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下冊《認圖形》說課稿3篇

引導語: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下冊《認圖形》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一年級下冊《認圖形》說課稿3篇

小學一年級下冊《認圖形》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爲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通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後通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繫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爲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通過讓學生找、塗、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塗一塗,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四、板書設計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小學一年級下冊《認圖形》說課稿篇2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衆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裏,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裏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摸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啓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棱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係。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裏。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麪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麪的關係。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麪的關係。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說:“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說:“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說:“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裏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說。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囪還冒着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說,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說說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說說。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後練習,爲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小學一年級下冊《認圖形》說課稿篇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認圖形》。

教材分析:本節課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三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以下特點:

1.緊密聯繫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都能看到物體的面。學生在上冊中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教材以這些爲起點,安排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等形體的積木來看一看、畫一畫,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體、正方體和圓的表象。根據這些相同的畫面畫出圖形,給出名稱,引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這就蘊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三種平面圖形。這樣安排,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

2.把圖形的變換、圖形間的聯繫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學生直觀認識幾種最常見的平面圖形,沒有深入研究這些圖形的特徵。但教材安排了豐富的操作活動,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教材設計了一些開放性問題。如安排了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正方形,圍出的圖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還有用一塊長方體積木可以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等。這些問題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索的熱情和相互合作的願望,有利於改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圖形的面畫圖形等活動,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2.知道這些常見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加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設想

“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課題實驗研究,旨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爲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創造條件,是爲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橋,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索中發展。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索的全過程。具體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索活動:

活動1:給一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積木進行分類,然後說說是怎樣分的。

活動2:找出長方體,觀察其中的一個面,藉助自己的思維去發現一些特徵,根據特徵給出長方形名稱。(正方形和圓同上。)

活動3:從體上抽象出面,認識這些面後,讓學生用體在紙上畫出面,並再次感受體和麪的關係,感受三種圖形的特點。

活動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加強幾何圖形與生活的聯繫。

活動5:小組合作在釘子板上圍圖形,獨立在方格紙上畫圖形,滲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學生感受出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不同。

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發現的,都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難,就創造條件讓他們合作探索。教師尊重學生自我發現,尊重學生創新思維和方法。

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人,激發興趣。

1.學生自由說說老師爲大家帶來了哪些積木。

2.小組合作給積木分類並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分的。

【玩積木是學生喜歡的活動,一開始學生的興趣就被積木所吸引,讓學生操作給積木分類,不但可以滿足他們的慾望,更可以爲後面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認一認。

(1)認識長方形。

①學生各自拿一個長方體,認準其中的一個面進行觀察,再觀察周圍同學認準的面,探索這些面的特點。

②學生自由彙報,互相評價。(學生髮現這些面都是長長的。)

③從學生的彙報中抽象出長方形並給出名稱。

(2)正方形和圓的認識同上。

2.畫一畫。

(1)微機出示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畫圖形的圖片,學生說一說圖片上的同學在幹什麼?他們是怎樣畫的?

(2)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形,配上活潑輕快的音樂。

(3)彙報交流: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說看法。

3.找一找。

(1)微機顯示“丁丁的房間”的圖片。

(2)學生在畫面上找一找、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或圓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裏找一找、說一說,然後彙報評價。

【學生在把積木分類的基礎上,通過同一類積木的某一面凸現出這些面有相同的形狀,找出這些面的特點,然後引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這樣,不僅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這些面的特點,同時也展示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思維。學生在操作活動“畫一畫”和“找一找”的過程中,人人都參與,親身經歷從體上抽象出面,再把這些面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過程,加強幾何圖形與生活的聯繫。體現了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1.圍一圍。

(1)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反饋交流:說說你們是怎樣圍的。

(2)試着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圓。

反饋交流並得出釘子板上圍不出圓的結論。

2.畫一畫。

(1)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2)小組長組織組員在小組內對本組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

(3)由各組組長把自己組的情況在大組上交流。

【釘子板和方格紙本身有相同之處,它們的表面上都有許多正方形小格組成。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圖形、再在方格紙上畫圖形,經歷着一個由難到更難的過程。在釘子板上圍圖形爲在方格紙上畫圖形打下基礎。教師在圍圖形過程中進行重點指導,在畫圖形中就可以大膽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

四、評價體驗,認識自我與他人。

1.評價本節課自己及其他同學的表現。

2.學了這一課後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可以評價自己對一節課的學習表現和收穫,也可以評價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進發展。】

五、課外延伸,繼續探索。

1.微機顯示一學生用長方體畫長方形的圖片。

2.師:用這樣的一塊長方體究竟能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呢?這個問題留給小朋友課後去探索。

評析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的課題研究思想,具體突出表現在四種變革:

1.師生關係的變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成爲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教學內容的變革。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爲學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素材。

3.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評價方式的變革。教師給學生提供生生互動評價的空間,同時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