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長輩對下一代實施的綜合性教育,既是搖籃教育,又是終生教育,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談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希望有所幫助!

談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

一、家庭教育的現狀

現狀之一:家庭教育方法有失偏頗。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爲後不難發現,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或過於單一。望子成龍,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佔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爲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

其一、重視分數。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爲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於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

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

二是不屑於讓孩子幹“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裏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裏便會是“陰雨連綿的日子”。我們隔壁有個小女孩讀四年級,她的爸爸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狀元,今天考得好了,星期天就帶她到蘇州去吃肯德雞,如果考得不好,就一頓棍棒。弄得這個小女孩有時都不敢回家,而躲到我家來避難。

其二、捨得投資。不少家長爲子女請“家教”、買《參考》、或者親自輔導,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爲了孩子,一切爲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爲了孩子的分數。除了叮囑孩子學好學校的功課以外,課餘時間又陪孩子去參加作文班、書法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在家長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種“責任”。據我統計,我們班的學生總共有49個人,有48個學生的家長爲其子女買了各種各樣的參考資料;有15個學生的家長利用雙休日讓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劍橋英語、數學奧林匹克等,其目的都是爲了自己的子女考上像青雲中學這樣的好學校。

(二)家長對孩子“溺愛過度”。調查顯示,有大多數的家長在培育孩子上不惜代價,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每月給孩子的零花錢數目也有所增加,有的家長到飯店爲孩子舉行“生日宴會”。爲了讓孩子吃好穿好,不讓他們參加任何家庭的勞動,多數學生不會洗衣,不會做飯,更有甚者,爲了孩子能“講衛生”代孩子洗這洗那,這種愛是對孩子的成長的一種不負責任做法。中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教育階段正是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至關重要的時期,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愛和越俎代庖,不僅造就了任性,懶惰,自我中心的性格,而且會耽誤孩子動手能力的發展,形成奢侈浪費的作風。

(三)家長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後,家長因爲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採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爲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爲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爲自身的侷限而無賴放棄。

具體表現爲:

其一、“代理家長”的現象較爲普遍。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於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於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爲“重心”、“中心”、“軸心”。“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時時刻刻牽動着長輩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於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的不良行爲和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

其二、“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裏,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裏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對待孩子“嚴”而出“格”。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謂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長教育孩子“嚴”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的點點滴滴。如“頂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爲,有的家長往往放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長此以往,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爲,家長一旦醒悟,招數使盡亦束手無策。於是出現了學校裏的“乖乖娃”成了家裏的“小霸王”的異常現象。

現狀之二:孩子的表現差強人意。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由於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怪現狀。

(一)崇拜金錢;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金錢已越來越渴望。在學生的口袋裏,或多或少裝有零花錢。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生擁有個人存款,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學生手中有了錢,請吃零食、贈送禮物、請打檯球、玩遊戲機的現象隨之出現;用錢請人做作業、做清潔的現象也不是什麼新聞;特別是“下暴”現象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與“崇拜金錢”的.社會思潮有着密切的聯繫。

(二)浪費錢物;我們通過調查後發現,學生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渠道有:

1.測驗考試成績“達標”後的“獎金”;

2.替家長買東西時剩餘的“零鈔碎票”;

3.家長每天給孩子的早餐費和車費;

4.個體經營者的孩子還有“幫工錢”;

5.親戚朋友贈送的錢物……

在學生眼裏,這一切全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因而浪費錢物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可以隨意浪費食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文具,衣服鞋帽不時髦新潮就打入“冷宮”。學校門口的地攤,其熱鬧程度並不亞於集貿市場。學校拾到的各種衣物,極少有學生前去認領。

(三)流行享樂;有的學生對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細營養,穿的要新潮高檔,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驅車、電子遊戲機、變形金剛……女孩拎的是精緻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髮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書……有的學生上學、放學還要請人接送;有的學生乾脆用錢僱傭“棒棒”背書包;有的學生懶得走路,打的回家讓父母下樓給錢。在家裏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四)唯我獨尊;有的學生在家裏對父母的稱謂已用“喂”來代替,不能不說他不愛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說他不尊敬自己的長輩,也許,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許他(她)更愛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現在的獨生子女,只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缺少互愛精神,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識,對損害別人的利益的事無動於衷,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學生中出現的種種怪現狀,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着學生的心靈。消除怪現,亟待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

二、家庭教育的對策

以上家庭教育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它給孩子發展產生了消極和負面的影響,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究竟如何引導、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有效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認爲有以下的對策:

(一)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

1、指導家長“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導家長“尊重孩子”。家長不能把孩子作爲私有財產,因爲孩子是獨立的。有一位領導同志曾作過這樣的闡述,第一,兒童是人。兒童是人,應該平等地對待他,尊重他。第二,兒童是成長中的人,家長就應根據孩子成長髮展的不同時期的特點教育他。第三,兒童是終究要成爲獨立生活的人,那麼就應按照“獨立生活”這個目標去培養他。因此,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應象朋友一樣,鼓勵孩子去克服困難;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能一味指責,應該像朋友一樣教育孩子面對錯誤,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有的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與他平等相處,相反地總想盡自己的一切去保護他,甚至替代他,這樣,孩子怎麼可能得到鍛鍊從而成長爲一個獨立的人呢?

3、指導家長“賞識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從小就處在選擇之中,幾乎天天都有自己的選擇。孩子的興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會幹的,他就越想幹,會了就不幹了。孩子是培養教育的對象,不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在提高家長認識的基礎上,採取同一的內容,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教育與評價。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麼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爲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

(二)家長要理智地對孩子施愛。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愛,使孩子感到溫暖和幸福,獲得安全感,增強其自信心和上進心。但是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要求家長們對愛的程度作這樣的理解:“正如奎寧一樣,正如食物一樣,愛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過一定份量就成了溺愛,這就要求家長的愛是理智的,是愛和嚴相輔相成的。故人說“愛之深,責之切”,對於孩子不合理或一時不能辦到的,家長要耐心說服,不要被孩子的眼淚、撒嬌和任性所動搖,孩子有缺點錯誤要及時教育,不遷就、縱容更不護短。家長不僅在生活上、學習上要關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愛護孩子幼小的心靈,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從小懂得平等友愛。這種愛是充滿親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愛、溺愛、盲目地愛。父母“寓愛於嚴”“嚴中注愛”,表面看似乎無情,但從孩子個體發展的意義來看,卻是一種真正的愛。

(三)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一個和諧、文明、健康、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我國古人十分重視環境的影響。在強調環境影響論上,教育家墨子作了十分精闢的論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他以染絲爲例,來比喻人的品性是在教育和環境的習慣中形成的。

據說孟母爲了教子成人,曾三遷其居,從墓地之側到市場之旁,最後定居於學校之鄰,使孟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傳統的禮儀薰陶,懂得了許多規矩,並開始勤奮好學,立志成才。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影響孩子發展的衆多因素中,除了教育外,環境也起着決定作用,而家庭文化環境顯得尤爲重要。如一些父母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常常手不釋卷,學而不厭,刻苦鑽研,家裏充滿了學習與工作的氣氛,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就會由單純模仿父母學習過渡到自覺學習,並把它同化爲自己的學習興趣與行爲模式,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和進取心;

另外,父母的社會交往也爲孩子開闢了另一個成長天地,節假日,家中高朋滿座,“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家長們交流思想信息,暢敘對人生的理解,無形之中給孩子添加了不少知識養料,對孩子的思想方法、學習習慣也是一種良好的薰陶。反之,一些家長自身厭惡學習,不愛看書讀報,不思進取,經常打麻將、看電視,追求享樂,家庭精神生活貧乏,充滿了庸俗的談話,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污染。

(四)重視家庭活動的開展。

生動、活潑的活動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教師完全可以以傳統節日爲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如春節期間開展“受歡迎的小客人,受稱讚的小主人”實踐活動;在婦女節、重陽節期間開展“媽媽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動;在中秋節期間開展“我愛我家”的系列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家長以“情感”的橋樑,以“親情”爲紐帶,適時對孩子進行教育,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而言之,作爲一名家長不但要學習、掌握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還應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關愛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只有社會、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合作,讓科學的育兒方法進入到千家萬戶,也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度過金色的童年。