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風俗的詩句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曆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風俗詩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風俗的詩句

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糉子稱“益智糉”。 時人周處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端午鴨蛋

高郵端午較爲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絡子中,掛在胸前。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與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功能。將艾葉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與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節日。

端午節詩句:

No1條脫閒揎系五絲。——李清照《端午》

No2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No3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十五夜觀燈》

No4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No6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No7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No8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No9袨服華妝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京都元夕》

No10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汴京元夕》

No11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張孝祥《點絳脣》

No12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趙蕃《端午三首

No1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

No14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文天祥《端午感興》

No15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No1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No17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No18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No19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No20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No21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

No22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鬆兒與。——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No23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No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端午日賜衣》

No25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No26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下闋

No27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

No28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No29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

No30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淒涼千古與誰同?——万俟詠《南歌子》

No31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殷堯潘《端午日》

No32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端午感興》

No33好是佳旦稱觴,班衣拜舞,有鵷雛相對。後院嬋娟爭勸酒,端午彩絲雙緊。——王邁《念奴嬌》

No34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淒涼千古與誰同?——万俟詠《南歌子端午》

No35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賈誼《吊屈原賦》

No36玉糉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許文通《端陽採擷》

No37艾虎釵頭,菖蒲酒裏,舊約渾無據。輕衫如霧,玉肌似削,人在畫樓深處。——周紫芝《永遇樂》

No38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No39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諳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訴衷情》

No40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爲歡。——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No41乘興挈朋友,遊賞遍南峯佳致。崇仙岸左,爭看競龍舟,人洶洶,鼓鼕鼕,不覺金烏墜。——楊無咎《驀山溪》

No42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糉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幺令》

No43彩絲金黍,水邊還又相逢。懷沙人問,二千年猶帶酸風。騷人灑墨香濃。幽情要眇,雅調惺鬆。——趙以夫《芰荷香》

No44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蘇軾《屈原塔》

No45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文天祥《端午》

No46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李石《長相思重午》

No47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No48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着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No49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爲澆悽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張榘《念奴嬌》

No50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盧肇《競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