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阿姨的禮物說課稿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鼠阿姨的禮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鼠阿姨的禮物說課稿

老鼠阿姨的禮物說課稿1

設計思路

“老鼠阿姨送的禮物是什麼?”這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在謎底揭曉前不斷激發着3歲幼兒的好奇心。故事中兔子的長耳朵、小豬的大鼻子、青蛙闊闊的嘴巴以及松鼠的靈巧小手,暗示着它們能用各自的本領解決問題。同樣,送禮物的環節也讓幼兒學會如何正確地待人接物。

整個活動設計始終讓幼兒與故事的情感脈絡保持同步發展,以感知覺(看、聽、聞、摸、嘗)爲基礎,通過實際操作不斷進行推測,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創造力。首先,猜動物、認識動物的不同特徵,爲解決問題埋下伏筆;接着,用蒙上眼罩的探索遊戲喚醒幼兒對自己感官的再認識;最後,用變魔術的方式鞏固認識,使現場歡樂的氛圍與作品融爲一體。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畫面,對故事充滿期待與好奇。

2、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活動準備

盒子一個(中間有蓋子,便於開啓);糖果多於幼兒人數(圓形的、方形的,硬糖、軟糖都要準備一些;其中六顆糖放在盒子裏,其他放在某位教師那裏);眼罩人手一個,沙球和鈴鐺各一個;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的卡片,黑板、磁鐵;PPT、音樂。

活動過程

一、聚焦禮物,激發興趣

1、主要提問:你收到過禮物嗎?

輔助提問:你收到過什麼禮物?是誰送給你的?

幼兒:我收到過象棋,是媽媽送的。

教師:啊,媽媽好愛你哦,你說謝謝了嗎(幼兒點點頭)?

幼兒:聖誕老人送給我一個球。

教師:哦,你見過聖誕老人嗎?

幼兒:沒見過,他來送禮物的時候我已經睡着了。

教師:你可以在心裏謝謝他。

幼兒:我收到過抱抱熊,是好朋友送的。

教師:對呀,好朋友之間也可以互相送禮物……

教師:小朋友會收到各種各樣的禮物,有爸爸媽媽送的,有朋友送的,有老師送的,也有聖誕老人送的,收到禮物後我們都要表示感謝。

[幼兒喜歡禮物,從談論禮物入手,容易打開他們的話匣子。此處爲導入部分的談話,需簡短些,教師要關注的是對話中幼兒的應答。】

2、教師:看看今天誰要來送禮物(PPT呈現老鼠阿姨的圖片)?

幼兒:是老鼠。

3、教師介紹故事名稱《老鼠阿姨的禮物》,幼兒跟讀(PPT同時出現漢字)。

4、一起數數盤子裏有多少份禮物。

【文字是圖書內容的一部分,閱讀中可適度出現文字,但不宜過多。】

二、突顯局部,仔細觀察

1、主要提問:老鼠阿姨今天要把禮物送給誰呢?

幼兒:給小老鼠。

教師:有可能。

幼兒:給貓咪。

幼兒:不可能,貓咪要吃掉它的。

幼兒:給大象。

教師:原來還可以送給這麼大的朋友呀。

【幼兒的回答能反映出他們的認知水平,教師應及時歸類和引導。】

2、PPT逐一呈現動物(兔子的長耳朵、小豬的大鼻子、青蛙闊闊的嘴巴、松鼠的靈巧小手),從局部到整體。 主要提問:看看誰來了?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對小班幼兒而言,辨認兔子的耳朵沒有難度;辨認小豬的鼻子主要突出它的鼻孔;辨認青蛙時它的顏色容易與鱷魚混淆,所以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它闊闊的嘴巴;最不容易辨認的是松鼠,可以通過播放PPT(答案)巧妙地讓幼兒在關注局部的同時聚焦動物具有代表性的感官,再整體辨認。】

3、聽故事(配樂講故事)。

教師:老鼠阿姨要來送禮物了。看,兔子、小豬、青蛙和松鼠都高高興興地過來了。老鼠阿姨說:“不急不急,一人一個,正正好好。今天,我要和你們玩一個遊戲,我的禮物在盒子裏,你們不能用眼睛看,要用其他的辦法猜出禮物是什麼。”

【將故事內容作爲教學情境,現場充滿新奇感和期待感,讓幼兒始終期盼着活動繼續進行。】

三、操作體驗,再識感官

1、教師:平時我們都是用眼睛看東西,現在把眼睛蒙起來還能猜出禮物是什麼嗎(在白板上呈現“眼睛”的卡片)?

【教師要充分估計幼兒可能說出的答案,可能有的幼兒會說能,有的幼兒會說不能。對說能的幼兒要予以追問,可順勢導入下一個環節——“是用什麼辦法猜出來的?”】

2、教師: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吧(出示眼罩),把眼睛蒙起來(拿出沙球和鈴鐺),猜猜它們在哪裏?

請一名幼兒上來,幫其戴上眼罩,聽指令在桌子上取出教師所需要的一種樂器,幼兒很自然地會用手摸。

教師:原來可以用手摸(在白板上呈現“手”的卡片)。

3、教師:不用眼睛、不用手,你還有其他辦法猜出它們是什麼嗎?

幼兒:沒有了。

教師:真的沒有了嗎(教師將樂器放在黑板後,逐一讓其發出聲音,讓幼兒猜猜什麼樂器在唱歌)?

教師:原來還可以用耳朵聽(在白板上呈現“耳朵”的卡片)。

4、教師:如果不用眼睛、手、耳朵,還有辦法嗎?

教師:我們再來試一種辦法吧。

教師請1~2名幼兒聞一聞沙球(聞上去有油漆味)和鈴鐺(聞上去有鐵鏽味)的氣味,鼓勵他們記住兩樣東西的不同氣味,再請幼兒戴上眼罩,將兩樣樂器一一放在他們的鼻子下,讓他們猜猜是什麼樂器。幼兒果然猜中,全場一片掌聲(在白板上呈現“鼻子”的卡片)。

5、教師:看,現在我們又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本領。想一想,我們還有什麼本領?

幼兒(指着自己的嘴巴):用它也可以。用嘴巴嘗……

教師:對,嘴巴可以嚐出味道(在白板上呈現“嘴巴”的卡片)。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身上有那麼多有用的器官,要好好愛護噢。

【2~5環節可以不分前後順序,小班幼兒最熟悉的方法是用手摸、用鼻子聞,用嘴巴嘗的方法需教師在操作中予以引導,可現場根據幼兒的反應靈活調整和引導。】

6、教師繼續講述故事:小動物也在學你們的好方法。看!兔子用耳朵聽,小豬用鼻子聞,松鼠用手摸。青蛙問:“這樣東西能吃嗎?”老鼠阿姨說:“可以的。”看!青蛙用嘴巴嘗(PPT呈現相應圖片)。

【小結時教師可將重音放在“聽、聞、摸、嘗”上。】

四、猜測禮物,感受快樂

1、出示禮物盒:這裏也有一個禮物盒,裏面裝的禮物和老鼠阿姨的禮物一模一樣。

教師發給幼兒眼罩,請想玩的幼兒一起來玩,通過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的辦法猜猜盒子裏到底藏的是什麼禮物。

【通過在真實情境中的操作,進一步複習鞏固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大部分幼兒能通過“摸”“聞”,或者根據教師說的“是可以吃的東西”猜出是什麼禮物。】

2、倒出盒子裏的禮物,同時伴隨音樂、PPT,教師繼續講述故事:原來禮物真的.是糖哦,大家高興地說:“謝謝你,老鼠阿姨!”老鼠阿姨說:“不用謝,你們真是一羣聰明的好孩子。”

3、教師:數一數,一共有幾顆糖。(和幼兒一起數)1、2、3、4、5、6,夠不夠呀?

幼兒:不夠,我也想吃糖。

【此時幼兒的心情與故事中的小動物一樣,喜歡禮物,想得到禮物,於是教師要有機整合一一對應等數概念,引導幼兒數數糖、數數小夥伴,感受“多和少”。】

4、教師:我是一個會變魔術的老師(教師打開盒子,鼓勵幼兒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盒子裏是否有東西。最後請旁邊的教師摸一摸,摸的同時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糖果)。

(再讓幼兒鼓起小嘴用力吹,教師假裝用手接住往盒子裏一扔。當教師打開盒子倒出糖時,現場一片歡騰。)

【魔術充滿神祕與期待,與故事所營造的氛圍吻合。伴隨着音樂,教師需用心演繹一位自信而沉穩的魔術師。活動中,幼兒不僅體驗到作品結尾的歡樂,也通過聽、聞、摸等方法判斷盒子裏是否有東西。】

5、教師:現在糖夠不夠?

幼兒:夠了。

教師:加上後面的老師,糖夠嗎?數一數。

幼兒:(回頭看)不夠。

教師:請小朋友帶着禮物先回教室,讓老師留下繼續爲大家變糖。

【當幼兒帶着禮物愉悅離場時,之前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隨新奇感的滿足而結束,整個過程如同一本書讀完了,大家心滿意足地合上書。】

老鼠阿姨的禮物說課稿2

活動目標:

一、理解繪本內容,學習仔細觀察畫面的細微處。

二、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眼、耳、手、鼻子、嘴的作用。

活動準備:

PPT課件、五官圖片、眼罩、鈴鼓、碰鈴、沙球、魔術盒和糖果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

“孩子們,你收到過禮物嗎?收到過什麼禮物?誰給你送禮物啦?”

小結:愛你纔給你送禮物哦。

二、 觀察探索

“老鼠阿姨也給它喜歡的人送禮物了,看看圖片,猜猜它給誰送禮物啦?”

1、觀察小兔的局部圖,猜對出示全部圖驗證。

2、觀察青蛙的局部圖,猜對出示全部圖驗證。

3、觀察松鼠的局部圖,出示全部的圖片驗證。

“老鼠阿姨要給誰送禮物啊?一共有幾隻小動物?”

三、體驗操作

1、提問:如果不用眼睛看,還有其它辦法嗎?

2、據幼兒所說,分批出示圖片。

3、通過遊戲聽一聽,摸一摸,聞一聞猜猜是什麼,突出理解身體這些部位的作用。

四、 理解內容

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述故事,邊講邊提問:

1、小兔在幹什麼?——聽

2、小豬在幹什麼?——聞

3、松鼠在幹什麼?——摸(爲什麼要小心摸?)

4、青蛙是怎樣問老鼠阿姨的?——嘗(嘗之前爲什麼要問“可以吃嗎?”)

小結:小動物們真聰明,讓眼、耳、鼻、嘴成爲了自己的好幫手。小手可以摸,耳朵可以聽,嘴巴可以嘗,我們的本領真大。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好朋友。

五、感受快樂

1、“今天我也爲你們準備了禮物,你們猜猜會是什麼?”

2、變魔術,先變少量糖果,讓個別幼兒來摸,並引導幼兒數一數,再變許多糖果,再引導幼兒數一數,告訴幼兒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