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與習題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諌,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文言語詞:( 4分)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今齊地方千里: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時時而間進: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2分)

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小題3】文中有一個常用成語,請找出來( 2分)

【小題4】“王”下令頒佈了什麼命令?他爲什麼要頒佈這一道命令?(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5】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本文中的鄒忌的忠言並不逆耳,齊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請問哪句俗語是不是錯了?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的確、實在;土地方圓;當面;偶爾。( 4分)

【小題2】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裏的,受下等獎賞。( 2分)

【小題3】門庭若市; ( 2分)

【小題4】頒佈了“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的命令,讓人們敢於說真話,實現剤國治國安民、繁榮富強。( 2分)

【小題5】那句俗語沒有錯。我們可以有新的理解。勸誡別人要看對象,有人適合聽順耳之言,有人則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一定要講究勸誡方式。既然是給別人提建議或意見,又希望被別人接受,最好選擇一種讓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面”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意爲“當面”,“誠”“地方”“時時”古義意義都不同,“誠”在古文中起語氣強調作用,意爲“確實”,“地方”,古文中是兩個詞,“地”指的是“土地”,“方”意爲“方圓”,“時時”不是“經常”,而是“偶爾”(有時)。

【小題2】

試題分析:將關鍵字理解清楚,“謗”,不是誹謗,而是“批評”,“議”:談論(評論),“於”:在,“市朝”,指朝廷外市井之中,“聞”:讓……聽聞,“受”,通“授”,“下”:下等。

【小題3】

試題分析:“門庭若市”,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場一樣,此成語出自本文,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小題4】

試題分析:直接引用文中齊王頒佈的`命令即可。齊王在鄒忌的勸說下,明白了納諫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文中所寫到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小題5】

試題分析:從文中分析鄒忌提出“忠言”的方式和採用的技巧,即可理解要使“忠言”不逆耳,首先要順其心,勸說別人也要講究方法,有理還要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