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宇宙航行》,關於這節課我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教材簡介,課程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其中教學過程又包括下面五個部分:複習舊課,新課引入,新課教學,鞏固複習,佈置作業,下面我將對各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解說。

一、教材簡介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模塊第7章第5節的內容。

二、課程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已掌握的曲線運動一章中的平拋運動,圓周運動,和向心力等知識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爲基礎。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人造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和人造衛星的速度問題。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實例,爲學生以後深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而且本節課與社會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氣象衛星與天氣預報,衛星定位系統與自動導航汽車等,更值得大家矚目的是:我國在xxxx年,20xx年相繼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圓了國人盼望已久的飛天之夢,爲以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科研價值。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分析之後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

2)理解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並能夠準確闡述其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

3)會計算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並能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4)瞭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航天員與記者”模擬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的合理表達能力;

2)學生在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看“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激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解決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關課後習題時均以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爲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人造衛星環繞速度的求解。那麼,本節課的難點又在哪裏呢?對於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高科技產品,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心裏障礙,而且高一學生思維不夠敏捷,很難做到大跨度的思維跳躍,因此對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成爲本節課的難點問題。針對該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理論探究的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努力,最終踢飛絆腳石,解決難點問題,爲後續學習做好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構建知識平臺

此過程可採用學生板書的形式,檢查他們對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知識的掌握情況,鞏固複習爲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二)新課引入

1、新課引入,創設情境

新課引入,創設情境旨在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過程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勢,運用計算機的視頻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謂一舉多得。

2、情境模擬,課題構建

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進行“宇航員與小記者”的情境模擬活動,請一位同學扮演宇航員,請其他同學模仿小記者,每一位小記者都有機會向宇航員提出一個自己最想知道的關於宇宙航天的問題。老師將問題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後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請同學課後上網查資料自己解決,並製作宇宙航行小資料卡,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合作。

然後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所提問題的答疑過程,進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模擬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

(三)新課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爲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構建的目的。第一小節教學設計便遵循了該理論。

1、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

首先:教師運用課件動畫展示平拋運動,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結論,師生小結,得出正確結論,並在課件上出示。

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對得到的結論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可能很難由一個平面跳躍到地球這個大麴面,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適時設疑:若將從地球這個大麴面上拋出一物體當速度逐漸增大時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讓學生思考猜測,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並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評價總結,課件展示牛頓設想,並用動畫動態演示人造衛星發射原理。

與此同時:請學生考慮,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解釋引導,最後課件出示答案,請同學寫出相關公式,課件出示正確公式,同桌之間互相糾正。

第一小節學習完後第二、三小節便很簡單了。

2、環繞速度

課件出示探究內容和已知條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衛星質量分別爲m和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爲r,求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環繞速度v。

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解決該問題,大多數同學在第一小節知識基礎上已經能夠解決該問題,但爲使全體同學都達標教師還應對本題進行講解。分四步:讀題、分析、解題、小結。讀題是爲了讓學生弄清題意;分析可採用互動式請學生回答解題依據,相關公式;解題藉助課件顯示解題過程,計算速度公式,加深學生理解;小結教師對題目做總結,強調解題方法,步驟。

3、宇宙速度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教學過程不但要做到知識傳承,還應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學習就是爲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據第一宇宙速度含義和已學知識學生自己求解數值,教師的任務是說明其意義:最小的發射速度,最大的環繞速度,並加以解釋。

(2)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且明確它們的數值。

(3)最後教師運用課件動態展示人造衛星處於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運行情況及運行軌道,變抽象概念爲實際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

到此新課教學便結束了,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複習學過的知識。

(四)複習鞏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五)佈置作業

課外探究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有利而無害。

教師課堂結束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有始有終,完美的結束課堂教學活動。

六、小結

以上是本節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爲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頻,動畫等網絡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相似的“再發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說課稿 篇2

概述:重要的是說爲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說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有利於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爲今後……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瞭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繫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爲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範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並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髮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於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係。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係。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

二、 說教法:

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比較法(啓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討論法;歸納法;閱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閱讀、講解”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採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啓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爲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三、 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閱讀法;聯想法;推理法

1、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

爲了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注意根據所講授的每項知識,確定其演示觀察的重點,有序地引導學生逐項觀察,逐項分析,再綜合觀察,再綜合分析,使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教學生用較簡單的器材做實驗,以發揮實驗效益,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課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本做實驗,可以增強感性認識,複習相關知識,克服錯誤定勢,激發學生的觀察熱情和學習積極性,爲進行新課做好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

3、通過設疑,啓發學生思考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練習強化有意注意,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重在讓學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個結論。

四、 教學程序:導入;新課;練習鞏固;作業;研究性課題提出。

引入新課

將課首問題稍作加工(和生活實際稍作聯繫)後,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思索中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再順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通過演示使學生對波有直觀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五、研究性課題的提出和課後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說課爲例:

重要的是說爲什麼這樣教,要求教師說出設想和做法所運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所根據的心理學規律、認識規律和學生的實際。

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知道結論、規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在實驗中如何控制條件和物理變量,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進行再創造。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說課中,不僅僅讓學生理解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係,更重視如何通過實驗控制變量,根據實驗條件啓發學生思考,把牛頓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創造力,作爲教學目的之一。這正是重視素質教育的體現。

教材難點的確定要看是否體現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生活經驗、相關學科的實際情況,是否找出了難點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應用》的說課中,難點的確定及依據指出:"楞次定律是一個物理規律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其語言表述時會有兩方面困難:(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並沒有說感應電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說感應電流的磁場如何。(2)對"阻礙"二字的理解往往會產生誤區,把阻礙原磁場的磁通量變化,理解爲阻礙原磁場。"這不僅說出了難點,還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情況,規律本身,說了確定難點的依據。又如《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中,學生由於受日常觀念的誘惑,把日常生活中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由靜止變成運動和不受力作用運動的現象,作爲片面的先入之見,產生誤解,認爲"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形成了思維障礙。因此,應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確定爲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只有這樣,才能破除錯誤的認識,建立新的正確的觀點。

中學物理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優勢和特點,應用範圍和條件也不盡相同,如爲了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可採用演示法、觀察法;爲了使學生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可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啓發法、發現法;爲了加強物理實踐,培養學生技能,可採用實驗法、練習法等。中學物理教學手段也多種多樣,包括語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圖、板畫、模型、錄音、幻燈、計算機等。所選教學方法手段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各種不同方法和手段要優化組合。

說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要說選擇的主要教學方法和輔助教學方法的內容以及選擇教學手段內容,還要說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依據,還要說具體突出物理概念和規律、實驗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選典型例題的內容信要求,還要說出具體突破物理實驗操作或所需預備知識,還要說出課堂教學採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項,特別着重說物理實驗操作要領及觀察要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和學的高度統一。

所選教學方法能否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技能和創造,既注重概念、規律的探索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能否結合學生實際、教材特點、教法的選原理和教學經驗,說出選擇教法的理論依據。《楞次定律》說課中,在說教法時指出:"本節課採用實驗探索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聽、導做、導思、導說、導體、導記方面,教師演示實驗田後提出問題,進行思維點撥,引導學生討論,在教材難點處放慢節奏,分散難點。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主做、主思、主說。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教材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智能、技能,實現教與學高度統一。

指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粗讀預習、觀察實驗、聽課理解、複習鞏固、作業練習、應用實踐、歸納總結等。同時還要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強調研究物理的方法、態度和習慣,培養學生的課堂實驗、課外實驗和小製作的基本技能。

學法的指導是否體現了學生規律、學習原則以及學習的生理和心理規律,學生的基礎、習慣能力等情況。

看說課者指導學習方法如何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調動優秀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後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優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提高。

能否針對某一知識點,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最易疏忽的可能誤解或混淆的總是有預見地並針對性地採取恰當的處理措施,如《布朗運動》的說課中指出:"布朗運動不是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是水分子無規則運動時對花粉顆粒的無規則撞擊而引起的花粉顆粒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無規則並不是無規律。"

在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實驗目的,明確實驗原理,熟悉實驗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驟。學會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還應培養學生小實驗、小製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鏡》說課在學法指導中指出:"教學生實驗方法,如練習書上練習薄、2題時,可建議學生做實驗解決,發散光線通過凸凹透鏡,觀察、對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軸還是遠離主光軸,正確理解會聚與發散的定義,避免灌輸。"《楞次定律》在說學法中指出:"通過本節課,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出課題,怎樣假設推理,怎樣設計實驗,怎樣選擇實驗操作,怎樣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養成嚴謹科學態度和思維習慣。"〈勻變速直線運動〉說學法時指出:學生認爲直線運動在初中已經學過,簡單易懂,思想上不夠重視,準備不足。可在學習中發現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聯繫,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圖象等知識比較難於理解,於是產生了"雜""亂"的感覺和厭學情緒。學習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於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靈活,遇於複雜綜合的總是便出現"顧此失彼"和"張冠李戴"的現象。以往教學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學生反映運動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記不牢。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1)學生以自己主動學習爲中心,養成以"觀察(包括閱讀)-思考-表達(包括說和寫)"爲主要方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2)重視知識結構的教學,克服"雜""亂"現象。把本章重點知識概括爲:"六個公式六個量,已知三個可計算;加速(+A),減負(-A),落體上拋G和-G"。

教學過程

物理教學過程是物理教師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認識物體客觀規律,完成物理教學目標和程序。這個過程應自始自終符合物理學的研究特點,符合素質教學的要求,應有利於能力的形成,有利於教學目標的真正完成,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少許發,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和科學學習方法的培養。

說教學過程並不是像教案那樣詳細地說明教學的具體過程,而是要說出教案中幾個主要過程安排的理論根據和組織者對它的理解,從而使用權備課建立在嚴密理論與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過程要體現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不同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不同能力。

2)教學過程要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和學生能力培養上,並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繫和內在邏輯關係。還應體現教學方法選取的科學性,學習方法指導的有效性。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由已知推未知的認識規律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因此,評析說教學過程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A.是否做到教學目的明確,結構合理,廣度得當。

B.教學內容和滲透的思想觀點是否科學正確,是否恰如其分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說出了教學的主要思路,簡述了主要環節內容,各環節過渡的處理方法是否自然,設計是否把握了知識的內在聯繫。

D.是否說出瞭如何處理教材,以信教學方法和科學方法之間的關係,是否把目的與手段、知識與能力、教和學融爲一體。

E.教學主次是否分明,層次思路是否清晰,重點是否突出,能否抓住關鍵,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藉助有效手段,突破難點。

F.教學各環節時間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說出如何使用教學語言、教學情感、物理實驗,以信創設物理情景。

H.是否說出實驗的目的性及實驗觀察點、操作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

I.是否說出如何實現教學反饋矯正,高速教學內容和進度。

J.各環節教學設計的理論憑據是否正確,恰當具體。

物理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我說課的內容有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流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五個部分。

一、教材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1、教材分析:《壓強》是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知識核心,是學習全章知識的基礎。壓強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是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本節內容分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是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作爲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詮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2、學情分析: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過以前的物理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等因素,我制定本節課目標:

(1)認知目標:

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技能目標

通過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慾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瞭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據此確定下面教學重點難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壓強的概念,簡單的計算及應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難點:有效組織好探究活動歸納出壓力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真正理解壓強的概念並能運用相關知識解答有關問題。

 二、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爲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啓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據以上教法和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爲: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數學推理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爲了達到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本節教學程序採用以下幾個板塊進行:情景導入,壓力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增大與減少壓強的方法,總結與反饋。

1、情景導入

學生觀看視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啓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體現了從生活中走向物理教學理念。

2、壓力的概念

(1)通過展示釘錘釘釘子,人踩鋼絲等代表不同方向的壓力的生活現象的圖片,提出問題,通過受力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出所受壓力的共同特徵,導出壓力的概念並板書,壓力是垂直作用於物體表面上的力。這樣讓學生體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

(2)由於重力知識的干擾,認爲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學生對壓力的概念產生困擾,用了一個演示實驗通過一把鋼尺中間放個磁鐵,改變方向,從形變的大小組織學生分析明白壓力不是重力,也不都是由重力產生的,也爲接下來壓力的作用效果作鋪墊。這樣安排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知識的遞進關係。

3、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活動,列舉實例。請學生們觀察對比教材“想想議議”中蟬和駱駝的圖片並提出問題。通過大量的實例,瞭解對比是一種處理科學問題的常用方法,同時認識到壓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對比兩幅圖片爲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麼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兩個學生體驗活動,意在通過體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願望,並有所依據的提出合理的猜想。

設計試驗進行試驗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採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

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肥皂、釘子、圖針、鉤碼。

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這樣的教學設計對於一些基礎較一般,不知從何下手的學生,,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鉤碼作探究實驗。而對於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探究方法也很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概念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啓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對比速度概念分析概括得出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並板書。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1帕=1牛/米2,說明其物理意義。接着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類比的方法,結合學生通過探究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自主得出壓強的定義和公式。讓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題:一本重2.5N的教科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爲5×10-2m2,試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通過例題使學生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更進一步加深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教師分析例題,主要強調公式的應用和解題規範。深刻挖掘例題的隱含意義:一是單位要一致,二是正確理解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含義。三是進一步加深對壓強的理解。通過計算大家知道了物理課本對桌面產生的壓強,那如何讓課本對桌面的壓強增大一倍?

自然引入下一個問題-----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共同列舉壓強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多媒體展示),分析各用什麼方法增大,減小壓強的。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6、總結和反饋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形成知識體系,既總結知識也總結方法。

解釋現象:在雜技表演時,氣功師躺在釘子上,人卻毫髮無損。

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的問題,意圖:學以致用,前後呼應。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本節課的板書以內容式展現,一目瞭然,直觀顯示出教材的思路,並有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環節一,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爲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繫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啓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爲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爲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說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繫、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繫,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爲主、教師爲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爲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爲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複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繫,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物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叫韋國祥,來自於武鳴縣羅波高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選自高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四節。它是學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線運動的規律後,接觸到的一個較爲複雜的曲線運動,本節內容作爲該部分的起始章節,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R根據本節課的要求和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麼是線速度、角速度、週期 和頻率m-W+X"g-h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週期和頻率之間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用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能用信息技術手段爲物理學習服務。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識感性化;複雜的概念簡單化。進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三、德育目標:

旭谷通過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多面性。學會全面認識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理解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繫。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推理歸納法、比較分析法,分層教學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教學步驟:

爲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本節課設計如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察幾個常見的圓周運動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繞太陽的運動,電風扇轉動)。學生觀察,認識到這幾個運動的共同點是:其運動軌跡都是圓周。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

二、新課教學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1、勻速圓周運動

通過剛纔的錄像內容: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重點是觀察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弧長關係,明確圓周運動分爲變速圓周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以及它們的區別。得出結論,①變速圓周運動特點是: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不等。②勻速圓周運動: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通過以上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及特點

教師進行總結,提出:勻速圓周運動是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類似於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直線運動;其次,運動的軌跡是圓周,是曲線,所以是曲線運動。由此可見,勻速圓周運動實際上也是一種變速運動。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引出第一個概念:線速度)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投影出閱讀提綱,學生先歸納,後師生互動加深學習。

根據學生的歸納總結,將知識點投影,讓學生理解線速度的概念、定義、大小、方向)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

1)線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質點沿圓周運動的快慢。

2)定義:質點做圓周運動通過的弧長s和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線速度.(比值定義法)

s(3)大小:v=.單位:m/s(s是弧長,非位移) t

(4)方向:在圓周各點的切線上

這裏重點強調:

(1)“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變,即速率不變;而“勻速直線運動”的“勻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變,二者並不相同.

同時指出:線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爲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除了可以用“線速度”來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之外,還可以“角速度”來描述。

這時播放課件:模擬唱片運動。在其上放一個物體隨唱片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寫其與圓心的連線及其掃過的面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歸納知識點,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讓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b:出示閱讀思考題

1)角速度是表示什麼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義是什麼?

3)角速度等於什麼和什麼的比值

4)角速度的單位是什麼?

這裏強調: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對於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恆定的。

d:強調角速度單位的寫法rad/s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即運動物體經過一定時間後,又重複回到

原來的位置,使學生形成“週期”的概念。引出“週期、頻率和轉速”這個教學重點。

a:讓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b:教師出示閱讀思考題: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

1) 什麼叫週期, 什麼叫頻率; 什麼叫轉速

2)它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3)它們的單位分別是什麼?

C:閱讀結束後,學生自己複述上邊思考題。教師投影相關知識點。便於學生做課堂筆記。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投影出一個例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投影學生解題結果並進行點評。稿|試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在線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將剛纔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弄清線速度、角速度、週期之間的關係。提出:既然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都是用來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引導學生推導公式,學生討論有幾種方法,教師總結。理|初中物理|物理論文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在線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根據推導出來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係v=rω,分組討論幾個問題。

討論:

1)當r一定時, v與ω之間的關係(成反比)

2)當 v一定時,ω與r的關係(成反比)

3)當ω一定時,v與 r的關係(成正比 )

(二)例題討論(用投影出示例題1、例題2,見教案)

例1:分析下圖中,A、C兩點的線速度有什麼關係?

分析得到:主動輪通過皮帶、鏈條、齒輪等帶動從動輪的過程中,皮帶(鏈條)上各點以及兩輪邊緣上各點的線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況下,輪上各點的角速度有什麼關係?

物分析得到:同一輪上各點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練習題,進行強化訓練,進行知識的拓展。

三、分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

利用網絡資源探究“神州飛船”, 把學生大體分成兩組,各組先在網絡上查找資料,爲了降低學生上網查詢的難度,我利用校園網設計一個專題欄目,把網上有關神州飛船的資料集中到這個專題網頁中,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獲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後由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養成敏銳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證據的科學態度,這正是我們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出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2節《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三個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條件及其應用。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兩個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狀態,是物體受力平衡問題中最簡單的一種情況,在力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延續,又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其它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知識是聯繫新舊知識的一個紐帶。這部分內容和方法的學習,關係到學生以後會不會進行受力問題的分析問題。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3)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2)學會分析一個物體受幾個力及這幾個力的平衡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由於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能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樂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識。

3、說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二力平衡條件是學生進行力與運動關係分析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點。

(2)難點: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難點;由於初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處於萌芽狀態,對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斷能力比較弱,所以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本節的難點。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也是一個小的難點。

4、說教學器材

教師演示:(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關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1)學生已有的有關力及運動方面的知識爲本節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

(2)學生經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探究這種方法,這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證。

(3)學生還存在着一定的思維障礙。例如:電梯停止在三樓,要使它勻速上升到四樓,所用的拉力必定大於電梯靜止時受到的力;當我們推講桌而推不動的時候,學生往往會認爲這是推力小於阻力的原因等。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一個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的理解和應用產生思維障礙。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實驗進行實驗設計、操作、觀察、思考;③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適時地進行點撥,體現出“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要求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是“學會”,因此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其它任何學習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實驗中,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外,爲了讓學生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識,安排了幾個隨堂練習。

五、說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第一步:導入

爲了順利實施目標做好知識上的鋪墊,提出已學問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能不能反過來說: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受力的作用?

學生明確回答後,列舉常見的例子。

(一)創設情境引入:(1)找一個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上臺即可,能夠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位同學站在這裏靜止不動,雖然只受兩個力的作用爲什麼會保持靜止呢?

(2)教師邊手拿粉筆盒上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邊問學生粉筆盒所處的狀態、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上述兩個問題的設置是爲了讓學生能把當前的問題同牛頓第一定律聯繫起來: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麼處於這兩種狀態下的物體是不是就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實際生活生產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時物體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當物體雖然受力但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稱爲力的平衡。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內容。用多媒體投影:“力的平衡”,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由於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二力平衡,我們就從這開始。有的同學會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於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麼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爲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

1、教師首先演示一下課本中的實驗。(在這裏教師做演示,目的是能給學生一個示範;有很多的問題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們也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大多是已知結論的探究,並不是科學家們的那種未知結論的研究。所以演示還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邊演示邊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硬紙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②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③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④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開始第五步前,提出問題:是不是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就一定位於平衡狀態。

⑤將兩鉤碼系在硬紙板上使兩小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用剪刀將硬紙板剪斷,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

按照探究實驗的常規分幾步進行,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等到學生完成後,先找幾個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展示一下(討論交流),然後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的設計方案以及空的記錄表格,再由學生進行具體地實驗(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針對投影上提出的觀察問題,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同時啓發學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條件。最後歸納、總結並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⑵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設計、操作、觀察、思考和總結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了,也反映了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後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知識作小結後,出示實例:吊着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20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爲多少?

先由燈處於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後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後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20牛,確定出燈受拉力20牛。

最後再以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強調一下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區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二力平衡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越過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小結和作業

作業要儘量少而精,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習指導與聯繫的基礎梳理。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爲了能使學生對這個重要的內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好探究實驗,主動地探求二力平衡條件,這是關鍵之所在!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動力學又是經典力學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熱學、電學等其它部分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爲了使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認識自然、和諧,本節之前的“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對第一定律的認識得到強化;啓下,即是通過實例的分析使學生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本節教材是在前一節的基礎上藉助電腦通過實驗分析,再進行歸納後總結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質量三者關係的牛頓第二定律。由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是我們認識客觀規律的重要方法。由於本實驗涉及到三個變量:a、m、F,因此我們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先確定物體的質量,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再確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在以後學習氣體的狀態變化規律,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金屬導體的電阻等內容中都用到了這一方法。控制變量法也是我們研究自然、社會問題的常用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圖象法,瞭解圖象法處理數據的優點:直觀、減小誤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圖象的變換,從a-m圖(曲線)變到a-1/m圖(直線),在驗證玻-馬定律中也用了這種方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瞭解以實驗爲基礎,經過測量、論證、歸納總結出結論並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物理規律的簡單美。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實驗和用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

二、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以電腦輔助演示實驗爲主的,知識教學與科學方法教育相結合的“同步調控”模式。

按系統論的整體性功能原理,整體功能要大於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識、方法、能力、科學態度等都是教學的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有機地聯繫起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則物理教學的效果會更好,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步調控”模式中,沒有單純地就方法講方法,而是將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基於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原理考慮的。

再則,按教學論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訂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並隨機應變,排除障礙,並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步調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將教師置於“調控”地位。同時,更注意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活動的環境,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再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如從a-m圖象,猜想a與m成反比,然後畫出a-1/m圖,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和最佳效果。

三、說教學程序

1.問題引入新課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質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間的定性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它們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後指明本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探索得出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從而導出課題——牛頓第二定律。這樣導入的用意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於探索的積極性。

2.設計實驗方案

在引入課題後,啓發學生思考:我們如何來研究F、m、a三者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得出用實驗法先確定m,研究a與F的關係;再確定F,研究a與m的關係,最後得出三者的定量關係。由於教材(必修第一冊,人教版)中牛頓第二定律實驗不足(夾子很難同時夾住兩細線;由於線的彈力,小車要反衝後才能停下,實驗誤差大),我設計了用電腦輔助來探索a與F、m關係的實驗,如附圖。遮光片寬度L,通過光電門時間分別t1和t2,兩隻光電門間距爲s。當滑塊通過光電門時,光電門產生一個脈衝,通過計時器中的三極管放大後,從計算機LPT口輸入,調用計算機定時中斷來計算時間,然後利用公式

計算出加速度的值,結果顯示在表格中,同時在座標圖上標上點,實驗結束後,程序提供一個畫直線模塊,可用光標來控制直線的斜率。

3.進行實驗探索

請兩位同學上臺操作,其他同學邊觀察、邊思考,教師控制電腦。先保持物體質量爲200g不變,測出拉力分別爲0.05N、0.10N0.15N和0.20N時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圖上,顯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得出a∝F的結論。然後再保持拉力爲0.10N不變,測出物體的質量分別爲200g、282g、332g和382g時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圖上。在a-m圖上可看到隨m的增大a逐漸減小,但它們的關係不明確。引導學生大膽猜測a與m成反比,再畫出 a-1/m圖,得到結論a∝1/m。

4.分析歸納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F=kma,在國際單位制中,定義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頓第二定律F=ma。然於進行合理的外推,當物體受幾個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時,F應爲合力。由於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導學生通過實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應用鞏固練習

通過三道典型的問答和計算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爲進一步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6.總結

告訴學生我們本節課學的牛頓第二定律是把力和運動聯繫起來的橋樑,是我們解決許多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武器,是我們學習物理的一個重點,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應用它。而這節課所用的電腦輔助的實驗歸納法是人們研究自然、社會的一種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圖象法是處理實驗數據的常用方法,我們還學了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並能運用這些方法。

物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這節課既是上一節課學習的安培力的延續,又是後面要學習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基礎,它是這一章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重點,同時也是與力學進行綜合的完美切入點。我在設計本節課時通過實驗演示和理論推導兩種途徑讓學生去學習、理解洛倫茲力,目的是讓學生體驗深層次的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洛倫茲力,會判斷洛倫茲力的方向;

2)知道洛倫茲力大小的推導過程;

3)會利用本節課學的知識簡單解釋電視顯像管的工作原理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安培力微觀本質的猜測,培養學生的聯想和猜測能力;

2)通過推導洛倫茲力的公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研究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洛倫茲力方向的判斷方法和洛倫茲力大小計算。

2.難點:洛倫茲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教學方法:

1.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模擬實驗法、演示實驗法、問題啓發式教學法、實驗啓發式教學法。

2. 觀察實驗法、理論推導法、對比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由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而電流又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引出這個力可能是磁場作用在運動電荷上的,那麼運動電荷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嗎?用電子射線管實驗來加以驗證,結論:磁場對運動的電子有力的作用從而引出新課。

2.提出問題: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安培力

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洛倫茲力

安培力與洛倫茲力存在什麼關係?

3.演示動畫

電荷的定向移動及其受力情況與電流受力情況

【設計意圖】微觀的電荷是肉眼觀察不到的,學生缺乏感官認知,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給學生感官認知,可一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

4.分析:安培力是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洛侖茲力是安培力的微觀本質

5.提出問題:如何判斷洛倫茲力的方向,由學生分析(必要時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給出判斷洛倫茲力方向的方法是------左手定則。

6.用實驗驗證電子束的偏轉是否遵循左手定則

7.討論洛倫茲力的方向與速度和磁場方向的關係

8.由例題求解引出B垂直於V時洛倫茲力的表達式,進一步分析B與V不垂直時洛倫茲力的表達式,分析影響洛倫茲力的因素。

9.通過動畫演示,介紹洛倫茲力的具體應有:電視機顯像管中電子束在磁場的作用下發生偏轉,演示電子束在磁場的的偏來說明,進一步演示“行掃描”和“場掃描”,並由此說明熒光屏發光的原因。

10.課堂練習

11.小結

12.佈置檢測題,通過其來檢測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