重要的.教學活動是通過課件,學習探究動物界的遺傳現象。我準備了動物家庭的掛圖、多媒體課件。

我先讓每組學生分別觀察幾組動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們的相似點,師生共同交流小結:動物界也有遺傳現象。並能總結出動物親代的相似點包括外形、毛色、花紋、神態、食物及生活習性等。

在這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煩瑣、抽象的講述變得簡潔、直觀。學生具有強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點,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渴望探究的動機。

活動三:

在瞭解了動物的遺傳現象之後,提出探究問題:植物難道也有遺傳嗎?

教師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圖片,在課堂上充分討論、交流,來探究學習植物的遺傳現象。

在出示兩幅豌豆地的圖片,提問:你會從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遺傳現象?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讓學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說出來。

再出示遺傳學家孟德爾研究豌豆植株的發現,主要是從植株的花、莖葉、種子等形狀特徵研究(板書),同時向學生介紹孟德爾先生的科學探究過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這裏一定要注重學生獨立活動,着眼於思維力和意志力培養: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學中成爲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它的結果是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從而有效地培養能力,加深印象。

活動四:

最後進行拓展練習: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片中的每隻小貓的顏色和花紋,然後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媽媽可能是什麼樣子的。

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也是對遺傳原則的具體運用。 課堂總結:

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物的遺傳性使生物的物種保持相對穩定性。因爲有遺傳,通過不同品種的雜交、嫁接,才能得到更優良的品種,現在人類爲了不斷豐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數不清的動植物新品種,而且還會有更多的新品種出現。子代與親代之間有沒有差異呢?我們下節課研究。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開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是形成果實和種子的前提,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解答了種子的由來,迴應了第一節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完整地瞭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對於學生全面認識綠色開花植物起着關鍵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教材的重點,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說學情

初中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識,他們樂於交流、討論,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很有利於本節探究課的積極組織和展開。但是本節課知識內容學生司空見慣,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設置疑問,引發其興趣;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1.描述花的結構;闡述花、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2.通過觀察多媒體動態課件和製作標本,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3.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難點: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並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爲了讓學生成爲學習上真正的主人,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我將着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學生課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隨後在屏幕上呈現水稻花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爲什麼都稱之爲花,花又有什麼樣的結構呢?導入新課《開花和結果》。繼而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的學習往往帶有感情色彩,有了學習的興趣纔會產生學習的慾望。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覺得不感興趣,就不會去主動的探求知識。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花的結構

花的結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部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採用設置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學生動手繪畫花的結構圖進行突破本課的重點。

教師設問:①花是由什麼芽發育成的?②花都有豔麗的色彩和香味嗎?③不同的花它們的大小、形狀和顏色一樣嗎?請學生討論,進而讓學生明確:雖然花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基本相同。

再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花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結構,嘗試畫出喜歡的花,並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思考: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題,嘗試解決。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給予點撥。

通過本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開動腦筋,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猜想,團結合作、討論交流、形成共識、領悟開竅、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鼓勵,激勵信心,從而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

接着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

教師播放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的片段,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在做什麼?什麼叫傳粉?傳粉的方式有哪些?學生帶問題自學課本內容,解決問題。

之後設疑: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以後,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播放受精的過程動畫,讓學生觀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受精的過程。

播放動畫視頻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至於走神,調節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這部分是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它的難不僅體現在教師教的難,學生理解的難,還體現在從時間分配上看,這段內容正是初一學生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因此,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首先提出問題:受精完成後,花的各部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觀看幻燈片中花瓣、雄蕊、柱頭的凋謝和子房的發育過程,啓發學生探究子房的發育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並讓學生通過掛圖連線歸納總結,同時指出花開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種美麗。接着讓學生總結被子植物的生命週期,使學生獲得知識保持連貫、系統。

第四部分:人工輔助授粉

提出問題:你是否知道我們平時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現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癟的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嗎?怎樣彌補呢?學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輔助授粉的知識。並能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的習慣。

3.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將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不足之處我將給予補充。

針對七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作業佈置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說板書設計

這就是我的板書。爲了直觀體現教材的知識點,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我設置瞭如下的板書。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並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注重思考事實證據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係,感受科學過程,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學態度和情感。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土壤裏的微生物》一課,是青島版版四年級《科學》土壤與植物,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在學生對岩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自然中的土地進行了解。本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瞭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2、學生情況分析

本校學生生活在農村,經常到不同的環境中玩,自然也就經常接觸土壤,可以說他們對於土壤是熟悉的。但是,作爲四年級的小學生,在玩耍的同時可能從來沒有細心的觀察過土壤。或者,他們對所見到的土壤已經習以爲常了,沒有深入的思考過。因此,也可以說他們對土壤又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能激起他們對土壤的研究興趣。

四年級學生雖然接觸科學學科已經一年多,已經學會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但是還沒有熟練地掌握,還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些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特別是我們學校,由於科學試驗儀器缺少,學生很少有親自操作實驗的機會,獨立實驗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幫助。

三、說教法

1、知識與能力:能夠通過看、聞、攥、捻等多種手段對土壤進行研究。通過觀察、實驗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氣和生物殘體等成分構成的。初步瞭解土壤可以根據含砂的多少分爲黏質土、砂質土和壤土等幾種。

2、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並做砂、黏土和腐殖質的分離實驗,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概括。

3、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形成對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對土壤產生親近感。願意與同學合作進行實驗。初步感受到我國土壤資源的豐富。

教學重點: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並做砂、黏土和腐殖質的分離實驗,從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氣和生物殘體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能夠在實驗中發現一些實驗現象,如冒氣泡、水面有腐爛的葉片或小蟲子的屍體、不同的土壤裏砂的含量不同等,並能夠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四、教學準備

1、課前準備:帶領學生到不同環境裏採集不同種類的土壤樣本。讓學生觀察周圍環境,瞭解土壤存在的環境。

2、技術準備: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組實驗的儀器,如: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鏡等。

五、說過程

1、教學引入時,問學生:上課前我們在田野裏挖了一些土,觀察一下,它們和砂、黏土一樣嗎?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初步感知土壤與砂、黏土的區別,瞭解土壤的組成。學生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教師給出結論:像這樣的土,我們叫它土壤。

2、初步瞭解了土壤之後,讓學生說一說在採集土壤時有什麼發現?學生可能會說土壤上能夠長草、樹和莊稼;土壤裏有蚯蚓;土壤溼乎乎的等等,教師要給予肯定。這樣,使學生對土壤有了進一步明確的認識。

3、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掌握得方法,如:看、聞、攥、捻、用放大鏡觀察等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學生可能會發現土壤是溼的,說明土壤裏有水;土壤裏有小石子和砂粒;土壤裏有細面面的土;土壤裏有死的小蟲子等等。在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一個初步的判斷之後,引出土壤成分分離實驗。

4、過渡:我們通過研究,已經初步確定了土壤中的一些成分。到底大家的判斷對不對呢?你有什麼辦法把土壤中的各種成分分離開嗎?學生可能想到用篩子篩、把土壤鋪開後一點一點挑等。

5、在學生不能說出正確的方法時,教師出示玻璃杯、筷子、水,引導:你能用這些實驗器具和實驗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讓土壤中的各種成分分離開嗎?學生可能會想到用水分離土壤中的各種成分,並分組設計實驗。如果學生還不能想到怎麼實驗,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土、砂子、草葉等如果放到水裏,可能出現什麼情況?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出分離實驗。

6、在學生設計實驗之後,就要分組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彙報交流,總結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7、在學生成功地進行了土壤分離實驗,並分析了土壤的成分之後,教師組織學生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成分不同的土壤,使學生知道不同的土壤含沙量是不一樣的。通過講解使學生知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質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8、最後,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實驗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總結,引導他們進一步研究自己見到的土壤,使他們鞏固學到的方法,爲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六、教學評價

1、知識評價:採用檢測題的形式

(1)填空:土壤是由( )、( )、( )、( )和( )構成的。

(2)說一說,土壤可以分爲哪幾類?是怎樣分的?

2、能力評價:

主要採用課上觀察的形式,看學生是否能否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多種方法研究土壤的組成;能否設計、實施土壤成分分離實驗,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綜合。

3、情感評價:採用課上觀察的形式

主要看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得對土壤進行探究,是否能夠與小組成員合作。

七、教學特色

同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始終注重學生的參與、實踐,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如:課前讓學生親自去採集土壤樣本,使學生對土壤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課堂上讓學生提出探究問題,並利用自己學會的實驗方法初步進行探究;設計並實施土壤成分分離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並進行分析等。所有的活動都是學生在動、在思考、在探究,從而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提高。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學目標

1.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2.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3.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二、教學策略

本節可設計成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爲主的課。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對以後的學習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擁有顯微鏡的數量及班額)組 織教學,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機會。課前,教師一定要檢查顯微鏡,以保證每位學生的正常使用。課上,教師在介紹顯微鏡結構時,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講清楚即可,其餘部分請學生課後自學,以免佔用太多的課堂時間。教師的示範必須準確,讓每一位學生都看清楚。在 學生自行練習時,教師應巡視。可請同組同學相互糾正。要提醒學生注意:在轉動反光鏡獲得明亮視野時,應先用平面鏡,若視野太暗再換凹面鏡,這樣可以避免強 光刺眼。

教師還應設計評價方法。例如,隨機抽籤,安排受檢者和"評委",以便檢查學生是否會使用顯微鏡、是否能規範操作、是否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資料

顯微鏡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取送方法要正確。因爲反光鏡是通過鏡柄插放在鏡臂下面的,目鏡是插放在鏡筒上端的,所以,它們很容易因滑落而損壞。取送顯微鏡時一定要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一隻手提着顯微鏡。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鏡和目鏡亂照亂摸。

2.鏡 頭的保護。目鏡和物鏡平時放在顯微鏡箱中專用的盒內。上實驗課期間,爲了防止落上灰塵,要製作專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課間將顯微鏡罩好。鏡頭髒了,只能用專 用的擦鏡紙擦拭,擦時要順着一個方向擦。如果擦拭不淨,最好蘸一點二甲苯繼續擦。注意,決不能把鏡頭放到二甲苯中浸泡,這樣會使鏡頭開膠,鏡片脫落。

3.粗、細準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鏡筒下滑。一般地說,粗、細準焦螺旋各轉動一週,可以使鏡筒分別移動10 mm和0.1 mm.但在鏡筒下降時,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物鏡,使鏡筒緩緩下降。否則,很容易出現物鏡和玻片標本相互擠壓、損壞的後果。

顯 微鏡使用時間過長,鏡筒容易出現下滑現象。如果情況不太嚴重,教師可以進行簡易維修。老式顯微鏡鏡臂的上端有兩個控制鏡筒鬆緊的螺絲,只要順時針擰動螺 絲,鏡筒就擰緊了。對於國產的新式顯微鏡,鏡筒的鬆緊是通過兩個粗準焦螺旋來調節的。可以左手握緊左側粗準焦螺旋,右手順時針方向擰緊右側粗準焦螺旋,這 樣鏡筒就擰緊了。如果鏡筒下滑的情況嚴重,要及時送到修理部門維修。

4.轉換器的使用。轉動轉換器時,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鏡。這樣時間長了,容易使物鏡鏡頭鬆動,改變焦距,影響觀察的清晰度。正確的方法是手指握準轉換器的邊緣轉動。

5.製作目鏡上的指示針。在演示或考察學生觀察效果時,最好用帶有指示針的目鏡。簡易的做法是:輕輕拆開目鏡,將一根短頭髮的一端用膠水粘在目鏡內側的邊緣,另一端指向目鏡圓心的附近。觀察時,輕輕地轉動目鏡,指示針就能夠指出視野內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環途徑》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爲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並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誌着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 學 難 點 :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一)知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瞭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二)能 力 目 標 :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標 :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說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啓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二)說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遊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一)課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循環》學案

(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爲什麼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於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爲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爲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裏?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後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製循環圖→課堂遊戲《找朋友》→思維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爲什麼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着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遊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啓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爲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並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爲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八)、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麼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瞭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爲下節課作準備)。

【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並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爲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爲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爲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爲鮮紅。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爲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爲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繫實際的講解讓學生髮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並運用探究式、啓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爲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並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遊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是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紹了大量的生物物種,爲這節課的展開做出了鋪墊,在生物的分類中提到最基本的單位是種,那什麼是種呢?這節課提出物種的概念是對前面知識的延伸,學習了本節課對後繼學習同種生物的差異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從物種多樣性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體現

知道物種的概念

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

通過資料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3.教學重點

①物種的概念 ②物種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怎樣確定生物的種,知道地理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主要條件

二、教學方法

教法

新課程要求創建和諧、民主的課堂。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爲主。在充分準備多種圖文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學法指導:

爲了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會引導他們利用圖表和多種圖文資料,採用自己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討論、課後蒐集資料等學習方法。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

PPT、圖片、視頻

五、教學過程設計

1. 圖片導入 激發興趣

播放各種生物圖片

地球上存在着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據科學工作者的不完全統計。地球上的生物物種超過500萬種。生物物種是多樣的

2、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⑴、怎樣確定生物的種

看一看 想一想 課件出示 美國卷耳貓 黑犬圖片

問:兩隻動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們是不是同一種生物?

看一看 想一想 課件出示貓的圖片

問: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種生物?

討論怎樣確定生物的種

課件出示 馬,驢和騾圖片 請學生介紹騾

思考 馬、驢能生成騾,馬和驢是同種生物嗎?爲什麼

學生歸納同一種生物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從而歸納出物種概念

⑵、物種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和物種間差異的多樣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①不同自然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

展示視頻 之後分組討論:森林、湖泊、池塘物種的多樣性

歸納 (1)森林視頻:喬木,灌木。野草,鳥,松鼠,昆蟲,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視頻:

(3)熱帶雨林:物種最豐富的森林,它的面積只佔全球面積的7%,但它的生物物種卻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熱帶雨林分佈圖

介紹西雙版納熱帶雨林

討論爲什麼熱帶雨林裏物種豐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過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羣島分佈圖和加拉帕戈斯羣島上的雀鳥

提問:物種多樣性形成爲什麼赤道附近,自然環境相近的條件下會產生如此不同的雀鳥?

播放加拉帕戈斯羣島視頻

進而提出什麼原因導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結論 由於山脈、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區域處於隔離狀態。這中隔離狀態的環境,使生物在外形、行爲等方面發生顯著變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種。

閱讀 課本中科學家對地球上物種數量統計圖圖

歸納 物種有500多萬種,大多數爲昆蟲和植物。

4、物種多樣性的意義

不僅使我們的地球豔麗多彩,和諧發展,而且維繫我們人類得以生存的環境,保護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是每個地球人應盡的義務。

讓學生課堂小結

課外活動

觀察和記錄一個區域內的生物物種極其數據

六、板書

第三章第一節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1、物種:生物性狀相像,能夠繁殖有生殖能力後代的生物羣體。

2、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和物種間差異的多樣性。

不同自然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種多樣性

七、課堂練習

1、物種多樣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間差異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體現。

2、所有的貓是同一物種,原因

3、黑色雄貓和白色雌貓交合,會產生( )

A. 黑色的貓 B. 白色的貓 C. 灰色的貓 D. 紅色的貓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黑貓和白貓能交合產生幼貓,是因爲它們是同種生物

B. 黑貓與白狗不能交合產生後代,是因爲它們不是同種生物

C. 公驢和母馬交合能產生騾

D. 公馬和母驢交合能產生騾

生物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教材特點: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2、當今社會,由於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因此,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從宏觀而不是微觀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生物課標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本節從生物圈的角度介紹人和其他生物,先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學習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重點:

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難點: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說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初步認識課題報告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說教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角色扮演,閱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向學生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特點: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個區域內;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一個整體。

二、生態系統的類型:地球的表面並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麼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爲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

三、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愛我家”。兩個學習小組(每個班級均有10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分成5組分別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農田,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你們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家”。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同學們把各自的生態系統都表達出來了,而且表達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以自己的家爲榮,都非常愛自己的家,這種情感非常可貴。剛纔同學們都是以自己的家爲中心來談的,那麼生態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嗎?與其他的生態系統有關係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分析自己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的聯繫:農田生態系統需要淡水澆灌;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爲地球大氣提供清新的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爲我們提供海產品;等等。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孤立存在於生物圈中的,他們都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聯繫,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剛纔的分析,從整個生物圈來說你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各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他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包括各種生物,還有光、水、大氣等非生物,當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整個生物圈,所以我們說生物圈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五、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生態系統遭到輕度破壞時能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調節過來,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時,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了。在整個生物圈中,誰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是人類的活動。那麼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爲呢?學生暢所欲言將身邊人類的破壞活動揭示出來,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白色污染;隨意堆放垃圾;濫砍濫伐;浪費淡水資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廠隨意排放廢氣,污染空氣,產生溫室效應……

六、保護我們的生物圈: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電池對水體的污染》鏈接)後,同學們你們認爲作爲青少年的我們,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我們要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隨意亂扔垃圾;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帶動其他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要多種樹,綠化環境。

七、教師總結:生物圈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壞,就很難恢復,那麼地球上的生物也就無法生存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它也是那些美麗植物和可愛動物的共同家園。

八、課下作業: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爲題,寫一篇文章。

說學法:因爲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深入體驗。1、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體驗到各生態系統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2、觀看課件裏的環境污染圖片,讓學習認識到地球上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狀況。體驗環境污染的危害。3、閱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讓學生明白蓮花鎮電池污染的嚴重性及前景是不容樂觀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人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