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風俗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的風俗作文

端午的風俗作文1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與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與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與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的時候,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端午的風俗作文2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此時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是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可是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此時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是好吃,因爲這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此時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是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端午的風俗作文3

端午節那天中午,我們剛吃完糉子,爸爸就領着我去澄海看賽龍舟。走在往澄海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端午節是有哪些傳統風俗?

爸爸笑眯眯地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很爲國家着想,苦勸楚王要治理好國家和與鄰國相好,但楚王不聽,他十分憂憤投江自盡。楚國老百姓爲了紀念這位清正的大夫,於是用竹葉將糯米包成糉子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米而不吃屈原的屍身。漸漸地,吃糉子就演變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聽完爸爸的一席話,我茅塞頓開。

不一會兒,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只見通往江岸的條條道路,人們潮水般地涌向江邊。這時,時針指向二點正,"蹦"一聲槍響,十八條龍船從上游魚貫而下。頓時,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譜成一曲雄壯的交響樂。"加油,加油……"競賽到了緊要關頭,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黃隊加油,黃隊加油……"的吶喊聲。原來是黃隊有點落後了,它的啦啦隊在爲它鼓氣。黃隊的鼓點更緊了,哨聲更急了,黃船迎着浪花拼命地向前衝。最後,黃船得了冠軍。

船隊的團結奮鬥精神鼓舞了廣大觀衆,岸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哇,賽龍舟真刺激,這又是端午節的另一個傳統風俗。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開心又有收穫。

端午的風俗作文4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傳統節日中的——端午。

端午傳統習俗是吃糉子。快到端午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着包糉子活動,大人們先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然後放入糯米等各種調料,包成立體的三角形,再用細繩纏緊。

糉子的口味有非常多,如:加糖的,肉餡的,還有加蛋黃的等等

就連糉子的形狀也是各種各樣的,如:圓形,三角形……讓我看的眼花繚亂。

過了一會兒,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拿來蒸,過上半個鐘頭,媽媽把糉子放到桌上,我看到糉子像一個小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撥開它的竹葉,我又看到裏面的糯米從肉色變到黃色,我情不自禁的嚐了一口,啊!好吃的無法形容……

忽然,我聽到外面傳來了一陣陣“嘿喲”,“嘿喲”的吶喊聲,我連忙從窗口望出去,只見湖裏的龍舟上一個人在擂鼓,還有八個人在劃漿,而且比賽隊員都整齊有規律地吶喊着,划動着,個個都生龍活虎,並且精神抖擻。看那一艘艘龍舟就像一支支發射出去的利箭一樣向前衝去。在岸上的啦啦隊員們也都大聲的喊着;“加油”,“加油”!龍舟聽到大家爲它喊“加油”似乎變得更快了。

啊!端午既能吃上美味的糉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賽龍舟比賽,真是趣味無窮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那就好了!

端午的風俗作文5

每年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爲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爲了在觀衆面前展示他們嫺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糉子吧。糉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與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糉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糉子,甜而不膩。

糉子還有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糉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與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的風俗作文6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華夏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融浪漫與現實,詩意與快樂爲一體,深受人民的喜愛。

端午————一個詩人的傳說,據《史記》記載,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於是遭讒去職,還被流放。後來,秦國攻破楚國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羅江,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篇章。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忙得不亦樂乎。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包糉子了,我先學着媽媽的樣子將糉葉洗淨,然後取出三張糉葉,毛面相對,,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入蜜棗和少許葡萄乾,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糉子根本難不倒聰明的我。可是當我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接二連三的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我這才舒了一口氣,心裏一塊沉重的大石頭總算放了下來。經過了一些挫折,終於到了最後的步驟————扎棕繩,我把糉子捆了好幾圈,這才放心地交給了媽媽,不一會,糉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鑽進我的鼻孔,再一品嚐,啊,粘甜有勁,回味無窮。

除了吃糉子這一風俗,小孩還要掛香囊。端午節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絃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科技在發達,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的風俗不會改變,它將在神州大地上永遠流傳下去,越來越旺盛……

端午的風俗作文7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時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時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時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與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時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的時候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的風俗作文8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爲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爲了在觀衆面前展示他們嫺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糉子吧。糉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非常好看。糉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糉子,甜而不膩。

糉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民把糉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的風俗作文9

端午,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麼很特別的風俗的,也是那幾樣,吃糉子,插艾草,和家裏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一個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是,在端午那天每個孩子手上都要帶上五色的繩子——五色縷。

五色縷,說的通俗些,就是用五種色彩明豔的絲線編成的繩子。在端午那天系在手腕上,有着避免災禍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然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到底是從那一輩傳下來的了,彷彿是自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摘下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還一定要在有活水的地方。那時的我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也就不甚在意。

直到有一次,那繩子的質量實在是太差,花花綠綠的顏色都印在了手腕上,就像一個會活動的調色盤。洗來洗去的讓我就的分外的煩,乾脆就找了個沒人的時候,解了下來,扔在了垃圾箱裏。

就在我以爲平安無事,可以解除警報的時候,它敗露了——我的外婆發現了。她將我拉到客廳裏狠狠教訓了一頓,那神態彷彿是我犯下了什麼十惡不赦、不可饒恕的罪過。瞬間,一種“都是我的錯”的感覺油然而生。最後,外婆又編了一條五色縷小心翼翼的給我戴在了手腕上。並一再囑咐,一定要等到下雨天再解下來,平時是萬萬不能解下的!

後來我才知道,在下雨天將五色縷在下雨天解下扔到活水河裏,有帶一身的病痛和災難帶走的含義。繩子順流而下,災難也會隨波而逝,在今後的一年裏就會過的幸福安康。

現在,我和外婆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時,媽媽也會挑五條顏色鮮亮的繩子編成五色縷,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的編法,只是隨便撮一撮,應應景,在過節時討個好兆頭罷了。

端午的風俗作文10

一年中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節、春節、七夕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通過吃糉子、賽龍舟、做香包等活動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端午節,我們家都會自己包糉子來吃。去年端午節的時候,我看到媽媽在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我覺得很新奇,於是便向媽媽要求,教我怎麼包糉子。

我和媽媽先一起把包糉子用的箬葉用清水洗乾淨,再準備好做餡料需要用到的紅棗、花生和糯米。準備工作完成後,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我拿起一片箬葉,在媽媽的指導下,把箬葉圍起來,做成一個小口袋一樣的形狀。緊接着,我用勺子從旁邊的盆中舀出一勺泡好的糯米,放在箬葉裏,又在糯米上放上幾顆紅棗和花生。而後,我又加入一勺糯米,用手壓緊,並學着媽媽的樣子努力地包出糉子的四個棱角。包糉子真的是個技術活,在包的過程中,我不是漏出了糯米,就是做不出棱角,好不容易做好了,但我做的糉子卻像個“大肚子將軍”,整個身子都是圓乎乎的,沒有棱角。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漸漸地掌握了包糉子的訣竅,包出的糉子一個比一個成功。

包好後就開始上鍋蒸了,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當我聞到從鍋中飄來的陣陣香氣,總想揭開鍋蓋看看熟了沒有。終於可以開始品嚐了,我拿起一個糉子,剝去糉葉,粘上甜甜的白糖,一口咬下去,覺得好吃極了。

去年的端午節,我跟媽媽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了自己的勞動果實,感覺快樂極了。今年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端午節還能和去年一樣,和媽媽一起包糉子,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的風俗作文11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由於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的風俗作文12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麼很特別的風俗的,也是那幾樣,吃糉子,插艾草,和家裏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一個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是,在端午節那天每個孩子手上都要帶上五色的繩子——五色縷。

五色縷,說的通俗些,就是用五種色彩明豔的絲線編成的繩子。在端午那天系在手腕上,有着避免災禍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然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到底是從那一輩傳下來的了,彷彿是自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摘下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還一定要在有活水的地方;那時的我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也就不甚在意。

直到有一次,那繩子的質量實在是太差,花花綠綠的顏色都印在了手腕上,就像一個會活動的調色盤。洗來洗去的讓我就的分外的煩,乾脆就找了個沒人的時候,解了下來,扔在了垃圾箱裏。

就在我以爲平安無事,可以解除警報的時候,它敗露了——我的.外婆發現了;她將我拉到客廳裏狠狠教訓了一頓,那神態彷彿是我犯下了什麼十惡不赦、不可饒恕的罪過。瞬間,一種“都是我的錯”的感覺油然而生。最後,外婆又編了一條五色縷小心翼翼的給我戴在了手腕上。並一再囑咐,一定要等到下雨天再解下來,平時是萬萬不能解下的!

後來我才知道,在下雨天將五色縷在下雨天解下扔到活水河裏,有帶一身的病痛和災難帶走的含義。繩子順流而下,災難也會隨波而逝,在今後的一年裏就會過的幸福安康。

現在,我和外婆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節時,媽媽也會挑五條顏色鮮亮的繩子編成五色縷,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的編法,只是隨便撮一撮,應應景,在過節時討個好兆頭罷了。

端午的風俗作文13

香噴噴的甜糉子煮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純了,五彩色的香料包紮好了,綠瑩瑩的艾葉草掛上了。看到這些你猜到了什麼?沒錯,這些都是我們傳統節日端午特有風俗的組成部分。端午又稱天中節,夏至後端午節也隨着豔陽和風款款而來。

端午最精彩的非賽龍舟莫屬,彩繪的龍舟光彩照人,着裝整齊的健兒躍躍欲試,如潮的觀衆人頭攢動,那熱鬧盛大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每年的端午爸爸媽媽都會帶我一起去觀看龍舟賽。比賽在人們熱情的翹首期盼中開始了,青年槳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束紅綢,更顯得神采飛揚,在朝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並排而列的各色龍舟便如一支支離弦的箭一樣,在水面上破浪如飛,你追我趕。一時間,整齊的吶喊聲、熱烈的鑼鼓聲、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起,激盪人心、震耳欲聾。激烈的競逐使人熱血沸騰,節日的歡快讓人陶醉其中。

與激情四射的賽龍舟相比,端午節最大的特色民俗怎麼能少了糉子呢?每年我們都自己動手包糉子,我也積極參與,糯米里夾着大棗、果脯還有花生,外面包上糉葉,真的漂亮極啦!雖然我的作品總不那麼盡如人意,但暖意融融、樂在其中。品嚐自己動手包的糉子,更是別有一番滋味,香甜無比。而市場上賣的糉子就多種多樣啦,用量、做法都十分講究,例如鹹糉,有用鹹肉、蛋黃、燒雞、叉燒、栗子、香菇等。甜糉則用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慄蓉、棗泥等,還有廣東的鹼水糉、竹葉糉等,不一而足、品種繁多。

這就是我非常喜歡的端午節,不僅蘊含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更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

端午的風俗作文14

端午節就快到了,我來到奶奶家。爺爺奶奶都忙開了,整天在忙裏忙外,也不知道他們累不累。

爺爺在收集五端,五端是哪五樣東西呢?它們是:艾草、菖蒲、龍船花、石榴花、蒜花。爺爺不到一天就採購到了。啊,讓我找十天半個月也找不到,也不是我笨,其實就因爲我沒有見過,所以纔不知道嘛,自然找不到哦。爺爺說要休息一下。奶奶也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帶回了糉葉、肉、蠶豆、糯米。我猜奶奶是包我的最愛——肉棕子。我神不知鬼不覺,突然蹦了出來,把奶奶嚇了一跳。

糉子包好了,奶奶把糉子放進鍋裏,不一會兒就好了,我吃了好幾個糉子,令我回味無窮。我還要吃,奶奶不許我吃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出去了。

在出去的時候。無意發現爺爺在插五端,我說:“爺爺,你插這個叫無端的東西,要幹什麼呀?”爺爺說:“不幹什麼,聽說這個可以避鬼神呢?”爸爸笑了起來:“你別亂說話了,不要讓她笑掉大門牙。”“爺爺,原來你是騙我的,我不理你了。”我無話可說。“誰說的,這是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爺爺生氣了。

爸爸把我拉進房間裏,說:“你別和爺爺吵了,其實那就是驅趕小蟲用的啦!”我好像有那麼一點沒變了,慢吞吞地說:“哦!” 第二天早晨奶奶給我戴五色線,我說:“難看死了,像什麼東西呀?”奶奶說:“別亂說,這是長命縷,能保你長命百歲的。”我啞口無言。

原來端午節有這麼多的風俗,我才知道呢。

端午的風俗作文15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現在就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端午節的風俗。

清早起來,爸爸就把昨天從街上買來的艾草和菖莆掛在門上,那灰綠的艾草和那碧綠的菖莆給我們家添加了些炫彩,艾葉的味道到處飄散,在院子裏也能聞到那苦苦的味道,據說掛艾草和菖莆可以驅邪。

掛完艾草和菖莆還要灑雄黃酒,爸爸把雄黃酒灑在家門外,爸爸告訴我,灑雄黃酒是爲了驅除蛇、蟲、蟻……

灑完雄黃酒就到包糉子這個環節了。爸爸把糉葉洗乾淨,洗好的糉葉色如翡翠,散發出碧綠的光澤,把洗好的糉葉捲成冰錐一樣的形狀,再把糯米舀進卷好的糉葉裏,拿幾顆紅棗放入裏面,再把另一邊的糉葉折回來,用繩子把糉子勒緊,在上面打一個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最後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蒸熟。房屋的每個角落都瀰漫着糉子的香味。打開鍋,熱氣撲面而來,直衝腦門,看着那誘人的糉子,我情不自禁的拿了一個,兩三下把糉子打開,咬一口,真燙啊!但是又捨不得吐出來,只好邊呼氣邊吃,糯米散發出甜香,糉葉散發出清香,糉子軟軟糯糯,真是美味極了!據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

除了吃糉子,還有一樣重要的活動——遊百病。飯後,我和爸爸、媽媽邊聊邊走來到了螺絲山,螺絲山上的樹非常高大,像一個個健壯的巨人,山間溪水“嘩啦啦”的流淌着,時而奔跑,時而慢走,時而和溪邊的石頭擊掌,微風撫摸着小草的臉頰。據說在這一天在山上到處遊可以把百病和晦氣扔在山上。同時這一天採草藥來泡腳或泡澡,可以驅走病魔。

這就是我們家鄉端午節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