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說課稿

1、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蘇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爲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五、相應的“試一試”及“練一練”。

2、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難點:

⑴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⑵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理解並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⑵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繫,滲透轉化思想,培養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學具準備:⑴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

⑵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製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準備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後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爲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揮橋樑和啓智的作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爲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三法優化組合。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並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義,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祕。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着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本節課在學習例五時,放手讓學生嘗試自己自己去發現、總結、歸納,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程序:

1、談話導入

⑴出示圓柱:如果想知道這個容器的容積,怎麼辦?

⑵出示圓錐:如果想知道這個容器的容積,怎麼辦?

2、教學例五

⑴引導觀察:這個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⑵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⑶討論: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估計?

⑷分組驗證;引導學生用適合的方法進行操作驗證。

⑸交流:說說自己小組是怎麼驗證的,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⑹討論:①通過實驗,我們知道這個圓錐的容積是這個圓柱容積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說圓錐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爲什麼?應該怎麼說才準確?②那怎麼算出這個圓錐的容積呢?③推導出圓錐體積的公式(師板書)。④如果已知r和h圓錐體積公式還可以怎樣計算?如果已知d和h圓錐體積公式怎樣計算?

⑺完成“試一試”。

3、鞏固練習

做“練一練”。

4、歸納總結

通過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今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