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物理說課稿範文合集六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物理說課稿範文合集六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爲高二物理選修3—2第二章的第一節。內容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場知識和對電磁感應簡單認識的基礎上,利用高中已學過的知識,較爲深入的研究磁轉化爲電的規律,研究電場、磁場的統一性。這些內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說課稿教材的問題大多數都涉及到三維空間,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極爲有益。實驗方法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對實驗現象進行簡單的羅列或初步總結,而是實驗和推理結合起來,得出比較抽象的結論,在這裏,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智能目標: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相符合。

③會用楞次定律解答簡單的有關問題。

情感目標:

①培養學生勇於進取,注重實驗和爲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精神。

②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勤於動腦的良好實驗素質,培養學生仔

細觀察認真分析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所激發的磁場之間的關係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對這一定律的應用是這一節課難點。

二、說教學法

教學對象分析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已能解決感應電流的大小問題。

②學生通過立體幾何和磁場部分的學習,對三維空間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尚不能熟練掌握。

③好奇心強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法

①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②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爲具體,突破教學難點。通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的表現出來,極大的克服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助於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④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說學法

學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課結合教法,學生可按以下學法進行學習。

①實驗探索法:本課創設了豐富的電腦動畫和有趣的物理實驗,反覆思考物理現象的原因和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②比較總結法: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比較、總結出物理規律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③反饋定位法:本課通過實例解析和練習反饋,可以鞏固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準確定位和正確思維的形成。

三、說過程

1、複習提問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2、列舉能使右圖產生感應電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嗎?如何判斷其方向呢?

(學生集體回答引出實驗)

2、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在四種情況中:

①線圈中是否產生感應電流?爲什麼?

②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是怎樣變化的?

③檢流計的偏轉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種情況中檢流計的偏轉方向總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平拋運動》是高一新課程必修2第一章《拋體運動》的第3節。本節課是曲線運動的一個實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平拋運動》這一節課內容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是直線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實際應用和延續;同時也爲研究斜拋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等奠定基礎。

教材對《平拋運動》的處理分爲三個層次:

(1)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分析,建立平拋運動模型;

(2)通過實驗方法和理論(動力學)探究找到研究平拋運動規律的方法——分解爲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化繁爲簡);

(3)通過數學和物理已學知識(直線運動規律、合運動與分運動關係)找到平拋運動的規律,並且能夠運用該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強調了實驗探究的重要性,突出了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讓學生明白,物理規律不僅可以直接由實驗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二、學情分析

在必修一課本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而在本章第一節學習了曲線運動,在第二節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道什麼叫合運動,什麼叫分運動,合運動與分運動是什麼關係,同時也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但是在學生的頭腦中並沒有建立起“分曲爲直”、“化繁爲簡”的具體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節教學要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題,注重從問題、情景出發,在質疑中引發思考,提出概念 ;在討論中激烈碰撞,找到規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知道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爲水平方向的勻速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以及爲什麼可以這樣分解

(3)掌握平拋運動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的研究方法——化繁爲簡、實驗探究、理論探究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教材上所附彩圖“平拋物體的閃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拋運動錄像的慢放分析,啓發學生:處理物理問題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彌補我們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勵創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創造新的測量儀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過程;

平拋運動規律。

(2)教學難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規律的得出過程教師引領的問題設計。

五、教學流程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一設計:

創設情境、問題引領、提出概念

創設情境:

紙片、相同紙片疊成的飛機、相同紙片揉成的紙團分別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拋出。請學生觀察運動情況。

問題引領:

問題一:物體的運動形式決定於哪兩個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問題二:紙片、紙飛機、紙團的質量相 同、初速度相同,爲什麼運動情況各異?

答:空氣阻力

問題三:有什麼辦法讓三者運動趨同?

答:減小空氣阻力(減小體積)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其運動軌跡相同,稱爲拋物線。物體的運動稱爲平拋運動。

定義:

平拋運動:以一定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叫作平拋運動。

教學環節二設計:實驗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針對演示實驗進行小組討論。

討論的問題:

1、在演示實驗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2、實驗現象說明了什麼?

第三步:研究頻閃照片並回答下列問題:

1、你從照片上得到什麼信息?

2、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麼運動?爲什麼?

3、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豎直方向做什麼運動?爲什麼?

第四步:理論探究

問題1:如果物體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拋出後,不受力的作用,物體將做什麼運動?

問題2:如果物體沒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將做什麼運動?

教學環節三設計:平拋運動規律

七、板書設計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物理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樂於製作彈簧測力計,在實際製作過程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彈力的概念

教學方法:實驗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彈簧測力計、握力計、鉤碼、頭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或接觸到一些有趣的物體.它們在被擠壓後,形狀或體積會發生變化,但一旦撤消擠壓,它們就會恢復原來的形狀;而一些物體即使撤消擠壓後,它們也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樣貌.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日常所見、所用,找找哪些物體能夠恢復形狀?哪些物

體不能恢復原貌?

學生交流、討論、回答。

介紹彈性和塑性的概念,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二、新課教學

1.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個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樣才能測出來呢?可不可以利用一個物體受到力變長,不受力能夠恢復原來形狀即彈性去製作出一種工具來測量呢?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彈性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通過發表見解,培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

表揚學生的討論,並鼓勵學生利用手上的器材,進行簡單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

2.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教師總結歸納結論.引導學生分析一個完整的彈簧測力計還需要些什麼?

學生參考課本P53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內容使用測力計.

學生自己動手用彈簧測力計進行測量、記錄數據.

學生根據自己的製作和使用過程,總結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並積極回答.

啓發並引導學生指出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教師指出市場上用的各種測力計及秤都是利用在彈性範圍內,彈簧受的力越大,彈簧的伸長越長的原理製成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彈力彈簧測力計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的定義

3.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4.製作和使用彈簧測力計。

物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七章第二節“功”,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功”這一節在力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於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我們應該以初中知識爲起點,以教材內容爲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其二,它屬於能量和力的結合點:闡明瞭能量和力的關係,是進一步學習能量部分以及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結合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計算公式以及能夠理解正負功的意義,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求多個力做功。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學會物理學常用的通過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進而學會對各種問題的分析解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課前的活動,激發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通過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閱讀法、討論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課教學是概念課,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新課引入:

由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中瀑布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現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後結合教材中的三幅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圖片中都有什麼形式的能量發生了相互轉化,同時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有什麼共性,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由兩個必要因素總結出做功其實就是力對物體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這樣引入功的概念,兼顧到了學科間的綜合。從教學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講法有助於消除學生因學習新課帶來的懈怠感。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幾點:談到做功要明確是什麼力做功?對什麼物體做功?在什麼過程做功?

環節2.講解功的計算公式:

通過複習初中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做功應如何計算?這樣設問可以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啓發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採取力的分解。在教學中爲了活躍學生的思路,還可以介紹另一種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樣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這短短一筆,它能更好的開闊學生思路,正是體現素質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由於公式中都是數值的乘積,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公式其實也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於恆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簡單介紹,針對變力做功今後要開專題講解。在討論公式時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力對物體做功的三種形式,作爲教師只要注意更好的點撥正負功的意義,重在讓學生理解透徹就可以了,這樣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

環節3.多個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題爲例講解第一種方法,而第二種方法就讓學生自主探究,藉此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複習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後由老師給出結論。

環節4.本章小結

最後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記憶的深度。

環節5.習題設計和作業佈置

物理學科講究學以致用,所以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一些適當難度的課上習題。然後佈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後作業,讓學生課後查閱資料解釋生活周圍做功伴隨能量轉化的現象,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研究式學習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脈絡,突出重點難點,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爲了更好的體現新課程,本節課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在相互競爭中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知識傳授和智能開發的和諧統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上說課定有不當之處,懇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磁感應強度》,磁感應強度是電磁學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來描述磁場強弱及方向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分析完教材現在再來分析一下學生,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是我說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高二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本節課將通過類比電場強度的內容和特點來進行講解和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同時能加深對於磁感應強度的認識。

(根據本節課的結構和內容通過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磁感應強度的性質判斷磁場的強弱和方向,並且會運用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進行有關計算。

2、體會通過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關注物理與生活相互聯繫,感受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磁感應強度的定義。

難點是:利用磁感應強度來描述磁場強弱和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作爲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類比法、實驗探究法。

(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首先是導入部分。)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情境導入】利用多媒體展示磁懸浮列車運行、吊車吸起鐵板的場景以及各種不同的磁性物體,引導學生分析各種磁性物體磁性的強弱,並提出問題:怎樣來描述磁性物質磁場的強弱?提出磁感應強度的概念,從而引入課題—《磁感應強度》

【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從生活實際出發,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也能在教學中滲透物理和生活的聯繫。】

(導入新課後,就進入到新課講授的環節首先是第一個模塊,磁場的方向。)

(二)新課講授

模塊一:磁場的方向

引導學生回想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的確定,並將電場強度與磁感應強度聯繫起來。順勢提問電場有強弱和方向,磁場也有強弱和方向。請大家回顧一下,電場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對研究磁感應強度的方向你有何啓發?

學生分成小組通過思考討論得出:電場的方向是從電荷受力的角度規定的,小磁針放入磁場中會受到磁場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場的方向可以從小磁針受力的角度來規定。接下來學生通過類比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法,同樣的利用小磁針去探測磁場的情況。

通過演示小磁針處於條形磁鐵產生的磁場中的不同位置過程,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針的N極或S極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結論。接着我會歸納實驗結果,並補充磁場的方向爲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順勢牽出磁感線的概念強調學生類比電場線的概念進行記憶。

模塊二:磁感應強度的表達式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回顧奧斯特實驗,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通過這個性質來研究磁場強度的大小。

學生從書本的演示實驗方案能夠受到啓發,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過導體棒的受力情況來研究磁場的強弱。此時我會安排小組探究組織學生猜想通電導棒的在磁場中的受力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在探究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適當的給予提示,學生將根據演示實驗所提供的方案進行探究,記錄各種情況下的電流值、通電導線長度以及通電導體的擺角。結束後,帶領學生分析得到的數據,共同合作歸納其中體現的規律。

通過對實驗結論的引申和推廣,使學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場中各點的位置函數,比值F/IL與IL的大小無關,進而引入電流元的概念。並由此設問,既然這個比值與電流源無關,是否代表着物體的某種屬性?在此提出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總結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圖:從直觀的角度出發,更能將抽象的問題具體話,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教材內容‘一些磁場的磁感應強度’,使學生知道地磁場及自然界中各種磁源磁場的弱數量級。並簡單介紹可以使用磁傳感器探測周圍的磁場強弱。

【意圖:拓寬知識面,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實際聯繫。】

(四)、小結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將課堂還給學生,構建學生的知識思路和框架,作業佈置,比較E與B定義的異同,進行歸納總結。

【意圖:設計這樣的作業是爲了,學生通過自己的總結,能夠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七、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採用提綱式,簡潔明瞭,重難點突出,便於學生記錄和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