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說課稿設計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一)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第二學段北師大版四下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結合具體情境,瞭解方程的含義。

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4、讓學生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着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爲一方,要求的問題爲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學難點是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二、說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爲出發點,在不任意增加知識點,不任意拔高教學目標,並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地前提下,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教學活動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

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爲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天平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 在天平一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邊放上一杯500克開水),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從學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等量關係

我創設3個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等式,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等式含義的理解。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多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爲"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

運用剛纔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說說分類標準,從分類中直接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個活動。通過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數學遊戲"猜方程"的出現,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4.小結新知,明確收穫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5.拓展延伸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我設計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們倆變得一樣重的方法,這樣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着不同的發展。

(說說本節課的得意之處和遺憾地方)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二)

各位尊敬的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我的說課分爲以下幾部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板書。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爲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體會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2、會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簡單的等量關係。

能力目標:學生在觀察、比較、抽象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體驗。

情感目標: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

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瞭解天平。

謎語導入,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說說對天枰的瞭解,接着視頻介紹天平的原理。

(二)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飲料(250克),右邊放上另一瓶飲料(500克),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250+250=500)

這兩個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然後我還創設2個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 <50)接着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三)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並交流分類的標準。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四)層次練習,鞏固方程的意義

在這一環節中,我編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找方程",即教材62頁第1題: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採用同桌交流的方式進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題目要說明理由。

(2)"寫方程", 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鞏固方程的'意義。

(3)數學遊戲:教師出示式子,學生做動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學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學生就蹲下。兩樣都不是,則不用做動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2題:根據天平列出方程。

(5)根據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3題。例如:小明x歲,爸爸40歲,爸爸和小明相差28歲。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五)總結提升 ,評價自我

組織學生說說收穫,可以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說說存在的不足,同時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業佈置, 迴歸生活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列舉出來。

佈置這題作業,目的是讓學生自主設計練習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七)板書

方程的意義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過文字形式來設計說課稿,比較單一,不能吸引評委。那麼在設計裏面放入輔助性說明的圖片,比長竄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讓人明白。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三)

教材簡析: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簡易方程》中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天平寫出式子,並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出方程的概念,並根據概念學會正確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決問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方程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低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數字謎等不同形式的思維訓練,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這些都爲理解方程意義起着鋪墊作用。

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完成數量關係到等量關係的過渡,構建方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認識天平: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它就是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找到舊經驗與新事物的聯繫,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寫出式子

在上一節數學活動課中,我們認識了天平,利用天平稱量了物品的質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利用天平來測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通過演示再現天平測量物體的過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來表示,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兩邊的平衡關係過渡到用抽象到數學符號表示的思維過程,爲突破教學難點進行鋪墊。】

三、合作探究,認識方程

1、測量物品,寫出式子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利用天平測量桌面上物品的質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較物品的輕重,並且根據天平的平衡關係寫出式子。最後將你們小組寫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要讓學生積累數學基本的活動經驗。數學作爲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要在小學數學課中顯得尤爲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經歷了實驗---不實驗——再實驗的設計過程。第一次教學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但在實驗中,學生由於對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練,使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第二稿中,我放棄了實驗,讓學生直觀看教師的大屏幕演示,然後寫出式子,學生再根據圖片,寫出式子,結果整節課學生就在不停地對着抽象的符號寫和算,對知識沒有形成表象,練習效果不佳。後來,在網絡備課和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在課前加入了數學活動課,讓學生熟悉天平的操作過程,在課堂中,將重點放到利用天平寫出式子這一環節,學生目的明確,操作熟練,高效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2、交流彙報,歸納概念:

教師選取了每個小組有特點的式子將其呈現在黑板上,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類,同時教師進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數 50×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y=50×3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課標中數學中最核心的要求。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在本節課中,我更注重了對知識的類比歸納,()讓學生感知方程與等式的關係,與不等式的區別,最後歸納總結出方程的特徵。】

3、概念演繹,建立模型:

剛纔同學們根據天平所寫的式子中還有方程嗎?

老師在測量中的這幾個式子中哪個是方程?

你能根據方程的意義也寫出幾個與衆不同的方程嗎?

【通過這三個內容的練習,既完成了對概念的基本理解與應用,同時又將前面教學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進行補充,學生寫出了將含有減法與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準確。】

四、練習應用,鞏固新知

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判斷式子是不是方程

2、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3、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4、 判斷是否是方程

5、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通過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從基本的判斷到實際的應用,從具體的圖片寫方程到文字的數量關係寫方程,最後通過一道判斷題,將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用集合圖來表示,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準確,應用更靈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鑽研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